-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会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 30 -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 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 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 席慕蓉在她《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D. 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2. 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 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C. 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D. 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 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 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答案】1. C 2. C 3. A - 30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能证明的一项”,然后理解原文中的含义,对比选项。本题原文中的古今诗歌意象和诗句之间的关系。 A项,说的是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之间诗歌意象、诗句的相似性。 B项,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说明两句诗是有关联的。体现了古今诗歌意象、诗句间的关系。 C项,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是对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体现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D项,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在说诗句和意向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是说仅仅形成了整体观念,而不是整体把握了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项,“能够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是错误的,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变未然为已然。 D项,“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是错误的。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是说有益于培养丰富的审美趣味,而不是丰富趣味,是对“优秀的民族文化 进行转化再创造而不是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转化。 故选C - 30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是错误的,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 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 D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 30 -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 30 -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钱。 C. 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D. 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4. D 5. ①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②诚恳老实,知恩图报。③做事有原则底线,坚决不妥协。 6. 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流泪,表现不同,心情也不同,更能突出马兰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厚,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中心思想。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 30 -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理解错误。原文信息是“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可见三孬的表现是有原因的,并非嚼舌、搬弄是非,选项A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B项,“又是一个精明的人”错。原文说“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可见麻婶女儿很真诚、善良、正直、有爱心,精明是贬义词,一般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利益算计得很精确。B项曲解文意。 C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错误,分析文章倒数第二段可知,文本只是突出了她通情达理的品质,并没有写出“精明”的特点,“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更是无中生有。D项,正确。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为“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明确了设题类别为“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要做好这类题首要的是了解相关知识。比如,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 30 - 答案①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从以下文句看出来:“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答案②诚恳老实,知恩图报,从结尾处能够看出来: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答案③做事有原则底线,不妥协,取自“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对其效果的分析能力。题干为“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可见包含两问,其一为具体分析三次流泪的内涵,其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作用。解答内容题需要由浅入深逐层解答,有几个对象几层意思,几句话几层意思,有手法的加以明确。作用效果这类题一般要考虑三方面: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线索脉络、手法效果等等。 第一问: - 30 - 答案①应该首先归类,即明确“伤心”而哭,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展开说明:第一次是马兰花的男人得知马兰花借钱给麻婶,一直没有向麻婶要,“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得知麻婶死后,马兰花的男人大怒而走,“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马兰花的伤心,可见马兰花的善良正直宽容无私: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答案②也要先提炼出关键词“痛心”而哭,再结合前后语境具体分析:第二次马兰花的男人一直叫马兰花向麻婶的女儿索要六百元借款,但马兰花不回应,甚至“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再次表现得很愤怒“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答案③归结为“出乎意料地喜极而泣”,第三次,马兰花收到麻婶女儿寄来的钱和钥匙: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第二问: 三次流泪,表现不同,心情也不同,更能突出马兰花这个美好善良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厚可感,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有利于表现小说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信任互助友善的主题。 【点睛】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 30 -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什么内容的叙写)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 30 -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 30 -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为了帮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B. 李保国认识到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让农民都掌握农业技术,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C. 郭素萍对丈夫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夫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忙得连年都没过好,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对丈夫工作的支持。 D.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非常具有说服力,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表达了村民的感激之情。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合理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教授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作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 B. 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长年在山区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也不能很好地休养,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意愿。 C. 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最初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任重道远,道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三段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材料二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材料三的表达方式主要为议论。 9. 由于报告人的身份不同,这三则材料在内容上的侧重点也不同,请分析概括。 【答案】7. C 8. A 9. (1)材料一:村支书是李保国贡献的见证者,侧重于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事迹和他为帮助农民致富做出的贡献。(2)材料二:妻子是李保国辛劳与付出的见证者,侧重于李保国工作的劳累辛苦和做出的牺牲。(3)材料三:学校副书记代表上级领导对李保国做出评价,侧重于对李保国的思想与精神的高度评价。 - 30 -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为了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错误。结合“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分析,“为了农民致富,献出宝贵的生命”说法无根据。 B项,“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错,原文是“借邢台农校”来“送教下乡”。 D项,“都具体地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错误。结合“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分析,列数字还为了表现李保国同志给当地的果农教育带来的影响等。所列数字并非都表现经济效益。 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B项,“表达了对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和改善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的意愿”不当。材料二主要表现李保国工作的劳累辛苦和做出的牺牲。 C项,“由于农民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错误。结合“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分析,农民一开始不接受有些技术是因为有失败的先例,并非保守。 D项,“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错误。结合材料一分析,虽然用到了说明,但主要的表达方式为记叙。 故选A。 【9题详解】 - 30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等分析,材料一是党总支书记作的报告,侧重于传主李保国推广农业技术的事迹及对村民的贡献;结合“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等分析,材料二是传主妻子作的报告,侧重于传主为工作付出的辛苦和牺牲;结合“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等分析,材料三是学校领导作的报告,侧重的是对传主的评价。作报告的人的身份不一样,与传主的关系不一样,所看到的情况也不一样。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30 -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怖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喂大王命之。” ④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⑤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⑥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⑦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⑧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⑨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至,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 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B.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C.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D.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11. 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0 - A. 《战国策》是一部由刘向主持编著的国别体史学著作,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 B. “变徵”是七音之一,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昂扬向上。 C. “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践别和送行,如“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D. “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现状像箕,这是一中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通过秦武阳、秦王的形象衬托了荆轲的形象。 B. 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显示了秦廷的森严和秦始王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一是缺乏得力的助手,二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所以行动注定要失败。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2)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2)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常见的断句方法技巧是:首先找出几个选项之间的不同处,一般有两三处不同,借助排除法;然后分别说清楚在哪断开,断开的理由,比如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不可断开,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不断开,合成词之间不可断开;名词代词主语前需要停顿,一些虚词前后需要停顿,对称短语或整齐句式间需要停顿。 - 30 - 句意: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自引而起”,“而”表修饰的连词,之前不能断开,这是完整独立的句子,排除AC。 “绝袖/拔剑”,各自独立,每个短句里都有一个动词谓语“绝”“拔”,承前共用主语“秦王”,按照语法可以单独成句以强调亲王的一系列行为细节,之间断开;“剑长/操其室”这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剑长”,主谓结构的句子表原因,“剑”作主语,形容词“长”作谓语,“操”为动词谓语,意思是“握住”,承前共用主语“秦王”,据以上分析排除C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声调昂扬向上”错误,应该是声调悲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次,提取选项信息和文本对照时要全面、仔细、认真,对于常见问题应该心中有数,比如一字之差,时空错位,杂糅信息,喜忧悖谬,程度或范围扩大或缩小等。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变通,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最后还要参考相关注释和作者情况。 D项,“二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错误。原文内容是““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违背了刺秦的初衷,只想活捉。 故选D。 【13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1)既,已经;持,拿着;币物,古今异义,礼物;厚,多多的、优厚的;遗,赠。 (2)顾,回头;前,上前,名词动用;为(其)谢,省略句;为,替、给;谢,谢罪;鄙,粗俗,知识少,见识短;故,所以;振慑,害怕;愿,希望;少,稍微;假借,原谅;使毕使于前,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使(之)于前毕使”,毕,完成;使,使命。 【点睛】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参考译文: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 30 -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阅读毛泽东的词,完成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30 - 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 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15. 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答案】14. C 15.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②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设题角度有对诗句内容大意的考查,艺术手法特点和作用的归类判断、主旨思想或情感的探究、结构思路的整理等等。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C.项,“ ‘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错误,“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大意是“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可见暗示的是战斗的激烈。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的能力。题干为“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已经提示了赏析视角为“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答题区间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赏析句子的思路为:首先理解句子意思,然后结合手法分析,最后点明对情感的作用或者效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本体为“漫道”喻体为“铁”,生动形象具体,表现了前行的路程艰辛无比,自然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困难重重和不容易。 - 30 - 情感效果为:下阕上来起始二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讲小的谦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指点江山 (2). 激扬文字 (3). 以其无礼于晋, (4). 且贰于楚也 (5). 大行不顾细谨, (6). 大礼不辞小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外“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常见的名句名篇”主要指高中生应该掌握识记的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 - 30 - 本题是情境默写,第一空根据前文提示“撰写文章评论国事”便可确定相关句子。第二空参考“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第二空根据“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讲小的谦让”。注意以下字形:贰、谨、辞。 【点睛】虽然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但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仍然需要一定的技巧: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4)要留意具体环境。 (5)要留心语句顺序。 (6)要注意语句出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釆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____的路上!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虛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18.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0 -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岀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C.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据研究杋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说的是部分家长热衷于“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显然选“揠苗助长”,所以排除含有“快马加鞭”的CD两项。“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语境是说“很少”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故填“屈指可数”,从而排除含有“凤毛麟角”的BC两项。再看,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语境是讲家长的做法就是“行动和目的相反”,应选“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语境是修饰什么样“的星”,显然填“璀璨夺目”,从而排除“光彩照人”。综合以上分析: - 30 -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句的病因之一:句式杂糅。“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是两套句子结构,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D项,还有句式杂糅的毛病,应排除。原句的病因之二:成分赘余或语义重复。 “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B项,语义重复未修改,应排除。而A项,在修改中,又造成一个成分残缺的病因。应在“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加“以”。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所补写的语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作者是从反面来说的,用了一个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后面是“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这说明“如果”后的内容是错误的做法。从文章第一自然段,讲家长们“沉醉于‘童星制造’”,第二自然段,讲想要“早成名”,而且“早成名”是“童星制造”的目的,所以语序上先说“童星制造”,再说“成名”。第三段讲的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即把孩子的童年当作“快消品”。总结句其实是对前面几个段落要点的归纳,所以补写的句子要按照段落的顺序来排列。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30 -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①______________”,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②_____________。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③______________,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答案】 (1). ①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2). ②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3). ③由“薄”而“厚”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和后文“读薄偏重于求深度”可知应该填写“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第②空根据后面的“从取向上说……从方法上说”可知应该填写“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第③空根据后文“再由‘厚’而‘薄’”可知应该填写“由‘薄’而‘厚’”。 21.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联:秋山人似(像、若)画中游(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能力。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要做好这类题,考生应该充分积累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本题给定的上联为“春水船如天上坐”,据此推断对应的下联第一个词是名词,第一个语素表明季节,根据所给语言材料“秋日,山色斑斓”得出词语“秋山”,独字名词“船”对应独词“人”,连接词上联为“如”,下联可以对“如”,但尽量不重复词语,可以灵活变通为近义词“若”“像”“似”等。“天上”对应“画中”或“水中”;动词“坐”对应“游”“行”,注意此处必须是仄声,即用三声或者四声调,以符合最后一个字仄起平收的对联规则。 【点睛】备考指津 1、拟写对联是一种新题型,它能反映时代气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试题紧贴现实生活的命题方向,应引起高度重视,平时多看多练。 2 - 30 - 、拟写对联考查是句子仿写,并不神秘。可根据句子仿写的有关解答技巧和对联的一些特殊要求作答。 3、拟写对联注意审题,不能忽视题目上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是写春联就要突出新春的喜庆气氛,是写行业联就要联系行业特点等等。 4、对联和诗文有特殊的关系,当特别注意有对偶、对仗的诗文的背诵和填空。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一连胜!庆祝十一! 在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并成功卫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电,向中国女排全体队员、教练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你们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了冠军,成功卫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你们在比赛中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这,就是女排精神。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锻造过硬实力,圆梦不朽人生 听说了中国女排十一连胜的傲人成绩后,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生的我深受震撼,也陷入了沉思:作为时代青年,身担历史重任,我也应学习女排精神,锻造过硬实力,圆梦不朽人生。 1984年,您的一次次扣球像“铁榔头”一样给西方轻视中国体育的人以迎头痛击;2016年惠若琪、朱婷等由您亲手培养的队员的一记记回顶又激起了国人对女排精神的讴歌与传扬。三番奥运正蛰伏,十二载后定坤乾!正如您对女排精神的完美诠释:不一定会赢,但一定不会懈怠;不可能不失败,也不可能一蹶不振。作为高中生,我们常常会因成绩的停滞和同学的压力而有所放松,但女排精神就像源源不竭的精神活水,激昂起我们的斗志,冲溃面前的障碍,让我们为自己和祖国的未来顽强奋斗。张弥曼历时十年才叩开古生物研究的大门,邓世民跋山涉水方才寻到古籍中的珍草,夏伯渝年逾花甲仍在实现自己少年之梦。有了女排精神的加持和充实,我们也定将称雄未来,圆梦人生,您说是吗? - 30 - 正如汪国真所言,“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变的是跋涉;黯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女排精神壮大的是内心,而实力才是坚实自己肩膀的唯一保障。还记得您说过“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我无比认同您的观点。没有知识储备,单靠颜值与气质的武亦姝不可能跻身清华学子;没有备选的三个方案,单靠日以继日埋头蛮干的林鸣不可能绘出伶仃洋上三地通途的美景。所谓成功,强大的精神力量不可忽视,但过硬的自身实力方为登上峰巅的关键。就像汗浸的队服与破旧的排球见证了中国女排夺冠一样,希望您将看到未来一代凭脚踏实地开创出的新局面。我们将不驰于空想,不笃于虚声,耐住寂寞,提升实力,努力做新时代的栋梁之材。欢迎您的监督与指点。 巴菲特曾说:“懒惰和愚蠢是悬在成功头上的两把刀。”的确,没有精神的扶助和实力的辅佐,任机遇再好也只能忍痛割手。我相信在女排精神与自身实力的双重加成下,我们一定可以像您带领的中国女排一样收获自己的辉煌。 学女排精神,凭实力称雄,做时代青年,负历史担当!期待您的肯定与鼓舞! 【解析】 【详解】一、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的给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解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提取材料的中心内容,在明确题干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从所给材料看,“女排精神”是核心话题,“顽强战斗、勇敢拼搏”这是女排精神的总概括,再具体些可以替换成: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等等。所以本次作文抓住女排精神这个总的关键词,其下具体表现可以任选,围绕一个或者两个、多个写作都可以,总之都是一些成功所必需的正能量词语。也可以就第一段内容“你们在比赛中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来确定立意角度,或者由果溯因想到忠诚爱国、自强不息、成功的条件等等。 从所给的具体任务看: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适合写成议论文,当然记叙文、抒情散文也是可以的。 二、 参考立意: 1.不抛弃不放弃 2.为中华崛起而拼搏 3.铿锵玫瑰最迷人,追梦健儿最美丽 4.继承女排精神,争做学习模范 5.男儿多壮志,巾帼当自强 三、可用素材: - 30 - 1.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自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2力克当时的世界劲旅日本队,首次登上世界冠军之巅之后,接连登上领奖台,实现五连冠傲人战绩。可以说,这在一个排球竞技中几乎是不可及的成绩,真实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与所有运动队经历过的一样,中国女排也曾跌入低谷,也曾经历过青黄不接,三十多年来,战绩屡有浮沉,但精神从未沉沦。从“铁榔头”的洛杉矶,到“郎平妈妈”率队的里约,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女排精神。 2.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更关键的是,它因契合时代需要,不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它一直与女排的得失、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评价中国女排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 3.“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中国女排代表,高度赞扬中国女排展现出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号召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让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们倍感振奋,让亿万人民深受鼓舞。把为国争光当作崇高荣誉,以奋勇拼搏为坚定责任,中国女排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不仅很好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更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民族复兴征程,本身就内含着“精神力”的塑造和比拼。竞技体育没有常胜之师,比夺得金牌更有价值的是展现顽强拼搏的勇气,比赛事输赢更重要的是砥砺超越自我的追求。一路走来,中国女排获得过胜利和荣耀,也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但她们胜不骄、败不馁,从不言弃。靠着那么一股不服输的拼劲、打不垮的韧劲,中国女排重登巅峰再创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凡孕育着伟大。”女排姑娘平凡而伟大的拼搏奋斗充分表明,“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 30 - 5.有多勇毅的行动,就有多壮丽的征程;有多坚定的信念,就有多光明的未来。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建设体育强国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硬仗,都可以从女排精神中汲取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梦想化作风帆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越是对梦想充满渴望,就越需要振奋民族自信心,鼓起奋斗精气神,汇聚发展正能量,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争取事业新胜利。再艰难的跋涉,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终将抵达梦想彼岸。 6.“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愈发懂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厚重内涵,感受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间紧迫。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们一定能够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竞技场上创造新的辉煌。加油,中国体育健儿!加油,逐梦复兴征程的中华民族梦之队! 7.2019年世界女排联赛中国香港站,中国女排在开局慢热,两局落后的情况下展现出了女排的韧性,连扳三局实现惊天逆转,点燃全场,最终3:2击败意大利女排夺冠。世锦赛对阵意大利女排的五救赛点是女排精神的体现,世界联赛香港站在0:2的情况下最终逆转夺冠更是女排精神的诠释。在近乎绝境的局面里打出一场荡气回肠的好球,这就是中国女排的韧性,更是中华民族的韧性。女排姑娘们从悬崖边上屡屡站起,我们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更是会经受住风浪的考验。 8.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知道有时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是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尘土,依然眼中坚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意大利是一支令人尊敬的队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对手,每一次见,都是杀红了眼;每一次较量,都是英雄们的史诗,双方想用尽所有的力气证明谁才是最后的强者。正因为如此,中意对决才如此吸引人,如此扣人心弦。郎指导在世界联赛开始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非常努力,非常刻苦。每天完成八小时训练后还要单独进行防守训练,会流眼泪,也会抱怨。但只有这样努力,在场上才不会被对方打倒。”能超越胜负依旧让人记忆深刻,放眼中国体育界,唯有中国女排!不到最后一刻永不放弃,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泪水,这就是中国女排! 四、行文结构: 首先,拟定一个对称结构式样的题目,作为中心论点亮明立场观点。 然后,开头段照应材料引出“女排精神”这个核心话题,中心明确,审题准确,符合任务部分“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的要求。 其次,正文主体部分以第二人称回顾作为主教练的郎平的伟大处,并铺排三个同样具有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的典型事例,从而论证 “有了女排精神的加持和充实,我们也定将称雄未来,圆梦人生”这个论点。 - 30 - 接着,由汪国真的名言追溯出“女排精神壮大的是内心,而实力才是坚实自己肩膀的唯一保障”这个观点句。使得论证呈现层层递进式,由“是什么”论及“为什么”,并联系现实生活摆出武亦姝、林鸣等当今同样具有女排精神的大学生榜样作为论据,增强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最后,结尾部分通过巴菲特的名言引出怎么做这一部分,“我相信在女排精神与自身实力的双重加成下,我们一定可以像您带领的中国女排一样收获自己的辉煌”;并发出“学女排精神,凭实力称雄,做时代青年,负历史担当!期待您的肯定与鼓舞”的召唤,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一篇佳作。 【点睛】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写作技巧: 1、题目紧贴材料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好题先行。”作文拟题是十分重要的。题目自拟其实就是考查考生的拟题能力。拟题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博得好感,占据获取高分的良机。 2、适当运用名言警句 引用名言警句切忌滥用;要与作文材料关系密切,概括或者深化主旨;语言要简洁,一般控制在一行字以内为佳,写出几十字往往弄巧成拙。 3、开头紧扣主题 材料作文的开篇最好能够扣合材料,入题迅捷,观点鲜明,语言精练。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顺势明确立场,语言干净。这就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开篇。 4、结尾申明主题 如果前面的环节考生都没有把握住,那么,结尾就是最后一次结合材料的机会,处理得当,仍可力挽狂澜,使文章提档升分。但遗憾的是,有一小部分考生行文至结尾仍然没有贴合材料,错失最后的良机,令人感到非常惋惜。结尾不仅要在形式上照应开头,而且在内容上贴近材料的核心,从而把文章从“不切题”的深渊中打捞上来。 写作文需要主题鲜明,贴近材料;开头要先声夺人,结尾要互相照应。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