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话小说作家最重视的,是白话小说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文艺作品通常固然都有宣传教育的功能,白话小说这种文体更有趣味一些,对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笔记小说、传奇小说固然也有趣味,但它们使用的是不为大众所掌握的文言。只有白话的小说,才能“通于俗人”“触于里耳”,让一般的大众甚至妇女儿童都能理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揭示了白话小说这种后起形式的新型功能。 教化大众的功能又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等功能。明清小说家希望通过小说把陶冶士人的经史之学向下输入到民众当中,因此把宋元时代充满民间趣味的讲史改造成为历史演义。历史演义用白话取代民众难以掌握的文言,调整史传的叙述次序以增强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增添必要的细节以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吸引读者通过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学习历史,进而领悟其中所包含的训诫。 明清作家还以小说的形式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如崇祯初年,大阉魏忠贤被法办后,署名吴越草莽臣的作者根据邸报及其他材料,及时创作了《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叙述大阉一生经历,控诉他的罪行。现代读者可能惊讶这样的作品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冠以小说之名,小说居然可以运用于这种目的。但明清作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足为怪,既然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什么不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当代人物与事件呢?又如崇祯年间,明朝对后金(清)作战屡屡失利,陆云龙于是创作《辽海丹忠录》回顾战事情况,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之人。这些作品,有的类似人物传记,有的类似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者的创作带有教育民众的意图,实际上提供了关于当代政治情形的知识与见解,具有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 唐代宗教人士宣教的“变文”是白话小说的渊源之一,曾刺激了说话技艺与小说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宗教人士看到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的优势,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明清的神魔小说,包含着两类功能不同的作品,一类是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虚构型、没有明显宗教意蕴的小说,另一类是记载神迹、宣扬宗教的小说。《西游记》借想象的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在风趣诙谐中寄寓人生的智慧。但从作品数量看,《西游记》这类小说不是神魔小说的主体。与《西游记》并称“四游记”的其他三部作品,《东游记》记八仙故事,《南游华光传》记华光天王出身故事,《北游玄帝出身传》记真武祖师降妖除魔故事。这些故事不外是对宗教人士和民间自觉不自觉加工的神迹故事的记录和汇编,与民间流传的其他劝善书、宝卷等宗教宣传物一样,具有强化宗教信仰、介绍修道法门的功用。因两类神魔小说题材相似,在宗教和迷信氛围浓厚的社会里,一部分读者把《西游记》里虚构的孙悟空当作“真正存在”的神,也即误将虚构型的神魔小说当成了叙述神迹型的神魔小说。晚清义和团崇拜的对象里就有这位大师兄,吴趼人也提到广东有妇女崇拜孙悟空。甚至一些士人和教徒明知《西游记》为虚构的小说,他们仍执着地认为其中也可以暗藏修道的“密谛”。清代的道徒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等人为它作“真诠”,作“原旨”,煞费苦心。这些议论固然与《西游记》的宗旨不符,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明清时代人们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知。在他们看来,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而且小说的鼻祖笔记小说里就有《搜神记》式的“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一支,用白话小说进行宗教宣传可谓渊源有自。 (摘编自王同舟《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1. 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 文艺作品通常被认为有着宣传教育的功能,而小说通俗易懂,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这种教育功能更显突出。 B. 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小说,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表明白话小说具有教化大众的新功能。 C. 白话小说教化大众的功能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诸功能,明清士人借此把经史之学输入到民众中。 D. 历史演义和经史之学相比,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强,且完全白话,有利于读者通过阅读领悟其中所包含的训诫。 2. 下列对原文例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忠贤小说斥奸书》为作者据邸报及有关材料创作,借以叙述魏阉经历,控诉其罪行,有警世作用。 B. 《辽海丹忠录》聚焦于明末对后金作战的屡屡失利,书写真人真事,来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奸人。 C. 《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属于没有宗教意蕴的一类,借助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寄寓人生智慧。 D. 《北游玄帝出身传》记真武祖师降妖除魔故事,具有宣扬宗教、介绍修道法门的功用,也有劝善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话小说的种种功能最初所针对的是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但不等于白话小说就是专属下层民众的读物。 B. 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那么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的作品,就被明清作家冠以小说之名。 C. 孙悟空本为虚构形象,而晚清义和团和吴趼人提到的广东妇女,误把孙悟空当成了“真正存在”的神崇拜。 D. 从明清时代读者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知,不难发现,当时少有人意识到白话小说有其宗教宣传的功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新模式下的城市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体现了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建设智慧城市,对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提出者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六个核心系统如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组成。这些系统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所以智慧城市的实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智慧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摘编自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材料二: 11月17日,2017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致词时表示,伴随着数字化转型大潮席卷全球,一场围绕智慧城市的竞赛也正在全球上演。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模式创新方面不断深化。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从之前的起跑、跟跑,发展到目前的并跑阶段,在未来有望实现领跑和超越。但是,还要看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诸多挑战。发展政策相对滞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网络安全隐患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有待提高。既要体现政府的智能作用,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过程中,更多地调动大众参与积极性,还要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体制活力,引入社会资本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来突破瓶颈,为大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服务,让大众体会到智慧城市带来的现实获得感。如何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程晓波还开出了几个药方。 (摘编自《程晓波: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阶段》) 材料三: 本届(2016)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共有六大类一级指标,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及保障体系。根据一级指标得分率情况分析,“保障体系”得分最高,整体情况良好;“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两类指标得分率都在40%以上,表明大部分城市的建设水平相对较好;“智慧经济”“智慧民生”两类指标得分情况则明显偏低,说明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在该方面的建设还有明显不足。通过对201个样本城市的行政区划对比,可见华东与华南地区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分数,并且其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四个地域成绩较为相近,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西北地区总体得分最低,需要加强开发。 (摘编自科学网《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发布》) 材料四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4. 下列不全属于“智慧城市”概念的一项是( ) A. 智慧城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 B. 智慧城市是新的城市形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相融合的产物。 C. 智慧城市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体现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D. 智慧城市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众能分享其建设成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慧城市实质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主要对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六个核心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实现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B. 数字化转型大潮带来全球智慧城市竞赛,为应对竞赛,我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发展到并跑阶段,未来必定实现领跑和超越。 C. 据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数据,华东华南平均得分要高于全国,西北得分最低,可见智慧城市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有关。 D. 有关方面预计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6.0万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2.64%,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18.7万亿元。 6. 材料二说“如何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程晓波还开出了药方”,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 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撮黏土 [美]亨利·范·戴克 一条河边有这么一撮普通的黏土,质地粗浊;但它对自己的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对它在世界上可能占有的地位具有奇妙的梦想,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 头顶上,明媚的春光里,树木正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讲述着当纤细的林花和树叶开始吐放,林中一片澄澈艳丽时,它们身上所沾沐的无尽光辉。那情景,宛如无数红绿宝石粉末所形成的朵朵彩云,轻柔地悬浮在大地之上。 花儿看到这种美景惊喜极了,它们在春风的爱抚中探头欠身互相祝贺:“姐妹们,你们出落得多可爱啊,你们真是给白日增辉。” 河水也因为增添了力量而感到高兴,它沉浸在水流重聚的欢乐之中,不断以美好的音调向河岸喃喃絮语,叙述着自己是怎么挣脱冰雪的束缚,怎么从积雪覆盖的群山奔腾跑到这里,以及它匆忙前往担负的重大工作——无数水车的轮子等待着它去推动,巨大的船只等待着它去送往海上。 黏土懵懵懂懂地呆在河床,不断用种种远大理想来安慰自己。“我的时运终将到来,”它说,“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终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一天,黏土发现自己挪了位置,不在原来长期苦守的地方了。它被挖了起来,然后和别的泥土一起装到一辆车上,沿着一条似乎很不平坦的碎石块路,运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但它不害怕也不气馁,而只是想:“这完全是必要的。通往光荣的道路总是艰难崎岖的。现在我就要到世界上去完成我的重大使命。” 这段路程非常辛苦,但比起后来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又不算什么;黏土被抛进一个槽子里,然后便是一番掺和、捶打、搅拌、践踏,真是不堪其苦。但是一想到美好崇高的事物必将从一番痛苦中产生出来,也就释然了。 接着它被放到一只飞速转动着的旋盘上去,自己也跟着团团旋转起来,那感觉真好像自己即将被甩得粉身碎骨。在旋转中,仿佛有一种神力把它紧紧抟捏在一起,它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新的形状。 然后一只陌生的手把它投进炉灶,周围烈火熊熊——真是痛心刺骨——那炽热程度远比盛夏时节河边的炎阳要厉害得多。黏土始终十分坚强,经受了一切考验,对自己的伟大前途信心不坠。它心想:“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工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看来我不是去充当庙堂殿宇里的华美装饰,便是成为帝王几案上的名贵花瓶。” 最后烘焙完毕。黏土从灶中取出,放在一块木板上面,让它在蓝天之下凉风之中去慢慢冷却。一番磨难既过,报偿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木板之旁便有一泓潭水,波纹平静,能把潭边事物公正如实地反映出来。当黏土被人从板上拿起来时,它第一次窥见了自己新的形状,而这便是它千辛万苦之后的报偿,它的全部心愿的结果——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线条粗硬,又红又丑。这时它感觉到自己既不可能登帝王之家,也不可能入艺术之宫,因为自己的外貌一点也不高雅华贵;于是它对自己那位无名的制造者喃喃抱怨起来:“你为什么把我造成这等模样?” 一连数日它悒郁不快。接着它给装上了土,另外还有一件东西——灰黄粗糙,样子难看——给插到了土的中间,然后用东西盖上。这个新的屈辱引起了黏土的极大不满,“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过了不久,黏土又给人放进了一间温室,这里阳光和煦地照射着它,并且经常给它喷水,就在它这样一天天静静等待的时候,某种东西正在它体内萌动——莫非是希望重生!但它对此仍然毫不理解,也不懂得这个希望会是什么。 一天,黏土又给人从原地搬起,送进一座宏伟的教堂。这时空际仙乐阵阵,四周百花飘香。但它对这一切仍不理解,它便向它旁边和它一模一样的另一个黏土器皿悄声问道:“为什么他们把我放在这里?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向我们张望?”那个器皿道:“怎么?你还不知道吗?你现在身上正怀着一株状如王冠的美丽百合。它那花瓣皎白如雪,它那花心有如纯金。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这里,因为这株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花的根就在你的心里。” 这时黏土心满意足了,它暗暗地感谢它的制造者,虽然自己只是一只泥土器皿,但里面装的却是一件稀世奇珍。 (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作家戴克擅长写寓言性小说,《一撮黏土》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则富于生活哲理的故事,表现了磨难成才的主题。 B. 小说采用顺叙的方式,渐次展开一撮黏土的故事,时序并不因人物的变故而改变,它的成长经历也就显得格外清晰。 C. 故事的讲述运用了象征手法,一撮黏土变成花盆最终承载使命,象征了一个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孤军奋斗的全过程。 D. 作者赋予一撮黏土以成长中人的性格,让它痛苦甚至绝望,却始终有梦想,故一撮黏土的形象有一种可爱明丽之美。 8. 简析第二、三、四段描写春景的意图。 9. 小说中的人物“一撮黏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虞策,字经臣,杭州钱塘人。登进士第,调台州推官、知乌程县、通判蕲州。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上计,神宗访东南人才,以策对。王安礼、李常成荐之,擢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元祐五年,召为监察御史,进右正言。数上书论事,谓人主纳谏乃有福,治道以清静为本。西夏未顺命,策言:“今边备解弛,戎备不修。古之人,善镇静者警备甚密,务持重者谋在其中,未有卤莽阔疏,而曰吾镇静、吾持重者。”又乞诏内而省曹、寺监,外而监司、守令,各得以其职陈朝政阙失、百姓疾苦。星文 有变,乞顺天爱民,警戒万事,思治心修身之道,勿以宴安为乐。哲宗纳后,上《正始要言》。迁左司谏。曾肇以议北郊事,与朝论不合,免礼部侍郎,为徐州。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不从。帝亲政,条所当先者五十六事,后多施行。迁侍御史、起居郎、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改杭州。过阙,留为户部侍郎。历刑部、户部尚书,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成都府。入为吏部尚书,奏疏徽宗,请均节财用,曰:“臣比在户部,见中都经费岁六百万,与天下上供之数略相当。尝以祖宗故实考之,皇祐所入总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而费尽之。今诸道随一月所须,旋为裒会,汲汲然不能终日。愿深裁浮冗,以宽用度。”属疾祈外,加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卒于道,年六十六。赠左正议大夫。策在元祜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节选自《宋史·虞策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B. 策在元祜/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C. 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D. 策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计即由地方官员定期向朝廷呈递计簿,报告地方人口、钱粮等治理状况。 B. 戎备又称为武备、军备,它包括军队编制、军事装备等;边备则特指边防。 C. 星文为星象,多指星体位置、明暗等现象,古人据以占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D. 属疾有两个意思,一是托病,二是生病;属疾祈外,当是生病致请求外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策具有才干,颇得朝廷赏识。他登进士第,连任地方官,经多人举荐入朝为官,在党争中一路官运亨通。 B. 虞策关注国事,能够进献忠言。他见西夏不从诏命,认为当时军备松弛未能整治,进言朝廷加以警备谋划。 C. 虞策知晓治道,历任各类官职。他曾经给皇帝列举了五十六件应当先办的事项,这些后来大多都得以施行。 D. 虞策忠于职守,提出节约财政。先后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他力陈中都开支过大,望朝廷裁减浮官冗员。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不从。 (2)臣比在户部,见中都经费岁六百万,与天下上供之数略相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贾客词 刘驾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评刘驾最能“以诗鸣于时”,诗开篇以同情笔意再现贾客灯下起身赶路,表现出经商艰辛。 B. 贾客故事里寇盗可谓凶残,侧面反映出晚唐社会动乱、经济凋敝,以及百姓朝不保夕的命运。 C. “终不疑”语谓贾客未料夜行而会身入死地,一如既往地走捷径,为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D. 扬州是唐时繁华都会,也是商贾集散地,诗末点明住地扬州有深意,可使悲剧更具普遍意义。 15. 结合全诗,赏析“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场景较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借一小鸟的行为设喻,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说到当个人修为已臻高尚之境,别人仍不了解自己时,做人应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新事物层出不穷,并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了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实现增雨、增雪、防雹、防霜、消雨、消雾等目的的活动。多数情况下,人工影响天气是顺其自然的 ,而背后的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至关重要。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已走过了60年 的发展历程。1958年8月8日吉林省首次成功进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开创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新纪元。今天,新一代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投入运行,不仅装备 ,高炮、火箭、飞机等一应俱全,还建设了大气和云环境模拟的云室和风洞等设备。人工影响天气的社会效益明显,如在青海湖、黄河上游等地干旱期加大增雨作业,有力促进了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的增加,湖泊湿地面积的扩大,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功能得以逐步实现。人工增雨(雪)在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和森林草原防火灭火工作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____的作用。日前,在人工影响天气6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达成了共识: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的有力手段,在服务社会诸多方面,未来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雪中送炭 风雨兼程 除旧布新 非同小可 B. 雪中送炭 风雨无阻 除旧布新 举足轻重 C. 锦上添花 风雨无阻 鸟枪换炮 非同小可 D. 锦上添花 风雨兼程 鸟枪换炮 举足轻重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适当条件下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方向转变,通俗地说,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 B. 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通俗地说,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变 C. 通过科技手段在适当条件下对局部大气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通俗地说,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变 D. 在适当条件下,通俗地说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变,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青海湖、黄河上游等地干旱期加大增雨作业力度,有力促进了湖泊湿地面积的扩大,草地覆盖度及生物量的增加,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功能得以逐步恢复。 B. 在青海湖、黄河上游等地干旱期加大增雨作业工作,有力促进了草地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增加,湖泊湿地面积的扩大,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功能得以逐步实现。 C. 在青海湖、黄河上游等地干旱期加大增雨作业工作,有力促进了草地覆盖度及生物量的增加,湖泊湿地面积的扩大,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功能得以逐步恢复。 D. 在青海湖、黄河上游等地干旱期加大增雨作业力度,有力促进了湖泊湿地面积的扩大,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的增加,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功能得以逐步实现。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有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在不断上升,然而无论是整体上还是不同类型高校中,① ____,女生的优势则开始凸显。高等教育“男弱女强”现象的出现,与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推行的性别中立教育等有很大关系。中立教育的初衷在通过保持性别中立的立场来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但实际上因主张男女平等而导致② ____。学校教育应尝试进行性别敏感教育。性别敏感教育主张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相同的人相同对待,不同的人不同对待。当然,要动态地理解性别差异,当性别差异有助于男女两性自由平等地发展时,③ ____,否则便忽视性别差异。 21.下面图示是某年某机构针对网民阅读情况所作的调查统计。请分析图示,就其反映的主要阅读状况,作出一个结论,注意用数据说话。(不超过55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耕读”是先民所创一种半耕半读的合理生活方式,耕田可养家糊口,读书可修身养性。“耕读传家”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 社会进步,“耕读传家”又延伸出“工读传家”,建国初年,刘少奇同志针对民众子女现状,积极倡导“耕(工)读学校”制度。 今天,人们赋予“耕(工)读传家”丰富的社会内涵,并以此劝勉子孙勤于劳作,乐于读书,终成家、国有用之材。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把握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附录:古人有关诗文,写作时考生可作引用。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唐]韩偓《小隐》:“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 [明]钱澄之《田园杂诗》:“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 [明]王象晋《言志》:“西塾课儿孙,东皋艺黍稷。” [清]张履祥《训子语》:“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后人还将[宋]黄庭坚《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中“万卷藏书宜子弟”、[宋]方岳《田头》中“一蓑春雨自农桑”,集句而成对联,高挂大门两侧。 【参考答案】 1. B【解析】A项,“而小说通俗易懂,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这种教育功能更显突出”有误,选项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白话小说这种文体更有趣味一些,对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由此可知不包括使用文言的“笔记小说、传奇小说”,笼统说“小说”错,扩大了对象范围。C项,“明清士人借此把经史之学输入到民众中”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明清小说家希望通过小说把陶冶士人的经史之学向下输入到民众当中”,由此可知“明清士人”错误。D项,“历史演义和经史之学相比,……且完全白话”错误,选项信息不对称。原文说的是“历史演义用白话取代民众难以掌握的文言”,可知“完全白话”错,过于绝对。 2. C【解析】C项,“《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属于没有宗教意蕴的一类”有误,选项缺少限制。原文说的是“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虚构型、没有明显宗教意蕴的小说”,说《西游记》“属于没有宗教意蕴的一类”,少了“明显”的限制,与文意不合。 3. D【解析】D项,“当时少有人意识到白话小说有其宗教宣传的功能”错误,选项曲解事理。原文说的是“明清时期,宗教人士看到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的优势,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在他们看来,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可知,明清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白话小说的宗教宣传功能,选项中“少有人意识到”表述有误。 4. D【解析】D项,“智慧城市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众能分享其建设成果”,这句话表达的是创建“智慧城市”的目的,不属于“智慧城市”的概念。D错误。 5. B【解析】B项,“未来必定实现领跑和超越”错误,表述绝对,根据原文“在未来有望实现领跑和超越”,B错误。 6. ①需要政策支持和实现顶层设计,②激发体制活力和调动大众参与,③突破技术瓶颈和深化技术创新等。 7. C【解析】C项,“故事的讲述运用了象征手法”错误,作者赋予了“一撮黏土”以人的性格特征,通篇运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是象征手法。C错误。 8. 用童话般的手法让树木、花朵、河流讲述它们在春光里的光辉和使命,与一撮黏土长久被埋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黏土渴望有春天降临般的时运,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9. ①质地粗浊,久被埋没,却有坚守,有美德外现的奇妙梦想;②时运改变,饱受磨难,也很坚强,但报偿并不如所愿;③栽培奇珍,一度屈辱,却不曾放弃,终于实现了摆脱平庸的理想。 10.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虞策在元祐、绍圣时期,都是身居谏官职务。虽然不是见人行事,但也摇摆于两端,所以在朋党争议激烈之际,自己得以避免。“元祐”“绍圣”两个年号,中间断开,排除C。“策在元祐、绍圣时”意思是虞策在元祐、绍圣时期,“皆居言职”,意思是身居谏官职务,点名时间、事件,在“时”和“皆”只见断开。排除A。“言职”意思是“谏官”,不能断开,排除D。“故党议之兴”,意思是所以在朋党争议激烈之际,排除A。 11. D【解析】D项,“当是生病致请求外任”错误,根据原文,“属疾祈外”,假如“属疾”是真的生病,就不会有“祈外”,即请求外任,所以“属疾”只是虞策请求外任的一个借口。D错误。 12. A【解析】A项,“经多人举荐入朝为官”错误,根据原文,“王安礼、李常成荐之,擢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就是王安礼、李常成两人的推荐。A错误。 13. (1)虞策当时暂代给事中,封还那诏命,认为曾肇是礼官,不应因议论礼仪获罪,没有批准。 (2)我先前(近来)在户部,了解京城经费每年六百万,与全国上交的赋税数量大约相抵。 【参考译文】 虞策,字经臣,是杭州钱塘人。进士及第,调任台州推官、乌程县知县、通判蕲州。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使进京呈交计簿,神宗访求东南地区的人才,蒋之奇以虞策应对。王安礼、李常相继推荐他,升为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元祐五年,召入任监察御史,进升右正言。屡次上书评说国事,认为国君接纳进谏是有福,治理国家的方法应以清静为根本。西夏没有顺从诏命,虞策说:“如今边防军备松弛,战备不整治。古代的人,善于镇静者警 戒防备工作极周密,致力于稳重者心中有谋略,从没有自己卤莽粗疏,还说我如何镇静、我如何持重的。”又请求皇帝下诏在朝廷内的省曹、寺监,在朝廷外的监司、守令,各司其职陈说朝政阙失、百姓疾苦。星象有异变,他请求(皇帝)顺天爱民,警戒万事,思考治心修身 的道理,不要以宴饮安逸为乐。哲宗纳娶皇后,他上奏《正始要言》。迁任左司谏。曾肇因 为议论在京城北郊祭祀的事,与朝廷的意见不合,免礼部侍郎,调任徐州。虞策当时暂时代理给事中,封还诏命,认为曾肇是礼官,不应当因为议论礼仪获罪。没有批准。皇帝亲政,虞策列举五十六件应当先做的事项,后来许多都施行了。迁任侍御史、起居郎、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为青州知州,改为杭州知州。进宫拜谒,留任户部侍郎。历任刑部、户部尚书,拜任枢密直学士,为永兴军知军、成都府知府。入朝任吏部尚书,上奏徽宗,请求节约财政,说:“臣先前在户部,了解京城经费每年六百万,与全国上交的赋税数量相差无几。我曾经用先朝祖宗的情况来比较,皇祐时期总共收入三千九百万,而京城经费才占三分之一;治平时期收入四千四百万,而经费占五分之一;熙宁时期收入五千零六十万,但全用作京城经费。如今各道按照朝廷每月所需,立即聚敛,急切得连一天都等不得。希望能大力裁减不必要的开支,以便缓和用度。”托病请求外任,加官龙图阁学士、润州知州,死在赴任途中,享年 六十六岁。追赠左正议大夫。虞策在元祐、绍圣时期,都是身居谏官职务。虽然不是见人行事,但也摇摆于两端,所以在朋党争议激烈之际,自己得以避免。 14. B【解析】B项,“百姓朝不保夕的命运”错误,理解诗歌内容,侧面反映晚唐社会动乱、经济凋敝,以及商人及其亲人的悲惨命运。B错误。 15. 末尾巧写“少妇当此日”,让少妇上场而话分两头,少妇的红颜对镜和贾客的白骨无归,形成强烈对比,一乐一悲,而倍增悲情,再现了贾客及其妻子的悲惨命运。捕捉少妇不知悲剧已然发生而对镜打扮的细节,如此鲜活的形象暗示了晚唐社会动乱所带来的民生凋敝。 16.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17. D【解析】锦上添花:在织锦上再绣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美好。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结合语境,人工影响天气不是强行干预,而是在天气本来的状况下进行,所以应选用“锦上添花”,而不用“雪中送炭”。排除AB。风雨兼程:不管风雨天仍不停地赶路;风雨无阻: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照常进行。根据句意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已走过了60年强调的是不管风雨不停赶路,应选用“风雨兼程”,排除BC。鸟枪换炮:比喻情况有很大好转或条件有很大改善;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建立新的。结合语境,一定是装备有很大的转变或者说条件有很大改善,所以选“鸟枪换炮”,排除AB。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非同小可:表示事情不同寻常或情况非常严重,不容忽视。本句说人工增雨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用“举足轻重”,排除AC。 18. B【解析】从语言表达上,D项不符合表达习惯。排除D 。“用人为手段使天气现象朝着人们预定的方向转变”比“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说法更为通俗,应置于“通俗地说”后,排除A。C项“通过科技手段在适当条件下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语序不合理。“在适当条件下”表条件,放在句首;“通过科技手段”,表方式,放在其后。排除C。 19. A【解析】本句中“加大增雨作业”,缺少“加大”的宾语,排除BC。“草地生物 量和覆盖度的增加,湖泊湿地面积的扩大”语序不当,应改为“湖泊湿地面积的扩大,草地覆盖度及生物量的增加”,排除D。“涵养水分功能得以逐步实现”中“功能”和“实现”不搭配,“实现”应改为“恢复”。排除D。 20. ①男生的优势趋于下降 ②对男女间性别差异的忽视 ③就重视性别差异 21.结论:中国网民多数有阅读杂志的习惯,每月阅读2本以上(含2本)的网民占大部分,达到53%,从来不读的很少,只有1%。 22.奋斗践行“耕读”精神 所谓“耕读”,就是耕田和读书。在古人看来,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中写“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古代知识分子一边耕种,一边读书,是中国古代乡村最美的风景,“耕读”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耕读传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建国初期,刘少奇同志针对民众子女现状,积极倡导“耕(工)读学校”制度。不管是古代的“耕读传家”还是建国初期的“工读学校”,都强调耕种(工作)和读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耕”已不能单纯的理解为耕田了,而应该理解成“劳动(工作)”,所以,“耕读”也变成了劳动和读书。 劳动之美,不仅表现在轰轰烈烈、震撼眼球的“经济大手笔”,更蘸含于默默无闻、波澜不惊的“技术小奉献”。古有鲁班造锯,李春建赵州桥,黎民百姓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有周东红捞宣纸,管延安接海底隧道,大国工匠精益求精,创“中国制造”之神话。读书之乐,可以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也能涵养静气。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 劳动强身,读书益智。在劳动和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耕”的付出和“读”的快乐,体会到了踏实肯干、力争上游的一种精神,更感受到了一种努力工作、奋力拼搏的幸福。这种精神在陆建新身上,从参与建设到主持项目,不断刷新着“第一高楼”的高度;这种精神在张富清身上,60 多年来,刻意尘封功绩,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这种精神在袁隆平身上,鲐背之年,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年龄,但都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呕心沥血,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就是“耕读精神”的体现者和践行者。 作为年轻人,我们该怎样践行“耕读”精神? 站在时代的潮头,我们青年人正处在距离民族复兴最接近的时刻,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所以我们要不忘初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用青春传承“耕读”精神,以奋斗书写人生华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