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分类2014年考点17 传记阅读
考点17 传记阅读 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 - 16 -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 16 -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 16 - 【解析】选BE。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项文章第二段中虽提及玻尔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但未明确表明爱因斯坦对他有直接的支持;C项关注第五段信息,文中只是说玻尔去德国调查德国科学家安全情况,并非有敏锐的察觉,也未提及是大批犹太科学家,他参加的是救援组织,并非抗敌组织。D项第六段是着力点,文中只是出于对研究原子弹成果的担心,是出于良知,并非有政治家远见,只是建议英美首脑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并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此项是歪曲文意。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然后分条作答。答题区间为第一、二段,尤其是第二段开头两句话:“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点明身份地位;“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点明争论内容;“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点明影响的广泛。整理即可。 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然后分条作答。答题区间为第四段,段落结构为分总式,结论句就是“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推前整理分三个层次概括即可。 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探究能力。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就是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一般如题目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种是就某一点做深入探究,另一种方式是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的情况。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中的事例做深入分析。立足人格魅力分析整合文本材料,从第二段“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可看出无个人恩怨;从第三段“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可分析出善于培养发现人才;从第五段可抽取信息整合出人道主义精神;从立足本国建立哥本哈根学派为祖国培养人才,看出其爱国情怀。 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 - 16 - 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 二、(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 - 16 - 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 16 - 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解析】选C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项原文为“ - 16 - 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并未体现邓叔群“深受伤害”。B项导师并未让邓叔群立即回国,而是让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E项只是以“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为目的,并未形成结果。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作答时要全面,既要有概括性,又要具体化进行阐释。现实因素主要是时代的大背景,可从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区两个角度分析,思想基础主要是主人公的经历(相关链接②)和精神追求(第五段对家人说的话),这些结合文本都不难分析出来。 答案:现实因素:①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评分标准】每方面3分,大意对即可。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在全面阅读文段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最好按照时间线索条理清楚地组织答案。问题指向非常明确,分别是原文第一段中断学业、原文最后一段捐献洋房和积蓄、带病辛勤工作的事迹。 答案: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 - 16 - 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大意对即可。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紧扣题目中的核心词语“爱国科学家”条理清楚、全面准确地组织答案。主要分析人物的成就和贡献即可,邓叔群在真菌学(原文第二段)、农林(原文第三、四段)、人才培养(最后一段)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满四点即得满分。 三、(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 - 16 - 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 - 16 - 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 - 16 - 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解题指南】本题涵盖面广,涉及对全篇内容的分析概括。需要我们全面分析选项,落实相关文段、放眼全文脉络、慎重确定答案。 【解析】选AC。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B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句对内容的概括欠妥,作者意在表现传主的爱国心,而非抗战贡献。D项,“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欠妥。文中说“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这些人所言并非错误认识,而是客观现实,传主的做法,表明了他为探求真理而不怕吃苦,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E项,“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的说法欠妥,依据文章第⑨段“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可见是北京政府决定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在卢沟桥上通行,没说是传主在论文中提出。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16 - 答: 【解题指南】文中的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中能够满足某个问题的特定内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是凌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可知,侧重传主是城市“知音”的具体体现。所谓“知音”,就离不开对对方精神气质的深层理解和因理解而生的尊重、热爱和呵护。可据此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 答案: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要点①要答出对城市的由衷热爱;要点②要答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要点③要答出对城市文化的真心爱护。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题指南】传记类文本首段在文中的作用,主要如下:如果开篇即点题,为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和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点题,就为开启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作用,从内容上看,其作用可能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如果开篇连续感叹,则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果连续发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 16 - 【解析】本题是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本文开篇直接叙述传主经历,可概括经历内容;由传主经历可看出其内在精神气质,对塑造传主形象有重要作用;叙述传主经历时,指出具体时间和走向历史研究之途的经过,显得真实可信,也自然引出了下文对传主后来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叙述。组织答案时,要拟出要点,分条作答,语言力求简明精练。 答案: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3个要点即可得满分。要点①要对传主经历本身及对其一生的影响进行概括;要点②要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要点③要指出所用表达技巧在文中的作用,要点④可从结构方面分析作用。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答: 【解题指南】传记类文章一般会反映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和借鉴意义。解答这类题,要能够从事件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注意作者引用的对传主的评价,要关注文章的过渡句。答题时要分点论述,语言要力求概括精练。针对拟出的答案要点,分别阐述。整体把握,吃透题目要求,答案要全面准确。 【解析】 - 16 -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要紧紧扣住传主取得成就的主观因素去筛选概括文中信息。专业的选择和一生事业的走向,都是源于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敢于去沙漠实地考察,不盲从常人劝诫,敢于探索,最终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自己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同时还证明了榆林的“身世”;从传主为保护卢沟桥和莲花池所做的努力,可看出其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现实的精神。可就此要点分条作答。在谈启示的时候,观点要力求合理,表述要合情合理。答题思路如同写一则小议论文,先表明观点,再分别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最好总结自己的观点。 答案: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要点①要谈传主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祖国民族的热爱;要点②要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要点③要指出所用的科学方法;要点④要指出能让他勇于去创新、乐于探究,不怕吃苦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便是社会责任感和现实精神。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