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3)

‎2018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 ‎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必然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 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額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題,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1956年作的《杜甫》,人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年,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衣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一根穗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勛业彪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刪改)‎ 相关链接 ‎①蒋兆和(1904一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水墨人物画領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揉》《李白》等。‎ ‎(选自“百度百科”)‎ ‎②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画在20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 ‎(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兆和1956 -1966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为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造成的。‎ B.蒋兆和创作的杜甫画像之所以能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全都是因为他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答案】D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作品都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是难以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额和深邃锐利的目光,又用形象剌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蒋兆和为历史人物画像,不只是注重细节上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还注意人物形象的造型之精谨,像杜甫依石而坐和曹操倚几案而前倾的形象均是如此。‎ D.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将自己的创作方向由现实人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E.这篇传记通过传主的故事,叙述了传主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最顶尖的画家历程,对青年一代有教育启发作用。‎ ‎【答案】BC ‎(3)请简要概括蒋兆和是怎样为历史人物传神的。(4分)‎ ‎【答案】①熟悉历史,根据史传,想象风采,各句情态;②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③注意整体造型,强调蕴藏智慧和深邃锐利的目光;④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加上自己的修养和条件⑤注意人物的内在情感,以形写神。⑥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和微妙的艺术处理。‎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蒋兆和是怎样为历史人物传神的,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宁滨 茅以升建桥的志向起于儿时的一次塌桥经历。青年时期,他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本,近千万字。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使得他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茅以升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他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 茅以升生前曾说:人生一征途尔……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20世纪初,茅以升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对于“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还是在国内求学期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铁路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的人的最大耻辱。”‎ ‎1919年11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茅以升获得了康奈尔大学颁发的“斐蒂士”金质奖章。面对几所著名大学和几家桥梁公司的争相邀请,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回到祖国。“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如今,只要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桥,这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1920年归国后,他还发现了另外一条报国之路——开展工程教育,培养桥梁工程人才。‎ 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道路上的探索。每年暑假,他都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的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1920年后的约30年间,茅以升曾应邀先后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 在工程教育领域,茅以升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即“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这种基于“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充分把握了工程教育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950年,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后,“科普”“科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只有让广大群众懂得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如《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中国的石拱桥》等。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一书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版本。‎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也致力于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依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搭桥”,他提出可以通过联系中国科协,把国外先进的学术、科技成果引进祖国,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努力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茅以升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33年至1937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茅以升攻克无数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并经历了建桥、炸桥和复桥的过程,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集中体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彰显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民族之魂。‎ ‎(《光明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茅以升的造桥梦起于儿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不断得到升华,为国建桥成为青年茅以升勤学奋斗的动力。‎ B.面对国外著名大学和几家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不为所动,选择回到祖国,并从此投身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C.钱塘江大桥工地是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钱塘江大桥也因此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 D.本文以“桥梁·栋梁·脊梁”为题,简练贴切,既概括了茅以升献身科技、报效祖国的伟大一生,又体现其堪为知识分子表率的高尚情操。‎ ‎【答案】C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茅以升对“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国内求学期间,让茅以升引以为耻的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 B.“习而学”的教育理念是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贡献,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先理论后实践,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C.为了普及科学,茅以升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桥梁史的空白,他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版本。‎ D.茅以升一生热爱架桥,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科技与人民架桥,晚年的他还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的华人报效祖国架起一座通畅之桥。‎ E.茅以升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答案】DE ‎【解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项,原文为“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铁路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的人的最大耻辱”;B项,“先理论后实践”错;C项,应为“中国桥梁史”。‎ ‎(3)周培源在《桥梁专家茅以升》一书中指出:“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茅以升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4分)‎ ‎【答案】①热爱祖国,为国建桥:茅以升克服困难,攻克技术难题,建成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是新中国桥梁事业的奠基人。②专注工程教育,为国育才:茅以升重视培养桥梁人才,一方面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就招收大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一方面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教授、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③立足实践,创新教育理念: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形成了“习而学”教育思想和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④重视科普,为科技与人民架桥: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科普作品,并致力于为侨居海外的科技界华人报效祖国架桥。‎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 李满星 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胡适悲愤不已。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入年更加热闹。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浏览。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民将士书》。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席间,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就在这一天,胡适忍辱避战的是彻底动摇了。‎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 ‎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在演说中,胡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胡适还大胆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 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以及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7年,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一个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年9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此时,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胡适可谓率命于危难之间。‎1938年10月5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10月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呈国书。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 ‎(节选自《胡适: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 相关链接 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的眼光中,我们看不到他的灵魂深处。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狂热的情绪。”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 ‎(选自《胡适资料简介》)‎ ‎(1)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这早就在胡适的意料之中,他当时虽然悲愤不已,但是也只能忍辱避战。‎ B.胡适两次上庐山在文中形成对比,第一次在北伐胜利、南北一统的背景下,浏览庐山,心情愉悦;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背景下,为商国是,心事重重。‎ C.胡适向蒋介石陈述北方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时,慷慨激昂,表现了坚定的抗日决心。‎ D.胡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所做的演说,不但阐明了他对侵略战争的鲜明态度,而且对美国将会卷入战争作出了预言,显示出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力。‎ ‎【答案】C ‎【解析】C.胡适向蒋介石陈述北方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时,慷慨激昂,表现了坚定的抗日决心。“胡适并没有陈述北方民情激愤”此处理解有错误。‎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15年中国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留学海外的学子发起抗议运动,只有胡适镇静处之,这使得他的好友要和其断绝关系,并被他们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B.文章插入胡适第一次上庐山以及写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胡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丰富了传主的人物形象。‎ C.胡适作为新一任驻美国大使,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美国,因为他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同学,故赢得了罗斯福的理解与信任,取得了良好的外交效果。‎ D.胡适与徐志摩的性格有所不同,没有沉痛的悲哀和狂热的情绪,毫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他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尽显“书生大使”的魅力。‎ E.无论全面抗战爆发后出使美国,还是日本侵占中国大半领土之际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胡适身上都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时应有的担当与责任。‎ ‎【答案】AC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3)“书生大使”胡适在民族危亡时,思想经历了许多变化,最后坚定地走上了抗战之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思想变化的过程。(4分)‎ ‎【答案】第一阶段:提倡理智爱国。青年留学时期,胡适反对对日作战,主张对日本的侵略妥协退让。‎ 第二阶段:思想完全动摇。九•一八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胡适最终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走向苦撑待变。‎ 第三阶段:坚定抗战的决心。出使美国期间,胡适积极宣传抗战,鼓动美国参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中的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都要关注的全篇,本题可以作答为,第一阶段:提倡理智爱国。青年留学时期,胡适反对对日作战,主张对日本的侵略妥协退让。第二阶段:思想完全动摇。九•一八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胡适最终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走向苦撑待变。第三阶段:坚定抗战的决心。出使美国期间,胡适积极宣传抗战,鼓动美国参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