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一课三测: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记一记 一、字音 蔺( )相如 缪( )贤 肉袒( ) 赦( )臣 璧有瑕( ) 斋( )戒 列观( ) 礼节甚倨( ) 睨( )柱 佯( )为 汤镬( ) 相视而嘻( ) 渑( )池 毋( )行 与王诀( ) 奏瑟( ) 盆缶( ) 张目叱( )之 左右皆靡( ) 不怿( ) 驽( ) 刎( )颈之交 答案:Lìn Miào tǎn shè xiá zhāi guàn jù nì yáng huò xī miǎn wú jué sè fǒu chì mǐ yì nú wěn 二、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通 , 答案:否 和肯定词对用时,表示否定 2.拜送书于庭 “庭”通 , 答案:廷 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 , 答案:按 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 , 答案:穆 谥号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 , 答案:熟 仔细 辨一辨 三、一词多义 1.负 (1)秦贪,负其强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答案:(1)凭借,倚仗 (2)辜负,对不起 (3)背弃,违背 (4)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 (5)背着 2.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2)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19 - (3)乃使其从者衣褐 (4)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答案:(1)命令,派遣 (2)出使 (3)让 (4)使臣 3.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 (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答案:(1)延请 (2)牵、拉 4.幸 (1)大王亦幸赦臣 (2)而君幸于赵王 答案:(1)幸亏,幸而 (2)宠幸 5.以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1)凭借 (2)拿,用 (3)因为 6.徒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答案:(1)白白地 (2)只、不过 7.而 (1)夫赵强而燕弱 (2)而束君归赵矣 (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4)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5)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答案:(1)表并列 (2)表递进 (3)表假设 (4)表修饰 (5)表转折 8.因 (1)相如因持璧却立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1)趁机 (2)通过,经由 9.乃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臣乃敢上璧 答案:(1)于是、就 (2)才 10.于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而君幸于赵王 (3)故燕王欲结于君 (4)归璧于赵 (5)终不能加胜于赵 (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答案:(1)在 (2)表被动 (3)跟、同 (4)到 (5)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6)对 11.之 - 19 - (1)伐齐,大破之 (2)即患秦兵之来 (3)均之二策 (4)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答案:(1)代词,指齐国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代词,这 (4)助词,的 四、古今异义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1)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 (2)古义: 今义: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 答案:(1)妃嫔 (2)侍从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答案:遵守约定 3.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古义: 今义:从前,以前 答案:到那里,指地点 4.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第二年 5.于是相如前进缶 (1)古义: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古义: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答案:(1)在这时 (2)走上前进献 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答案:扬言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答案: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乃前曰 (2)舍相如广成传 - 19 - (3)乃使其从者衣褐 答案:(1)走上前 (2)安置住宿 (3)穿 2.名词作状语 (1)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怒发上冲冠 (3)间至赵矣 (4)卒廷见相如 答案:(1)向西 (2)向上 (3)从小路 (4)在朝堂上 3.使动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毕礼而归之 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4.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5.形容词作名词 而绝秦赵之欢 答案:友好关系 6.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答案:尊重 六、特殊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句式: 译文: 答案:判断句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句式: 译文: - 19 - 答案:判断句 和氏璧,是天下共同传扬的宝物。 3.以勇气闻于诸侯句式: 译文: 答案:状语后置句 凭借勇气在诸侯国闻名。 4.会于西河外渑池句式: 译文: 答案:状语后置句 在西河外的渑池会见。 5.设九宾于廷句式: 译文: 答案:状语后置句 在朝堂上安设“九宾”。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句式: 译文: 答案:被动句 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7.而君幸于赵王句式: 译文: 答案:被动句 而您被赵王宠幸。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 译文: 答案:被动句 臣下实在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9.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 译文: 答案:定语后置句 找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10.何以知之句式: 译文: 答案:宾语前置句 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 11.君何以知燕王句式: 译文: 答案:宾语前置句 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 12.大王见臣列观句式: 译文: 答案:省略句 大王您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 13.遂与秦王会渑池句式: 译文: 答案:省略句 于是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14.相如闻,不肯与会句式: 译文: 答案:省略句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不肯和廉颇会面。 七、成语积累 1.完璧归赵:原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指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2.负荆请罪:本指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后用来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3.攻城野战: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4.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 - 19 - 5.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也说刎颈交。 填一填 八、作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 通史《 》(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 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答案:子长 史圣 纪传体 史记 汉武帝 九、背景 时势造英雄 战国时期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局面。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及汉水北岸。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时势造英雄,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过关键作用的人物,在国家生死存亡之秋,他们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了凛然的大义与崇高的气节,为后世所景仰。 十、文化常识 1.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 2.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6.大夫:官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 7.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理一理 十一、思路归纳 - 19 - 答案: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廉蔺交欢 十二、主题提炼 本文围绕着蔺相如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美德,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想一想 阅读课文,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场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做了铺垫。 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解析:“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错误。 答案:D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 答案: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负荆请罪。 2.廉颇与蔺相如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①相如从利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②从决定要奉璧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③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璧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④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机智胁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①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璧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②在秦廷上,相如持璧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璧玉同归于尽。 ③璧玉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④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逼秦王击缶,当秦臣打算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 19 - (3)爱国,忠心 ①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②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己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神。 二、细节探究 1.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答案: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答案: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4.“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答案: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三、思维发散 - 19 - 为了告诉读者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 答案:一是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课文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表现两个人物的性格,尤其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蔺相如的智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审时度势之智。(2)知人论世之智。(3)随机应变之智。(4)争取主动之智。他的勇主要表现在:(1)敢挑重担之勇。(2)不畏强暴之勇。(3)不怕牺牲之勇。(4)隐忍退让之勇。 二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作者始终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使人物特征鲜明突出。 三是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和从容应对的神色。 四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机巧,因而才会达到“王授璧”的目的。接着一番话,则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等等类似的地方,有理有节,轻重得当,有刚有柔,缓急适度,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性格特征。 五是运用对比衬托之法刻画人物。廉蔺二人,性格有同有异,一主一次,一详一略,相映生辉,使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另外,写秦王得璧时的得意,被蔺相如将璧骗回时的无奈尴尬,蔺相如请他击缶时的愤怒,不得不击一下时的难堪,以及秦王左右的种种表现,都非常有利地衬托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 [素材化用] 一、从蔺相如方面着想 1.位卑未敢忘忧国 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反顾,慷慨陈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好马还要伯乐荐 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智慧。比如,有一次缪贤曾因犯罪,想投奔燕王。蔺相如以他高屋建瓴的分析,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最后使缪贤获得了赵王的原谅。好马还要伯乐荐。要不是后来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好马也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成功。 3.口才也是才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其实,会动嘴皮也是一种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才。蔺相如正是以其出类拔萃的口才,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驳斥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连城的璧玉,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4.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当第一次与秦王交锋的时候,蔺相如以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镇定和智慧,从秦王手里巧妙地夺回璧玉,并派人机智地送回赵国。然后,蔺相如又凭借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向秦王郑重表示,“请就汤镬”。在渑池会上,当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跪请秦王”,遭到秦王拒绝后,又以五步之内“颈血溅大王”的拼命之势逼使秦王乖乖就范。最后,当秦之群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将秦之威风扫得一干二净。在这两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助他穿云破雾,翱翔长空。 二、从廉颇方面着想 - 19 -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超过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发誓一定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望见廉颇”,也是“引车避匿”。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此段材料还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的道理,如从廉颇的角度论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蔺相如角度论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 2.不要以出身论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一个人以前是贼也就永远是贼了,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是一直奉行只有“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有资格被推荐上大学、招工招聘等这一十分荒谬的“出身论”吗? ○尝试练笔 请以“勇气”为话题,至少运用上面一则素材,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 答案: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怒发冲冠,警告秦王将“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无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在强权面前不屈服、不弯腰的勇气;廉颇肉袒负荆,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这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即改的勇气;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不敢声张,后来写信承认是自己打碎了花瓶,这同样是一种勇气,是诚实带来的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是面对不可预测结局的勇气;科学探索是人类战胜未来的勇气。勇气能最大限度地让生命焕发光彩。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其中,难道就没有勇气吗? [技法指导]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 1.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 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行文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鲁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 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真正的上不如下。 3.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 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4.蔺相如和赵王的对比 - 19 - 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地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5.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 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得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渑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6.赵王和秦王的对比 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 7.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 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8.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 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鲁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 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才是。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注】平。 【注】 - 19 - 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流落江南起,直到昭宗乾宁元年(894)擢第,历十二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 请简要分析第三联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答案:运用对比手法,以“贫”者的苦难坎坷和“贵”者的奢华生活对比,表现了社会的不公,流露了作者的不满。 语言应用 1.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舍相如广成传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解析:名词作状语。A、C、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谢:道歉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偷偷地 D.臣请就汤镬 就:接受 解析:间:抄小路。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乃设九宾礼于廷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解析:D项,为:介词,替,给。A项,以:介词,凭借/介词,用。B项,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因:副词,由此,趁此/介词,经由,通过。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拜送书于庭 ③召有司案图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⑤秦自缪公以来 ⑥乃使其从者衣褐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⑧乃设九宾礼于廷 ⑨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A.①②③⑤⑦⑧ B.②③④⑦⑨ C.①②③⑤⑦ D.④⑤⑥⑦⑧⑨ 解析:①不,通“否”;②庭,通“廷”;③案,通“按”,审察、察看;⑤缪,通“穆”;⑦孰,通“熟”,仔细。 答案:C 5.下列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 - 19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解析:①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②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③辞谢,古义:婉言道歉,今义:很客气地推辞不受;⑤约束,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⑥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⑦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负约”和“请罪”古今义相同。 答案:B 6.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 ) 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解析:C.个人的。A.私下,B.偏爱,D.有私情,有私心。 答案:C 7.请仿照示例,分别以“苏轼”“李清照”为写作对象,再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示例:柳永,你泼墨的瞬间,委婉含蓄,隐约听到红牙板叮当,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 李清照, 答案:苏轼,你挥笔的刹那,慷慨激昂,隐约听到铜琵琶铿锵,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你运笔的当儿,冷清凄惨,隐约听到红藕私语,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题。(16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 19 -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解析:顾:只是,不过。 答案:B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耻”字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相如每朝时 B.大王必欲急臣 C.而相如廷叱之 D.且庸人尚羞之 解析:D项,与例句同,均为意动用法。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D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解析:蔺相如并不是怕见廉颇,他宽宏大量,先国家之急,为了赵国的利益,他不愿与廉颇发生冲突。所以B项分析正确。 答案:B 1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白者多徒行 解析:A与例句都是“只是”;B项是“白白地”;C项是“这一类人”;D项是“走”。 答案:A 1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解析:表原因/用来……的。 答案:D - 19 - 1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相同,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的“而”是连词,表转折;④的“而”是连词,表顺承。 答案:B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译文: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答案:(1)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 (2)两人终于和好,结成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9分)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金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19 -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B.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C.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D.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解析: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答案:D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 B.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为十三个月;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平年,为十二个月。 解析:“荫”是指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封号是“封妻”。 答案:A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金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辽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解析:“亲率三万中军”理解有误,原文是“共三万人”。 答案:C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译文: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译文: 答案:(1)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从弟”“摭”“微过”各1分,大意给2分。) (2)叔夜再次上书请求带领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乞假”“并力”“报”各1分,大意给2分。) - 19 - 【参考译文】 张叔夜,字嵇仲,是侍中张耆的孙子。因为祖上的功劳被封为兰州录事参军。呈献自己所作的文章,为舒、海、泰三州知州。再次呈献文章,召入试制诰,赐进士出身,升任右司员外郎。 出使辽国,宴会上举行射箭游戏,他第一个射中靶心。辽人惊叹诧异,要求检查他用的弓,他认为没有这样的先例,拒绝给他们看。回国后,他把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画下来分为五篇,献给朝廷。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很久以后,被召入任秘书少监,提拔为给事中。晋升为礼部侍郎,又被蔡京所忌恨,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出任海州知州。 宋江在河朔起兵,来回转移控制了十个郡,官军中没有人敢触犯他的锋芒。传言他们将要来到,张叔夜派间谍侦探他们的动向,贼径直去海边,抢劫大船十几艘,装载所抢夺的物品。这时张叔夜就招募了一千敢死兵,在城附近设下埋伏,又让轻兵去海边,引诱敌人出战。事先在海旁藏下强壮士兵,等到兵力会合,举火烧掉敌人的船只。贼兵听说船只被烧,都失去了斗志,伏兵乘机进攻,活捉了贼兵的副首领,宋江就投降了。 改新年号靖康那年,金人南下,叔夜再次上书请求带领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调任邓州。在四道设置安抚使,叔夜兼任南道都总管。金兵再次到来,宋钦宗亲笔写信催促他入京保卫。张叔夜就自己统率中军,他的儿子张伯奋率领前军,张仲熊率领后军,共三万人,第二天就上路。十一月三十日,到达京城,皇帝亲自到南薰门接见,军容非常整齐。入宫谈话,张叔夜认为敌人士气正盛,希望如同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那样,暂时到襄阳然后再安排去雍。皇帝点头。闰月,皇帝登上城楼,叔夜在玉津园列兵,铠甲闪亮,在城下施礼舞蹈。皇帝更加高兴,升任他为资政殿学士,诏令他可以带兵入城,不久就任签书枢密院。接连四天,与金人大战,杀了两名他们的金环贵将。皇帝派遣使者携带封在蜡丸里的文书,把称赞宠爱张叔夜的事情通告各道,可是最终也没有援兵来。京城陷落,张叔夜受伤,但父子还是尽力战斗。皇帝的车驾再次出城去郊外,皇帝说:“我为了百姓,不得不亲自前往。”张叔夜号哭悲恸两次跪拜,众人都哭了。皇帝回头叫着他的表字说:“嵇仲努力!” 金人商议立异姓为皇帝,张叔夜对孙傅说:“事到如今,只有死了。”写信给金兵的两位元帅,请求立太子为帝来顺从人民的希望。两位元帅大怒,将他拘捕到军中,到了以后像开始那样直言请求,于是跟着皇帝往北去。途中不吃饭,只是有时喝水。来到白沟后,驾车的人说:“过界河了。”叔夜就大惊地站起来,仰天大呼,随即就不再说话。第二天,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讣告传来,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文。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 小寒与物候 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阳能其实在增加。小寒时期会依次出现以下物候:首先是雁北乡,雁将避热而回,尽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接着第二候是鹊始巢,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始所向也;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 - 19 - 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雁有智慧,雁为最难猎获之物,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到了第二候,虽然这时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鸟类。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中国人在鹊之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画鹊兆喜几乎成了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大为流行的风俗,齐白石、徐悲鸿等人都画过喜鹊。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下树上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中国人对喜鹊的观察也非常早,《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是成语鹊巢鸠占的源头。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伴。我们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野鸡,但在古代,“雉”也参与了中国文化的经验和表达。“雉”善走,不能久飞,羽毛可做装饰品。《诗经》中说,“雄雉于飞,泄泄其羽”。它由矢和隹两字组成,矢为矢量,长度单位,表示本地方;隹为鸟,雉的本义是留鸟,特指野鸡。古人也因此把雉当作长度单位,长三丈高一丈的城墙为一雉。《左传》中说:“都城过百雉。”城墙则称为雉堞,谢朓有诗:“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节选自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整个小寒时节的天气都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此时尽管有冰天雪地的现象,但阳气已动,阳能开始增加,自然界的一些候鸟和留鸟能感受到这些变化。 B.在先民的心中,大雁是禽鸟中最机智聪明的,作为一种候鸟,小寒时它们感受阳气已动,开始离开南方最热的地方有组织渐次向北迁移。 C.作为留鸟,喜鹊既表现为很强的适应气候和人类的能力,又能敏感地察觉到气候的变化,小寒时会冒着严寒在高大的乔木筑巢,为孵养后代做准备。 D.作为小寒第三候,在山中的野鸡也参与了中国传统节气的表达,节气的变化、阳气的生长使得野鸡不论公母都开始鸣叫,用叫声来招引同类。 解析:A项,“小寒时节的天气”错,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非天气,根据第四段段首可知,只有小寒的第二候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而非小寒整个时节。故选A项。 答案:A 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小寒其实并不寒,因为小寒这个节气其实是阳能在增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B.文章论证大雁是人类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大量引用了名言名句,非常有文化内涵。 C.文章将小寒节气中三种物候做了对比论证来分别表现对先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有大有小, - 19 -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可读性强。 D.文章在论述中采用总分的层次来安排内容,按照大雁、喜鹊、野鸡的顺序,分别论证了小寒时的三种物候特征,使论述既非常清晰又有条理。 解析:A项,“其实并不寒”错。B项,“大量引用了名言名句”错。C项,“做了对比论证”错。故选D项。 答案:D 21.下列诗句中,涉及“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冰簟银床梦不成,雁声远过潇湘去,碧天如水夜云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C.江鸿断续翻云去,海燕差池拂水回。想得心知近寒食,潜听喜鹊望归来。(李绅《江南暮春寄家》) 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小寒阳能增加,表现在小寒物候上。A项,表现为北方秋冬季节,此时大雁南飞。B项,为夏季的喜鹊。C项,则体现大雁北飞。D项,北雁南飞,也属于深秋季节。故选C项。 答案:C 作文审题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人出外旅行,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边,他站在那里束手无策。有一个人看见他遇到难处,就过来很爽快地把他背过河去。这个人没什么钱,不能给好心人适当的报酬,为此他过意不去。正为此事不安之时,他看到那个人又回到对岸,继续把不能过河的人送了过来。于是,他走到那人身边说:“我现在已经不再感激你了。根据我的观察,你有帮助任何人渡河的癖好。”可是当他回来时,那人却不再背他过河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 思路点拨:英国有句谚语说:“受恩宜勿忘,实惠宜莫记。”我们常以为某些人的热心是他的天性,视为理所当然,这往往是我们对父母或朋友的态度。学习长存感恩的心,并且期待自己也成为能助人的人。人在受到帮助后,报恩是种责任,人要想在人类这个群体里生活,就必须常怀感恩心,这样你的人生才会快乐,你的生命才会充满阳光! - 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