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2019-2020学年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二语文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____________ 。(《诸子喻山水》) (3)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愤》) (4)__________,后事之师。(《战国策》) 【答案】 (1). 分野中峰变 (2). 登泰山而小天下 (3). 镜中衰鬓已先斑 (4). 前事之不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峰”“泰”“衰鬓”“斑”“事”。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2.选择 (1)下列不适合挂在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 ) 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C.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通往机场的大道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B.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C.多年老友的书店终于要开业了,再忙我也要光临。 D.洪水退去之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答案】 (1). A (2). D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A.项,“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暮年”,指到了老年;已,停止,衰减;壮心,宏大的志向。句意为英雄到了晚年也不会停止宏大的志向。显然不适合挂在教室里; B项,“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意思是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挂在教室里恰当; C项,“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意思是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后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挂在教室里恰当; D项,“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意思是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引喻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挂在教室里恰当。 故选A。 (2)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A项,搭配不当,“站满”不能搭配“人群”,将“人群”改“群众”。 B项,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缺少主语,“通过……使……”造成句子主语缺失,删去“使”。 C项,谦敬失当,“光临”是敬辞,在这里使用不当,改为“捧场”。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白莽作《孩儿塔》序 ①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②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③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④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⑤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⑥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3. 对课题《白莽作<孩儿塔>序》理解正确的是( ) A. 谈谈白莽作的《孩儿塔》序文 B. 介绍白莽作《孩儿塔》的序文 C. 为白莽作的《孩儿塔》写序 D. 为白莽作的《孩儿塔》的序文写序 4. 第①段中“这就使我更加惆怅”,你是如何理解“更加惆怅”的? 5. 第②段中划线句用白描手法再现了白莽的音容笑貌,刻画出他怎样的形象? 6. 第③段“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7.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语言艺术上有很鲜明的特色,请结合第④段文字做具体分析。 【答案】3. C 4. 春寒料峭,雨声淅沥,时局动荡,身患重病的鲁迅本已心情惆怅,不料又“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他为白莽的遗诗作序,这让他忆起了亡友的残酷被害,而且他的遗作也未能流传,于是更加惆怅 5. 乐观豁达,意志坚定的革命文学青年 6. 夸张,焦灼迫切的心情 7. 善于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来描画事物,抒写情怀,如用“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如以六个比喻构成的排比句,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熔于一炉,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标题含义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由原文“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可知,是我要为“白莽的遗诗” 写一点序文之类,由后文“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可知,白莽的遗诗应该是“《孩儿塔》”,所以“课题《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意思是“为白莽作的《孩儿塔》写序”。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由句子“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可知,当时的季节是春寒料峭,雨声淅沥,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时局动荡,而此时鲁迅已身患重病,自然心情惆怅。由句子“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可知,鲁迅接到一封来信,让他为已亡的白莽的遗诗作序,所以这让他忆起了亡友的残酷被害,而且他的遗作也未能流传,因此使得鲁迅“更加惆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句子“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可知,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笑笑”,可见白莽乐观豁达;由句子“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可知,白莽为了革命,已经被抓“三回”了,足见他的意志坚定。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和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的效果,并结合具体的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感情。“真如捏着一团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如手里捏着一团火一样,觉得寝食不安,表达了作者焦灼迫切的心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关注语言的形象性,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②关注语言的生动性,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析;③关注语言的色彩性,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④关注语言的多变性,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⑤关注语言的技巧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⑥关注语言的抒情性,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句子“这是东方的微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微光”比喻白莽的诗给广大民众带来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光亮,所以在语言上的特色是善于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来描画事物,抒写情怀。句子“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熔于一炉,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⑴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⑵“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⑶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⑷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⑸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⑹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刚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⑺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⑻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⑼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⑽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⑾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⑿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⒀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⒁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⒂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⒃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⒄“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⒅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摘自《中国青年》 8.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作者说的“幸运”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9.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0. 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 1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 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C. 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 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答案】8. 福楼拜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他处在上个世纪的巴黎,那时的清晨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拥有真正纯净、清澈,让人激动的光线。(2)福楼拜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懂得欣赏日出,迎接晨曦。把“按时看日出”当作精神体验与心灵洗礼。 9. (1)渲染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去品味日出带给人们的精神盛宴。(2)对比,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 10. (1)“看日出”,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让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鼓舞生命,添置信心与渴望,荡漾青春,勃发幻念;看清远方,梦想,光阴……)(2)“按时看”意味着天天的行为,代表着永不放弃。(3)“按时看日出”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理念,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4)是双重的呼唤:呼唤自我意识的苏醒,呼唤自然与社会都能有真正的日出。 11. A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题干问的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说的‘幸运’如何理解?”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倒数第三节,答案,在上下文中,由上文“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可以推测,福楼拜比我们幸运的是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由下文“‘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受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可以推测,福楼拜比我们幸运的是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主人公出场作铺垫,烘托主人公形象,深化主旨等。题干问的是“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 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处在文章中间部分,这段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渲染气氛;与下文“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 【10题详解】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由原文“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可知,“看日出”,是一种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按时看”意味着天天的行为,代表着永不放弃;由原文“‘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可知,“按时看日出”是一种热爱生活的精神理念,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由句子“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可知,“按时看日出”是双重的呼唤:呼唤自我意识的苏醒,呼唤自然与社会都能有真正的日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错误,文中并未重点写人们如何看日出,而是作者的反思和生命状态的感悟。A错误。 故选A。 【点睛】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常指的是那些或含义深刻(关涉主旨意蕴),或有特定义(关涉语境临时之义),或有指代义的词语;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楚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 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所解释的普通含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月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2.本诗句写“月”。颔联写了 13.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 “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 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 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14. “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 【答案】12. 月色(光) 月形 13. B 14. “明”字本是形容词,此处兼摄动词的作用,描绘了楼台在月光水波反射之下,熠熠生辉。“残夜”本有孤寂萧条之意,和明月水波形成反差,以此烘托月华之美.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颔联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开镜”写出了月光如水;“钩”写出了月的形状如钩。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及大意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B项,“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理解不正确,应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衰老孤寒的感叹之情。所以选B。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可抓住关键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现的事物特点,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关键词:明、残夜。可从词性、对比的角度分析月光之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5.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________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___________ 。 16. 解释加点词语。 (1)百川灌河( ) (2)望洋向若而叹曰( ) (3)少仲尼之闻( ) (4)笃于时也( ) 17. 《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河伯见到海神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8. 翻译下面句子。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9.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 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 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 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答案】15. (1). 道家 (2). “老庄” 16. (1). 灌:汇入。 (2). 望洋:仰视的样子。 (3). 少:认为……浅陋。 (4). 笃:限制。 17. (1).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 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18. (1)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2)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19. C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百川灌河”的意思是: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所以“灌”的意思是“汇入”。 (2)“望洋向若而叹曰”的意思是: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所以“望洋”的意思是“仰视的样子”。 (3 )“少仲尼之闻”的意思是: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所以“少”的意思是“认为……浅陋”。 (4)“笃于时也”的意思是: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所以“笃”的意思是“限制”。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由句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可知,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所以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由原文“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可知,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所以河伯见到海神后的反应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至:到。子:你。殆:危险。长:永远。见笑:被……耻笑。大方之家:修养极高的人。(2)道百:定语后置,应该为“百道”,百条道理。以为:认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应该为“莫若己”,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我之谓:宾语前置,应该为“谓我”,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项,“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错误,由原文“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可知,曾听说过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而现在相信这种说法是对的,即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正确的,他们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道义轻的说法是正确的。C错误。 故选C。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翻译: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 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墨翁传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同辈。⑨弸:充满。⑩徼:求。 2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望见,咸异之 ②客有诮之曰 ③试之则若土炭 ④客闻之曰 A.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 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2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操杵臼”,“龟手黧面”表现了墨翁制墨时“用力甚勤”。 B. 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一炉,将要说明的道理寓于人物形象之中。 C. “他肆之屦恒满”中的“屦”,原指鞋,这里借指店中顾客。 D. 墨翁是一位隐士。名字不为人知,服饰、行为、与常人不同。 22. 翻译句子。 (1)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2)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23.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答案】20. C 21. D 22. (1)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字非常壮美。 (2)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23. 逐利者以假冒真,迎合世俗;而墨翁则临财不乱,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原则。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①“人望见,咸异之”的意思为: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之,代词,他,指墨翁。 ②“客有诮之曰”的意思为:有一乡客讥讽他说。之,代词,他,指墨翁。 ③“试之则若土炭”的意思为: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之,代词,它,指墨。 ④“客闻之曰”的意思为:那乡客听这些话后说。之,代词,这些话。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与C项相符。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墨翁是一位隐士”错误,由原文“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叹息而去”可知,那乡客听这些话后说:“真是一位隐士啊! ……”文中看墨翁不是隐士而是匠人、商人,客曰“隐者也”,是对墨翁的赞颂。D错误。 故选D。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时:经常。磨:研磨。墨沈数斗:定语后置句,很多墨汁。醉:爱好。为:给。径尺:一尺见方。殊:非常。伟:美。(2)徒:仅仅。以:来。从、徼:迎合。岂:难道。愧:羞愧。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文章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由原文“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可知,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由此可见逐利者以假冒真,迎合世俗; 由原文“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可知,假如我要是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售,这么做可以吗?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我的箱中,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由此可见墨翁则临财不乱,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原则。 【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翻译: 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曾经游走到了荆楚这个地方,一次,他遇见有人传授古代造墨的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何必像现在这样急急切切地到处奔走呢?”于是就回家了,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所制作的墨,有一定的价钱。价钱不合适,就不卖。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多,而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他说:“你的墨汁虽然好,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唉!我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特别辛苦,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所以我不想卖出它太容易了啊。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售,这么做可以吗?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我的箱中,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那乡客听这些话后说:“真是一位隐士啊! 我们这辈读圣人书籍,以学古圣人精神为准则,但又不能以高尚品德充满内心,仅仅装饰外表而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难道不感到有愧于这位墨翁吗?”说完,叹息着离去了。 三、写作(70分) 24.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呢? 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天堂电影院》里,有一句台词:“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锦绣河山 从小生长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仿佛这里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但是只要你出去走走,就会发现另一片锦绣河山。 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不会在华山上迎风远眺,见群山茫茫,晨星寥落。更不会看见酷似巨龙脊背的苍龙岭。俯瞰众山,层峦叠嶂,恰似莅临沧海而沐浴劲风,不禁想起杜甫《望岳》中的“西岳危棱竦处尊,诸峰罗列似儿孙。”来到这里你便会发现,那喧闹的都市只是世界的一角。 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不会看到秀丽的漓江。古往今来,她陶醉了多少诗人、画家?徐霞客从桂林到阳朔畅游漓江,流连十日之久,称漓江是“碧莲玉笋世界”。乘着小船你会看见峭壁插江,像刀劈斧砍般,雄伟壮观。不久便会看见那画山,各种颜色的石纹纵横交错,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看起来仿佛一群栩栩如生的骏马,有的昂首嘶鸣,有的扬蹄飞奔,有的低头吃草……神态各异,妙趣横生。只有出来走走,你才会看见这自然之手创造的锦绣河山。 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不会踏着石板路走进丽江古城。这里的房子都是小小的、矮矮的。黛青色的瓦片、窗台上斜搭着的竹竿、带木格子的门窗、矮矮的石阶、门前摆着几个做工拙朴的小竹椅,看了让人感觉心里静静的。古城的四方街上有人弹奏东巴古乐。那调子有股说不出的苍凉,几个穿着纳西族服饰的老妇坐在小凳子上谈笑。她们的笑容甜美淳朴。你只有出来走走,才能感受这茶一样淡雅的生活,看见这另一片美丽的世界。 你如果不出来走走,就不会骑着骏马飞奔在新疆辽阔的草原上,就不会怀揣着忐忑的心情探寻喀纳斯湖水怪的奥秘,也就不会在吐鲁番仙境中品尝美味的葡萄。你只有来到这里才会体会到祖国的辽阔,才能有机会感受这边塞的绮丽风景。看见这浩瀚的戈壁,我仿佛看见了那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遥想当年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王昌龄诗中所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你如果不出来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整个世界。这里其实只是世界的一角,外面也会是锦绣河山。所以,现在就戴上你的行李出发吧!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人生,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这类作文材料往往是名人对人生感悟和思考。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名句,对这些名言自己的理性思考。作文需要有哲理性,这类作文忌浮于表面。材料只有一句话:“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考生可以赞成这句话的观点,认为应该出去走走,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构思成文;考生也可以不赞成这句话的观点,认为没心要一定要出去走走,也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写作;也可以分析“这里”与“全世界”的辩证关系等。这一作文题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很多,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可顺着话语思路,谈“开拓视野”的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作文题中“是否认同”的提法,可反其道而行,谈“这里未必不是全世界”,另辟蹊径。 参考立意:开拓视野,勿做井底之蛙;单调与丰富;小快乐与大快乐;这里与全世界——人生观;应该出去走,因为这里不是全世界;出去走走才能拥有全世界;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不出去走走一样可以拥有全世界;这里是全世界的一部分;外面大,自己渺小;面向世界,认清这里;走出去,但不要忘了这里;外面学东西回来把这里变成全世界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开拓视野,行万里路》。开头可以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入,得出结论“对于想开阔视野的人来说,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帮助他们达到目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开阔视野,读书起航;行万里路,再拓视野;读书行路,成功之道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读书,可以开拓你的视野;行万里路,能帮助你开阔视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边的视野很广阔。不要做那只可怜的井底之蛙,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寻找帮助你成功的途径吧。 【素材】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他审视自己的视野远远大于与他一起游玩的吹洞箫之客,当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时候,他却认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的达观,他的洒脱皆源于他审视生命的宽阔视野。 清政府闭关锁国,思想守旧,视野狭窄,落后挨打;党中央放眼寰宇,改革开放,国力增强。 钱钟书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学术视野开阔,才写成令人惊叹的《管锥编》。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之所以被任命为科学技术部部长,就是因为他有在德国奥迪公司工作10年的经历,这使他视野开阔,有能力把中国科技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从而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冰心:“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视野的广狭决定于所处的高度,以解放民族为己任,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才能俯视历史,臧否人物,“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以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为人生目标,因而才能得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明论断,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缔造了新中国。 食指用诗人智慧把视野的边界划到了未来的脚下,他在“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中依然“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他在自己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的时候”,依然“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他的视野里贫穷的后面有富裕等待,痛苦的结果是欢乐姗姗而来,因而,他才能把自信传给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 如何扩展自己的视野,荀子教导我们要学,“善假于物”方能纳“千里”于视野之内,“用心一也”,方能上穷碧落下黄泉,见别人所未见。 韩愈并非好为人师,而是因为他的视野范围远远超过“士大夫之族”“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狭小的世俗天地,他看到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崭新的师生风尚,他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视野包容了那个时代,也笼罩着今天的我们。 赫尔曼•黑塞告诉我们扩大知识视野是一个自我奋进的过程,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而在这种追求过程中,我们的视野渐渐扩大,最终可以发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的声音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阔大的视野最后都会交融为一个点:精神文明是共同的财富。 视野广阔才有比较的条件,老舍如果从没到过伦敦、巴黎、罗马,可能对老北平的安适与匀调、自然的认识也就不会那么深刻,韩少功若没有在圣•赛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居住经历,恐怕他也很能难能感受到对故乡的失望也是“滴血的,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来。 视野不仅有宽度,还应该有深度,柯灵老先生以特有的历史视觉和人生视野,为乡土情结描绘出了最动人的图画。在他的视野之内,沉重的现实主义者、悲惨的战争受难者,令人敬佩的政治流亡者纷纷走在乡土情结的历史舞台上。 对人生观照的视野不仅要向外拓展,也要向内深化,曹文轩在那幅图片上看到的情景,不仅让他想到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种种思恋故土的景象,而且他的视野也拓展到了这些情景的背后,即人的精神深处:人无法还家;更在于:既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其视野的广阔不能不令人赞叹。 对生命的价值感悟的深浅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观察它的视野的宽狭,刘亮程就教导我们要建立另一种审视生命的视野——把生命的痕迹纳入人生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一枚生锈的铁钉也负荷着我们生命的信息,生命无处不在。 岁月如歌,行者的脚步从来不会止息。当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爱上出发。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