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考点对应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三册 考点对应训练

考点对应训练 ‎【课内语段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助词/代词。B项动词,灭亡/动词,灭亡。C项转折连词/并列连词。D项动词,按道理说/名词,道理。‎ ‎2.指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 A.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各国最忧虑的,根本都不在于战争了。‎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文: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判决了。‎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到了(六国)最后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事。‎ 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文: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禾去救火,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 答案 D ‎3.用课文原句概括本段的中心。‎ 答案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两膝相比者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答案 D 解析 A项并列。B项比较。C项与……相比。D项与例句同为“等到”。‎ ‎5.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介词,凭;②连词,表承接;③④指代性副词,偏指一方,但意义不同:③指“她”,④指“我”。‎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因此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 B.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C.这段文字,将大家庭分崩离析、破落之感慨,对祖母、母亲的深深怀念与眷恋及怀才不遇、功名未成之喟叹与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动人的魅力。‎ D.和《五人墓碑记》选择重大题材、阐明生死重大意义不同,这段文字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题材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答案 C 解析 无“怀才不遇、功名未成”之表现,并且没有写到亡妻。‎ ‎【课外语段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水边 B.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死 答案 B 解析 B项“滋”是“滋生蔓延”的意思,形容云雾水气丰沛。注意C项可能容易被误选,这里的“憾”古今异义,是“怨恨”的意思,不是“遗憾”的意思;而古义的“恨”一般表示“遗憾”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 C项“乎”都是作介词,相当于“于”。A项第一个“以”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以”;第二个“以”作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B项第一个“焉”作兼词,相当于“于此”;第二个“焉”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D项第一个“之”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作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注意“之”后的“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答案 C 解析 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3)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4)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答案 (1)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3)这是欧阳公借醒心亭寄托他的情感。‎ ‎(4)而我又可以凭借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参考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文章。‎ 只要欧阳公和滁州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形成的原因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 君在上能宽大为怀,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是欧阳公借醒心亭寄托他的情感。‎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有比不上他的感叹,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割让土地,丧权辱国 韩、魏、楚三国割地赂秦,不敢抵抗,最终亡国。(《六国论》)‎ ‎2.面对强权,敢于反抗 燕、赵两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北宋王朝以偌大天下,最终不敌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招致亡国,昭示后世,切勿重蹈覆辙。(《六国论》)‎ ‎4.要善于思考 王安石从一次游山经历中领悟到现实人生的大道理。(《游褒禅山记》)‎ ‎5.不要盲目附和别人 王安石一行在游洞时,因为听到一人说“不出,火且尽”,于是就都随他出来,结果一看根本不是那人说的那样,王安石也后悔自己随便听从了那人的建议。(《游褒禅山记》)‎ ‎6.要居安思危 后唐庄宗李存勖能够继承先父遗志,励精图治,夺取天下;可是,创业易,守业难,自以为天下大局已定,于是他纵情声色,贪图安逸,国家在很短时间内,就导致灭亡。(《伶官传序》)‎ ‎7.不人云亦云,要有实地探索的精神 苏轼没有盲从李渤等人的观点,而是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并得出结论。(《石钟山记》)‎ ‎8.怀念亲情 归有光念念不忘逝去的祖母、母亲及妻子几位亲人,以动情朴实的文字表达了深深的悼念之情。(《项脊轩志》)‎ ‎9.死得其所,重如泰山 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位激于义而献身的苏州市民,成为后人永远瞻仰的英雄人物;他们不畏强权,敢于伸张正义并为之献身的崇高气节,流传千古。(《五人墓碑记》)‎ ‎10.侥幸一时,苍白一世 像魏忠贤等历代奸臣,他们飞扬跋扈,只会横行、得意于一时,而要永留骂名于后世;在其身后,他们成为人人得而唾弃的、粪土不如的、反动腐朽的封建人物。(《五人墓碑记》)‎ ‎1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姚鼐先生及其同行者以历经艰辛而不惧的英勇气概,顶风雪,冒严寒,终于登上了能够一览众山小的泰山。(《登泰山记》)‎ ‎12.抨击扼杀人才的封建政府 封建统治者迫害有才能、有作为、有骨气的人才,所企求的则是一些卑鄙无耻、唯唯诺诺的奴才,甚至雇用一些反动的文人帮凶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病梅馆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