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化州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茂名化州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化州市202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百余年来,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今天,是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因此,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所谓“礼”,就是讲社会关系中的人如何存在,而非强调抽象的人。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曾经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几年前出版《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帝国理论的、拥有普世正当性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中国古代的“天下”,不同于西方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博弈模式,而是一个“至大无外”的思考单位,从“天下一国一家”这样由大至小的方向,思考如何实现各个层次的和谐。从此,“天下体系”作为不同于长期拥有文化霸权的“帝国理论”的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逐渐引起世界思想界重视。当然,其中也不乏质疑和不同意见,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和讨论。‎ 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在西方引起轰动,深受美国读者欢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说明世界需要中国思想。‎ B. 百余年来,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对话中一直占据着强势的地位。今天,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C. 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如李泽厚的“情本体”和赵汀阳的“天下体系”引起了世界性的重视。‎ D. 中国文化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因而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在整体上,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开,思路清晰。‎ B. 文章在论证中心论点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同时运用了对比论证法,雄辩有力。‎ C. 文章倒数第二段指出中西文化交流对加深我们认识自己文化也有帮助,显得辩证严谨。‎ D. 文章最后一段站在民族文明复兴和国家文明发展的高度,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成为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文化提出的新观点引起了国际的重视。‎ B. “帝国理论”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学者提出的“天下体系”成为另一种可替代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得到国际的一致认同。‎ C.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像过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灌输和覆盖,而应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 D. 我们在为世界提供中国新思想过程中,既要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也要遵循包容互鉴的原则,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说明世界需要中国思想”错误,根据原文“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可知世界需要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并不是需要“中国思想”。‎ B项,“今天,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错误,第二段原文是说“今天,是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并未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D项,“……因而……”错误,根据原文“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可知“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与“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文章开篇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错误,本文是通过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引出话题,并不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项,“得到国际的一致认同”错误,根据原文“当然,其中也不乏质疑和不同意见,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学者从中国文化引发出来的新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和讨论。”,可知中国学者提出的“天下体系”并没有得到国际的一致认同,其中也不乏质疑和不同意见。‎ 故选B。‎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篇或文本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个段落,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就是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自然、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信念,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责任的内涵与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和波动。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事关自身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正因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规律,进而提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思路,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价值。‎ ‎(摘编自易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2日)‎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郑成宏实习记者黄亚楠)5月9日,《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调查报告(2018)》)在天津正式发布。‎ ‎《调查报告(2018)》指出,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1.82分(60分及以下为低水平,60分(不含)—80分为一般水平,80分(不含)—90分为较高水平,90分以上为高水平,下同)。6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92.08%,8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65.59%。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得分为82.50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得分为83.27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仅为79.94分。大络责任感得分为83.93分,学习责任感得分为82.73分,生命责任感得分为82.60分,学校责任感得分为79.53分,政治责任感得分为78.91分。与2016年相比,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提高了0.25分,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得分分别提高了0.71分、0.26分、0.12分,其他与去年持平。‎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5月11日)‎ 材料三:‎ 学者们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就是“现状+原因分析+建议”,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实证调查,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提供了较为客观真实的数据。然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个体或微观环境,应该从人类文化的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因为社会责任感就起源于人类文化。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也应该关注文化视域。‎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要求:“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摘自黄四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调查发现,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水平较高,具备了较好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情感,已经形成了十分良好的践行责任氛围。‎ B. 报告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视为认知、认同和行为的过程,并从政治、生命、学习、络责任感五个方面调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C. 从调查结果看,2017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与2016年相比,从一般水平上升至较高水平,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水平有所提升。‎ D.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空间,但大学生学校责任感与其他社会主体责任感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反映的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 B.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自身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C. 学者们在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注重现状分析、实证调查和客观数据,但这些研究局限于个体或微观环境,因此意义有限。‎ D. 社会责任感总是嵌套在一定的人类文化内容之中,所以,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视域去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 ‎6.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答案】4. B 5. C ‎ ‎6. (1)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2)方法:①个人微观:知行合一、践履为重。②宏观层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已经形成了十分良好的践行氛围”描述有误,材料中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得分仅为79.94,可见践行方面存在不足。‎ C项,80分—90分为较高水平,2016年平均得分在80分以上,属较高水平。‎ D项,文章并未涉及与其他主体比较,无中生有。‎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但这些研究局限于个体或微观环境,因此意义有限”错误。结合“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了实证调查,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提供了较为客观真实的数据。然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个体或微观环境,应该从人类文化的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因为社会责任感就起源于人类文化”分析,材料并无否认学者现状调查的意义。且学者侧重研究方面,微观宏观指培养方面。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规律,进而提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思路,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价值”分析,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结合材料二的调查数据分析,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大学生自己知行合一、践履为重。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社会责任感就起源于人类文化。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也应该关注文化视域”等分析,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父亲 汪曾祺 我父亲行三,我的祖母有时叫他的小名“三子”。他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生的,故名菊生,字淡如。‎ 我父亲年轻时是运动员。他在足球校队踢后卫。他是撑杆跳选手,曾在江苏全省运动会上拿过第一。他又是单杠选手。我还见过他在天王寺外边驻军所设置的单杠上表演过空中大回环两周,这在当时是少见的。他练过武术,腿上带过铁砂袋。练过拳,练过刀、枪。我见他施展过一次武功,我初中毕业后,他陪我到外地去投考高中,在小轮船上,一个初来的侦缉队以检查为名勒索乘客的钱财。我父亲一掌,把他打得一溜跟头,从船上退过跳板,一屁股坐在码头上。‎ 我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他会做各种玩意。元宵节,他用通草为瓣,用画牡丹的西洋红染出深浅,做成一盏荷花灯,点了蜡烛,比真花还美。他用蝉翼笺染成浅绿,以铁丝为骨,做了一盏纺织娘灯,下安细竹棍。我和姐姐提了,举着这两盏灯上街,到邻居家串门,好多人围着看。清明节前,他糊风筝。有一年糊了一只蜈蚣是绢糊的,他用药店里称麝香用的小戥子约蜈蚣两边的鸡毛,--鸡毛必须一样重,否则上天就会打滚。他放这只娱蚣不是用的一般线,是胡琴的老弦。我们那里用老弦放风筝的,家父实为第一人。夏天,他给我们糊养金铃子的盒子。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一小块一小块,再合拢,接缝处用皮纸浆糊固定,再加两道细蜡笺条,成了一只船、一座小亭子、一个八角玲珑玻璃球,里面养着金铃子。隔着玻璃,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爬,吃切成小块的梨,张开翅膀“叫”。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我母亲死后,父亲给她糊了几箱子衣裳,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不知从哪里搜罗来各种颜色,研出各种花样的纸。听我的大姑妈说,他糊的皮衣跟真的一样,能分出滩羊、灰鼠。‎ 我父亲为人很随和,没架子。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缘很好。民国二十年发大水,大街成了河。我每天看见他趟着齐胸的水出去,手里横执了一根很粗的竹蒿,穿一身直罗褂,他出去,主要是办赈济。我在小说《钓鱼的医生》里写王淡人有一次乘了船,在腰里系了铁链,让几个水性很好的船工也在腰里系了铁链,一头拴在王淡人的腰里,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激流,到一个被大水围困的孤村去为人治病,这写的实际是我父亲的事。不过他不是去为人治病,而是去送“华洋义赈会”发来的面饼。‎ 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那时我三岁。我到江阴去投考南菁中学,是他带着我去的。住在一个市庄的栈房里,臭虫很多。他就点了一支蜡烛,见有臭虫,就用蜡烛油滴在它身上。第二天我醒来,看见席子上好多好多蜡烛油点子。我美美地睡了一夜,父亲一夜未睡。我在昆明时,他还在信封里用玻璃纸包了一小包“虾松”寄给我过。“虾松”是河虾剁成米大小粒,掺以小酱瓜丁,入温油炸透。我也吃过别人做的“虾松”,都比不上我父亲的手艺。‎ 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接和进来了。‎ ‎(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刻画父亲形象时,既有概括介绍,也有事件反映,有点有面,显得立体而丰满。‎ B. 在写父亲手巧的同时,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卷,增强了美感。‎ C. 作者引入自己作品中王淡人这个人物形象,主要是表现父亲对“我”文学创作的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以似乎违反常理的现象,来表达更深切的情感,取得了无理而妙的效果。‎ ‎8. “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 汪曾祺认为他的作品深受归有光的影响。本文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艺术特色上有相同之处,试作分析。‎ ‎【答案】7. C 8. (1)父亲武功高强,有侠义精神,他一掌打倒了勒索乘客钱财的征缉队员;(2)父亲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在不同的时节都能制作出各种精巧的玩意;(3)父亲有情有义,为亡妻糊了几箱子衣裳;(4)父亲急人所难,热心公益,冒着生命的危险赈济灾民;(5)父亲深爱着“我”,为“我”除虫而彻夜未眠,为远方的“我”寄“虾松”。 ‎ ‎9.‎ ‎ 本文在艺术特色上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颇为接近,一是语言上平淡中见真情,全文用语朴实,不事雕琢夸饰而从其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二是写法上善于进行细节描写,如《项脊轩志》中娘以指扣门,问儿饥寒的情节和本文中父亲为“我”用蜡油滴臭虫的情节,都把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和儿女对父母的怀念之情很细腻地传达出来;三是抒发的情感都极其朴实、真挚,两篇文章都把情感表达寄寓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中,朴实而真挚。‎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主要是表现父亲对‘我’文学创作的影响”错误,作者引入自己作品中王淡人这个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通过描写王淡人来进一步表现父亲急人所难,热心公益,冒着生命的危险赈济灾民的形象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问的是“‘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这是对分析人物形象能力的直接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我”的父亲的形象。纵观全文,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有特点、有热心的父亲形象。除了首尾两段内容是对父亲姓名出生和“我”对父亲的想念的描写,文中其他各段都是在具体刻画父亲的形象,而且每一自然段围绕一点具体展开。这就为我们分析父亲的形象提供了便利。文中第二段围绕父亲“运动员、练过武术”的特点,具体描写他一掌打倒了勒索乘客钱财的征缉队员的事件,表现了父亲的武功高强和侠义精神。第三段围绕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具体描写了父亲为我们制作荷花灯、纺织娘灯、风筝、养金铃子的盒子、西瓜灯的过程,表现了父亲的多才多艺和心灵手巧。第四段写母亲死后,父亲给她糊了几箱子衣裳,表现了父亲对母亲的有情有义。第五段作者引入自己作品中王淡人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描写王淡人来进一步表现父亲急人所难,热心公益,冒着生命的危险赈济灾民的形象特点。第六段通过写父亲为“我”除虫而彻夜未眠,为远方的“我”寄“虾松”两件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爱。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题目要求分析本文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艺术特色上的相同之处,这是通过考查本文与《项脊轩志》的对比阅读来考查本文的艺术特色。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找到两个人作品中的共同点,通过作品中的共同点来分析两个人作品在艺术特色上的相同之处。‎ ‎《项脊轩志》通过描写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同时,《项脊轩志》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又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汪曾祺的《我的父亲》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通过回忆有关父亲的生活细节,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有特点、有热心、深爱子女的父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汪曾祺的《我的父亲》在艺术特色上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颇为接近。第一,语言平淡朴实,饱含真情,不事雕琢夸饰而从其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人真诚的关爱与深深的怀念。第二,善于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如《项脊轩志》中娘以指扣门,问儿饥寒的情节和本文中父亲为“我”用蜡油滴臭虫的情节,都把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和儿女对父母的怀念之情很细腻地传达出来。第三,感情朴实真挚,读来感人肺腑,令读者潸然泪下。‎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 会缜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选自《梁书·裴子野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B.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C. 子野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D.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孤,指早年丧父或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等,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 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 C. 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 D. 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子野恪尽孝道,感动苍生。祖母去世时,他才九岁就悲痛泣血;父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每到墓所,哭泣处草木都为他枯萎。‎ B. 裴子野才华横溢,令人叹服。年少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 C. 裴子野施行德政,以理服人。任诸暨县令时,不施行鞭打刑罚,以理服人,以理息讼;大家都称赞他,全县没有诉讼事件。‎ D. 裴子野自守操行,舍家济人。家里没有住房,借用官地二亩修建茅屋得以栖身;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所得俸禄分给贫困的亲戚。‎ ‎13.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 ‎(2)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 ‎【答案】10. C 11. C 12. B ‎ ‎13. (1)自此被罢免很久,始终没有遗憾之意。当时中书范缜与裴子野没有交往,听闻他的品行业迹也褒扬他。‎ ‎(2)妻子儿女经常受饥寒,而他只以教诲为本,子侄敬畏他,像侍奉父亲一样。‎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描写的是裴子野的文章特点,翻译为“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华丽的词藻,他的作品多仿效古人,和现在的文章体例不同。刚开始有人指责,到了后来都完全看重他了。”。‎ 第一,“典而速”是形容写文章既典雅又迅速,“而”字前后衔接紧密,中间不应该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第二,“法古”是效法古代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作答。‎ C项,“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错误,五鼓时分应该是凌晨三点到五点。‎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错误,根据原文“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可知尚书仆射范云称赞的是裴子野的德行,而不是文才。‎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免黜,罢免、黜退;恨,遗憾、懊悔;闻,听说;行业,品行业绩;善,形容词作动词,褒扬。‎ ‎(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恒,平常、经常;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唯,只、单单;祗畏,敬畏;若,像、如同;严君,父亲。‎ ‎【点睛】参考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子野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被祖母抚养。他九岁时,祖母去世,他悲痛泣血,家人感到诧异。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子野出仕后,做了齐武陵王封国的左常侍,因父丧离职。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很欣赏子野的品行,要上表向皇帝启奏,恰逢范云死了,没有结果。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裴子野被授以右军安成王参军,随即迁任兼廷尉正。当时,刑事判决文书是由三方官员共同签署,有一次裴子野不在,同僚就署上他的名字,奏章没有批准,裴子野受牵连被免职。自此被罢免很久,始终没有遗憾之意。当时中书范缜与裴子野没有交往,听闻他的品行业迹也褒扬他。恰逢范缜升迁为国子博士,(范缜)立即上表推让裴子野。有关部门认为从裴子野的资历来看,他不符合按惯例提升的条件,没有通过。出任诸暨县令,在县任时不实行鞭罚,百姓有争执时,向他们明示道理,百姓称赞,全境无诉讼事件。到了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写的《宋书》已经流行,子野将自己所撰写的删改为《宋略》二十卷,他的叙事评论有很多好的地方,沈约见了,感叹说:“我比不上他啊!”普通七年,王师北伐,皇帝命令子野写讨伐魏国的檄文,子野接受了诏书立刻就写好了。高祖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就召来了尚书仆射徐勉等人一起看文章,当时所有人都很叹服。不久皇帝又命令子野写文书让魏国宰相元叉明白自己的意思,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等到五更,皇帝下令催促,让子野开始写檄文并赶快交上去,子野慢慢起床拿起笔,拂晓就写好了。上奏后,高祖十分赞赏他。从此,凡是各种命令檄文,都叫子野起草。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华丽的词藻,他的作品多仿效古人,和现在的文章体例不同。刚开始有人指责,到了后来都完全看重他了。裴子野在皇宫任职十多年,静沉缄默,洁身自爱,不曾有什么要求,母亲家与父亲家亲戚贫困,就把所得俸禄全分给他们。没有住宅,借用官地二亩,盖草屋数间。妻子儿女经常受饥寒,而他只以教诲为本,子侄敬畏他,像侍奉父亲一样。晚年深信佛教,严守教规,终身只吃麦蔬素食。中大通二年,在官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万家团聚之际,诗人在驿馆长夜枯坐,想象亲人在寒灯边等自己,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心境。开篇设问,照应标题,紧扣了“宿”字。‎ B. 颔联用两个名词,连同前面的定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 C. 诗人点铁成金,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创新后就成为警句。‎ D. 颈联上句回想过去,写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写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15. 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A 15. 新年将至,万象更新,而诗人日渐衰老,透露出对人生迟暮的无奈;诗人年年逢春,年年仍在漂泊,岁岁满腹愁绪,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漂泊的感慨;对前景渺茫的无限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想象亲人在寒灯边等自己”错误,诗歌首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的意思是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孤灯与人相伴相亲。这两句诗写诗人在万家团聚之际,独自一人在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所在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首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颈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颔联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尾联“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年年逢春,年年漂泊,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新的一年又要到来,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愁苦的心情更加沉重。‎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练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②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③所以动心忍性, (6).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尊、酹、跬、曾。‎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 ,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 ,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 。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 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 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功成身退”: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语境说张良“解印绶辞归”,显然是说他功成之后,不再做官了。所以选用“功成身退”。“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应接不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语境说的是“印学理论”接连不断地出现。选用“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足指充足、足够。语境是说印章的品类丰富,无法一一列举齐全。选用“不一而足”。“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表示对上文内容的转折。此处前一句说“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后一句是说“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这两句显然是转折关系。所以选用“然而”。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例句“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错误。这两句之间不是假设关系,而是条件关系。所以应把“即使……,也……”改成“无论……,都……”。由此排除B、D项。C项,搭配不当。错在“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其中印章的“外形”能呈现一种美,但是“章法”不能,所以应改为“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根据横线前面“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后面衔接紧密的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根据横线后面“已显露其“出蓝”之势”这句话,主语应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是针对“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的,所以对秦汉范型来说”应该排在最后,紧靠着“已显露其‘出蓝’之势”这句话。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般来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②_________________。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则叫发明。总之,二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 (2). 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3). 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 ‎)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面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规定了5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引导考生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思考教育主题。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紧扣立德树人;②聚焦学科素养;③创设生活情境;④规定写作任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锁定答题区间,准确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合理准确地概括。本题要求“简要概括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上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首先要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回应写作要求”,然后进行合理准确地概括,还要注意字数要求。如从“这些写作任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命题根本”,可以归纳出写作任务的命题根本是紧扣立德树人;从“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归纳出写作任务的核心是聚焦学科素养;从“引导考生在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展现其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可以归纳出展现写作能力的途径是创设生活情境;由“回应写作要求”,还可以归纳出要规定写作任务。‎ ‎【点睛】压缩语段主要需要我们三个方面的能力:理解材料、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党和国家向部分共和国英雄模范人物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他们中有才华横溢却甘于隐性埋名,为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不懈奋斗的科学家;有九死一生功勋卓著却深藏功与名的老战士;有乐于清贫立足讲台传道授业的人民教师;有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而在洞窟中兀兀穷年的文化工作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蜚声国际,有的默默无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奖仪式讲话中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习近平强调,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 准确理解上述材料,联系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答案】【参考例文】崇尚英雄更应争做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铿锵有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崇尚英雄,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什么是英雄?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从这个定义上看,英雄最闪光的是有国家情怀。我们常讲爱国报国,放在崇尚英雄的语境下,就应该是:崇尚英雄更应争做英雄。‎ 崇尚英雄,重在传承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始终崇尚英雄、关爱英雄,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英雄辈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们以身许国的壮志、造福大众的情怀、舍己为人的抉择,不仅挺起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也树立了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在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史册上,永远镌刻着他们熠熠生辉的英名。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良好氛围,激发全国人民像英模那样,以实际行动爱国报国。‎ 争做英雄,要学习英雄身上的鲜明品格。在这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身上,都展现出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争做英雄,就要像英雄们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续写忠诚的故事。争做英雄,就要像英雄们那样,以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练就执着的品格,追求良好职业道德,坚守岗位,拼搏奋斗。争做英雄,就要像英雄们那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奋力追梦。‎ 崇尚英雄,争做英雄,重要的是传承精神。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年轻人手中,每个国民尤其是青少年,要把崇尚英雄化作坚守爱国心、胸怀报国志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发有为,不断追梦、圆梦,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分析材料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句/词: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 分析材料主旨: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题目所给的材料节选自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的讲话实际上是号召我们向英雄模范们学习,争做新时代的英雄。习近平的讲话浅显易懂,不需要深入理解,只需要准确理解即可。题目要求我们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然后联系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进行立意作文,同时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立意时,我们可以直接从材料所给的习近平的讲话中提取立意点,然后稍加改变即可。例如,崇尚英雄,争做英雄;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伟大事业需要继往开来,接续奋斗;新时代大有可为。作文时,要联系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这样既避免了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又加深了对材料的理解。‎ 参考立意:‎ ‎1、崇尚英雄,争做英雄。‎ ‎2、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3、伟大事业需要继往开来,接续奋斗。‎ ‎4、新时代大有可为。‎ 素材:‎ ‎1、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在这里接受党和人民的最高礼赞!喜讯从北京“飞回”长治,老区一片欢呼雀跃,全市人民通过电视、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形式,收看了颁授仪式直播。特别是申纪兰稳步走上颁奖台,第一个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授“共和国勋章”的视频,更是刷遍朋友圈和抖音,长治儿女无不为老劳模申纪兰感到骄傲和自豪。‎ ‎2、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英雄模范们都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其中很多同志都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典型,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用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影响更多的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怀、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8月生,2019年1月去世,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 ‎4、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5、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6、屠呦呦:济世报国,心怀天下。她发现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进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她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青蒿素的研发,是她生命中的重要历程,也是她人生的壮丽风采。正如她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所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这位耄耋老人一直时刻准备着,为人类健康造福。屠呦呦说:“荣誉的根本问题是责任。荣誉多了,责任也大了。中医药确实是‘伟大宝库’,应该把它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发挥出来,为人类造福。”‎ 参考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崇尚英雄,争做英雄”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 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发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