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语文(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语文(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 ‎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1.B解析: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2.A解析: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3. C 解析:A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总成为”说法过于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傲,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热,低头一看,是一滴滚烫的老泪。鹞爷看着飘逝的风筝,多么困惑,多么茫然……‎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4.指出第一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4分)‎ ‎4.比喻,夸张,将“村里人外出”比成“身子被掏空”;(2分)突出当下村庄的空荡与寂静,奠定了全文感伤的基调,为下文写乡村文明的消逝做铺垫。(2分)‎ ‎5. 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5. ①将“鹞爷儿子”去城里糊弄人赚钱与“鹞爷”坚守农村、守护传统工艺作对比,突出鹞爷坚守传统的执着和面对社会变化的无奈;②‎ 借与小男孩放风筝,引发鹞爷对往昔生活情景的美好回忆与怀念。③借对小男孩的发问,表现鹞爷面对失根状态的失落和茫然。(1点2分)‎ ‎6. 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6分)‎ ‎6.“飘逝的风筝”实指小男孩的风筝淡出人们的视线;实际上隐含着许多更为深刻的内涵;①暗示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如“鹞爷儿子”之类的后辈飘离乡村去城里生活;②象征着乡村传统文明被城市“掏空”后渐渐消逝的虚空没落;③象征着传统工艺的式微;④暗示了作者对传统工艺失传和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化大潮激荡无存的困惑与茫然。(1点2分,任答3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5月,汽车生产234.44万辆,同比增长12.84%;销售228.77万辆,同比增长9.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2日)‎ 材料三:‎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06月20日)   ‎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2018年5月份的汽车产销量为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可以看出,在汽车整体产销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 B.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 C.中国动力电池在市场份额和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虽然规模够大,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 D.作为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不仅制约了国产锂电池的进一步升级,也成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 7.D原文是“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并非“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进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相应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跟进迫在眉睫。‎ ‎ 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新能源汽车为电池产业带来市场,优质的动力电池则是前者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 C.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够最先生产出新的成品电池,走在动力电池制造的前列,这可能得益于日本的企业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 D.全固态电池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它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也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 8.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一句错,材料二并没有提到两者的关联。‎ ‎9.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想要有所突破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6分)‎ ‎9.①提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产品质量。②提升国产动力电池的研发设计能力,掌握核心专利。③加大对动力电池研究的资金投入。④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强研发设计能力,使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落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②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突怒偃蹇:形容山石奇崛之状。‎ ‎②嵚然:山石高峻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沿着 B.殆不可数 大概 C.货而不售 卖,出售 D.以效兹丘之下 效法 ‎10. D 效力 ‎1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3分)‎ A.以兹丘之胜 《诗》可以兴 B.即更取器用 洗盏更酌 C.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是其果有遭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C 都指“用来……的” A 凭借/来 B 轮流/重新 D 反问语气/揣测语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 B.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 C.“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得到了朝廷的赏识。‎ D.“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12.C 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1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3分)‎ ‎13.(1)小丘很小,不到一亩,(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得分点:“丘之小”、“不能”、“笼”各1分)‎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4分)‎ 译文:然而秦国凭借狭小的地盘,发展(达)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统治八州,使本来跟自己地位相同的各国诸候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得分点:“区区”、“致万乘”、“序”、“朝”各1分)‎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得分点:然则”、“厌”、“弥”各1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4.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秋日山景的?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 ‎14.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山间生活两方面描绘了秋日山林图;(2分)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明净清幽;(2分)颈联则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展现出了一幅恬然的山间生活图景。(2分)。‎ ‎15.尾联中“王孙”指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 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1分)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1分)诗人反用其意,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流露出远离官场、隐遁消极的情绪。(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作者以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要重蹈覆辙并以此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快阁》中既是描绘出登快阁是所览胜景,也是诗人胸襟怀抱写照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泰伯》中用双重否定阐明读书人应心胸宽阔,意志坚强及其原因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认为齐国不赂秦却灭亡的内因(主观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 ‎17.下列句子空白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1)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 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2)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 境界。‎ ‎(3)人的眼中总有一个前方,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乡土情绪又常使人们 ,不愿外出闯荡,于是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时常会让他们一筹莫展。‎ ‎(4)经典经受了长时间的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A. 炫耀 清闲 安居乐业 牢不可破 B. 荣耀 清闲 安土重迁 牢不可破 C. 荣耀 悠闲 安居乐业 颠扑不破 D. 炫耀 悠闲 安土重迁 颠扑不破 ‎17.答案:D(炫耀: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荣耀:应得或能够赢得的崇高称誉。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清闲:摆脱工作或摆脱精神集中的状态或事实,清静。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牢不可破: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 颠扑不破: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 ‎1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3分)‎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洎牧以谗诛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8答案:C (A项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和例句一样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19.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辇来于秦 顺流而东 B.耻学于师 始指异之 C.据崤函之固 非利足也 D.因利趁便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9. B 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 (A. 名词用作状语 / 名词用作动词 C. 形容词用作名词 / 形容词使动用法 D. 形容词用作名词 / 形容词用作动词)‎ ‎2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一根或起或伏、若明若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 。《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 。因为是“大我”,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的“小我”。 。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 。‎ ‎①它是鲜活的诗,也是永久的史②它可以散漫开,又可以归拢来 ‎③它是写实的,却不为“实”所缚④它是粗放的,却不妨粗放中有细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①‎ ‎20.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以先从所给小句入手,①句和其它三句不同,明显是总结性的句子。再看每个空的逻辑关系,第一空前文“一根或起或伏的线、若明若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从所给句子中,②中它可以散漫开,归拢来是符合的。第一空前文是故事,是农书,③中它是写实的是符合的。‎ ‎21.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3分)‎ A.我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B.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和图画所引起的爱。‎ C.在这一幅冬日农村图上,再洒上一层同粉也似的白雨。‎ D.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 ‎21. 答案: B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以下材料,以“转过身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为了逃开那头怪兽,你一直跑,一直跑,但是这样是没用的,你不能一直用后背对着它;你要勇敢地转过身去,才能看清那头怪兽的本来面目。‎ ‎-----阿加莎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审题提示:‎ ‎1.材料理解:第一句话,抓住“怪兽”“跑”“勇敢转身”“看清”等关键词,“转过身去”侧重表现的是一种面对困境的勇气;第二句话,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变化,“执着追求”或许不一定成功,“转身回首”有时会有意外的收获。‎ ‎2. “转过身去”是一种行为,有时也是一种策略,甚至是一种人生境界。“转过身去”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学生可以借助材料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