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教案: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物理一轮教案: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 ‎2011届高三物理一轮专练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使用条件,知道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3.会应用动量定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 教学重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应用;熟练掌握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力学问题的正确步骤.‎ 教学难点:‎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守恒条件的判断,包括动量守恒定律的“五性”:①条件性;②整体性;③矢量性;④相对性;⑤同时性.‎ 教学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对比、讨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结合碰撞、爆炸等问题的特点,明确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同时性和相对性.‎ ‎3.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 即:‎ ‎2.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2)系统受外力,但外力远小于内力,可以忽略不计;‎ ‎(3)系统在某一个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4)全过程的某一阶段系统受的合外力为零,则该阶段系统动量守恒。‎ ‎3.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 - 9 -‎ ‎ ‎ ‎(1),即p1+p2=p1/+p2/,‎ ‎(2)Δp1+Δp2=0,Δp1= -Δp2 和 ‎4.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普适原理之一。(另一个最基本的普适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动量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当在实验中观察到似乎是违反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时,物理学家们就会提出新的假设来补救,最后总是以有新的发现而胜利告终。例如静止的原子核发生β衰变放出电子时,按动量守恒,反冲核应该沿电子的反方向运动。但云室照片显示,两者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说。由于中微子既不带电又几乎无质量,在实验中极难测量,直到1956年人们才首次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又如人们发现,两个运动着的带电粒子在电磁相互作用下动量似乎也是不守恒的。这时物理学家把动量的概念推广到了电磁场,把电磁场的动量也考虑进去,总动量就又守恒了。‎ ‎5.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1)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在分析相互作用的物体总动量是否守恒时,通常把这些被研究的物体总称为系统.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要采用程序法对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要明确在哪些阶段中,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所研究的系统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 ‎(2)要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弄清哪些是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哪些是系统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作用的外力.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条件,判断能否应用动量守恒。‎ ‎(3)明确所研究的相互作用过程,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即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初 动量和末动量的量值或表达式。‎ 注意:在研究地面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时,各物体运动的速度均应取地球为参考系。‎ ‎(4)确定好正方向建立动量守恒方程求解。‎ 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碰撞 两个物体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情况称为碰撞。由于作用时间极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可以认为系统的动量守恒。碰撞又分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三种。‎ - 9 -‎ ‎ ‎ A A B A B A B v1‎ v v1/‎ v2/‎ Ⅰ Ⅱ Ⅲ 仔细分析一下碰撞的全过程:设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物体A以速度v1向质量为m2的静止物体B运动,B的左端连有轻弹簧。在Ⅰ位置A、B刚好接触,弹簧开始被压缩,A开始减速,B开始加速;到Ⅱ位置A、B速度刚好相等(设为v),弹簧被压缩到最短;再往后A、B开始远离,弹簧开始恢复原长,到Ⅲ位置弹簧刚好为原长,A、B分开,这时A、B的速度分别为。全过程系统动量一定是守恒的;而机械能是否守恒就要看弹簧的弹性如何了。‎ ‎(1)弹簧是完全弹性的。Ⅰ→Ⅱ系统动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弹性势能,Ⅱ状态系统动能最小而弹性势能最大;Ⅱ→Ⅲ弹性势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动能;因此Ⅰ、Ⅲ状态系统动能相等。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以证明A、B的最终速度分别为:。(这个结论最好背下来,以后经常要用到。)‎ ‎(2)弹簧不是完全弹性的。Ⅰ→Ⅱ系统动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Ⅱ状态系统动能仍和⑴相同,弹性势能仍最大,但比⑴小;Ⅱ→Ⅲ弹性势能减少,部分转化为动能,部分转化为内能;因为全过程系统动能有损失(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这种碰撞叫非弹性碰撞。‎ ‎(3)弹簧完全没有弹性。Ⅰ→Ⅱ系统动能减少全部转化为内能,Ⅱ状态系统动能仍和⑴相同,但没有弹性势能;由于没有弹性,A、B不再分开,而是共同运动,不再有Ⅱ→Ⅲ过程。这种碰撞叫完全非弹性碰撞。可以证明,A、B最终的共同速度为。在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损失最大,为:‎ ‎。‎ ‎(这个结论最好背下来,以后经常要用到。)‎ v1‎ ‎【例1】 质量为M的楔形物块上有圆弧轨道,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以速度v1向物块运动。不计一切摩擦,圆弧小于90°且足够长。求小球能上升到的最大高度H 和物块的最终速度v。‎ 解析: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全过程机械能也守恒。‎ 在小球上升过程中,由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得:‎ - 9 -‎ ‎ ‎ 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 解得 全过程系统水平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得 点评:本题和上面分析的弹性碰撞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点仅在于重力势能代替了弹性势能。‎ ‎【例2】 动量分别为5kgžm/s和6kgžm/s的小球A、B沿光滑平面上的同一条直线同向运动,A追上B并发生碰撞后。若已知碰撞后A的动量减小了2kgžm/s,而方向不变,那么A、B质量之比的可能范围是什么?‎ 解析:A能追上B,说明碰前vA>vB,∴;碰后A的速度不大于B的速度, ;又因为碰撞过程系统动能不会增加, ,由以上不等式组解得:‎ 点评:此类碰撞问题要考虑三个因素:‎ ‎①碰撞中系统动量守恒;‎ ‎②碰撞过程中系统动能不增加;‎ ‎③碰前、碰后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不穿越)和速度大小应保证其顺序合理。‎ ‎2.子弹打木块类问题 子弹打木块实际上是一种完全非弹性碰撞。作为一个典型,它的特点是:子弹以水平速度射向原来静止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跟木块共同运动。下面从动量、能量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过程。‎ ‎【例3】 设质量为m的子弹以初速度v0射向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并留在木块中不再射出,子弹钻入木块深度为d。求木块对子弹的平均阻力的大小和该过程中木块前进的距离。‎ ‎ s2 d s1‎ v0‎ v 解析:子弹和木块最后共同运动,相当于完全非弹性碰撞。‎ 从动量的角度看,子弹射入木块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 9 -‎ ‎ ‎ ‎ ‎ 从能量的角度看,该过程系统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系统的内能。设平均阻力大小为f,设子弹、木块的位移大小分别为s1、s2,如图所示,显然有s1-s2=d 对子弹用动能定理: ……①‎ 对木块用动能定理: ……②‎ ‎①、②相减得: ……③‎ 点评:这个式子的物理意义是:fžd恰好等于系统动能的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系统动能的损失应该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可见,即两物体由于相对运动而摩擦产生的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等于摩擦力大小与两物体相对滑动的路程的乘积(由于摩擦力是耗散力,摩擦生热跟路径有关,所以这里应该用路程,而不是用位移)。 ‎ 由上式不难求得平均阻力的大小:‎ 至于木块前进的距离s2,可以由以上②、③相比得出:‎ 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出发,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由于子弹和木块都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位移与平均速度成正比:‎ ‎ ‎ 一般情况下,所以s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