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化学科备考微课例
高考化学科备考“微课例” 编号 章节专题 案例亮点 教学片段的内容、环节简介 能力目标 提供者 1501 硫及其化合物 活动问题设计 展示硫及其化合物“二维图”,讨论对比非金属和金属二维图的异同。 活动1:S如何转化为Na2SO4? 展示学生的思路,互评。教师进行方法点拨。 问题情景:三位同学想用最少步骤实现制备,请评价可行性或完善他们的方案。 试剂A可以是什么物质?试剂B有什么性质? 讨论、点评,学生书写其中某些反应的方程式。 活动2: ※ 少量CO2、SO2、SO3通入Ba(OH)2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说明 均不溶于水。 ※ CO2、SO2通入BaCl2溶液不产生沉淀的原因是什么?通入BaCl2+NaOH溶液却产生沉淀, 1、将“二维图”作为分析物质转化问题的工具,根据化合价和类别的变化灵活运用氧化还原原理和离子反应原理解决问题。 2、运用离子平衡将CO2、SO2水溶液体系中发生的各种反应进行整合。 3、物质鉴别思路:性质差异(物性、特性、氧化还原性质)、现象明显。 NaOH的作用是? ※ SO2通入Ba(NO3)2溶液所产生的沉淀是?NO3—的作用? ※ 写出CO2+BaCl2+NaOH溶液、SO2+Ba(NO3)2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原理讨论、点评,学生书写其中某些反应的方程式。 活动3: ※ 鉴别CO2、SO2,从什么角度找方法? ※ CO2(SO2)的除杂,是否以上的化学方法都适用? ※ 请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如何减少除杂过程中CO2的溶解? ※ 若要检验CO2、SO2混合气体中存在CO2,你的思路是?能用NaHCO3溶液除去SO2再检验 CO2吗? 讨论、点评,思路方法指导。 1502 铜及其化合物 活动问题设计 在梳理Cu的二维图的过程中引入实验、原理等相关内容: +2 Cu O Cu (OH)2 Cu SO4 Cu(NO3)2 CuS Cu2(OH)2CO3(铜绿) +1 Cu2 O 0 Cu 单质 氧化物 氢氧化物 盐 ① Cu生锈的方程式?【突破生锈不一定是氧化物】 ② 铜绿受热分解的方程式?【学会产物要合理、要稳定、要常见】 ③ CuO如何转化为CuSO4? ④ 若从Cu出发如何制备?两种方案对比。【学会方案评价的常见考虑因素】 1.合理猜测方程式的产物(要合理、要稳定、要常见); 2.学会方案评价的常见考虑因素; 3.利用氧化还原知识预测和理解陌生知识; ⑤ 回忆 CuSO4溶液在哪个课本实验中出现过?【回忆实验室制乙炔的分离提纯;了解CuS难溶于非氧化性酸;弱酸制强酸的例子;能否由S和Cu直接化合】 ⑥ 如何溶解CuS?【掌握CuS +HNO3的氧化还原反应】 ⑦ Cu(OH)2在课本哪个实验出现过?【回忆检验醛基的方法】 ⑧ Cu2O分别溶解在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三种酸中有何变化?【用氧化还原知识预测和理解Cu+的歧化】 ⑨ 将得到的三种溶液加热蒸干得到什么物质?再进一步灼烧呢?【写出水解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对比了解盐类水解的差异】 4.通过对比了解盐类水解的差异,强调对比学习的意义 1503 氯及其化合物 课堂选题设计 课前回忆:1、氯元素的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及性质特点。 2、氯气有哪些重要的物理性质? 3、氯气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小结: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属于非金属单质; 从化合价的角度:属于中间价态;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氯气的性质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钙溶液吸收 ③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强于久置氯水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 D.③⑤ 思考:上述叙述体现了氯气的哪些性质?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例:下列各物质中,可以由单质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A、SO3 B、NO2 C、HCl D、FeCl2 1、利用选择题“考点集中、问题单一”的优势,以及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特点,利用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思维工具建构氯气的知识体系。 思考:氯气与常见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反应,有何产物规律? 例:Cl2是纺织工业常用的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布匹后的“脱氯剂”。Na2S2O3和Cl2反应的产物之一为Na2S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还原剂是Na2S2O3 B.H2O参与该反应,且作氧化剂 C.根据该反应可判断氧化性:Cl2 > SO42- D.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 molSO42-,可脱去2 mol Cl2 思考:能否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练习: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己知: 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氧化性:Cl2>Br2>I2 B c处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C d处立即褪色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D e处变红色 还原性:Fe2+ > Cl- 思考: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配制下列溶液时,会使配得的溶液变质的是( ) 2、了解元素化合物与实验相融合的选择题解答技巧。 ①NaOH ②AgNO3 ③Na2SO3 ④NaBr ⑤FeCl2 A.②④ B.④⑤ C.②④⑤ D.全部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例: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氯水的颜色呈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思考:次氯酸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例:下列事实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Cl2与Fe、Cu反应均生成高价氯化物 B.HCl、Cl2都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C.SO2、Cl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ClO-与Fe2+、H+均不能大量共存 练习:将新制氯水分别滴入下列各选项所述的溶液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新制氯水滴入下列溶液中 实验现象 结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 变红 Cl2具有还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褪色 Cl2具有酸性 C 紫色石蕊溶液 先变红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KI淀粉溶液 变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1504 铝及其化合物 课堂选题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做《指南配套训练》P18-16题,要求学生标出每一步的粒子。 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Fe2O3、MgO等杂质)中提取两种工艺品的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甲加入盐酸后生成Al3+的离子方程式为 。 (2)流程乙加入烧碱后生成SiO32-的离子方程式为 。 (3)验证滤液B含Fe3+,可取少量滤液并加入 (填试剂名称)。 (4)滤液E、K中溶质的主要成份是 (填化学式),写出该溶质的一种用途 。 (5)已知298K时,Mg(OH)2的溶度积常数Ksp=5.6×10-12,取适量的滤液B,加入一定量的烧碱至达到沉淀溶液平衡,测得pH=13.00,则此温度下残留在溶液中的c(Mg2+) = 。 环节一:引导学生关注原料各种物质的类别,关注原料和产品的价态关系。 环节二:教师示范“滤液B”的粒子成分分析,呈现分析方法。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分析其他步骤的成分。 环节三:挑选某些步骤要求学生有序书写发生的所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混合体系中加入一定量某物质,反应后体系成分的有序分析:(1)区分能反应和不反应的粒子;(2)辨别能反应的粒子的反应顺序;(3)结合加入的量,有序梳理反应后含有的粒子①产物;②未反应的;③剩余的 1505 铁及其化合物 实验情景设计 背景:前面的实验得到了 Fe(OH)2(部分被氧化)。 实验4:检验Fe(OH)2是否被氧化。 实验5:往实验4得到的血红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的KI (1)预计会有什么现象? (2)会发生什么反应? 1、反应后体系成分有序分析:①产物;②未反应的;③ (3)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法证明你的猜测。(实验方法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课堂状况:学生预测的现象与老师演示实验出现冲突。讨论、反思。 学生能预测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对证明猜想的设计有很多:KSCN/Cl2 酸性KMnO4 淀粉溶液 K3[Fe(CN)6] CCl4振荡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体系粒子成分的分析极其重要,教师对分析方法进行指导: 变式训练: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混合体系成分分析。 剩余的 1、物质检验问题应时刻关注干扰,注意严谨 1506 铝及其化合物 活动问题设计 课前任务:以铝粉、稀盐酸、NaOH溶液为原料,用尽可能多的方案制备Al(OH)3,进而制备Al2O3,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评价以选出最优方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在学习小组(6人)内讨论。 课堂活动:让两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将他们的转化关系图画在黑板上(或进行实物投影),然后依次上台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补充,展示的同学在黑板上边解答问题、边修改、完善转化关系。 由金属Al制备Al2O3的五种典型方案: 适量的NaOH溶液 过滤、洗涤 过量的盐酸 (1) Al AlCl3 Al(OH)3 Al2O3 Al(OH)3 Al2O3 适量的盐酸 适量的盐酸 过滤、洗涤 过量的NaOH溶液 (2) Al NaAlO2 Al(OH)3 Al2O3 过滤、洗涤 适量的NaOH溶液 (3) Al AlCl3 Al NaAlO2 加热蒸干 过量的盐酸 (4)Al AlCl3溶液 Al(OH)3Al2O3 1、促使学生在完成转化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与发展“转化观”。 2、运用“三重表征”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与发展“平衡观”、“微粒观” 电解 过滤、洗涤 过量的盐酸 (5)Al AlCl3溶液 Al(OH)3 Al2O3 学生的评价涉及到能耗、污染性、步骤简约、成本等方面。活动本身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的物质类别的变化规律、在现实中进行物质转化所要思考的方方面面。 …… 课堂活动:请从离子平衡的角度分析、理解Al(OH)3、Al3+、AlO2-相互转化的本质和实验现象。 Al(OH)3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强碱,从微观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 3H+ 3H2O + OH- H2O AlO2- + H+ + H2O Al(OH)3 Al3+ + 3OH- 加强碱时,碱电离出的OH-与Al(OH)3电离平衡体系中H+反应生成H2O,消耗H+使平衡向酸式电离的方向移动,生成偏铝酸盐和水而使Al(OH)3溶解;加酸时,酸电离产生的H+与平衡体系中OH-生成H2O,消耗OH-使平衡向碱式电离的方向移动,生成铝盐和水而使Al(OH)3溶解。 铝盐在溶液中与碱或强碱弱酸盐的反应可理解为: + 3OH- 3H2O Al3+ + 3H2O Al(OH)3 + 3H+ 在水溶液中能够产生OH-的物质,如:能够电离出OH-的碱或者是能够水解产生OH-的盐,如:CO32-、HCO3-、S2-、HS-、SiO32-、AlO2-等,都能消耗H+使平衡向生成Al(OH)3的方向移动,如果强碱过量生成的沉淀还会溶解。 偏铝酸盐在溶液中与酸或强酸弱碱盐的反应可理解为: + H+ H2O AlO2- + 2H2O Al(OH)3 + OH-, 在水溶液中能够产生H+的物质,如:能够电离出H+的强酸和酸性比Al(OH)3强的弱酸或酸式盐,能够水解产生H+的盐,如:Fe3+、Al3+、NH4+等离子,都能消耗OH-使平衡向生成Al(OH)3的方向移动,如果强酸过量生成的沉淀还会溶解。 1507 电离平衡 实验情景设计 课前任务: 问题:如何鉴别1mol/L盐酸和1mol/L醋酸? 要求:(1)不用其他试剂;仪器任用,如何鉴别两者? (2)限用试剂:镁条;仪器任用,如何鉴别两者? 实验 要求 实验操作 预测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 原因解释 (1) (2) 课堂活动:投影学生书写的典型方案,讨论其原理、本质,评价步骤、现象、结论、解释的表达。 …… 1、通过投影典型的学生书写,细致赏析,以表扬鼓励加纠正不足的方式,提高学生表达技能。同时强化“变量控制”“有序”等思想。 视频:(在展示学生关于镁条与两种酸反应的各种预期现象后)镁条与盐酸、醋酸同时开始反应的实验,并从开始到结束,选取了若干个代表性时间点给学生细致观察。个别时间点还监测了溶液温度。 学生活动:请结合实验现象,在下图中画出两种酸溶液中c(H+)~t的变化,并作适当的标注。(假设Mg条过量且不考虑水的电离平衡) t/min 0 c(H+)/mol•L-1 点评、讨论。 课堂活动:再次反思、交流学生书写的各种方案,讨论观察气泡、观察气体体积等方案。 课后作业:文字解释这两个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的原因。(方法指导的变式训练) 投影:课本P43表3-1 几种多元弱酸的电离常数 弱酸 电离常数 弱酸 电离常数 H2CO3 K1=4.4X10-7 K2=4.7X10-11 H2C2O4 K1=5.4X10-2 K2=5.4X10-5 H3PO4 K1=7.1X10-3 K2=6.3X10-8 K3=4.2X10-13 H2SO3 K1=1.23X10-2 K2=5.6X10-8 思考:如何阅读该表?有何结论?(自变量:酸的种类、第几步电离;因变量:电离常数) 思考:请写出“往NaHCO3溶液中通入少量SO2”的化学方程式: 。 交流、讨论。 课后作业:《备考指南》59页学生活动4 2、具体指导原因解释类的表达:思路上是从结论追溯本质原因(微观),再进一步追溯表层原因(宏观),书写时则反过来。 3、学习用图像表征宏观、微观的变化过程,提高作图技能。 1508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活动问题设计 部分元素原子半径、离子半径(pm) O F Na Mg Al 74 71 154 136 118 O2- F- Na+ Mg2+ Al3+ 140 133 95 65 50 问题1:做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的折线图 根据学生作图情况进行指导,归纳作图步骤: 1.横坐标的意义——原子序数 纵坐标的意义——原子或离子半径(pm) 2. 横纵坐标单位长度的赋值,起点赋值,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大致估算,让各点分布尽可能占满坐标纸 3. 描点连线,注意适当标注每条线的意义 问题2:比较两组数据有什么结论? 1、数据表转化为坐标图的技能(具体见红字部分)。 2、从数据表获得结论的表述技能(具体见红字部分)。 A、 B、C…… 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进行指导,归纳注意事项: 1.准确表述研究对象——微粒种类:同周期或同电子层排布或同种元素 2.观察方法可以横比也可以纵比,还可以分段比较 3.表述规律要有自变量变化与因变量的变化 问题3:结合《备考指南》学生活动2的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解释呈现上述规律的原因 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进行指导,归纳解释性质变化的要点: 回到最初——紧扣“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点, 结合正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基本常识 训练: 卤族元素氢化物的某些性质 名称 熔点/K 沸点/K 热稳定性 (热分解温度/K) 氟化氢 190.0 292.5 不分解 氯化氢 158.2 188.1 3273K分解1.3% 溴化氢 184.5 206.0 1868K分解1.08% 碘化氢 222.5 237.6 1073K分解24.9% Q1:描点作卤素气态氢化物沸点随核电荷数变化的折线图 Q2:卤族元素气态氢化物的沸点呈现的规律是?如何解释? 1509 铜及其化合物 活动问题设计 以二维图为背景,穿插实验、原理等相关内容: +2 Cu O Cu (OH)2 Cu SO4 Cu(NO3)2 CuS Cu2(OH)2CO3(铜绿) +1 Cu2 O 0 Cu 单质 氧化物 氢氧化物 盐 环节一、Cu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①问:由Cu得到铜的化合物,需添加什么剂? 请列举至少4种你知道的强氧化剂,并写出它们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巡视,学生基本能写出:Cu+O2、Cu+Cl2、Cu+H2SO4、Cu+HNO3(浓或稀)) 1、通过二维图中的化合价变化,巩固氧化还原概念及常见的氧化剂。 2. 通过反应事实的对比,巩固学生对周期律的印象。 ②继续问:你能写一个含铁元素的强氧化剂吗?它与铜的反应方程式呢? (巡视,大部分都能写出FeCl3+Cu=FeCl2+CuCl2) ③继续问:你写的这些反应中,Cu都表现出什么性质? ④教师写:2Cu+S=Cu2S(点燃)。问:比较Cu+S和Cu+O2,你得到的结论是? ⑤继续问:常见的强氧化剂还有H2O2溶液。分别写出它与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环节二、实验回顾:必修一P101【Cu+浓H2SO4】、选修五P32乙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①问:铜丝比铜粉的优点?得到的CuSO4溶液为什么不呈蓝色?如何简单操作可以看到CuSO4溶液的蓝色? ②问:乙炔实验中,CuSO4溶液的作用?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3.利用氧化还原原理预测和理解陌生氧化还原反应。 4、挖掘物质性质的教材实验背景,熟悉性质是如何被应用的。 1510 铝及其化合物 活动问题设计 问题1:列出含铝物质的二维图。铝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是多少?都相同吗? +3 Al2O3 Al(OH)3 AlCl3 NaAlO2 0 Al 单质 氧化物 氢氧化物 盐 问题2:铝的化合物中哪些可以电离?在什么条件下电离?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 (Al2O3熔融时、Al(OH)3水溶液中存在双向电离平衡、AlCl3和NaAlO2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问题3:从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Al(OH)3为什么既溶于酸又溶于碱。 (说平衡、说变化原因、说具体变化、说移动方向、说结果) 问题4:AlCl3和NaAlO2水溶液中电离后还会发生什么行为?分别写出离子方程式。Al3+、AlO2— 1、运用离子平衡将铝及其化合物的各种反应进行整合。 2、方法指导:如何从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事物(具体见红字)。 3、利用 在溶液中的存在情况与环境介质有什么关系? 问题5:①参照二维图,制备Al2O3有什么途径?制备Al(OH)3有什么途径? ②这些途径的原理是什么?还需要什么试剂?有没有可代替的试剂? 演示实验:向两份AlCl3溶液中分别逐滴滴加NaOH溶液和氨水直至过量。 问题6:若把铝元素换成钠、镁元素,这些转化途径与铝元素是否一致?(提供下图) +1 Na2O Na2O2 NaOH Na Cl Na2CO3 NaHCO3 0 Na 单质 氧化物 氢氧化物 盐 +2 MgO Mg(OH)2 MgCl2 0 Mg 单质 氧化物 氢氧化物 盐 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 ①铝与NaOH溶液反应 ②实验室用氨水制备Al(OH)3 ③AlCl3和NaAlO2溶液混合 ④往NaAlO2溶液中滴加盐酸至产生白色沉淀 ⑤往NaAlO2溶液中滴加过量盐酸 ⑥往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 ⑦往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二维图作对比的便利性,巩固不同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511 实验情景设计 环节一:老师演示三个实验,边演示边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说出实验中这些物质的作用,写离子方程式。 (1)在酸性环境中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少量双氧水 铁及其化合物(与铁盐溶液有关的实验问题) (2)在酸性环境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亚铁 (3)氯化铁溶液滴到淀粉碘化钾试纸中 小结:溶液中Fe2+、Fe3+相互转化的途径、试剂。 环节二:学生传递观察,一瓶正确配制的铁盐溶液和一瓶没有加酸配制的有点浑浊的铁盐溶液,学生直观感受铁盐的水解。 提问:应该如何配制氯化铁溶液?(提示学生可以参考教材) 氯化亚铁溶液又该如何配制?(迁移,完善) 三价铁离子易水解有什么应用价值?(净水、除杂等) 环节三:展示一瓶氯化铁溶液和一瓶硫酸亚铁溶液,学生分组讨论尽可能多的鉴别两种溶液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属于两大类:从特性出发——离子、沉淀的颜色,显色反应;从性质差异出发——Fe2+的还原性,Fe3+的氧化性。体现物质鉴别的基本实验思维) 环节四:提供一烧杯溶液,提示可能含Fe2+、Fe3+,设计实验检验。小组讨论方案,学生上来演示实验。 (小组讨论中反思:环节三鉴别两种离子时所设计的方法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原因?) (学生演示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点评,并适当演示某些不能达到目的的错误设计。) 作业:课后作业其一 (2008 广东改编)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请完成对该铁的氧化物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3mol/L H2SO4、3%H2O2、6mol/L HNO3、0.01mol/L KMnO4、NaOH稀溶液、0.1mol/L KI、20%KSCN、蒸馏水。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物质鉴别、物质检验实验方法设计思路,体会实验原理与物质性质的密切联系,体会实验设计中原理的选择须确保实施的可行性。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充分溶解后将溶液分装于A、B两试管中。 样品固体溶解,得到浅绿色或浅黄色溶液。 步骤2: 向A试管的溶液中滴加 。 若溶液显红色,说明原铁的氧化物 若不显红色,说明 步骤3: 向B试管的溶液中滴加 。 若滴加溶液褪色,说明 若滴加溶液不褪色,说明 1512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课堂选题设计 环节一:在下列表格中,填入1~20号元素,第IA族、第VII族元素填入下列表格。 1、展示学生结果,主要点评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2、写出第IA族之间的原子序数差,第VIIA族之间的原子序数差。 环节二:引入几个特殊标注,解决化学性质递变。 1、如右图作标注。 1、借助1~20号元素、第IA族、第VII族元素制作简易周期表。 2、借助简单的标注,完成金属性、非金属性、原子半径的递变性归纳。 3、掌握该专题的解题技巧。 4、熟悉命题常见策略。 2、思考: 1)从画圈的元素,我们可以找出金属性与非金属的变化规律? 2)记住半径变化规律,原因呢? 3、学生展示结果。 环节三:常见的命题策略。 1、完成例2题。 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乙位于第VA族,甲与丙同主族,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则( ) A.原子半径:丙>丁>乙 B.单质的还原性:丁>丙>甲 C.甲、乙、丙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D.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2、教师:常见的命题策略。 1)大小、强弱比较。根据相对位置:上下、左右位置,迅速判断。 2)推断具体元素物质。根据题目信息,推断出具体的元素及物质。 3、强化训练。 1513 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 实验情景设计 课前回顾:下图是由Zn-Cu-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G表是灵敏电流计,指针会指向正极),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标出正、负极,写出电极方程式并标出反应类型。 2.请在图中标出电子、电流、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3.预测可能见到的实验现象。 环节一:回应“课前回顾”。 ①交流粒子移动的分析技巧; ②投影学生预测的现象,点拨这类装置现象描述的注意之处; ③播放该单液电池工作的视频(自拍) ④交流单夜电池的弊端,回看教材 环节二:利用新情境整合教材中的原电池案例,抽取本质。 活动:学生将上述电池改为双池,画装置图。 交流:电池的工作原理(方程式)与装置之间联系? 思考:若将稀硫酸换成Na2SO4溶液,预计会有现象吗?能否构成原电池?(学生交流、解释) 观察:将稀硫酸换成Na2SO4溶液后,实验装置中的现象(视频)(指针同一方向微小偏转) 交流:在现象、粒子行为、氧化还原原理之间反复研究,必要时补充实验,最终得出正极是溶解的氧气作氧化剂得电子。 (上述活动将铜锌单液电池、铜锌双液电池、 1、掌握原电池宏观现象、微观粒子行为、符号表征(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之间的熟练转换;2、重新构建更本质的原电池工作原理、工作装置。 钢铁两种电化学腐蚀从根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上统一起来) 环节三:超越教材案例,灵活运用原电池工作原理 活动:①以2Fe3++2I-=2Fe2++I2为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画装置图并作出相应标注,写出电极方程式。 (学生需要越过的障碍:电极用什么?能不能两边一样?电极是否该参加反应?) ②利用设计的装置,反应足够长时间,预计最终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判断依据和检验方法。 观察:预先提前录制的该装置工作的视频(溶液颜色的变化) 课后作业:利用以下反应AsO+2I-+2H+AsO+I2+H2O,设计如图装置(C1、C2均为石墨电极),分别进行下述操作: Ⅰ.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浓盐酸 Ⅱ.向B烧杯中逐滴加入40% NaOH溶液 结果发现电流表指针均发生偏转。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操作中指针为什么发生偏转? (2)两次操作过程中指针偏转方向为什么相反?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之。 1514 氯及其化合物 实验情景设计 以一瓶漂白水为对象,展开关于次氯酸盐、次氯酸、氯水的复习。 如何认识和探究含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物质的混合体系的性质 主要活动:从包装说明中找出一些关键字句,提出问题,以二维图为工具回归性质,联系拓展。如: (1)有效成分是什么?还有什么成分? (2)为什么只用于白色衣物?为什么能杀菌? (3)怎么证明次氯酸钠的强氧化性?(演示多个实验)怎么解释漂白水的碱性? (4)为什么要浸泡?为什么要保持空气流通? (5)为什么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合使用?(演示实验) 练习:(参考肖宏伟老师案例) 1、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氯水的颜色呈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 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2、将新制氯水分别滴入下列各选项所述的溶液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新制氯水滴入下列溶液中 实验现象 结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 变红 Cl2具有还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褪色 Cl2具有酸性 C 紫色石蕊溶液 先变红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KI淀粉溶液 变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3、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配制下列溶液时,会使配得的溶液变质的是( ) ①NaOH ②AgNO3 ③Na2SO3 ④NaBr ⑤FeCl2 A.②④ B.④⑤ C.②④⑤ D.全部 写出上述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1515 化学能与电能(电极反应分析) 活动问题设计 知识回顾: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知识,填空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1、标出下列电化学模型的电极,完成电极反应式(选填“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在图上画出电流方向、电子方向、离子移动方向。 学生活动1(先自主完成,再交流讨论):分析下列电化学模型,结合知识回顾,指出各电极上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微粒发生了何种变化生成了什么?),并说出你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并小结根据电化学原理分析电极上反应物、生成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铅蓄电池放电。(已知铅蓄电池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s)+2H2O) 【根据信息总反应价态变化分析】 2、以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根据放电顺序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分析】 3、以氢气、氧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构成的燃料电池【根据氧化剂、还原剂或总反应价态变化分析、根据介质环境分析产物】 4、工业上以铁为阳极电解氢氧化钠溶液,在阳极区获得FeO42-【根据信息、放电顺序、介质环境分析】 学生活动2(先自主完成,再交流讨论):请用规范的化学语言(电极反应式)表示出活动1 1、挖掘电极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本质理解电化学模型,构建知识体系。 2、学会分析电极上发生的变化,形成书写电极反应式的一般思路,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 3、学会从电极反应式这类化学语言的含义入手分析并书写电极反应式,乃至分析、书写任意反应方程式。 中四个电化学模型各电极的变化,并归纳书写电极反应式的一般思路和注意事项。 教师小结:电极反应式是一种化学语言,用于表示电极上发生的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何种变化生成了什么?),因此书写的核心思路就在这句话之中(1、确定电极;2、确定电极上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得失电子情况;3、根据守恒关系配平电极反应式),也正是化学语言的含义所在。其他的方程式作为化学语言含义基本相似,因此书写所有方程式的基本思路都是这样的。 1516 物质的检验 活动问题设计 ①关注有机实验素材中的检验问题;②检验多要进行除杂排除干扰,或者通过检验方法的选择回避杂质的干扰;③实验过程中杂质的可能来源分析;④发现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