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物理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物理学习
厦门六中 石昌信
高一物理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学的基础,学生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将影响整
个高中阶段物理的教与学,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究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思维形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
思考问题时还有很大的片面性与表面性;二是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在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上存在着跨度较大的“阶梯”。
刚刚进入高一年的学生,面临从初中形象思维向高中的抽象思维转变,跨度大、难度大。
由于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教材的知识梯度主要表现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上存在
着跨度很大的阶梯,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出现困难,而高一物理是整个高中阶
段物理学的基础和关键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将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物理的
教与学。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其思维形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
们的思维过程中,具体的形象的成份仍然起重要作用,还有很大的片面性与表面性。教学中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形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逐步摆脱具体
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而主要借助于概念达到抽象推理,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向高级发
展。
一、 培养科学的抽象思维、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
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的思维过程,包括概念和规
律的抽象,使人的思维从感性向理性,从低级向高级转化。这是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思维
发展重要的衔接点。例如,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初步接触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形成了“摩擦
力阻碍物体运动”的概念,与高中课本中的提法“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
动趋势”相比,学生在初中形成的对摩擦力的认识是表面的、片面的。再加上高中要学习摩
擦力的定量计算,要学习静摩擦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都可随外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等内
容,学生感到难度很大,分析实例是经常出错。为此,我在教学中不是照搬教材,根据衔接
点的要求,努力创设鲜明生动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
纳等思维过程,从表面上的感知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为此设计二个演示实验,如图(一)、
图(二)所示。
在 初 中
阶段只定性
地涉及,学
生对摩擦力
的认识是:
它的作用是
阻碍物体的运动。而进入高中要求定量分析,特别是静摩擦力,它的存在、大小、方向都可随
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且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学生感到难度很大,很难掌握。很
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分析实例时经常出错。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
明生动的物理情景,图(一)用手沿箭头所示的方向缓缓地拉木板时,可以看到木块随木板一起移动,
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但两个箭头的记号的相对位置却没有变化,直到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到某一数值后,
才看到两个箭头记号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本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归纳出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随拉
力增大而增大,而且有个最大值 ,同时可以使学生对“相对静止”有一个较鲜明的感性认识。
图(二)所示用一把刷子,上面绑上重物,把刷子放在铺有毛巾的桌面上,用力拉刷子
使其相对桌子有运动的趋势,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
图(二)о
木块
1
木板
图(一)
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从毛刷弯曲的方向,看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通过上面二个演示实验,学生由生动的物理情景中,从表面上的感知进入到深层次的理
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同时削除初中思维定势的影响。
二、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求异、奇特、想象丰富和不循常规。
思维发散的程度,是跟人的经验、知识的积累,以及心理发展等因素有关。发散思维具有思
维方位的多向性、思维的超前性、思维方式的独创性。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纵
横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向性,又有创造性,从多方面去发展思维 。利用典型例题进行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练习,引导和启发学生分析知识结构,理解所学内容,使
学生的思维能有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品质。如在上运动学的习题课中,用下面的例题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例:甲、乙两小车向着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乙车在前、甲车在后,开始计时时,甲、
乙两车间距为 L ,如图(三)所示,若乙车以速度
v2 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以初速为 v1(v1
tc 时,在任意时间间隔内,乙车的位移
将大于甲车的位移。可见tc时刻,甲、乙两车的位移差达最大值,这个位移差应等于△
ABC 的面积,即有:
S、max= AB×AC = ( v2 – v1 )·tc =
故两车间距的最大值: Smax= + L
④ 利用函数极值:
t 时刻两车间距:S = ( v2t + L )-( v1t + a1t2)
= - a1t2 + ( v2 – v1 )t + L
根据二次函数 y = ax2 + bx + c (a < 0),当 x = - 时,
函数有最大值: ymax= ,据此,可得最大值:
Smax = = + L
通过此题的练习,使学生广开思路,独辟蹊径,多方求索,不拘一格,不仅能使知识的
应用具有很大的覆盖面,而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
学生的灵活应变的能力,诱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发散,使学生更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高、干劲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挫折与失败
的不断降临,这种热情就会逐渐消失,难于持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
就是遇到一些物理题无从下手、无法形成清晰的物理情景,特别是遇到大综合题更是束手无
策,屡屡受挫。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据认知的基本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引导
学生将大综合题拆分成若干个“子问题”,首先弄懂“子问题”,最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将“子
1
2
12
2
)(
a
vv −
1
12
a
vv −
2
1
2
1
1
2
12
2
)(
a
vv −
1
2
12
2
)(
a
vv −
2
1
2
1
a
b
2
a
bac
4
4 2−
)2
1(4
)()2
1(4
1
2
121
a
vvLa
−
−−−
1
2
12
2
)(
a
vv −
V2
V1
v
t
A C
B
甲
乙
0 tc 图(四)
问题”再组成综合题,这样就大大降低综合题的难度。如下题:
例:如图五所示,水平桌面上停有一个质量 M = 9.9
Kg 的木块,一颗质量为 m = 0.1 Kg 的子弹击中 M 并立
即停留在 M 内,然后木块(含子弹)在 AB 上滑行,离开
B 点后做平抛运动落在地面上的 D 处,已知 vo = 1000
m/s, g = 10 m/s,AB = 0.75 m , CD = 1.25 m.
求 :① 子弹击中 M 并立即停留在 M 内的速度;② 木
块(含子弹)在 B 处的速度;③ 水平位移 CD 为多少?
此问题分三个物理过程:① 子弹射中木块;② 木块在桌面上匀减速滑行;③ 木块离开
桌面作平抛运动。因此,针对以上三个过程引导学生分别设计一道题组成三个“子问题”,这
三个“子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三个“子问题”拼成上面
的综合题再去做,学生自然也就不觉得困难了。这样能逐渐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审题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完善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创造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物理规律是在观
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计算归纳得出来的,其是否正确应受到实践的检验。演示实验
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观察者,没有直接参与,显得十分被动,不利于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方法,将有条件能改为分组实验的某些演示实
验改为学生自主的探索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知道怎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再分
组做二个小实验:① 将小钢球沿桌面弹出,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到落地时,在空中做什么运
动?(平抛运动)② 用力将充气气球沿水平抛出后,观察气球是否做平抛运动?(不是平抛运
动)。学生由这两个小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知:小钢球能做平抛运动,是因为它具有水平初速
度,且在运动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其受到的重力相比可忽略;而气球虽具有水平初速度,但
它受到空气阻力与其受到的重力相比不可忽略。从而使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后得出物体做平抛
运动的条件:
在上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个问题:① 若物体具有水平初速度,但不受重力,将如何运
动?(沿水平做匀速直线运动)。② 若物体只受重力,没有水平初速度,将如何运动?(自由
落体运动)。通过①②问题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提出科学猜想(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并设计实验:(提供的器材是二个小
球)一球做平抛运动;另一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然后由学生分组用平抛竖落仪进行验证 。这
样学生就能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In the modern time, mainl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oshan steel industry is the speed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upstream, but also face factors of production such as energy, raw material cost,
continuously high indirectly lead to cost pressures in iron and steel
{ 只受重力( a = g , 匀变速 )
具有水平初速
●
A
Mm
C
v
B
D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