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8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小高考复习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目的、对象、作用) 奴隶社会: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 宗法制(核心、大小宗关系、作用) 皇帝制度(创立者、核心) 古代中国 秦: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职责) 政治制度 中央制度 唐:三省六部制(名称、职责、运作、特点、作用) 明:废宰相、设内阁(人物、内阁地位)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 清:军机处(建立者、特点、意义) 两大矛盾 中央集权制度 秦:郡县制(特点、意义) 两大趋势 (前后期影响) 地方行政制度 汉初:郡国并行制(危害、解决措施) 元:行省制(原因、影响) 汉:察举制(特点、主要途径) 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特点、弊端) 隋唐:科举制(特点、作用、发展变化)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1)变迁: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2)夏:约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王朝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2.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周天子的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②内容: A、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 B、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 C、诸侯权利:a、政治:设置官员;b、经济:征派赋役;c、军事:建立武装 D、诸侯义务:a、政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朝觐述职;b、经济:交纳贡赋; c、军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③影响:A、积极(初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统治疆域 B、消极(后期):诸侯势力膨胀,周王室衰微 (2)宗法制 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地位;B、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③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大小宗关系:小宗服从大宗,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血缘上是亲属关系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新增)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王权和神权相结合(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的统一 (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2)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统一人物、时间、都城: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 (4)统一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1)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取自三皇五帝 (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③太尉:掌管军事(秦虚设) 3.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①特点: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一人任免,不得世袭 ②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实质) 4.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见后)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①实施原因:吸取秦亡教训 ②危害:诸侯势力膨胀,不利中央集权 ③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2.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运作: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③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监督和牵制 ④作用:A、相权一分为三,保证皇权的独尊;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C、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1)举措: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实施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加强中央集权 ②内容:除河北、山东、山西以外,其余地区实行行省制;边远地区设立宣慰司;宣政院管辖西藏 ③影响: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①西汉时期:察举制 A、途径:郡国推举,举孝廉 B、特点:注重品德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A、特点:注重门第 B、弊端:出身贫寒有才能的人不能入仕为官;世家大族垄断政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隋:科举制建立(唐:完善) A、建立:隋炀帝,科举制度确立 B、特点:注重考试成绩 C、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推动了诗歌发展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明清: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四书五经”禁锢思想)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原因:相权威胁皇权) (2)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地位:内侍机构而非行政机构)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①设置:雍正帝 ②职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③特点: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④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见后) ★归纳: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央: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清(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 地方: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汉初)→行省制(元) ②演变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③演变过程中的两大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①积极(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A、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C、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发展 ②消极(封建社会晚期): A、政治上:易引起暴政;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B、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思想上:文化专制,阻碍近代科学发展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必修一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地理环境:经济活动方式 产生条件 城邦制度:(特点) 希腊民主政治 奠基:梭伦改革(内容、地位) 发展历程 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地位) 对后世影响 古代希腊罗马 顶峰:伯利克里时期(内容、地位) 政治制度 起源:罗马共和国成立 罗马法 习惯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意义) 发展 核心;对帝国、对后世影响 公民法 万民法(适用范围、发展原因) 一、雅典民主政治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新增) (1)希腊民主政治产生原因: ①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海洋文明;②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发达;③城邦制度:小国寡民 2.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 ①内容: A、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 ②意义: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4个血缘部落;B、设立五百人会议;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实行“陶片放逐法” ②意义: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内容:A、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B、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 C、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 D、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E、发放工资和津贴(“观剧津贴”) ②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4.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1)对近代西方影响: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二、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 ①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公民法、万民法 ①公民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罗马公民 ②万民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③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原因:罗马疆域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罗马法核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1)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 (2)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树立了典范 ★归纳: (1)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分析 ①两个原因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活动方式 ②具体分析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古希腊——海洋文明;古代中国——大河文明 经济活动方式:古希腊——商品经济;古代中国——农耕经济 ③原因不同导致的影响的差异 古希腊——民主政治;古代中国——君主专制 必修一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权利法案》(背景、内容、意义) 英国 责任内阁制(时间、权限规定)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君主立宪制 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意义)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背景、权限规定、特点、意义) 近代西方代议制 形成与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背景、原则、评价、分权与制衡的体现) 民主共和制: 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限规定)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 (1)开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2. 了解《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 ②内容: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 ③影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①时间:18世纪上半期 ②含义: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③首相的产生与权力: A、产生: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B、权力: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等职。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④内阁的产生与权力: A、产生:首相组阁; B、权力: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 3.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1)主要推动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 (2)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掌权,推动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4.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议会权力至上;(2)君主统而不治;(3)首相掌握实权 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1.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制定背景:邦联制不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最主要)、民主原则 2.理解美国联邦制及其国家权力结构(提升能级要求) (1)美国联邦制 ①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作用: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保证了地方积极性 (2)国家权力结构 ①分权: A、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征税、宣战、征兵; B、总统掌握行政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不对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在战时有独裁大权; C、联邦法院是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大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②制衡: A、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大法官、缔结条约,但须参议院批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众议院可以提出对总统的弹劾,由参议院审判。 B、最高法院可以对总统和国会进行司法审查。 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参议院:间接选出, 有权否决议案;众议院: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 2.了解德国统一 (1)统一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统一方式和领导人物: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 3.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颁布时间:1781年 (2)内容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②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权力巨大,议长由帝国宰相担任;帝国议会拥有很小权力。 (3)局限性:保留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 4.理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新增) (1)西方代议制的核心:议会 (2)确立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确立的理论基础:西方启蒙思想 (4)确立的主要途径:自上而下的改革;自下而上的革命(造成表现形式不同的原因) (5)确立的主要标志:立法形式 (6)西方代议制的表现形式: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归纳: (1)西方代议制的共性 ①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②都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政党政治 (2)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体现的特点:创新型、连续性、渐进性 (3)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代议制的不同 ①两个不同:形式上、本质上的不同 形式上:古希腊——直接民主;近代西方——间接民主 本质上: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准备、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原则、内容、意义) 1949《共同纲领》 建国初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历程 1954年职能转变 特点 (政协职能) 1956“八字方针” 每项制度作用 现代中国 1949《共同纲领》 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 1954宪法 改革开放后:1982年宪法修订情况(作用)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时间场合:1949年9月;一届政协 (2)性质:临时宪法性质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提升能级要求) (1)时间场合:1954年一届人大 (2)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一届政协召开 ②发展:1954年,职能发生转变(代人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统一战线组织) ③进一步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完善:1982年 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1954年一届人大 ②意义: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发展历程: A、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1954年《宪法》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C、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制度 ②建立情况:第一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1965年西藏自治区 ③意义:A、政治上: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经济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由此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2.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时间、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2)内涵: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3)提出针对的问题:台湾问题 (4)最早实践:香港问题 (5)地位: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3.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4.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 ①和平统一政策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历史性变化——1987年 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③历史性突破——海协会(大陆)与海基会(台湾)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④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最早提出三通——《告台湾同胞书》) 5.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新增)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归纳:(结合归纳,明确涉及的考点中的每一个细节知识) (1)考点中涉及的宪法性质的文件 ①美国1787年宪法: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 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革后修订的宪法,总结三十年经验教训 (2)古代中国、古希腊、近代西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比较 ①表现形式上: 古希腊——直接民主;近代西方、中国、现代中国——间接民主 ②本质上: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 近代中国(中华民国)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对政治制度的几点认识 A、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是必然趋势) B、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国情决定的 C、民主具有多样性,民主政治制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D、不同政治文明应该互相尊重 (3)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现代中国对地方的管辖 ①管辖方式: A、古代中国: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近代西方: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现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现代中国处理与地方关系的不同 A、古代中国:地方完全服从中央,没有自主权 B、近代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加强中央权力,又保证地方积极性 C、现代中国: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制度作用 (4)两岸关系问题 ①近代两岸分离的原因 A、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B、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往台湾 ②大陆对台湾政策 A、1949——1979:武力统一 B:1979年后:和平统一(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80年代初) ③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A、阻碍因素:国际反华势力;岛内台独势力 B、推动因素:大陆综合国力提高;两岸人民愿望;政府政策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④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见考点) ⑤对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主题最后一个考点表述 必修一 专题二、三 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鸦片战争(时间、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失败原因、《南京条约》内容、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基础史实) 近代列强对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根本原因、重要战役顺序及史实、《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中国侵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原因、基础史实、《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时间、地位;日军暴行) 军民:黄海海战(战役、人物)、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时间、人物) 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时间、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目的、评价) 农民阶级 《资政新篇》(时间、提出者、内容、评价) 义和团运动(非考点内容) 抵抗派:新思想萌发(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意义)——必修三考点要求 地主阶级 洋务派:洋务运动(非考点内容) 维新派:戊戌变法(康、梁、严思想和代表作、核心思想、意义)——必修三考点要求 兴中会(时间、人物、性质) 近代中国 同盟会(时间、地点、性质、纲领) 人民的抗 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派: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时间、人物) 争与探索 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国旗、纪元方式) 《临时约法》(原则、目的、意义) 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内容、评价)——必修三考点 五四运动(时间、导火线、两阶段进程、初步胜利表现、性质、意义)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物、相关史实)——必修三考点 中共创立时期:中共一大(时间、地点、中心任务) 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起止时间及标志、政治基础、北伐对象、最大成果) 南昌起义(时间、人物、意义) 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国共十年 秋收起义(时间、结果) 无产阶级 对峙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意义等) 红军长征(原因、时间、标志) 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原因、意义) 正面战场的抗战(四次会战及其意义、地位) 抗战时期 敌后抗日斗争(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标志、历史地位 挺进大别山(时间、人物、意义) 三大战役(顺序、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 南京解放(时间、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2.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①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②原因:A、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③《南京条约》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A、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 2100万银元; C、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D、协定关税 ④影响: A、三个开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近代史的开端); B、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本国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双重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⑤人民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时间:1856年秋~1860年 ②原因:a、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③基础史实: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1895) ①原因:A、根本:日本“大陆政策”;B、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 ②过程:A、丰岛海战——开始标志;B、平壤战役;C、黄海海战——失去黄海制海权;D、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E、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③《马关条约》(1895年) A、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政治大借款”;加重人民负担); C、开口: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D、日本可以再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特征,资本输出),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阻碍了中国民资的发展)。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⑤人民抗争:A、黄海海战(邓世昌);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1945)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900~1901) ①原因:A、根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企图瓜分中国;B、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辛丑条约》(1901年): ③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太平天国运动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定都天京 (1)背景:民族矛盾激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定都天京 ①时间:1853年;②意义:形成与清政府对峙局面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评价: A、性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B、进步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C、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2)《资政新篇》(1859年 洪仁玕) ①评价: A、性质:是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 B、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局限性: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迫于形势,没有实行 四、辛亥革命 1.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1)兴中会 ①时间、地点:1894年 檀香山 ②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 ①时间、地点:1905年 日本东京 ②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民报》阐发为三民主义) 2.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工程营熊炳坤、金兆龙)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南京、五色旗、民国纪年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直接),维护民主共和(根本) ③意义:A、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B、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主权在民) 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进步性: ①政治上: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五、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六、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认识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①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 学生; ②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上海 工人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初步胜利表现: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影响: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诞生奠定基础 2.了解中共“一大”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2)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3.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927年) ①合作开始标志:1924年1月 广州 国民党一大 ②合作全面破裂标志: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③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④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⑤影响: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2)北伐战争 ①时间:1926年~1927年 ②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反帝反封建) ③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4.了解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领导:周恩来、贺龙 ③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927年,毛泽东,失败后,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5.理解八七会议 (1)背景:大革命失败 (2)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3)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6.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 (1)背景:大革命失败;进攻大城市的一系列起义以失败;中共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2)建立:1927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 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4)影响: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7.了解红军长征 (1)原因: “左”倾错误(根本);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 (2)过程: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8.理解遵义会议(提升能级要求)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2)内容:纠正博古、李德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结束了“左”倾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局部侵华开始;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①影响: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 (2)七七事变(1937.7.7)——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0.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起,30万 (2)细菌战:“七三一”部队 11.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背景: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2)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作用:是抗日战争取胜的根本保证 12.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史实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937年11月)——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国共合作的典型代表)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②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华北,彭德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13.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14.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挺进大别山 ①时间、人物: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 ②意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①战役顺序: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②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3)解放南京 ①时间:1949年4月23日 ②意义: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5.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中国层面:百年屈辱历史结束 (2)世界层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3)思想层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归纳: (1)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①两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A、第一次: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打击军阀势力 B、第二次: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②两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 A、第一次:1924年国民党一大 B、第二次: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③两次国共合作形式的不同 A、第一次:党内合作;B、第二次:党外合作 ④两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名称的不同 A、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B、第二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⑤两次国共合作的最大成果 A、第一次: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第二次: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⑥近代两党关系总的发展趋势: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峙 ⑦两党关系给出的启示: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合则两利:参见两次合作最大成果 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两党对峙,给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 解放战争时期:两党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分离 必修一 专题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理论内容、意义) 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时间、性质、意义) 二月革命(时间、性质、结果) 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提出者、内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具体史实、性质、结果)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革命 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新增) (1)时间:1848年 (2)主要内容: ①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肯定资本主义历史作用;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③提出斗争途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全世界无产者团结 2.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新增)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理论层面: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3)实践层面: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1)成立背景:普法战争失利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 (2)成立时间:1871年3月 (3)意义: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 ③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了解二月革命的结果 (1)时间:1917年3月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成就: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 (4)结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2.了解“四月提纲”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四月提纲》 ①提出者:列宁 ②内容:A、任务: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B、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方式: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成功(“七月流血事件”后,暴力夺权)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1917年11月7日) ①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②成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进攻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声;标志:攻占冬宫) 3.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 (2)对世界: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 ②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 ③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功的新局面; 必修一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奠基:雅尔塔体系(实质、作用) 美国“冷战”政策(目的、具体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 苏联的应对措施 (二战后)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根源、具体表现) 欧洲的联合(原因、过程、特点、影响) 多极化趋势出现 日本的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表现) (60、70年代)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原则、目标) 中国的振兴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时间) (80年代末90年代初) 多极化趋势加强(原因、影响)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了解雅尔塔体制 (1)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2)意义: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2.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 ③意义:标志冷战政策的开始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①目的:挟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其纳入对苏冷战轨道 (3)军事上:北约:1949年 3.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955年华约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4.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1)分裂根源:美苏冷战 (2)时间:①德国分裂(1949年);②朝鲜的分裂(1948年) 5.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1)时间:1962年 (2)结局说明的问题: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 6.认识“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消极: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积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改变了以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①欧洲一体化原因 外:两极格局下,一方面摆脱美国的控制,一方面应对苏联的威胁 内:(政)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经)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 A、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法德开始走向和解 B、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约》) C、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D、1993年欧盟成立(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 E、1999年欧元诞生 F、2002年欧元区单一货币(英国除外) ③欧洲一体化特点: A、单一经济领域到多重经济领域 B、参与的国家逐渐增多 C、经济一体化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④影响:A、外:(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加强) B、内:促进欧洲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2.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1)原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标志: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 (2)原则:非集团、不结盟 (3)目标:①政治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经济上: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4.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两极格局瓦解标志: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①原因:A、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B、直接(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C、外因:西方“和平演变” ②过程: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订——标志苏联实际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5.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根本原因:世界经多个地区、国家经济力量的崛起; (2)直接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当前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抑制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③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必修一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外交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具体表现、内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目的、提出时间场合、特点、意义) 日内瓦会议(时间、目的、地位、作用)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万隆会议(时间、地位、贡献、意义)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原因、意义) 70年代外交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进程、意义) 中日建交(直接原因、过程) 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时间、成员国、特点、意义) 一、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1)外交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具体表现: A、另起炉灶(改变外交上半殖民地地位)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势力,再建立平等关系) C、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确认: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 (3)最初目的:发展与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特点: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6)意义:①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②成为世界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日内瓦会议(1954年) ①地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②目的: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作用: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955年 印尼) ①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②成果:万隆精神(“求同存异”)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标志:1971年 26届联大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本);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3)意义: ①对中国: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对美国:美国长期遏制中国政策的破产; ③对世界: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中美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 ①原因: A、美国:美苏争霸处于守势;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 ②过程: A、乒乓外交与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 B、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2)中日建交 ①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②建交史实: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打破外交僵局,外交打开了新局面;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对两国关系和亚洲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2)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3)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4)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理解上海合作组织 (1)建立时间、地点:2001年 上海 (2)国家:中国、俄罗斯、中亚四国 (3)特点: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归纳: (1)外交活动的几个观点 ①出发点:国家利益 ②决定性因素:综合国力 (2)综观新中国外交活动,体现出的几个原则 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始终注意维护国家利益 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近现代中美关系 ①抗战时期 A、关系特征:合作 B、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 ②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初 A、关系特征:对峙(美国对华政策:敌视) B、原因:a、两大阵营的对立;b、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差异;c、美国对新中国敌视;霸权主义政策 ③70年代 A、关系特征:开始走向正常化 B、原因:参见考点 ④当今 A、关系特征:合作与冲突并存 B、原因:a、合作原因:中美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b、冲突原因:国家利益差异、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台湾问题 (4)近现代中日关系 ①近代: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②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初 A、关系特征:对峙 B、原因:a、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差异;b、日本追随美国,对新中国敌视 ③70年代 A、关系特征:关系正常化 B、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 ④当今 A、关系特征:合作与冲突并存 B、原因:a、合作原因:中日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b、冲突原因:国家利益差异;日本对侵华战争态度;领土争端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具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时间) 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 土地制度的演变 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农业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原因、过程、时间) 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区域、时间) 农业生产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出现时间、原因、特点) 官营手工业(特点) 青铜制造(繁荣时期、作品) 手工业 冶金业 冶铁业(水排) 成就 炼钢(灌钢法) 制瓷业(发展历程、瓷器品种、外传情况) 西汉—宋以前(特点) “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特点) 隋唐 商业 著名的商业城市 宋 元 著名的商帮:徽商和晋商(时间) 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出现时间、目的、评价) 主要经济政策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含义、原因、评价)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青铜农具(较少使用);耒耜 (3)春秋战国以后: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汉朝之后主要耕作方式;耕犁定型:隋唐曲辕犁) 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1)水利工程: ①战国:都江堰(蜀国、李冰父子) ②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2)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翻车 ②唐:筒车 ③宋:高转筒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性质: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原因:铁犁牛耕的应用 ②形成过程:A、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 B、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新增) (1)特点:规模最大、技艺最精巧,长期占主导,产品供贵族消费,不在市场流通;有封闭性,技艺易失传 2.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冶金: 冶铜:商周繁盛;代表司母戊鼎; 冶铁:东汉杜诗的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领先于世界 (2)制瓷: ①历程: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名窑涌现——明代:青花瓷(宣德年间最佳)、彩瓷——清代珐琅彩 ②外传:唐代:瓷器开始外销——明代:梵文、阿拉伯文瓷器——清代:鱼缸等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北宋以前(西汉——唐):有时间、地点的限制;有官员直接管理 (2)北宋:时间、地点限制彻底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管理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1)主要的商业城市 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成都);广州(市舶使) 宋代:开封、临安; 元代:大都、杭州、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2)著名的商帮:(明清)徽商和晋商 3.理解“重农抑商” (1)提出: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含义:重视农业发展,抑制手工业、商业发展 (3)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直接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4)评价: 积极(封建社会前期):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封建社会后期):强化自然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4.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①含义: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 ②具体原因:明:防止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清: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根源: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④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封建统治 消极:妨碍正常的东西方贸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世界 必修二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产生(时间、原因、区域代表、企业) 初步发展(时间、表现、影响) 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时间、原因、代表行业、人物、重新萧条原因) 民族资本 较快发展(时间、原因) 主义经济 沉重打击(时间、原因) 地位和作用 陷入绝境(时间、原因) 获得新生(时间、原因)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民族工业兴起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兴起地区:东南沿海 (3)代表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自然经济的解体(2)外商企业利润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1)发展特征及时间:初步发展 甲午战后(19世纪末) (2)原因: 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发展表现:资本和规模增大;沿海向内地深入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发展特征及时间: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民国初期或者1912—1919年) (2)原因 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最主要); ②辛亥革命为民资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 (3)发展表现: ①两个行业发展最快:纺织业、面粉业;②四个人: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4)重新萧条的原因: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发展特征及时间:较快发展 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 (2)主要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利的经济政策) 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1)抗战时期(1937-1945) ①发展特征:沉重打击 ②原因:A、日本经济掠夺;B、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①发展特征:陷入绝境 ②原因:A、美国经济侵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B、官僚资本挤压; C、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4.探讨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增) (1)政治上:(两个壮大)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无产阶级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及中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3)思想上:动摇了封建思想正统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五计划(时间、特点、成果、意义) 过渡时期 三大改造(改造对象、方式、实质、意义) 十年探索时期:中共八大(时间、背景、决策内容、意义) 现代中国经济 “文革”十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原因、开始地区、内容、意义) 改革 邓小平南方讲话(背景、内容、影响) 改革开放新时期 城市: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时间、中心环节、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重要阶段特征 经济特区(设立时间、区域) 开放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时间、江苏省两个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时间、区域) 加入WTO(时间) 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 浦东开发(时间、意义)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了解“一五”计划 (1)目的: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经验) (3)成果:鞍钢、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 (4)意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 ①对象及方式:A、农业:农业合作化运动 B、手工业:互助组→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②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时间:1956年 (2)内容: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过) (3)评价: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二、经济体制改革 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 (2)主要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③组织路线:平反冤假错案;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 A、两个转折: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转折 B、两个起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农业发展 (2)试点:安徽、四川 (3)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的经营权和分配权交给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影响: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时间:1984年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改革内容 ①管理体制:增加企业自主权 ②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产权制度:(1992年后)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影响: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普遍达小康 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1)创办经济特区 ①1980年,深圳(第一个)、厦门、汕头、珠海 ②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最大)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首批14个,江苏是连云港、南通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湾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知识、技术密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理解“南方谈话”(提升能级要求) (1)时间:1992年 (2)核心及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三个有利于”) (3)意义: ①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 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奠定思想基础:1992年南方谈话 (2)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 (3)确立基本框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4)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5)基本建立:21世纪初 ★归纳 (1)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国内国际因素 ①国内因素: 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1978年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1992年后) C、加入WTO(2001年后) ②国际因素: A、政治上: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 B、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加速 C、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2)近现代中国道路的选择 ①走西方的路: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②走俄国的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③走自己的路: A、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1)鸦片战争后:西装 (2)辛亥革命后:(中西合璧)中山装、旗袍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辛亥革命后“颁发法令” (2)婚姻自由:繁琐婚礼到简约婚礼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轮船:19世纪70年代,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外国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2)火车:19世纪80年代,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汽车:20世纪初,在上海出现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台湾 第一条有线电报 ②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崇明 第一个无线电台 (2)电话:20世纪初,南京 第一部市内电话 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872年传教士创办《申报》——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国人在境内创办的最早的报纸 (3)戊戌变法《时务报》(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专制,变法图存 (4)辛亥革命《民报》——宣传三民主义与民主共和 (5)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 ①诞生:1905年《定军山》 ②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歌女红牡丹》 ③第一部国际获奖电影:1935年《渔光曲》 ④国歌出自:《风云儿女》 (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电视事业诞生 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节奏;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必修二 专题五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雏形出现:15c末16c初,新航路开辟(具体史实、意义) 17c 荷兰(称号、殖民地) 进一步扩大:17c~18c,早期的殖民扩张 法国(殖民地) 18c下半叶 英国(称号、过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基本形成:19c后半期,工业革命完成(背景、开始标志、主要发明、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进一步发展:19c末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重要发明、影响) 一、新航路的开辟 1.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时间 人物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 西欧→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1492 哥伦布(意大利) 西欧→美洲 西班牙王室 1497~1498 达·伽马 西欧→好望角→印度 葡萄牙王室 1519~1522 麦哲伦 环球航行 西班牙王室 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对世界: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②对欧洲:A、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亚非拉: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了解荷兰、法国、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1)荷兰——17世纪“海上马车夫” 殖民地:非洲:好望角;亚洲:马六甲、锡兰、印尼、中国台湾、印度沿海;美洲:新阿姆斯特丹 (2)法国:北美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地区;印度 (3)英国——“日不落帝国”(18世纪中后期) ①过程: A、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B、17世纪,与荷兰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荷兰战败,丢掉了美洲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末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C、18世纪,与法国“七年战争”(法国战败,失去加拿大、新法兰西,印度沿海殖民据点); 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二、两次工业革命 1.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1)前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2)资金:殖民扩张掠夺大量财富 (3)市场(直接因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4)劳动力:圈地运动获得自由劳动力 (5)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 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成就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①棉纺织业: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机(开始标志); ②动力: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进程); ③交通运输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 汽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 ①电的广泛使用(最显著成果):西门子 发电机;爱迪生 电灯;贝尔 电话;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85年,卡尔·本茨 三轮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 飞机; C、化工技术发展; D、钢铁等传统工业革新 3.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 (1)产生时间:19世纪晚期 (2)直接原因:生产与资本的高度集中 4.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必修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原因、开始标志、特点、影响) 罗斯福新政(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实质、影响)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战后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的发展(目的、发展历程、利与弊) 美国的“新经济”(时间、特征) 一、罗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大;股票投机严重;过度信贷消费 (2)特点: ①时间长;②范围广(世界市场的作用);③破坏性大 (3)影响 ①对本国:加深各国社会危机 ②对世界:加剧世界紧张局势(体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贸易保护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 2.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加深了危机 (2)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和金融业(首要;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 ②调整农业政策(减产、补贴) 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蓝鹰运动”、《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⑤加强社会立法 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2)作用:①缓和社会矛盾; ②经济状况明显改善; 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④体制创新: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问题 (2)发展概况:①罗斯福新政是第一次大规模应用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趋完备 ③20世纪八十年代缩小规模(原因: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评价:①积极:减少了因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问题 ②消极: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阻碍经济发展 2.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1)出现时间、地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总统时) (2)特征: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3.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 (1)二战后至70年代初:黄金时期(主要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策变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70年代:“滞涨”局面 政策变化:减少对经济干预;发展出“混合经济” 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特点、内容、作用) 列宁 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特点、作用) 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改革(改革重点、内容、评价)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时间:1918——1921年春 (2)目的:集中力量保证战争胜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特点:“战时”与“共产主义” (4)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全面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5)作用: ①积极: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②消极:战后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政策实施开始时间:1921年春 (2)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3)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资本家经营; ③贸易:恢复自由贸易; ④分配:按劳分配 (4)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5)作用:①经济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②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 1.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 (2)主要表现: ①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③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经验(积极):①初期适应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教训(消极):①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③损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④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三、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苏联改革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主要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 ②经济:农业(重点):取消义务交售制,采用收购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废除部门管理体制,给地方、企业自主权 (3)评价:①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消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归纳 (1)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联)经济政策、现代中国经济政策对比 ①特点 A、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 B、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C、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 ②三国经济政策的共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③三国经济政策的启示: A、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要与国情相结合 B、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 C、经济政策要农轻重协调发展,要关注民生 必修二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间、两大机构及宗旨、实质、特征、评价)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欧洲联盟(建立时间、性质)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时间、特点) 亚太经合组织(建立时间、中国与APEC、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建立时间、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加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问题、应对措施) 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建立时间:1944年(二战后期) (2)体系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3)体系核心(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维持运转的两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4)意义:①维持战后货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②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有利于经济全球化;④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2.了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宗旨:战后初期,西欧复兴;后转向全球性的技术援助和长期贷款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宗旨:稳定货币金融体系;提供短期贷款 3.理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体系两大组成部分: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金融体系) 关贸总协定(贸易体系) (3)体系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3)体系特点:体系化、制度化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1)欧洲联盟 ①建立时间:1993年 ②性质: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程度最高)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建立时间及成员国:1994年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②特点: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经济区域集团 2.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建立时间:1989年 澳大利亚倡导建立 (2)特点: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3)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①中国1991年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加入 ②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由来:关贸总协定 ②建立原因:关贸总协定只是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不具有法律性强制措施 ③建立时间:1995年 ④宗旨:促进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贸易自由化 2.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加入时间:2001年 3.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3)有利于抑制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探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是一柄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也加剧利益失衡 (2)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是最大受益国;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主权遭到挑战 (3)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生存危机 (4)应对: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根本)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源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各家代表人物及观点、影响)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思想观点) 蔚然大宗,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董仲舒新儒学(目的、观点、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正统思想:西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兴办太学 程朱理学(核心、代表人物及观点) 发展为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宋以后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理学的评价 明中后期:李贽(观点) 批判继承、焕发新的生机:明清 黄宗羲 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顾炎武 (代表作、主要观点及作用) 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原因 王夫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道家 老子、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2)儒家 ①孔子(春秋时期):“仁”(核心)、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民本思想)、有教无类(教育思想)、首创私学、整理六经 ②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性本善(以仁政回复善性) ③荀子(战国时期):“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民本思想);性恶论(礼乐和法治回复善性) (3)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 商鞅、韩非子(集大成者):法治观、改革观、中央集权观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汉代儒学 1.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者:董仲舒 ②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③作用: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2)太学 ①建立时期:汉武帝时期 ②学习内容:“五经” ③作用:教育官方化的标志,提高儒学地位 三、宋明理学 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1)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 A、北宋:程灏、程颐 B、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②主要观点: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 B、天理是伦理道德(朱熹: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2)陆王心学 ①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A、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B、致良知、知行合一 (3)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进步性: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②局限性:抑制人正当的欲望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李贽(“异端”、离经叛道):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标准;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虚伪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黄宗羲: ①著作:《明夷待访录》; ②观点:“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③作用:对以后反专制斗争有重要作用 (3)顾炎武: ①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②观点:经世致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发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作用: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4)王夫之: ①观点: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唯物主义思想 ②作用: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 2.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源) ③思想文化上:理学禁锢人们思想;西学东渐 (2)发展表现:批判继承,焕发新的生机 批判:批判理学抑制人的正当欲望、唯心主义思想、空谈;批判君权神授 继承:继承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继承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归纳 (1)中国民本思想 ①孔子:以德治民;②孟子:民贵君轻;③荀子:君舟民水;④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⑤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的原因 ①发展历程:见知识框架 ②发展原因: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C、儒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3)儒学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①和谐人际关系(由仁分析) ②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由礼分析) ③有利于社会和谐 必修三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2)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宋代广泛运用 (3)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北宋雕版印刷技术黄金时代,出现彩色套印技术;北宋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 (4)指南针:最早指南工具是战国时期的“司南”;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使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 (2)造纸术促进了欧洲的文化传播;火药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武器;指南针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文学 1.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春秋——《诗经》:①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②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2)战国——楚辞:①代表:屈原《离骚》;②特点:方言,参差不齐;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基础 (3)汉代——赋:①代表: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东汉,张衡《二京赋》;②特点: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反映大一统时代风貌) (4)唐代——诗歌:①初唐:王勃、陈子昂;②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高适、岑参);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现实主义);③ 中唐:白居易:讽喻诗 (5)宋——词:①婉约派:北宋柳永,两宋之交李清照;②豪放派: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 (6)元——元曲(元杂剧+散曲):①代表: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①代表:四大名著、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三、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 1.了解汉字的演变 ①汉字起源:图画文字 ②形成体系:商朝 ③演变过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④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2.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写意画) (1)时期:元明清 (2)特点:集绘画、文学、书法、篆刻于一身,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3)代表作: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3.了解京剧的产生 (1)京剧产生: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局面。 (2)京剧成熟:同治、光绪年间,“同光十三绝” (3)京剧走向世界:民国以后 ★归纳 (1)古代后期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②经济上: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 ③思想上:理学对思想的禁锢 (2)宋代以后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及总体趋势 ①宋代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②明清原因: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总体趋势:市民化、通俗化(共性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必修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思潮(非考点) 维新思潮 民主共和思潮 民主科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 时间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20世纪初 20世纪初 代表人物 林、魏 曾、李等 康、梁、严 孙中山 陈独秀等 李大钊、陈独秀等 阶级派别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无产阶级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实践活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背景 政治 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二鸦后,内忧外患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2.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1.袁世凯尊孔复古 2.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影响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开阔知识分子眼界,提高参政热情 2.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 1.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2.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3.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4.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学习方向 日本 法国、美国 法国 俄国 学习轨迹 器物 制度 思想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 (1)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2)派别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仿制战舰) (4)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2.了解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1)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2)派别核心思想: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将儒家思想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4)梁启超:①著作:《变法通议》; ②主要思想: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5)严复:①翻译《天演论》,传播进化论思想;②大盗窃国,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3.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参政热情;②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③促进了思想解放 二、新文化运动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1)派别:资产阶级激进派 (2)派别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3)陈独秀: ①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 ②发表《文学革命论》 (4)蔡元培:北大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5)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6)鲁迅:《孔乙己》《狂人日记》(把白话文与反封建内容结合,新文学典范); (7)李大钊:1918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1)前期: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2)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最大影响);②知识分子收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基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①开始:1918年《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广泛: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广泛传播时间:五四运动后 (2)广泛传播最大的影响:为中共奠定基础 ★归纳 (1)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共性 ①向西方学习;②救亡图存;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仅在全为资产阶级思想时适用) (2)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演变的特点 ①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必修三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解决贫富差距)——“平均地权” 2.理解新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①内:A、革命失败的教训;B、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外:A、十月革命的影响;B、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最主要“新”在增加了反帝的内容) 民族主义:(外)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内)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作用:推动辛亥革命 (2)新三民主义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 二、毛泽东思想 1.了解“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的时间:1945年中共七大 2.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①形成时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②理论观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理论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新民主主义理论 ①形成时间及标志:抗日战争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 ②理论内容: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影响:毛泽东思想成熟,形成完整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 1.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酝酿: ①宣言书: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开》的讲话 ②道路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 (2)初步形成:①82年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87年十三大:对理论进行系统概括;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发展与完善:①1992年,南方谈话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③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1)内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围绕主题及写入党章时间:“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02年中共十六大 ★归纳 (1)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的共性 ①与国情相结合 ②与时俱进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的标志?各自解决的核心问题: 毛泽东思想:①1945年中共七大写入党章; ②核心问题:中国革命道路 邓小平理论: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写入党章 ②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2002年,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 ②核心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以及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三次历史性巨变: A、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毛泽东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C、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 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①导弹:1964年中近程导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②原子弹:1964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 东方红一号 第五个国家 进入航天时代(“文革”时期) (2)载人航天:2003年 杨利伟 “神舟五号” 第三个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 (3)杂交水稻:1973年 袁隆平 杂交水稻“南优二号”(“文革”时期)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 (1)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 1.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到60年代,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建国后: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60年代: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改革开放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5)改革开放后:“三个面向”、《义务教育法》、“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希望工程等 必修三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观点、意义、局限) 起源:古希腊 苏格拉底(观点、意义) 兴起:文艺复兴(时间、兴起原因、性质、核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观点) 成熟:启蒙运动(时间、兴起原因、核心、代表人物作品及观点、对人文精神的发展的表现、意义)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智者学派: ①观点: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评价: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忽视道德 (2)苏格拉底 ①观点: 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教育可以使人发现内在的善 ②影响:使哲学成为真正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1.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升能级要求) (1)文艺复兴(14、15世纪起源于意大利——17世纪扩展至西欧) ①在意大利兴起原因:A.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兴起 C.文化基础:意大利留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②实质:借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实际上宣扬资产阶级新思想 ③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⑤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主要作品: A、但丁:《神曲》;B、薄伽丘:《十日谈》;C、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 “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D、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2.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新增) (1)信仰得救(核心); (2)每个人都有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 (3)简化宗教仪式; (4)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三、欧洲启蒙运动 1.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 (1)孟德斯鸠: ①著作:《论法的精神》 ②主要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三权分立;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2)伏尔泰 ①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②主要观点: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卢梭: ①著作:《社会契约论》 ②主要观点: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财产私有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但不反对财产私有 (4)康德(德意志): ①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经典总结); ②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独立思考,理性批判;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天赋人权;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2.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1)启蒙运动时间:17-18世纪 产生于英国,高潮于法国 (2)原因: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④科学上:自然科学的进步 (3)核心:理性主义(独立思考和判断) (4)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在反对天主教神学基础上,反对封建王权,倡导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理性王国” 3.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 (1)对法国: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2)对欧洲:打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精神财富 ★归纳: (1)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以及文艺复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维新变法:①态度:借孔子权威,宣传维新思想 ②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儒学是封建正统思想;减小改革阻力。 新文化运动:①态度: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打倒孔家店”) ②原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文艺复兴:①态度:借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②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必修三 专题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一、近代物理学与生物进化论 1.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奠基 ①主要贡献: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②意义: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B、为经典力学奠基;C、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所作的贡献——建立 ①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②主要贡献: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③特点:以实验为方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④实践:发现海王星 ⑤作用:冲击封建神学,成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 2.了解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1)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①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②发展:A、爱因斯坦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 B、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关于原子的量子理论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①主要贡献:狭义相对论(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1916年) 3.理解量子论、相对论提出的意义 (1)量子论意义 ①使人们对物体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②与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③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2)相对论意义 ①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③发展了牛顿力学,把它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 ④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1)进化论诞生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 (2)主要观点 ①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②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影响: ①对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②对思想界: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变革的理论武器 ④(消极)成为殖民者作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 1.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进入蒸汽时代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应用: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3)影响: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1)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二战后) 美国 (2)互联网的积极影响 ①信息化社会出现;②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③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的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必修三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1.了解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 ①代表作: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代表作: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挪威:易卜生 美国:马克﹒吐温 丹麦:安徒生 20世纪初: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3)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以后) ①代表作:美国 海明威《老人与海》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及其代表作 (1)浪漫主义美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①代表作:法国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2)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30年代起) ①代表作: 法国 米勒《拾穗者》《播种者》;俄国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画派(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特点:光与色的运用 ②代表作:法国莫奈 《日出·印象》;荷兰梵高《向日葵》;法国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4)现代主义美术 ①代表作:西班牙毕加索 《格尔尼卡》 三、19世纪以来的世界音乐 1.了解19世纪欧洲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浪漫主义音乐 ①德意志: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典》、《第九交响典》(连接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音乐的桥梁) ②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之王) (2)歌剧:①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②法国:比才《卡门》 (3)民族乐派:①俄国: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四、19世纪晚期以来的影视艺术 1.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 (1)电影的出现——第七艺术 诞生:1895年,法国 卢米埃尔兄弟 发展:1927有声电影(美国);1935彩色电影《浮华世家》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第八艺术 ①诞生:1929电视节目(英国);30年代电视剧(英国);40年代初彩色电视节目(美国) ②大规模普及:二战以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