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二 题型二 中外关联类10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二 题型二 中外关联类10道

题型二 中外关联类(10道)‎ ‎1.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新课标2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2.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新课标2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19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19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新课标1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4.(2019·宁夏育才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形成了自己本身的一套理论化和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 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中国的官僚制度中的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就削弱了。而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不难看出,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那么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行动上得到上级的肯定,因此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 材料二 1853年开始英国议会就提出要改革东印度公司的人事制度,而财政大臣格拉斯顿在议会中提出对英国文官制度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主要集中在财政部和海军部,并对文官的录用、考试、晋升、分级提出了一整套建议,建议的中心是要求确立公开、理性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1855年5月21日,帕麦斯顿内阁颁布了官吏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成立独立考试的三人文官事务委员会,具体研究和实施改革方案。‎1870年6月4日,格莱斯顿内阁又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类官职”的原则,明确了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英国以文官制度的建立结束了国内政治上的落后、腐败和贪污或者说是政治上的不完善。它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我政治调整的典型。而它的这种做法对世界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当今世界2/3的国家都在实行这种官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现代政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英国在此具有开创性功劳。 ‎ ‎——摘编自潘卫《英国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14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英国官吏制度发展的显著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英两国官僚制度发展演变中得到的认识。(11分)‎ ‎5.(2019·衡水金卷高三全国大联考·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但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贵族财产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人们靠从做学徒开始进入中间阶层,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事商业和法学、医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迅速增强,他们由此获得较多的财产、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力。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英国社会的流动机制使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连结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前进。 ‎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 材料二 晚清时期科举制出现严重弊端:一方面,科举制下培养的大多教人思想僵化,往往成为早期现代化阻碍力量。另一方面,科举制虽难以容纳向上流动的庞大社会群体,却吸引了广大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成员的参与,这就导致社会实业领域人才缺乏。科举制废除后,社会流动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由于新式教育制度的勃兴和科举考试束缚的消失,向上流动的社会成员以新式教育为中介,获得了新的政治、经济、教育、工商、科技等适应社会结构变动需求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他们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具有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救世意识。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功名”身份不再是判断人们社会地位的唯一重要标志,社会各界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由此也得到了提高。于是,不仅是入仕,包括经商、从军等也成为人们谋求向上流动的选择。社会流动的改善,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准备和提供了大量的、多样的人才,加强了社会活力。 ——摘编自伍茂春《科举制的废除及社会垂直流动》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的特征,并简析英国社会流动加剧的原因。(1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显著变化。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合理的社会流动的认识。(11分)‎ ‎6.(2019·广东佛山顺德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 材料二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官吏。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 ‎——摘引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 ‎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指出中英两国文官制度改革(建立)的相似之处及意义。(17分)‎ ‎7.(2019·广东茂名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每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 材料二 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只是通过国教教会管理。到了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并且出台法律规定,其中1870年的《福尔特法案》中规定,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1918年《费舍教育法》规定;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 ‎ ‎——摘编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 原因。(17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8分)‎ ‎8.(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二·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 材料一 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 ‎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 材料二 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因为在这近十年间没有作过人口普查。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但其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该法律规定,监察官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才能把某位元老驱逐出元老院,同时两位监察官必须就此处罚达成一致意见。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 ——摘编自李阳华《古罗马监察官制度及其评析》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8分) ‎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代罗马监察官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9.(2019·四川绵阳一模·40)(25分)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 材料二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15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10分)‎ ‎10.(2019·山东日照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 ‎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政治首脑居住在市中心附近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不同职业者安排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中。雅典的外城比雷艾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 ‎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 材料二 1860年后,天津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脱颖而出,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近代工业陆续兴起,私人工业也有重要发展。各国租界林立,占地达24700亩,是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风格迥异的东西方建筑先后出现,其中包括领事馆、工部局、警察署、高级住宅、饭店、洋行、银行、商场、俱乐部、电影院等。 ——摘编自唐诗《近代天津开埠与城市发展》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特点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5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与中国古代城市相比较,近代天津城市所具有的特点。简析以天津为代表的近代城市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0分)‎ 题型二 中外关联类(10道)‎ ‎1.‎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回答社会背景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针对他们的不同要分别分析背景对他们的作用。对于历史价值的评判,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要充分肯定他们思想的重要意义,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2.【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可以依据材料来概括,主要从规模、迁移方向及迁移类型等角度思考。‎ ‎(2)第二问有三小问,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 ‎3.‎ ‎【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4.‎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制度创新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可知,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与封建皇权存在着潜在的紧张关系;由材料一“而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可知儒家伦理奠定了官僚政治运行的文化环境;由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说明存在着民众、官僚、皇权三者矛盾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材料一“为了迎合上意,也就理所当然地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行动上得到上级的肯定,因此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体现了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第二小问弊端,由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说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存在忽视法律的现象;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对民众的剥削与不负责任。 ‎ ‎(2)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二“对英国文官制度状况进行全面调查,……要求确立公开、理性竞争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说明英国的官吏制度具有民主性和理性色彩;由材料二“‎1870年6月4日,格莱斯顿内阁又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类官职’的原则,明确了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体现了政府官员行政管理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政务和事务公开;由材料中英国出台多项法律来改革文官制度,说明英国官吏制度下的行政管理更注重法律的作用。第二小问认识,由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可知官僚制度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制,由不公平到渐趋于公平、公正和理性的历程;由材料二“英国以文官制度的建立结束了国内政治上的落后、腐败和贪污或者说是政治上的不完善。它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我政治调整的典型。而它的这种做法对世界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当今世界2/3的国家都在实行这种官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作为现代政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英国在此具有开创性功劳”可知英国近代官僚制度的确立对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社会进步作用巨大,且对世界其他国家近代官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与封建皇权存在着潜在的紧张关系;儒家伦理奠定了官僚政治运行的文化环境;存在着民众、官僚、皇权三者矛盾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8分) ‎ 弊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存在忽视法律的现象;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对民众的剥削与不负责任。(6分) ‎ ‎(2)特征:英国的官吏制度具有民主性和理性色彩;政府官员行政管理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政务和事务公开;英国官吏制度下的行政管理更注重法律的作用。(6分) ‎ 认识:官僚制度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制,由不公平到渐趋于公平、公正和理性的历程;英国近代官僚制度的确立对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社会进步作用巨大,且对世界其他国家近代官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分,言之有理即可)‎ ‎5.‎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社会群体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得出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根据材料一“人们靠从做学徒开始进入中间阶层,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和“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重要性日益增强”得出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根据材料一“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得出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根据材料一“英国社会的流动机制使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连结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前进”得出各阶级的联合。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发展进行分析。 ‎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由于新式教育制度的勃兴和科举考试束缚的消失,向上流动的社会成员以新式教育为中介,获得了新的政治、经济、教育、工商、科技等适应社会结构变动需求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得出社会流动渠道拓宽,社会流动由一元转向多元,根据材料二“他们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具有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救世意识”得出受西方的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社会流动的改善,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准备和提供了大量的、多样的人才,加强了社会活力”得出是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流动,合理的社会流动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答案】(1)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各个阶层连结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前进。(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 原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重商主义的推动;思想解放的影响。(8分) ‎ ‎(2)变化:社会流动渠道拓宽,社会流动由一元转向多元;向上流动社会成员素质高、思想新;受西方影响较大。(每点2分,共6分) ‎ 认识:社会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流动,合理的社会流动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5分)‎ ‎6.‎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辛亥革命;人才选拔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时间19世纪中叶,此时英国刚刚完成工业工业革命,因此英国文官制度改革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或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行政官员),根据材料一“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可以得出旧文官制度的弊端(容易造成贪污、低效),根据材料一“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得出对外战争惨败的刺激。 ‎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由“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得出中华民国建立,由“设立了铨叙局……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得出民国初年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由“设立了铨叙局”“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得出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第二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及材料二“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得出依法实施,根据材料一“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及材料二“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得出注重文官的选拔和考核,根据材料一“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及材料二“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得出分类管理,根据材料一“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及材料二“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官吏”‎ 得出事务官独立于党派之外;第三小问意义,中英两国文官制度改革依法实施并实行分类管理,从而提高了行政效能,两国的文官制度改革事务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1)原因: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或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行政官员);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推动;旧文官制度的弊端(容易造成贪污、低效);对外战争惨败的刺激。(8分) ‎ ‎(2)背景: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7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5分,3点全答7分) ‎ 相似:依法实施;注重文官的选拔和考核;分类管理;事务官独立于党派之外。(任答3点6分) ‎ 意义: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 ‎7.‎ ‎【考点】教育发展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中国)根据材料一“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每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得出教学内容以传统儒家经典为主,兼习西学;根据材料一“改书院为学堂”得出后期传统书院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西方)根据材料二“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得出教育面向大众;根据材料二“到了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得出国家扶持基础教育;根据材料二“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得出基础教育义务性;第二小问原因,(中国)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后……甲午战后……1901年”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材料一“也逐渐传播西学”结合所学近代西学传入中国得出西学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得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西方)根据材料二“国家逐步干预教育……其中1870年的《福尔特法案》中规定……1918年《费舍教育法》规定”得出国家政府的重视;根据材料二“到了19世纪……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到了19世纪……到1900年”结合所学19世纪6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出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 ‎ ‎(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习所替代”得出打破传统教育格局;根据材料一“也逐渐传播西学”得出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得出推动新式人才涌现,有利于近代化的展开;根据材料一“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习所替代”结合所学学堂主要传播西方文化得出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第二小问认识,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得出:社会发展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教育改革的内容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1)特点:中国:政府主导;教学内容以传统儒家经典为主,兼习西学;后期传统书院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5分)(一点2分,答够3点得5分) ‎ 西方:教育面向大众;国家扶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义务性。(4分)(一点2分,2点4分) ‎ 原因: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4分)(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 西方:国家政府的重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 ‎(2)影响:打破传统教育格局;传播近代科学文化;推动新式人才涌现;有利于近代化的展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任答3点,6分) ‎ 认识:社会发展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教育改革的内容推动社会发展。(2分)‎ ‎8.‎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罗马政制;反腐监察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其独立性更加明显,……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得出监察权力具有独立性;根据材料一“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得出监察官员依附于皇权;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得出监察体系完整而连续;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相对完整性得出保证了监察制度的正常运行;根据材料一“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得出提高了监察机构的实效性;根据材料一“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得出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结合所学监察制度主要监察对象为官员得出有利于吏治清明。 ‎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得出古代罗马监察官由选举产生;根据材料二“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得出古代罗马监察官权力逐步削弱、缺少持续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的不同政体得出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体制,古代罗马是民主共和制;‎ ‎【答案】(1)特点:监察权力具有独立性;监察官员依附于皇权;监察体系完整而连续。(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 作用:保证了监察制度的正常运行;提高了监察机构的实效性;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吏治清明。(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 ‎(2)不同:古代罗马监察官由选举产生;古代罗马监察官权力逐步削弱;缺少持续性。(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 原因: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体制,古代罗马是民主共和制。(2分,言之成理即可)‎ ‎9.‎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民主建设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得出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根据材料一“周秦以来……‘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得出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根据材料一“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得出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第二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得出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二“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得出由贵族到平民;根据材料二“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得出本城邦到外邦、男性到女性;根据材料二“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得出有产者到无产者。 ‎ ‎(2)(中国)根据材料一“周秦以来……“民”‎ 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结合先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出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根据材料一“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结合结合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国运的变化得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西方)根据材料二“平民经过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得出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结合所学外邦人获得参政权结合罗马帝国疆域扩大的史实得出对外扩张;根据材料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结合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商业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壮大得出工商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得出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答案】(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2分);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2分);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2分)。 ‎ 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1分);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每点2分,共8分) ‎ ‎(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2分)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3分)。 ‎ 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2分)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表述,也可给分。)‎ ‎10.‎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得出古代中国城市突出其政治、军事功能,根据材料一“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得出具有宗法色彩和集权、等级观念,根据材料一“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得出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得出古代雅典城市功能完备,根据材料一“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得出体现了公平的理念,根据材料一中“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得出重视公共的政治活动,根据材料一中“雅典的外城比雷艾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得出具有开放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1860年后,天津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脱颖而出,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得出发展迅速,根据材料二中“各国租界林立,占地达24700亩,是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得出半殖民地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二中“风格迥异的东西方建筑先后出现,其中包括领事馆、工部局、警察署、高级住宅、饭店、洋行、银行、商场、俱乐部、电影院等”得出城市功能完备,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第二小问影响,从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加强中西交流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同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城市的政治和军事功能更加突出;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体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和集权、等级观念;官府管理严格,具有封闭性。(4分) ‎ 古代雅典,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备;体现出民主、平等和宗教色彩;公共政治活动受到重视;具有开放性。(4分) ‎ 原因:中国古代的集权政治、宗法思想影响;农耕经济模式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工商业地位较低。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工商业、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繁荣;原始的宗教崇拜盛行;思想开明开放,文化发达。(任意4点,7分) ‎ ‎(2)特点:发展非常迅速;具有显著的半殖民地特征;城市功能完备,城市管理具有近代化特点;中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工业化、城市化特征显著。(5分) ‎ 影响:促进了中西方交流,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有利于中国经济、交通、思想、文化、生活的近代化;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