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8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考试大纲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 解读及其应用 相阳科学应考教育集团 2007年3月 目 录 总体…………………………………………………………………(3) 语文…………………………………………………………………(16) 数学…………………………………………………………………(24) 英语…………………………………………………………………(30) 物理…………………………………………………………………(48) 化学…………………………………………………………………(56) 生物…………………………………………………………………(60) 政治…………………………………………………………………(69) 历史…………………………………………………………………(73) 地理…………………………………………………………………(77) 把握命题思路 实现科学应考 2007年高考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已经出台,准确把握其变化、领会其精神实质将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高考命题日趋科学化,用科学应考应对科学命题将帮助我们实现备考的事半功倍; 高考备考是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备考。 高考成功不仅仅是学科能力的较量,更是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通过相应的办法帮助考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保持旺盛的激情,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目标! 这样有目标、有激情、有方法,再加上权威信息的引领,高考成功就将是水到渠成的。 一、从全局看高考改革 首先,目前的高考仍然是全国统一考试。 虽然目前有16个省实施部分科目的自主命题,但要注意:目前中国的高考仍然是全国统一考试,而且越是新、越是独立,越强调统一,主要表现在统一的考试大纲规定了统一的考核能力要求。也就是说,我们是按照统一的能力标准来进行选拔的。 现在各地的命题都非常重视以下三点:遵循考试大纲、研究命题技术、借鉴其它省的经验。命题者这样操作,我们备考绝不能自我封闭,否则有“井底之蛙”之嫌。 其次,认清高考改革与减负、素质教育的关系 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中学生学得很苦,是否一定需要努力到这种程度?他们放弃了许多兴趣爱好,整天像一个解题的技工,这种付出是否值得? 当前的高考正在通过减少科目、减少考核内容,降低能力要求等手段,试图减轻考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样的操作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当社会、家长对考生参加高考越来越理性、成熟,当考生们的出路日趋多元化,这时我们才能真正解决高考负担过重的问题。 还有人认为:目前的高中,到了高三阶段就不上新课,主要时间、精力都集中在做各种试题上,翻来覆去所做的事情就是为了提高十几、二十几分成绩,以保证进入一个好一些的大学。这种做法对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实际上,学生在追求高分数的过程中,收获更大,如:养成好的习惯;形成目标意识;做事追求不后悔;对自己的准确定位;竞争与合作等等。做为考生如果能够享受并收获艰苦的备考过程,就是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经历,积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从内容来看,高考改革的方向是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在促进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致。 最后,了解命题工作受到的影响 在命题中,要求命题者必须做到: (1)严格遵循《考试大纲》 (2)满足高等学校的需求 (3)强调命题技术的应用 高考命题从题目设计、到答案安排必须注意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综合性和导向性等关系的处理。具体地: 1、满足高校的需要 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确保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招收合格的新生,所以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高校新形势下的多元化需要,尤其是重点大学的需要。 2、满足课改的需要 高考改革要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如,留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凸现知识的载体作用,鼓励学生发挥优势;强调综合、重视应用;突出学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等。 尤其要注意:为配合和促进新课程的推进,现阶段的高考强调开放性和选择性。 3、满足考试自身的需要 做为一门科学,高考日趋科学化,表现为测量理论在考试各个环节的充分应用,以保证高考的可信、有效、高质量。 高考改革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考试理论为基础,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在试题设计上强调:设置新情境,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增加开放性试题,答案有选择性,合理的答案都给分,有创建性答案加分,给考生留有发挥个性的空间;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和繁琐的计算,减少考生记忆负担。 二、2007年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 分析2007年考纲,我们发现,相对于2006年,2007年考纲变化幅度很小,这主要是因为不久后,全国各省都将陆续启用新课程高考大纲,目前正处于旧考纲向新考纲过渡的阶段,考纲没有必要再做较大的调整。 考纲没有大的变化,预示着考题也将以稳定为主,特别是全国卷更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命题的基本走向,概括起来有: 第一:继续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特别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部分; 第二:加强能力的考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稳中求变,为未来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作铺垫; 第四:试题材料的选择会更具时代感、人文性乃至地方特色(尤其是单独命题的省市)。 虽然说,2007年命题的主旋律是稳定,但“稳中求变”依然是命题者不懈的追求,具体地: 1.试卷结构的变化及分析。 进一步研究、明确各题型的考核功能;减小试卷长度,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控制难度,适当加大试题的跨度;加强开放性、增加选择性以利于能力考核。 考纲把原来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改为“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作用”。这充分说明: (1)测量理论在命题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确保“较高的信度、效度”; (2)难度要符合各地考生的实际,总体控制在0.55~0.65的范围内。如数学考纲对易、中、难题的比例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以容易题、中档题为试题主体,较难题只占30%,这说明试卷的总体难度肯定要降低,主要是在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两个方面降低难度。在高考中三角函数原本就是强调其工具性,而立体几何难度的下调还和近两年中学备考过于求难有关。高考时,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难度下降,势必其它内容难度就要上调,可能包括导数、函数等方面的试题。 (3)为保证必要的区分作用,必须加大试卷上试题的跨度,同时对一道大题而言,要尽可能做到“入门容易、深入难,层层把关”。 2.重点考察学科的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的应用,在操作中: (1)强调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 (2)主干知识构成试卷的主体; (3)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 (4)重视主干知识的本质理解和多角度应用。 2007年的高考在继续发展上述思路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实用性。 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2007年考纲,在字音和字形识别的要求上,都加了“常用字”的限制,明确了考查范围,就是考查常见常用的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不鼓励大家花精力钻研冷僻、繁难字。在文发展等级部分增加了“论据充实”的要求,导向性非常明确,更加强调了写议论性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文章流于空泛。 再如数学学科,考纲在“知识要求”上将“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改为“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增加了“相关背景”要求考生重视知识的背景及形成过程,突出其实用性。在“能力要求”上将“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改为“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改为“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问题的目标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学会分析目标,按照目标的指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是考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在冲刺阶段,要狠抓核心、主干知识,复习一定要围绕最核心的知识来进行。如物理学科,研究近几年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可以把高中物理中核心知识点有以下内容: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三大定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人造卫星、万有引力;振动和波;动量、动量守恒;动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电场力的功与电势能的改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减)速和偏转;欧姆定律;安培力、洛仑兹力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电磁感应定律;反射定律、折射定律、折射率;各种射线的特征及应用;光电效应;核能、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核反应方程;物理实验。 3.能力考核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都是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为配合、促进新课程改革,高考必将逐步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重视本学科与个人、社会、环境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要求: (1)要求考生变背知识为用知识。如文科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试题有发挥余地,甚至允许考生发表不同见解。当然记忆也是高考必备的一种能力,语文考纲明确指出: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去年为“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2)淡化常规难点,对模式化的备考方式进行冲击。如理科减少繁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 (3)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突出强调学科特有能力的考查。高考导向作用除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外,还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各科命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和扭曲学习特点,误导学生。如生物学科增加了“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尤其是图解的要求。对能力的要求也更具体,更高。 (4)强调综合能力,探测潜能,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 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4.创新的基本操作 (1)加强选择性。命题时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利用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出新的设问角度。如考查考生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4)加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站在考生的角度命制试题,而不是有意地为难考生。 (5)试验性的创新题。在考查学科本质、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在结构设计上多角度大胆创新。 (6)探索各地的地方特色。 如化学高考试题淡化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弱化了解题技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试题的内容考生很熟悉,入门容易,但要获得高分并不容易。试题 避开了以往的一些经典试题以及人们习惯的命题模式,如2006年高考理综卷中的化学试题第Ⅱ卷中的四个大题,没有按往年中学化学的“四个知识版块”来设计,而是考查化学知识相互渗透,考生不适应。就考查的知识点来说并不是很大,但考生就怕“变”和“新”。 再如地理高考试题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考生在答题时尤其要注意不同题干对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条件的修改和重新设定条件,注意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间的某些因果联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复利用。 三、认真研究考纲,科学使用考纲 1、明确《考试大纲》重要性 (1)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开展分省命题的今天,高考命题更要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 (2)明确了考试原则和要求:通过题型示例了解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了解整个试卷和不同题目基本的难易程度; (3)明确了复习的范围,减少了盲目性。 (4)《考试大纲》以考试机构文件的方式公布考试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有利于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2、对《考试大纲》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了解考核知识范围上、了解其中的各种说法上,而应该: (1)把握考核能力要求的提法及其变化,进一步分析变化的背景,这肯定要反映在当年的命题中,而且是重点。 (2)研究《考试大纲的说明》,尤其是其中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解释。 (3)研究题型示例及变化,这个变化预示着命题的变化。 题型示例的目的是为了让考生对全国统一高考试题,包括分省命题省市编制的试题的题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感性认识。这些试题的选取考虑了内容、难度、题型、考查的能力要求、试题的特点等各个方面,力图比较全面地反映全国高考试题的形式和特点。 2007年的考纲虽然变化小,但也预示着:2007年的高考试题在稳定的基础上将有新的尝试和新的突破,体现“稳中求变”、“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如历史学科仅仅对题型事例进行了调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方向。 (4)对照高考题研究考纲,研究考核能力要求与正式考题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任何对“考纲”的分析都应该和对高考试题的认真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纲举目张,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以提高复习的成效。实际上高考试题是非常重要的复习资料,要吃透、挖深。 (5)要密切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点。注意考查范围,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坚决、果断、彻底地抛掉教材里没有的、《考试大纲》不要求的、必须靠记忆才能掌握的、无再生性的内容。 考纲中变化(或调整)的知识点将成为考核的重点,要进行拓展训练。如文科综合,变化的知识点是为考核某种时政热点提供知识的支撑。如,政治经济常识部分的“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对外贸易”;政治常识部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等。后者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两个角度进行了强调,备考时可以联系到现在的热点问题,如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执政能力和反腐败力度等方面作一定的思考。 四、走出备考误区 高考备考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备考、经验备考、粗放式备考转变为能力备考、科学备考、精细化备考。这样的转变要求广大教师:顺应形势的需要、站在发展的前沿、引领时代的进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1、知识备考的误区 在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今天,不少学校仍然停留在低效率的知识备考的水平上,表现为:只关心某些知识考不考,考多少、考多难;一遍遍过教材,大量重复做题,教辅资料越用越多、越用越难,广大师生不堪重负;通过知识覆盖、考点覆盖,最终落实到试题覆盖。 2、经验备考的误区 备考操作依赖人的经验,而缺乏科学的指导。 备考质量依赖的是学校高水平教师的经验,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备考过程严重依赖教辅资料,缺乏个性化的操作。 3、盲目备考的误区 (1)随意学习。随意过教材、重复做题;对教辅资料没有选择,偏听偏信;听信各种消息,受所谓信息的左右,碰到什么学什么。这样的操作使广大师生不堪重负,效果还非常不好。 (2)对象混乱。不了解高考的要求,不重视对《考试大纲》的把握,尤其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种知识、各种题型进行备考难度的把握。学生一味地盲从老师,老师完全依托教辅资料,而教辅资料以赢利为主要目的。 (3)拖沓懈怠。学生经过多年的艰苦学习,每天沉湎于似是而非的概念、公式、试题之中,没有了朝气、没有了冲动,更没有了契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中毅力不够、耐力不足。 (4)缺乏自信。 4、低效率的表现。表现为:大量地、重复地、浮躁地做题,而忽视知识的系统整合、忽视能力的整体提升;片面地追求试题的难度,追求新题,甚至是怪题、偏题;猜题押题,四处探听小道消息,而且深信不疑。 五、科学应考的作用 科学应考帮助广大师生实现高考备考的科学、愉快、高效: 1、帮助考生踏上高考成功的捷径。高考在改革、在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高考备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掌握相关技术手段,是提高高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帮助考生迅速实现增分。 ◆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核标准,恰到好处地备考; ◆量化自己的备考,找到最佳的增分点,迅速实现超越; ◆调动、整合一切积极因素,创建高效、和谐、愉快的备考环境; ◆按照高考要求,做好身体、心理、技巧等诸多方面的准备,确保自身实力的充分发挥。 3、帮助考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的水平,努力做到考后不后悔。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心中有数、逐步提高 ◆有目标,并能实现目标,就会有自信,就不会后悔 ◆考后的不后悔,需要平时的长期积累和调整 4、帮助考生获得参加高考最大的收获,无怨无悔地渡过最后阶段的备考生活。 ◆考生、家长、学校在高考备考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们就要有更大的收获: ◆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如目标意识、竞争与合作、整合各种资源等等; ◆享受、收获艰苦的备考过程。 六、科学应考的操作 【追求两个目标】 1、恰到好处地备考。 真正的智者,是明白自己能够干什么,并脚踏实地去干的人。 (1)把握高考的标准 我们发现,现在不少教辅资料的厚度在增加,题的难度在上升,这与当前高考命题的思路是不太一致的,这样的资料虽然内容有新意、也可能能够一定程度地实现押题,但增加了广大师生的负担,而且是和最后的高考得分关系不大的负担。高考教辅书,特别是第二轮的教辅书,不应该追求新、难,也不需面面俱到。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仍然热衷于猜题、压题,有些出版单位也在推波助澜,而真正从命题思路上进行研究、把握命题方向的则比较少。而高考在向其自身的发展轨道的回归,这就要求我们研究高考的规律及其命题方向,把握其标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重点、要害,而抛开表面上的形式和技巧,看重培养具体的能力和素质。 (2)认识你自己 了解自己、保持自己的本色,挖掘自己的潜能,做真正的自我。这样的人不仅是幸福的,而且一定是成功的。 (3)做适合自己的题目 备考做题时有两个浪费现象: 第一:重复做题。由于考生备考中做了大量的模拟训练,以致某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由于反复训练而降为“技能性题目”,没有达到对能力培养的目的。正如某些专家指出:过量的训练,使高考异化为对教师的考查,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第二:拔苗助长。学习差一点的学生非要去做根本不可能做上的题目,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打击自信心。 解决上述的办法就是做适合自己的题目。测量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做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其获得的信息量最大。 在备考中如何判断一道题目是否适合自己,标准有两个: 其一:难度相匹配,题目不是很容易、也不是很难。不是一望得解,也不是要憋上2小时才产生解题思路。 其二:答题后有收获,有可总结的东西。 (4)量化处理。凡事做到心中有数,就少些后悔、甚至不会后悔。凡事做了量化分解,局部不后悔,整体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5)为自己学习,学自己有用的知识。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应用知识还得靠你自己。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上。善于思考,将知识系统化,通过积极反思,由将解题的经验升华为解题的规律。 2、急功近利地增分。 这里介绍三种增分办法 第一:不断增分的5个环节 (1)确定目标:对自己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确定自己1~2个月的奋斗目标。利用能够代表自己水平的3-5套试卷按题目、按知识内容进行细化分析。 (2)量化目标:将上述目标量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分数。 (3)分解目标:将具体的分数目标分解到各科、各题、各知识内容中。要注意扬长避短、优势发挥,找到自己最容易的增分方向,找到增分的关键。 (4)实现目标:通过自己艰苦、不懈的努力实现目标。 (5)超越目标:实现了现在的目标,在从“(1)”开始,制定新的目标。 第二:有效增分的具体手段 为了实现增分,我们还必须进行具体的操作,如: 第一:三个本的建立,包括错题本、好题本、案例本。 第二:学科能力提升。 第三:答题技巧总结。 第四:答题时间调整。 第五:答题模式、答题习惯的调整。 第三:培养三种能力实现有效增分 当前的高考强调对三项超越学科能力之上的三种能力的考核,分别是: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这里的阅读理解能力,除了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要求外,还强调在材料题、应用题上的应用,更强调在审题方面的应用。 思维能力则是对考生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如语文的作文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科的组织答案更需要思维能力做后盾。 表达能力既是考生文字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科意识、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要求考生在具有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能科学地运用各学科的语言进行规范地表达。 在提高学生得分能力方面,这三种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阅读理解能力帮助考生迅速理解题目、快速求解,形成突破; 思维能力帮助考生得高分; 表达能力帮助考生少失分。 【应用四项手段】 1、充分调动考生及家长的积极性。 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必须解决好教师、考生、家长的定位问题,定准位才能负好责。这三者在同考生跨越高考的过程中各自发挥各自作用,合理的角色分工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可以把高考备考当作一个项目,由教师、考生、家长这三方合作完成,在这里考生是执行经理,项目的一切主要取决于他;家长是财务总监,负责资金保障、后勤保障,当然财务总监对具体的支出有审批权;教师是项目总监,规划项目的发展方向,并建议项目经理的操作。我们认为,上述三方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该家长做的事情被老师代替了,该考生做的事也被老师无情地剥夺了,可该老师做的事却还没有做到位。 作为教师,要承担起“教练”的责任,同时充分调动起考生、家长的积极性,各尽其责。 2、系统化的专题提升。 通过对考纲的进一步钻研、对已有信息的处理与把握、充分利用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结晶、充分借助外部力量,各学科均要形成若干个重点专题,利用典型试题进行突破。 要注意,教师选用的典型试题要符合高考的要求,不要把自己毕生的研究精华都毫无不留地无私地奉献给学生,那样做对考生的打击更大。 对每一个专题都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题的基本技巧,积极总结解题的基本规律,尤其要对这一专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只有能力上来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实际上,就是通过猜题和押题,通过对高考重要题型命题趋势的分析,进行考生能力的最后有效提升,完成最后的冲刺。这个冲刺是因人而异的,是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但必须是在愉快的状态下完成。 3、科学化的诊断测试。 进行考前诊断必不可少,如何进行诊断关系高考成败。这里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以及国内专家的多年研究,提出几种定量诊断方法。 (1)利用测验进行诊断:测验是了解、诊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自己答题情况、测验结果的分析,可以: 1)分析出自己的实际水平,要准确定位。 2)总结出自己的特长。 3)找到薄弱环节。 4)明确在答题速度、答题时的心理状态方面是否需要加以改变。 (2)利用模拟题进行诊断:模拟题与高考正式试题类似,一般带有统考性质。利用模拟题,可以: 1)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与高考要求相比有哪些差距; 2)了解自己与其他考生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3)总结自己的答题技巧; 4)及时发现自己欠缺之处。 (3)利用标准分技术进行诊断:标准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消除了试题难易变化的影响,使得不同科目之间、不同考次之间直接可比。于是,利用几次考试成绩,采用标准分技术,就可以科学准确地得到: 1)考生哪些科目薄弱; 2)考生水平是提高还是下降; 3)考生水平是否稳定。 总之,进行考前诊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贯于整个学习、复习过程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谁掌握了这项技术,谁就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就能推进水平的提高。 4、个性化的学生档案。 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学生档案,帮助、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操作,实现因材施教、精细化备考。 学生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基本信息。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应(往)届、城市(农村) 第二:成绩信息。历次考试总分及各科成绩、年级排名 第三:综合信息。自我评价、学习方法答题技巧积累、好题本、错题本等。 【配套两项措施】 1、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利用中心通畅的信息渠道,权威的信息分析,帮助师生科学使用信息,少走弯路。 2、教师的配套支持及提高。 【落实八项操作】 1、定位与责任。做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考生明确自己参加高考的责任、 树立目标,进而产生强大的动力和旺盛的激情投身到紧张的备考之中。 2、形成自己参加高考的目标意识,形成自己的目标系统,经营自己的备考。学习时目标明确,每一项工作都将成为迈向目标的一个台阶,步履扎实、坚定;反之,没有目标,犹如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随波逐流。 3、利用竞争,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勇敢地面对挫折。目标意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危机意识则为成功保驾护航!需要我们时刻都具有危机意识。其实,这种危机意识更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形势、把握自己,更能让自己奋起勃发、充分发挥。 4、愉快、高效备考的新境界。备考经常感受自己的进步,创造机会佩服自己,实现轻松愉快地备考。树立信心、培养兴趣,一个对学习充满兴趣,对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学生,会在学习中永远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其学习效率会在无形中成倍地提高。这样的学生,其学习方式必然是主动的。 5、急功近利地增分与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参加高考关键是得分,做为考生要目的明确,多得分、得高分是我们唯一的追求。做为教师要象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会诊,并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治疗方案一样,我们也要帮助学生制订并落实他们的应考方案,做为考生也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地行动,并积极地总结、反思,提炼、养成适合自己的好习惯。 6、恰到好处地备考,无悔的追求。力争考后不后悔。真正的智者,是明白自己能够干什么,并脚踏实地去干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及目标追求,进行自主学习,学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7、做自己的冠军。帮助考生明确:参加高考重要的是和自己比,不断地突破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要经常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向着自己的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8、全方位、全过程备考。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将其体系化、系统化、标准化。备考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整合外部资源,充分发挥考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帮助考生时刻把握住备考的主线:知识整合→能力提升→增分操作,在备考的各个阶段中完成好各自的任务。 总之,当前的高考,命题将更加科学化、考试组织更加人性化、录取更加透明化,也就是说,高考将为所有的考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空间,为高等学校选拔和输送高水平的人才。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集中表现在高水平和高技术上。也就是在高分段竞争激烈,同时现在的竞争要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激烈的竞争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技术为我们赢得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新形势的新要求为我们超越对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把握考纲精神,注重专题复习 (语文) 高考复习已进入第二阶段,要把握好2007年新大纲的精神,注意新考纲修改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专题训练。 本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迈小步,不停步”的精神,07年考纲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只作了小的调整。 一、考纲变化点 今年语文《考试大纲》与2006年相比较,属于局部微调,主要变化如下表: 微调的项目 2006年 2007年 说明 字音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增加 字型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增加 写作总的要求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改动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增加 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增加 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改动 具体而言: (一)在“考试能力要求”中的对“识记”的表述有所修改,新考纲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改为“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表达更加规范一些。 (二)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分别将“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改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改为“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新考纲对字音字形的考点加上了限制语“常用”,更加明确了考查范围,主要考查常见易错的字, 不考冷僻字、繁难字。 今年考纲明确了常用的概念,说明命题宗旨是常见、常用、常出错的。这一变化,说明了考纲强调基础,符合实际这一特点,对于减轻考生过重的负担作用有一个明显的作用。 (三)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将“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改为“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这一细微的变化体现出识记内容的调整, 表明识记外国作家的“国别”比“时间”更重要。 (四)写作部分的变化,说明了制定者的两个思路: 一是写作的范围扩大。从06年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到今年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从概念上讲,它既包括了06年的范围,又将“记叙文”扩大为“文学类”,考生可以写散文、小说、剧本甚至是诗歌等文学作品,这样以来就包容了许多其他题材文章的存在,甚至有一种激励作用,更符合考生的实际。可以鼓励更多考生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出非常漂亮的考场作文,它对创新作文、个性化作文起到了一种鼓励的作用。 “论据充实”的增加,是特别为议论文提出来的,这是对议论文写作中的论证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内容要更加充实,不能空谈。对过去学生作文中仅仅靠一个两个事例反复论证的做法是一个警示。 二是写作要求的改动。在“深刻”这个问题上,06年是“通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内在的因果关系”,而今年增加了“观点启发作用”这一点。这点实际上也是对这就比05年的“启发性”更符合实际。实际上作文如果有一些启发的意味,能够给我们一些新鲜的东西就够了。 在“有文采”的问题上做了两点修改,一点是把过去的词语生动变成了“用词贴切”,再一点是把过去的“文句有意蕴”变成“文句有表现力”。这样的改动,是为了纠正过去很多的学生为了追求美,追求华丽,追求辞藻的堆砌,很多文章和话题毫无关联的不良的文风。 总体看,这次高考作文考试大纲的调整,表述更科学,更符合高中作文教学实际,切合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和现状。 在高考复习中,要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调整,适当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内容。 二、第二轮备考重点 在第一阶段考点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应注重语文专题复习。我们认为,以下五大专题应是本阶段复习的重点。 (一)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重点也是难点。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卷赋分也有所增加,有的高达10分。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对、换、增、删、调。要特别强调直译,不要走入翻译误区,即只译文言大意,误解文言词义,忽视文言句法等。 (二)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的能力层级为E级,属最高能力层级。要研究古诗鉴赏的命题规律,把握命题点,训练提高鉴赏能力,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训练。(1)明确主旨;(2)分析形象;(3)把握意境;(4)领悟情感;(5)品味语言;(6)了解风格;(7)辩析表达技巧;(8)学会比较阅读。 (三)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的途径是:明确主旨,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首先要抓住散文的“神”,“神”即主旨,也就是全文的“纲”,纲举则目张。其次是把握散文的“形”,“形”看起来似乎散,但其必定是依“神”而聚,散文外在的结构和内在的思路总是因神而定的。讲求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因而必须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在语言的品味中去领会散文的妙趣。散文中也有形象的刻画,也有意境的创造,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说理,抒情的散文有情趣,说理的散文有理趣。其间有迷人之景,有动人之事,有感人之情,亦有哲理之思。 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就掌握了解题的万能钥匙。 散文的主旨多是抒情、明志、言理,首先要明确作者所抒之情、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文中写景、状物,都是为了抒情、明志、言理的,要分析文中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及人生哲理的联系。考试时间有限,要想准确而又快速地把握文章主旨,必须要有快速阅读能力。首先要一目十行,整体把握,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一篇好文章,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的,因而解答这类题目,只要扣住中心主旨去思考,就不难找到答案。 从文章的结构入手,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是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基础。不仅要注意全文的思路,还应注意重点段落的思路。理清思路也要求运用快速阅读法。 品味语言要紧密联系中心主旨。既然作者用词用句和运用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服务于主旨,那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都离不开文章的主旨和思路。 (四)作文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分是最好拿的,要力争50分以上。人的思维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善于逻辑思维,体现在写作上,则有人善长写记叙抒情的文章,有人善长写议论说理的文章。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定文体。高考话题作文虽然不限文体,但并不是不讲文体,而是让学生自选文体。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就应按选定的文体写作。所谓话题作文,其实就是限定一个写作范围(即话题),让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自由命题,确立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命之题写作。写作时,一定要在文章的三大要素——即主旨、思路和语言——上下功夫,主旨要明确,思路要清晰,语言要有文采。既无章法,又无文采的文章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王国维先生说过:“为文如造屋。”建一个房子,首先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房子?造一个什么样式的房子?怎样装修这个房子?写一篇文章,首先也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就涉及文章的三大要素:主旨、思路、语言。 所谓主旨,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所谓思路,指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在的写作思维流程,一是文章外在的篇章结构样式。所谓语言,即指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古人写文章,讲究“意格俱佳”(沈德潜语),意即主旨,格就是章法。古人认为,言之无文,行而未远,文即文章的语言文采。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要写好文章,先要做好人。人品决定文品。志趣高雅的人才能写出品位高雅的文章,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情感丰富的人写出的文章富有情趣,思想深刻的人写出的文章富有理趣。我们提倡:“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 有的学生,只是关注身边俗情锁事,拘泥于个人的生活细节,甚至有的沉溺于自己的偏好之中,有的迷失在扭曲的心态之下。从学生的平时作文以至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普启遍性和严重性。 现代青年,应当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当放眼宇内,面向未来;现代青年,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知穷通之道。在我们的笔下,可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可抒写报国为民的理想,可赞颂善至美的情操。 特别要强调的是,各类命题形式都要训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都应加强审题、立意、选体、命题的训练。 (五)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题部分是高考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创新题多出于此。近几年出现的题型有:文段的调整和组合、文段的概括和压缩、文句的扩展和修改、文句的改写和仿写和句式变换、广告语设计、写关键词、对对联等。估计命题者会进一步在语言运用题方面进行创新,临考前应有针对性地对语言运用方面的各类题型进行系统性的专项训练,尤其要注意3至5月份全国各地模拟试题中的有创新的题型。 三、命题热点解析 (一)文学作品阅读的分析评价与思维拓展题型: 这是一种主观发散题。命题者没有未设置答案,而要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问题。在2004年全国考试北京卷中的22题,05年湖南卷21题以及重庆卷21题等等。 这种考查阅读中联系实际、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题目往往包含三个限定要点:①话题限定②材料限定③立意限定-——“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答题要求】举例恰当,看法明确,表述清楚,言之成理。可以谈与本文作者一致的意见,也可以谈不同的意见。 【解题方法】根据内容,确立角度;联系实际,举例恰当;观点明确,表述清楚 (二)高考作文的新题型 第一种:材料延伸拓展型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又出现新的走向,它大致是由材料加“要求”两部分组成,例如06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则是一则寓言故事加上作文要求,有材料有要求但没有作文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材料确定话题。而作文要求则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这个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定材料,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过去的材料作文是以材料的中心为作文的立意,而这个作文则要求只要根据材料的某一点立意即可。同时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最终是要围绕着材料的某一点的中心立意。 这种材料作文的命题样式,一方面克服了旧材料作文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则强化了作文选材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的个性体验与自由表达。 【题例】改2006年江西卷: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全减肥:控制食物的植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是全国考卷的要求) 【立意的角度】 1、根据雨燕高飞之前的蓄积——作好准备。 ①有准备才能有成绩/作好准备,迎接成功②要为飞翔做好准备 2、根据雨燕在准备中所受的磨难——苦难、磨难 ①苦难是金②经历磨难,才能健康成长③要接受苦难的洗礼④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3、从母亲最初的态度——反对溺爱。 ①告别溺爱②爱的底线③妈妈请放我走④放飞孩子 4、从雨燕妈妈给雨燕减肥谈——扣话题雨燕减肥 ①给心灵减肥②为明天减肥③懂得减肥,学会成长④轻装前进(上阵)⑤放下包袱去飞翔⑥要卸下身上的重负⑦为自己松绑⑧放弃重负,才能高飞⑨要懂得放弃⑩插上轻松的翅膀 【总结】这种材料作文立意和构思的特点 ①观点从材料中得出(根据材料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主旨) ②根据材料的中心联想相类似的事例或道理。 ③原材料在论证时要涉及,只作为印证的形式。 第二种:材料评述型 这种新型的材料作文最早出现在北京市海淀区06一模考试中。今年的期末考试,海淀区又出了这种类型的题。这种题型类似于报刊的“时事评论”性质,由于这种材料作文有临场发挥的特点,避免了考生“宿构”的嫌疑,很受命题者青睐。 【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学生高健,今年七月份毕业后在北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在北大三角地和北大未名BBS上发出信息,称将以“陪聊”为职业。他说,“陪聊”的创意来自与同学聊天,“陪聊”不是瞎聊,而是帮助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如就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费用随意给,但不接受没有目的的聊天。 对此社会上议论纷纷。高健认为自己搞“陪聊”没有错误,是很阳光的,没有给父母丢脸。但还是对学校有点歉意,怕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要求:①根据上面的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②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③不少于800字。 这种评述型的材料作文构思方法:① 针对材料的某一点提出自己的观点②要对原材料进行详细论证。即针对着材料的某一点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③列举其他事例,为的是证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分析的正确。 四、备考建议 针对语文大纲,在还有100多天的时间里主要抓住以下复习内容: 总的复习策略:突出重点,查漏补缺。 1、要让“散户”不丢分。 【保障措施】狠抓基础,要让基础题决胜负。每年近40分的单项选择题和6分默写题应该是拿分题,狠抓不放松。由于高考只考常见的字音和词语,所以只要将我们手中的高考复习资料和各次练习片子汇总复习即可。 方法:练习与反思相结合,把知识点训练和做套题相结合。 ①整理试卷:一般两周整理一次。按照知识点复习,建立“错题集”。 ②统计分析:列一个统计表,对自己最近的作题情况按照考试说明的出题点进行统计,分析错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做类似的题。 2、要让得分“大户”得高分 ①阅读题,要得12分以上(18分题) 【保障措施】归纳主要题型的解题思路:形成“考点—题型—解法—问题”这样的训练流程。 一是要熟练掌握解题步骤:观全篇,推主旨;审题干,定位置;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是对主要能力要做重点训练。例如词语的理解与阐释能力,内容的提要与概括以及分析评价与思维拓展能力可以作为复习的重点。 ②作文,要至少得45分。 【保障措施】如果自己不是写作高手,一般考生要写“规范文”。其中审题和立意最关键,要重点进行训练;另外,材料丰富是保证,要有意识积累最近的一些素材;最后,写作思路要稳定,设计不同的命题相应的应对策略。 3、汇总各个知识点的解题技巧,轻轻松松进考场。 【保障措施】对过去做过的题重新审视一遍,总结解题技巧。尤其是语言基础题,要保证“不让一条毒蛇咬两次”。作题范围,以集中消化各个地方的模拟题为主,此外,再自己针对问题做少量题,不可题海战术。 五、原创新题预览 (一)文学作品阅读 【题例】很多很多年以前,我市一个胡同里的孩子。 我住的那个院子曾经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旧宅,特别大也特别深。说是大户宅院,其实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森严:各家占地盖的小厨房布满各个旮旯,空出来供人走路的地方是不允许两个人并排的,路就像网一样复杂,不知道通向哪里,我就从来没有深入到最里面去。所以头一次到我家的人都会有走错门的经历。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北京大杂院,四处是养鱼养鸟养猫的,人们欢喜,人们争吵,热热闹闹,生机勃勃。 …… 8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搬出了那里而住进了水泥森林。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安然地坐在阳光照耀下的班驳树影里了,再也不能像隆多男爵一样在喧嚣中毫不做作地享受单纯世界了。我唯一通着自然的阳光的阳台被封得死死的。为了追求明媚的阳光,我们远足来到乡间野外,到了时间,还得匆匆赶回去,重新拾起原本的生活。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几十年后,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孩子们无法享受奔放的自由。我还能说什么呢?向隆多男爵致敬吧!(注:隆多男爵是20世纪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里的主人公。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而爬上树,而过了50多年的树栖生活) 【题目】文中说:“几十年后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二)作文: 1、最近日本出现了一本较为畅销的新书——《20岁的年轻人必须尝试的50件事》本书的作者在书中忠告日本20多岁的“新生族”为了将来事业的成功,就必须要从青年时代开始,做一个“勇往直前、经历无数次失败而百折不挠的人”。这本书列举的20岁的年轻人必须尝试的50件事中有:参加一次任何形式的竞选活动,并为此而积极筹划——这会使你学到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向自己发起挑战,为拿到10个以上的资格证书;做一次剧场中的引导生——在引导客人的同时,对照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将来;与父母一起去旅行—— 这是培养重视家庭及人间亲情的开始;每天反省自己有什么失礼之处;对自己下的决心要经常加以检讨。体验一次筋疲力尽的感觉——你的潜力要靠自己去发掘;给自己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会扩大你的生活空间。 要求:根据材料的内容,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中韩高中生彼此评价错位 材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一份关于中、日、韩、美高中生生活意识的调查,从2005年11月起,四个国家共有156所学校的7304名高中学生参与调查。结果显示:一半左右中国高中生对美国、韩国传媒文化比较了解。调查中,中国高中生对韩国人评价最高,有45.7%的中国高中生认为韩国人最亲切,其次是美国人,日本人排在最后。在最易亲近、最有礼貌、更重人情的选项中,中国学生也都把韩国人排在了第一位。但令调查者意外的是,韩国高中生对中国人并不看好,在以上的调查项目中,韩国学生对中国人的评价都相对较低。只有5.4%的韩国高中生认为中国人亲切。 在各国国民爱国心调查中,韩国高中生对中国人爱国心的评价最低。同时,在中国人的国民责任感、正义感方面,韩国学生的打分依然很低。【来源:中国经济网06年12月】 要求:根据材料的内容,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原创新题的参考答案 (一)解析:本题为开放性简答题,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从文意出发,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则可视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①应是自己的看法。即观点要鲜明,有论证,能说明自己的观点。②应对《胡同里的孩子》有正确的理解,能正确把握“胡同和大杂院”象征义以及“老北京的韵味”的含义,体会出作者对即将消失的胡同文化的情感。 ③可以同意作者的忧虑,也可以有自己的新的观点。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④观点鲜明,认识深刻,论说严密。 【范例1】观点鲜明,表述顺畅 我认为只有在胡同和大杂院中才能深刻体味老北京的韵味,感受生活的惬意。如今倡导弘扬民族文化,如果老北京的韵味逐渐被没有文化生命的水泥高楼取代,我们的华夏文化将取水而无源。因此,体现老北京韵味的文化建筑应被保护。 【范例2】事例+分析+观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工业化的加快,高楼大厦取代了胡同大杂院,占据了它们的位置,甚至连几处古迹也岌岌可危(联系现实)。老北京的神韵就在这些建筑中,它们倒下后,北京悠久的古文明也将随之崩塌(分析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北京的这些符号,保护北京的文化,从保护古迹开始,让北京的韵味更绵远更浓郁(提出举措)。 (二)作文: 1、审题和立意:这道题属于材料延伸拓展型,立意要根据材料的内容确立。根据材料,可以有①要勇于尝试②潜力要靠自己去发掘③给自己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④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会扩大你的生活空间等。 2、审题和立意:这道题属于材料评述型,要针对着问题进行评论。论点可以有:①反对盲目崇拜,评价错位的原因②我们不能失去民族魂,爱国心③中国人不缺爱国心④追回正在逝去的爱国情怀⑤面对“韩流”,应该有理性的思考⑥学习韩国人的民族精神⑦找回爱国心传承民族魂⑧要弘扬中华文化⑨只为祖国而生的人,活着才有价值。⑩爱国教育,刻不容缓! 范文: 文明的冲突 中国高中生有45、7%的人认为韩国人最亲切,但只有5、4%的韩国高中生认为中国人亲切。 ——题记 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彼此“感觉错位”。毕竟,45、7%与5、4%的“亲切度的的悬殊对比确实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我认为,对于这一“感觉错位”其所折射出的,其实是一种“文明的冲突”。是中韩两国之间文化产业竞争力失衡下的一种“错位”。其所反映出的,是所谓韩流文化的依旧强劲,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在这种文化产业竞争或者“文化侵略”冲突与较量中的势微与疲软。“感觉错位”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解读,而不是哪个或哪国人,个体与群体的冷漠与非友善。 是的,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近年来,在中国、日本以及新、马、泰等亚洲国家,这般“韩流”一直高潮不断。以《大长今》领衔的韩国剧在各地电视台乃至央视的各个频道轮番上映,而且收视率节节攀高。而李东爱、李俊基、全智贤等韩国演员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和“最亲切”的韩国人形象“代言人”。对于这股韩流的力量,相信每个人,尤其是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高中生而言,不仅仅是感同身受,而且是切实领教过了。应该说,正是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文化侵袭压力之下,一种文化认同感以及对于韩国人的认同感也自然而生。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的高中生对韩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影视剧。而中国高中生对韩国人评价最高,45、7%的人认为韩国人最亲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而反过来看,与强劲的韩流相比,看上去,现今华丽无比且喧闹不堪的中国文化产业,却没有形成一种具有“侵略性”的文化张力和潮流,并没有与韩流形成一种在彼此冲突和交往过程中的平衡。一些现代都市的肥皂剧,无病呻吟的浮躁让人不得不去关注韩剧。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产业,先是以揭露中国落后现状,以赢得欧美洋大人青睐进而获得某一项外国奖项为宗旨,后又钻进了古代的凶杀、绯闻的窠臼之中以寻求快感,哪里管什么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像最近号称大制作、大手笔的《黄金甲》闹剧,抄袭现代话剧《雷雨》的乱伦情节,虽赚足了票房,可繁华散尽却依然没有找到我们流行文化的真正方向和文化价值所在。我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这些人手里,变成了“辫子、女人和拳头”的古代宫闱争斗史,在这些文化垃圾充斥的文化氛围中,又怎么能让别国人对我们国文化有认同感?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与韩流的对决中,自然也就处于类似的45、7%与5、4%的绝对劣势地位。而也正是这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失衡,才产生了失衡的相互认同感,产生了彼此感觉的错位。 所以,中韩高中生彼此的感觉错位,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体现,是一种“文明的冲突”。因此,对于这种彼此的感觉错位,我们没有必要感觉没面子,更不能以一个崛起的大国的国民心态,让这种文明冲突激起一种浮躁的民族主义情绪。不卑不亢的理性反思才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就像有人说,韩流就好象一面镜子,一方面它映出了我们国在现代文化的进程中的一些不足;另一方面,它的流行也不啻为一次对我们本土流行文化生命力的考验。所以,反思如何用我们本土文明承载我们的“亲切感”,来增加韩国等国民对于我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才是当务之急。 把握07走向,科学备战高考 (数学) 2007年高考数学大纲与去年相比,总体保持平稳,修改后的大纲更加切合中学教学实际和现代中学生的实际水平。 一、具体变化 1.知识要求的变化:“(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改为“(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能力要求的变化:有两处变化。 第一处是(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改为“(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在“条件”后增加“和目标”三字; 第二处是“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改为“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增加“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 3.考试要求的变化: 【文科】: (1)三角函数的考试要求中的“(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改为“(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理解”改为“了解”; (2)三角函数的考试要求中的“(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改为“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掌握”改为“理解”; (3)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A、B)的考试要求中“(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改为“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改为“理解”; (4)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B)的考试要求中的(2)删除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 【理科】: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A、B)的考试要求中“(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改为“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 4.试卷结构和文理试卷的变化 大纲对试题易、中、难的比例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以容易题、中档题为试题主体,较难题只占30%。 适当加大文理卷的差异,力求文理学生成绩平衡,文科试题“适当拉大试题难度的分布区间,试题难度的起点应降低,而试题难度终点应与理科相同”。 5.2007年高考会进一步向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过渡。 二、变化解读 1.在知识要求中,增加了知识相关背景的认识,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应了解知识的背景,如导数概念的某些背景(瞬时速度、加速度,平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对学生数学思维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3.在三角函数和线面垂直的概念上,对文科生的要求有所降低。三角函数本来的要求就是强调作为工具,没必要搞得很深;而学立体几何这两年出现学生求难的趋势,也是没有必要的。 4.对“平面”的性质的要求,由掌握变为理解,更切合学生实际。 5.对易、中、难题的比例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以容易题、中档题为试题主体,较难题只占30%。 6.文理科试卷的难度差异将会加大,力求文理科学生成绩平衡。 7.从大纲来看,今年的考试难度要降。这次大纲明确强调中低档题不低于70%,如果坚持这个尺度,今年的难度肯定要降。 三、命题重点预测 1.高中数学新增内容命题走向 新增内容:向量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初等函数的导数和应用。 命题走向:试卷尽量覆盖新增内容;难度控制与中学教改的深化同步,逐步提高要求;注意体现新增内容在解题中的独特功能。 (1)导数试题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导数的概念、求导的公式和求导的法则; 第二层次:导数的简单应用,包括求函数的极值、单调区间,证明函数的增减性等; 第三层次:综合考查,包括解决应用问题,将导数内容和传统内容中有关不等式和函数的单调性等结合在一起。 (2)平面向量的考查要求 a.考查平面向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及基本运算技能。要求考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和、差、数乘和内积的运算法则,理解其直观的几何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b.考查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 c.和其他数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如可和函数、曲线、数列等基础知识结合,考查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一般由浅入深,入手不难,但要圆满完成解答,则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计算。 (3)概率与统计部分 基本题型:等可能事件概率题型、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题型、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题型、独立重复试验概率题型,以上四种与数字特征计算一起构成的综合题。 复习建议:牢固掌握基本概念;正确分析随机试验;熟悉常见概率模型;正确计算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2. 高中数学的知识主干 函数的基础理论应用,不等式的求解、证明和综合应用,数列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三角函数和三角变换;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曲线方程的求解,直线、圆锥曲线的性质和位置关系。 3. 传统主干知识的命题变化及基本走向 (1)函数、数列、不等式 a.函数考查的变化 函数中去掉了幂函数,指数方程、对数方程和不等式中去掉了“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这类问题的命题热度将变冷,但仍有可能以等式或不等式的形式出现。 b.不等式与递归数列的综合题解决方法 化归为等差或等比数列问题解决;借助教学归纳法解决;推出通项公式解决;直接利用递推公式推断数列性质。 c.函数、数列、不等式命题基本走向:创造新情境,运用新形式,考查基本概念及其性质;函数具有抽象化趋势,即通过函数考查抽象能力;函数、数列、不等式的交汇与融合;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证明不等式;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考查方式由主体转向局部。 (2)三角函数 结合实际,利用少许的三角变换(尤其是余弦的倍角公式和特殊情形下公式的应用),考查三角函数性质的命题;与导数结合,考查三角函数性质及图象;以三角形为载体,考查三角变换能力,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灵活运用能力;与向量结合,考查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3)立体几何 由考查论证和计算为重点,转向既考查空间观念,又考查几何论证和计算;由以公式、定理为载体,转向对观察、实验、操作、设计等的适当关注;加大向量工具应用力度;改变设问方式。 (4)解析几何 a.运算量减少,对推理和论证的要求提高。 b.考查范围扩大,由求轨迹、讨论曲线本身的性质扩大到考查:曲线与点、曲线与直线的关系,与曲线有关的直线的性质;运用曲线与方程的思想方法,研究直线、圆锥曲线之外的其他曲线;根据定义确定曲线的类型。 c.注重用代数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把代数、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结合起来。 d.向量、导数与解析几何有机结合。 4. 关注试题创新 (1)知识内容出新:可能表现为高观点题;避开热点问题、返璞归真。 a.高观点题指与高等数学相联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或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或体现高等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推理方法。高观点题的起点高,但落点低,也就是所谓的“高题低做”,即试题的设计来源于高等数学,但解决的方法是中学所学的初等数学知识,所以并没将高等数学引进高中教学的必要。考生不必惊慌,只要坦然面对,较易突破。 b.避开热点问题、返璞归真:回顾近年来的试题,那些最有冲击力的题,往往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2)试题形式创新:可能表现为:题目情景的创设、条件的呈现方式、设问的角度改变等题目的外在形式。 另请注意:研究性课题内容与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命题内容的关系、应用题的试题内容与试题形式。 (3)解题方法求新:指用新教材中的导数、向量方法解决旧问题。 5. 高考数学命题展望 主干内容重点考:基础知识全面考,重点知识重点考,淡化特殊技巧。 新增知识加大考:考查力度及所占分数比例会超过课时比例,将新增知识与传统知识综合考是趋势。 思想方法更深入:考查与数学知识联系的基本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突出思维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重组上做文章:注意信息的重组及知识网络的交叉点。 运算能力有所提高:淡化繁琐、强调能力,提倡学生用简洁方法得出结论。 空间想象能力平稳过渡:形式不会大变,但将向量作为工具来解立体几何是趋势。 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从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应用题是真正的应用题,而试题只是构建一种模式的是主干应用题。 考查创新学习能力:学生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要有自己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个性品质得以彰显。 四、复习备考建议 1.重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1)数学基础知识是高考数学成绩提升的瓶颈,只有对数学基础知识有深刻理解和领会时,才能突破这一瓶颈,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实现能力的提升。 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能走过场、赶进度,煮“夹生饭”,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下功夫,构建条理化、网络化、熟练化的知识体系,对知识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主要知识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和扩充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相关信息,选取与题目的要求构成最佳组合信息,寻求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2)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注意归纳方法,掌握大众化的解题方法,即我们最容易想到、最容易掌握的大众化方法。淡化特殊解题技巧,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掌握最常用的方法,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强化解题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质量而非解题数量,故在解题中应强化解题思维过程,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思维层次,善于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解题方向中,选取简洁的思维路径,得到问题的最优化。 2.以考纲为准绳,强化训练 (1)把握考纲,鉴别复习资料中的有些题目是否超纲,不做无用功; (2)提高解选择题、填空题的速度; (3)要强化综合题的训练,掌握解答综合题的技巧,审题时要盯住目标,挖掘隐含条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准确把握基础知识,做好化归转换,严格规范解题格式,尽量避免失分; (4)通过有效训练,可以查漏补缺,找出知识和方法上的漏洞,及时改进。 (5)训练答题的规范。解答数学问题是有严格的格式化要求的,哪些题型该用什么格式答题,在教材上都有明确的规定。高考命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按照教材上的规定解答的,不符合要求者要扣分。所以在平时练习时,要严格规范解题格式,在高考中尽可能避免失分。 3.重视高中教材中新增内容的复习 对新增的简易逻辑、向量、概率与统计,线性规划、导数等内容的复习,应站在数学学科的整体高度,对其科学定位,高度重视,并注意与原有的内容的联系和整合(如向量与三角函数,向量与解析几何,向量与立体几何等),要重视新课标教材与现行教材的联系和差别,因为高考命题会进一步向新课标要求靠拢。 语言叙述有变化,强化语言输入量,突破综合能力关 ——2007年全国高考英语科考试大纲[非课程试验版本]解读 一、2007年高考的版本变化 2007年迎来了我国新课程改革来的第一次高考,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四个省份的高考命题必然与其他省份不一样,所以2007年全国高考英语科考试大纲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适用于课程标准实验版本,一个是用于非课程标准实验版本有变化,这两个版本基本主旨是一样的,但最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国高考大纲非课程实验版 全国高考大纲课程实验版 考试内容和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订本学科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能够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掌握2000左右的词汇及相关词组(见《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附录1——附录5),要求词汇量3500左右。 写作 (1)准确适用语法和词汇; (2)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2) 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口语 / (1) 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 (2) 做到语音、语调自然; (3) 做到语言运用得体; (4) 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 二、非课程标准高考大纲的一些变化 1. 在说明中间把原来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改为了“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作用”。 2.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部分,由原来的“填空题”改为“听力填空题”,要求更加明确。其它部分基本没有改动,体现了题型稳定的原则。 3. 词汇量要求仍然按照“掌握2000左右的词汇及相关词组(见《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要求,但我们应注意到获得自命题的各省份都会根据各自省份的实际情况在高考词汇表的基础上补充一些词汇,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一般而言,各省市的补充词汇幅度在200~500之间,这也充分体现了各省把握高考与本省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即忠实于考纲,忠实于课本,来源于课本但不超越课本。 所以,估计今年考题变化不大,但我们也应该随时注意:1) 各省最后的补充词汇,2)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题型变化,这些变化一般都处在微调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高考大纲是考生准备高考的基本依据,课本是考生高考复习的蓝本,这儿讲的蓝本的概念应该是考生所学课本的词汇、短语、语法项目和其他语言知识,而不是课本的内容。 三、对高考大纲的解读与反思 1. 全面凸现语言学习为交际服务为目的的语言测试功能 语言考试必须为交际服务,同时语言测试必须遵循语言应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殊性,尤其是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性。与往年的高考大纲的考试内容和要求相比,2007年高考英语科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和要求也正是体现这一明显的语言学要义的宗旨。 1) 听力考查要求考生能听懂熟悉的简短独白和对话内容并能做出及时准确地反馈,能根据所听材料能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 完形和语法词汇知识考查要求考生能够依据所给语言材料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解决篇章和句子出现的语言结构、短语搭配和具体应用的问题能力; 3) 阅读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能理解所读文段的主旨要义,具体信息,能根据文段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能依据文段做出判断和推理,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能明白和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能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判断、推断和整合,最终解决考试卷所设置的问题和任务; 4) 写作要求考生根据不同题示能清楚、连贯地和准确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2. 考试大纲要求变化旨在提高考生基础能力水平 与往年的考试大纲相比,2007年考试大纲在各个项目的要求都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语言知识: 非课程标准实验版对语言知识方面的要求还是“要求考生能够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掌握2000左右的词汇和相关词组。”而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则提出“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要求词汇量为3,500词左右。 从2007年高考英语科考试大纲的两个版本看,尽管这一部分用墨不多,但明确指出参加高考考试的考生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要求。这一稳定与变化得两个版本,避免模糊不清的测试范围定义,使得考生明白对所学语言应掌握那些必备的知识以及所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和测试目的。 2)语言运用: ①听力:首先,在听力综述语言上有变化,将“要求考生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话题的尖端独白和对话”改为“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尖端独白和对话”;其次,对四项具体能力要求中的三项作了改动。如: A)将“理解主旨要义”改为“理解主旨和要义”; B)将“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改为“获取具体的、事实性的信息”; C)将“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判断”改为“对所听内容作出判断”。 这几处变化恰恰说明2007年高考英语科考试大纲对考生的听力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删除“有关日常生活中”表明选材的面拓宽,在“理解主旨要义”中间加了一个“和”字,说明“主旨”与“要义”隶属于两种能力要求范畴,实际上对考生的听力能力要求更加细化。另外,将作名词性短语“具体信息”改为“具体的”与“事实性的”并列,同时作为定语,这也说明测试的范围拓宽,功能性扩大等目的。最后,将第三个具体能力要求中“简单”一词删除,显然,就是提醒考生高考英语试题卷的听力难度有所上调。 ②阅读:首先,在阅读要求叙述部分的语言有所改动,将往年的“ 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叙述文字改为“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其次,对考生须具有六项阅读能力要求的文字也略有改动,主要呈现在三处: A)将“理解主旨要义”改为“理解主旨和要义”; B)将“作出简单判断和推力”改为“作出判断和推力”; C)将“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改为“理解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 从上列变化中可以看出,高考英语试题卷提高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的门槛,一是删除了“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字样,这表明选材面更宽;而且语言叙述更为精确,对阅读理解的功能分类更为清晰,这主要体现在“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这一段话,而不是往年的“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那段叙述语言。一般而言,高考试题卷所选用的文字材料多为文段,而鲜为文章;另外,在能力要求叙述中提到“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这部分语言,实质是指“信息匹配”的命题思想。 ③写作: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高考大纲在这方面的语言叙述变化最大,也就是说,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版高考大纲的写作要求明显高于非课程标准实验版对考生的写作能力要求。 首先,非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高考大纲与往年的高考大纲一样只要求考生能做到“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这种能力只属于一种最基本的写作能力要求,而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高考大纲却首先要求考生能做到“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由此看来,对参加课程实验的考生这种能力要求明显高一层次。 非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高考大纲在写作的第二个能力要求叙述中也与往年高考大纲一样只要求考生“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除、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2007年程标准实验版的高考大纲的第二个能力要求却是“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相比而言,后者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涵盖面更宽,这种能力实际上包括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述流畅、问题得当等写作技巧。 ④口语:与往年高考大纲一样非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高考大纲没有口语能力要求(尽管每年都有参加英语类专业的考生),而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高考大纲却增加了此项内容。这一举措完全符合语言学习一切都是为了应用的宗旨,这必然应引起考生和老师的注意。 3. 体现选拔性考试的语言应用目的和意图 作为选拔性的高考英语试题卷而言,命题人员在设置测试题型和问题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考试卷的语言知识题的知识覆盖面应得到保证,尽可能增加综合性与语境化的因素,因为语言学习强调: ①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具体的,并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 ②语言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 ③考核的焦点在于是否达到交际目的; ④语言交际行为除了需要语言能力外,还需要一些其他的相关能力。 四、凸显语言意识,强调语境把握,着重输出能力,关键综合应用 纵观2007年的非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高考大纲的样题,听力测试分值权重与往年一样。这对基础稍差一点的考生来说,只要平时认真抓紧提高听力能力,可以提高自己的卷面成绩。因此,作为考生平时应抓紧时间坚持英语听力训练,熟悉外国人的发音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听力水平。但是有部分省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连续两年取消了听力考试,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无法全面考查考生的对语言及时反馈的应用能力。因为听力测试侧重考生的对所学语言实际反馈和应变能力的考查,这种能力考查又是全方位的语言素养的考核理念中的一种。 听力主要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和比较熟悉的话题,如有关旅游、学习、娱乐、问路、购物、就医、安排等话题。比如说,有关旅游的话题可以分为:旅游前准备、景点观光、旅馆住宿、旅途意外、旅游购物、游玩归来、去机场集中、办理登记手续、谈论景点、旅游投诉等数十种。再则,随着课程标准实验的深入,考生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有可能听力材料长度会有所增长,难度相应也会有所提升,当然这种难度一般表现在语速、连读和失去爆破方面,所以考生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高考英语试听力测试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听材料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理解说话者意图、观点和态度。实际上,听力测试是考查考生的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写作表达和实时记忆能力的综合能力。这是由于听力测试涉及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等多方面的指示,所以说,听力测试实质上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测试形式。 听力填空题:只有一段独白或对话,测试内容多以表格形式出现,共3小题,读两遍,中间间隔时间为60秒。这种听力材料的内容一般而言须涵盖有数字信息、专有名词信息、概念性信息和事件性信息。这种题型对考生的语音辨别、单词拼写和理解识记要求比较高,同时要求考生还应具有速记能力。 通过对高考听力的分析来看,听力测试材料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趣闻、新闻报道、天气预报和科普常识等简短对话或短文。听力录音语速接近常速或常速,要求考生听一、两遍后,能够掌握其主旨大意,事实细节,能正确理解材料所陈述的事实、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并依据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判断;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推段,如推测对话或短文中的时间、地点、场合、人物身份、关系、态度等。 听力选图题:自2006年的高考英语听力题增添了听力选图题,这种题在国外听力测试中非常常见,我国高考引进这种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选出表达听力材料原意的正确图片。这种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能否具有从有声语言思维转换到图像语言思维的能力,这其中又有一种依据图片和获得信息的综合甄别正确信息的能力。 简言之,近几年高考英语听力题的录音材料的长度有增长的趋势,而且语速也接近常速;录音材料内容不但涉及面广,而且与考生日常生活非常贴近;不但注重考生的实际交际能力的考查,而且听力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不但要求考生能理解听力材料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要能领悟语言材料的真正内涵。 【解题指导】 高考听力测试只是高考英语考试中一个部分,为什么对众多考生而言,听力考试至关重要呢?其原因就是:听力测试是英语考试的第一模块,在相当大程度上这一模块的成败与否对整套试卷的考试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所以说,第一模块 —— 听力测试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测试。所以说,作为考生应该具有一个良好的应试前的心理状态。 1. 调整心态,舒展情绪,集中精力,沉着应战。 听前,考生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出现忐忑不安的心情,用静心的方式舒展自己的紧张情绪;听时,要集中精力倾听,沉着应付,不慌不忙,选择答案要有信心;解题时,理解对话或独白内容以句为最小单位,思维不要停留在某个生词或一时想不起的那个单词上,对遗漏内容,先放过去,集中精力听后面内容,以保证对对话或独白有个整体理解,事后再根据自己所获信息及选项提示或暗示,进行补答。 2. 抓紧间隔,阅读题干,进行预测,关注选项。 进行听力测试时,考生应充分利用所给时间,快速阅读听力测试题题干和选项,利用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快速进行预测,因为这有利于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 在听录音材料时,就能充分调动大脑先前储存的这方面信息, 做到快速理解和甄别信息, 这叫有的放矢地分析和筛选信息,达到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答案。 3. 依托主题,熟悉内容,把握规律,谨慎抉断 听前,扫读题感和选项很重要,这有助于把握对话或独白中的主题句。因为大多数对话主题句、事实性的信息一般都是由回答者予以呈现,听时,应注意回答者的语言表述最为关键。听短文应注意开头、结尾和一些具体信息的话语,短文的开头是主要信息的引导句,它能揭示整个段落讲什么,信息内容朝什么方向发展。结尾表示短文内容的结局,而具体信息的话语往往又是命题的中心,若平时对此多加注意的话,那么解答听力测试题就不难了。 4. 巧做记录,有利核对,配合甄别,确保正确。 高考英语试题为保证听力测试题的信度和真实性,所以听力录音原文材料的语速一般而言接近常速,近两年的语速几乎是常速,大部分考生对此感到不适。尤其是对对话或短文中的地点、年份、月份、日期、数字、价格、年龄、名称等觉得非常棘手,因此考生在进行听力测试时适当做一些笔记是非常有必要的,纪录可弥补记忆的偏差,有利于更好理解,能提高解题准确度。当然做笔记应采用一套自己熟悉符号,这样可加快纪录速度,如只记下一些单词的核心字母或缩写形式作为标示,以实词为主,介词、冠词和代词一般可以不记,如:question可以记录位ques, Saturday可以位Sat,这种形式可以为答题时提供信息,能使考生完整地理解所听句子内容,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高考难点】 听力理解题: 这类测试主要分对话类和短文类两种形式,而且设置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些题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一些拐弯较多的数字信息、话题的推断,说话人的暗示和说话人的意图。 A. 对话类:对话试题命题出发点大体分为意图、数字、目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观点、计算和大意等方面。测试点涵盖所有能用于作为听力测试的各种问题。 B. 短文类: 短文题材取材广泛,体裁多样,且长度和难度比对话大得多。从问题设置形式看,短文类听力试题大体分为直接叙述回答和推断回答。直接叙述回答问题要求考生把握原文细节、要点、大意,根据所听内容直接选出答案;推断回答则要求考生在听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说话人语气等做出推断。 从高考听力失分点看,考生平时应注意在这几方面做好准备。 1. 注意数字简单运算和整合; 2. 注意时间先后的减少与增加; 3. 熟悉各种场合下的一些常用语和句型; 4. 将精力放在回话人的语言表述上,注意情态动词和部分句型的特殊用法; 5. 判定说话人的关系一般为非亲属关系; 6. 听力测试题问题涉及面为:对话发生地点,回话人的意图和暗示,说话人的关系,时间的点和长度,价格和岁数大小等。 听取信息: 这种测试题由于采用表格形式进行测试,相对而言缩小思考和获取信息范围比较容易,考生感觉最难的是对一些短语发音,外国人发音规律和连读不是十分熟悉,再则对一些常用词不是很熟悉,因此常常会有似乎听懂了,但却无法确切把握关键词语的信息,纵观近两年的听力填空题测试内容来看,其主要测试内容为以下四大类型的信息: 1. 数字性信息 (通常指时间、价格、尺寸、数量等); 2. 专有名词信息 (一般为地名、人名、学科名称等); 3. 概念性信息 (一般多为名词性短语,如推断、意图和暗示等); 4. 具象性信息 (一般指发生的事件、工作、旅游等具体信息的判断)。 纵观近几年高考听力测试题,明显感觉到难度有所增加,这主要体现在语速和内容选择上,给人以真实交际的感受,完全是真实的语境、语调和语气。因此针对高考这一特征,再次特别提醒考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必须要熟悉近几年的高考听力题,一定要做到: 仔细分析, 把握趋势, 抓住特点, 理顺思路, 精听多练, 专项分类, 强化反应, 听说并进。 2. 一定要进行仿真模拟强化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听力材料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先听专项, 边听边练查漏补缺, 审时度势综合跟上, 及时掌握自身情况, 注重反馈解决疑难, 对症下药把握方向, 调整心态模拟实战, 三步策略高分在望. 3.最后高考复习阶段必须实施三步策略进行听力训练: 第一阶段:专项练习 熟悉听力测试内容,了解听力材料性质,掌握听力解答技巧。掌握听力题型的种类、范围和特点。 第二阶段:综合训练 不断改进自己解题能力和提高筛选信息能力,不断学会调整自己测试心理状态。重在专项听力与综合听力测试并举。 第三阶段:强化模拟阶段 选择难度适中的听力综合训为主,先易后难有梯度,逐步培养对高考听力测试的适应性。这一阶段,应侧重把握听力材料的关键词,如何筛选所听信息,如何区别有用与无用信息等技巧。 完形填空题依据语言测试的理论和语言测试目的,是高考试题卷的一道重要题型,总分值为30分,占据高考试题的分数1/5。这就明确表明完形填空题的测试功能主要就是词法应用。由此看来,考生在进行备考时要十分细心掌握英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类比词、成对词、惯用语和俚语等用法区别。当然,常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应引起注意,因为这些恰恰就是考点所在。还有,完形填空题主要是测试实词的用法和功能。 【高考解读】 完形填空题不但是高考英语试题卷中客观性试题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题型,而且也是考生感到棘手和得分率较低的一种综合性题型。完形填空题旨在考查考生综合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要求有较强的阅读理解、逻辑分析和推断能力,还要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词语细微差别和词法应用的语言综合能力。 实质上,完形填空题就是考查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汇延伸义、习语、惯用搭配以及部分词汇在特殊语境下的临时搭配产生的偶含义。 根据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卷完形填空题的选材来看,呈现出以下几大特色。 1)题材多为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夹议夹叙,近年来偶而也有说明文体短文出现; 2)短文故事完整,围绕一个话题,内容逻辑性强, 语言结构严谨, 情节生动有趣; 3)短文设置20个空格,尽管形式上有残缺感,但内容、段落的逻辑顺序、句子间的关联与衔接以及词语搭配或隐或现地显露短文全貌; 4)注重词法应用规律,词语细微差别应用判断,同义、反义和近义词汇辨异能力考查; 5)关注语境背景知识借助与应用,侧重上下文关联暗示判断能力的考查; 6)侧重于篇章理解,体现语用判断和内在逻辑能力的考查; 7)阅读量较大,难度视所选短文的空格间隔词汇具体情况而定。 简言之,完形填空题的特点是:难度相对较大、综合性强和整体性强。 【解题指导】 1.解题策略: 解题最重方法应用,分析语境词汇辨义, 经典篇章常常回看,关键微观服从宏观,遵循 整体阅读策略,背景呈现语义语用,抉择关键取决语感,深度关注遥相呼应。 2.解题方法: 考生进行完形填空题解题时,首先要关注短文首句、尾句、及每个段落之首句。高考试题卷的完形填空题文章首句不设空,这是确保其信息的完整性,因为文章首句往往是呈现事由、人物、地点和时间的信息,实际上这也是给考生[读者]一个观察全文的窗口,考生可以从中知道短文要叙述什么;尾句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或为画龙点睛之笔;每个段落的首句通常是本段落的主旨句,其他句子则是展开故事情节,用以说明该主旨;其次考生在通读或扫读时要弄清文章体裁,掌握短文描述的背景,同时更应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顺着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接着进行选择词语填空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提示,结合句法结构,词组和习语用法等综合因素考虑, 过滤不合题意的选项,确保所选的词语语意贴切, 语法正确,这样方可使短文意思通顺, 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1)语言辨析能力:完形填空题选项多为单词,只有个别选项是短语。作为干扰项的词语或短语在语法结构上可能都正确,也就是说,把每一选项的词语填入空白处在语法上可能都通,而最关键的是考生应具有分析和区别特殊语境下的词义干扰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有准确辨析词义的能力,又要有准确辨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和判别上下语境语义延伸的能力。 2)快速跳读理解能力:“完形填空”题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理解题,我们也称之为“完美式”阅读。该题要求考生具备快速阅读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如:视读、跳读和扫读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考生不仅要读完读懂全文和选项,而且要考虑各个选项的正误;不但要对上下文语境进行判别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还要对词义进行辨析,对隐含主题进行推断,甚至还要对有些选项要采用反复查读的方式进行解题。由此可见,阅读速度快慢会直接影响答题速度。 3)篇章结构分析能力:“完形填空”题的短文多取自于一篇结构严谨的文章或独立成篇的短文,层次清楚,线索不复杂,通过几个段落可以集中表达一个主题。阅读时首先确定短文体裁,分清段落层次关系,找准短文主题,按主题线索合理推断文意,准确选择答案。 4)语言整合和综合判断能力:“完形填空”题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是完整的,语境是充分的。考生在解题时须把各个选项放在完整的语境中考虑,方可选出最佳答案。 5) 其他知识应用能力:“完形填空”题选材面广,涉及跨学科知识和东西方文化知识,有些题目的解答还需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才行,所以考生必须有这些知识储备、调配和应用的能力,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这些知识对解题准确性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知道解答“完形填空”题须从通篇考虑,掌握大意,综合运用所学词法、句法、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判断推理。完形填空题测试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汇和英语语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做此题切忌心浮气躁。 4. 解题技巧与步骤 1) 重视开篇,把握主题。 高考完形填空题的短文一般无标题,首句不留空格,是个完整的句子,因为全文信息由此开始。若考生解题时细读首句, 一般而言,可以判断该短文的文体,预测全文大意和主旨。读懂和理解首句是关键, 它能帮助考生建立正确的思维导向,避免误入理解的岐途,对理解全文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 速读全文,掌握大意。 速读,也叫掠读或跳读。速读全文要一气呵成, 尽管短文有空格、生词或不明白的地方,仍要快速读下去,若考生读第一遍抓不住中心,可读第二遍,直到明了大意,掌握梗概。若考生能在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语言结构、时态、语态之后,那么他对短文情节的展开,结果的形成,就会有个明确的文意概括,这样就能较为轻松地答题。 3)综合考虑,灵活答题。 短文题材不同,考生解题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短文内容迥异,文体不同,那么考生在进行完形填空题解题时所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必然是不一致的,所以说,解题时应综合考虑短文背景下的语言现象,灵活应用解题方法乃上策。如下列几种解题方法: ① 择优法:根据文章及语言结构边读边填, 若能立刻判定最佳答案的,别再犹豫不决去逐个考证。 ② 排除法:对答案一时难以确定,应先从词序位置考虑,再从词语搭配,上下文意,习惯用法,词义辨析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细致地逐项分析,以求对应,从而确定最佳答案。 “瞻前顾后”是确定答案正确与否的一个“绝活”:即:先读须填词的句子,复读上一句,兼顾下一句。 若一句有两处空白待填, 初选时要“双管齐下”, 两处同时试填,再通读全句,确定答案。运用这种解题方法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a) 选项若是介(副)词,先考虑是否是固定搭配。若是,即按搭配选;若不是,则按句意和介(副)词意义及用法选。 (b) 选项若是副词,先判断是否是时间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还是频度副词等,此时应按句意选。 (c) 选项若是动词,先考虑空格处是什么时态、语态、语气及非谓语形式等。 (d) 选项若是关系词,则根据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是否达意和关系词在从句中功能来确定是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等。 (e) 选项若是连词,则要按句子结构和上下文逻辑关系来确定用连接代词还是连接副词。 4)复读全文,调整答案。初填之后,一定要复读全文,目的是:检查上下文的一致性:即时态语态的一致, 代词、名词、单复数的一致;其次检查句式表达法的习惯性: 即习惯用法、固定搭配、句型词组等是否符合习惯;最后检查所填空格的词义、句意前后的相关性,上下文逻辑连贯性:即凭借语感,循着文意, 检查段与段, 句与句的衔接是否连贯。这种复核至关重要,常能纠正一两处甚至多处错误。 综上所述,考生平时要大量阅读各种体裁的短文,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语感,同时还要多做与高考难度相当的“完形填空”题,从中摸索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自身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篇章理解能力。 我们知道“完形填空”题是就是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语言知识和词汇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养成须靠平时大量的语言实践和不断思考的积累。从平时和考试试卷分析来看大多数考生在进行完形填空题解题时所犯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上下文有机思考而产生逻辑概念混乱造成判断失误; 2) 习惯于惯性思维方式一味侧重共性而忽略特殊性而误选; 3) 以母语文化先入为主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导致理解上偏差; 4)不重视同义词近义词彼此间的细微差异辨析而造成误选; 5)语法知识基础不牢无法辨认复杂句子结构结果导致误选。 考生若想比较全面地掌握完形填空题解题技巧,惟有多动脑,勤思考,广涉猎,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习惯,在不断地实操中形成综合归纳语言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减少失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目的。 【高考难点】 完形填空题的难点主要是: 1) 同义词辨析—— 这部分涵盖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其他短语结构的功能应用差别; 2) 近义词辨析—— 这部分主要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其他短语结构使用场合的细微差别; 3) 反义词应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依据连词和上下文的语义变化对一些动词、形容词进行测试的; 4) 形容词用法—— 功能性差异(如定语形容词与表语形容词)和近义形容词的程度差异性功能; 5) 副词的应用—— 修饰性功能差异(如静态状语修饰与动态状语修饰)以及一些特殊副词的修饰搭配及其位置的差异; 6) 连词的应用—— 主要是从语气转折、递进、等同、反向、并列和例举等用法功能进行测试; 7) 主谓一致 —— 这主要是测试主语的形与意和谓语动词的一致性考查; 8) 冠词的应用—— 这部分涉及定冠词、不定冠词和零冠词的用法差异; 9) 介词与搭配—— 这主要是测试不同介词于同一个动词或名词搭配产生不同的含义;或者是同一个介词与不同的动词搭配产生的歧义的用法; 10)动词的应用—— 这部分主要是从同义动词、近义动词或动词的非谓语形式的不同功能去考查; 11)名词的应用—— 主要是测试一些名词单复数的判定以及一些特殊名词的形式; 12)代词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带刺,不定代词和关系代词。 13)成语及其他—— 这部分涵盖成语、谚语和俚语的一些应用,这主要是一些特殊句型和搭配的应用考查。 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卷取消了单项选择题,改为语法填空题。这一变化使得高考试卷整套题都是围绕“篇章”做文章,这本身就是符合语言测试学要求。语言必须有上下文语境方才有其语言生命力。 语法填空题的引入,一方面避免语言过分人为因素干扰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学生因基础差而瞎蒙胡填的答题方式,同时还可以避免试题区分度的不真实性。 语法填空题的设置主要是基于语法知识去考虑的,旨在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辨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再则语法填空题,不同于单项选择题,属于主观题范畴,它重点考查考生目标语言的理解、判断、应用与语言输出能力,一改以往那种只须根据所给选项词语做出判断即可的客观解题方式,这种解题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是难以确认其真实语言应用能力。我们知道在实际交往中难有从四个选项中做出判断的语言应用场合。 语法填空要求考生熟悉英语句式结构,熟悉句式结构中的词序,还得具有精细的短语搭配的辨析能力。考生做这种题型时,必须用英语表达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既要考虑上下文的语义连贯,又要分析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语法填空题引进高考试题卷产生了两个效应:一减少题量,由原先的15小题减至为10小题,这主要是从考试时间分配和试题的难易度去考量,二是增加每小题的分值,由原先每小题1分提升为每小题1.5分,但总分值权重没变,依旧占高考英语试题卷的卷面分数的1/10权重。权衡整套试卷的难易均衡的关系,再加上这种题型侧重考查考生基础语法知识,估计难度不会很大,不过可能会重点测试动词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名词的单复数、指代关系、冠词的应用、介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形容词与副词的灵活应用等。 由上可知,考生必须掌握好英语语法知识,用好英语句型,熟知英语的词语搭配,明晰词语之间的差异;再加上谨慎细心,注意英语语言的特殊规律和不同场合下语言产生的新含义。合理运用复习策略,强化自己的英语语法知识应用,不断熟知一些英语短语的搭配,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的悟性和语感。 语法和词汇知识选择题题侧重考查考生基础语法知识,估计难度不会很大,但其重点测试内容将会集中在动词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名词的单复数、指代关系、冠词的应用、介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形容词与副词的灵活应用等。再则,这类题主要是从纯语法知识去方面来考查考生语言结构分析和应用能力。关键是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辨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由于这类题属客观题范畴,所以重点就是考查考生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分析判断、甄别应用与语言输出能力。 语法填空要求考生熟悉句式结构、词序和短语搭配。因此考生解题时,须用英语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既要考虑上下文语义连贯,又要关注句子结构的完整。 任何一种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下都会有其特殊含义,而具有这种含义的语言才有社会性、功能性、情感性和目的性。正是这种具有特殊含义语言的灵活运用才能呈现语言的魅力。特殊语境下的语言有其特殊的表达形式和目的,这种具有特殊语用意图的用词所产生的特殊语义正是语言交际的真正目的。 语法和词汇知识选择题既要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的设置,又要提供较为完善的上下文语境和背景知识暗示,这种题型不但给考生一个较为完整的思考范围和空间,而且也能引领考生用英语思维和分析。这种命题思路真正是体现语言测试为交际目的而服务的宗旨。 语言学习目的是使用,以达到真正的交际目的。因此,在某一特定情景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成为高考中的一个必然考点,也体现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所在,这种方式考查既考查考生的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又考查考生对真实语境下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对有效的交际活动而言,一个人仅仅能捕捉与理解句子和篇章的表层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能娴熟地运用自己已学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判断、综合归纳和推理能力,挖掘、剖析句子以及语篇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才是语言学习的真正含意。作为语言测试而言,各类题型设置的目的就是考查考生对语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根据语法和词汇知识题的应用价值看,除了考查考生基本语法知识之外,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语法知识能力。因此,这类题考查语法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表1:名词类:名词、冠词、代词、数词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通式点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热点 ◆名词词义辨析和习惯搭配 ◆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的具体化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用法 ◆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三类冠词的用法[定冠词、不定冠词和零冠词] ◆人称代词、不定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和关系代词的用法 ◆数量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分数、倍数的表达法 ★不同冠词的场合 ★it、one和that替代名词的用法 ★主谓一致、指代一致、替代一致和形意一致 表2:谓语类:动词的时态、语态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通式点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热点 ◆依据语境判断动词时态。考点多表现在: ☉一般时[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和一般过去将来时] ☉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 ☉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现在完成时] ☉综合时[现在完成进行时] ◆时间、条件、让步等状语从句中动词时态 ◆主从句时态呼应一致的问题 ◆延续性动词和终止性动词的用法区别 ◆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 ◆系动词及半系动词的用法特点 ◆一些以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动词用法 ★具体语境中的时态、语态问题 表3:情态虚拟类: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通式点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热点 ◆表示判断和推测的情态动词的用法; ◆不同语境下的情态动词应答策; ◆虚拟语气与真实条件句在从句中的用法区别。 ★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have to, should, need, dare等词的用法; ★“情态动词+不定式完成式”的结构和用法; ★虚拟语气在条件从句和名词性从句中的区别; ★虚拟语气在条件句中的倒装用法; 表4: 非谓语类:非谓语动词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通式点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热点 ◎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用法区别; ◎四种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和用法比较; ◎非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 ◎独立主格结构用法; ◎不定式的省略。 ★非谓语动词时态和语态的用法; ★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的区别。 表5:修饰词类:形容词、副词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通式点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热点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用法 ◆不同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名词时的词序 ◆以ly结尾的词性正确判断 ◆形容词、副词的词义辨析 ◆以ly结尾的副词与无ly的副词用法区别 ★形容词、副词的词义辨析 ★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形容词、副次最高级的用法 表6: 小品词类:介词和连词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通式点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热点 ◆介词的基本用法以及易混介词的区别 ◆常见的介词搭配以及的介词搭配错误的现象 ◆连词的基本用法与连词辨析 ★介词与动词短语搭配的辨析 ★特殊语境下的连词用法 7. 句式类:并列句、复合句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通式点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热点 ◆并列连词的用法和区别; ◆连接代词与连接副词的用法和区别; ◆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的用法和区别; ◆从属连词的用法和区别;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连词的选用; ★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8. 其他:省略、倒装、替代和插入语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通式点 高考考查语法知识热点 ◆从句中的省略形式; ◆倒装句句式与习惯句型的用法区别; ◆替代词语So,not,neither,nor,one,it,do等的用法策略; ◆插入语对答题和篇章理解的干扰 ★常见省略句的理解与应用; ★倒装句式的用法规律 由上列数表内容可知,语法和词汇知识题的测试目的主要是从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知识掌握的情况: 1) 是否能准确把握英语语法知识的应用规律; 2) 是否有篇章语言与具体应用的语言结构意识; 3) 是否能用篇章内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语言结构分析和填空; 4) 是否能把握篇章语言连贯,语言逻辑和在特殊语境下的语义的内涵; 5) 是否具有准确把握各种句式结构构成; 6) 是否能准确把握充当修饰语的形容词及部分副词的正确位置; 7) 是否能正确把握倒装、省略结构的特殊形式和场合。 因此,考生在进行高考备考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多从语法角度去考虑,如词序、人称变化、时态变化、连词应用、一些同义词语的细微变化和语态变化等语法现象。 该题着重考查考生分析句式结构、短语搭配和特殊语境下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考查考生挖掘和剖析句子与篇章背后深层含义的能力,考查考生对所接触的语言信息材料进行判断、综合、归纳和推理的能力;换句话说,考查考生能否将空格与篇章整体、上文与下文的语境联系起来,综合运用类比、联想、逻辑分析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作为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否在高考中准确应用解题策略和技巧,针对这类题的测试特点对语篇内容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综合分析,挖掘与剖析句子和篇章的深层含义来进行解题。 从其特点看:语法和词汇知识选择题的测试目的主要是从语法角度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结构的灵活运用能力。根据这种语法知识题看,不再是孤立的句子结构,而是一个完整的语篇材料,从测试角度而言,难度稍为大一点,尤其要求考生能根据句式结构推断出需要选择的正确词汇的正确形式。所以语法题的高考难点主要表现在: 动词类: 1)时态:大多数情况都是将括号内的动词原形改为完成时态或进行时态的谓语形式; 2)语态:主要是将括号内的动词改为被动语态形式; 3)综合:具体语境中的时态、语态问题; 4)情态: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have to, should, need, dare等词的用法; “情态动词+不定式完成式”的结构和用法; 5)非谓语:非谓语动词时态和语态的用法; 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的区别。 名词类: 1) 一致性:主谓一致、指代一致、替代一致和形意一致; 2) 单复数:多以复数形式或构词法形成的名词形式为主; 3) 转换性:抽象名词转化为具体名词形式(一般称之为具象化的形式)出现。 冠词类: 1)定冠词的使用场合,一般涉及特指、重复、专有名词短语等; 2)不定冠词的使用场合,一般考查重点在泛指、笼统指代或一些固定搭配等; 3)零冠词的使用场合,这种题在语法填空中很少出现。 代词类: 1)it、one和that替代名词的用法及彼此间的差异; 2)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连词的选用及关系代词that与which的用法差异; 形容词与副词类: 1)形容词、副词的词义辨析; 2)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3)形容词、副次最高级的用法; 4)形容词与副词修饰功能用法差异。 虚拟语气: 1)虚拟语气在条件从句和名词性从句中的区别; 2)虚拟语气在条件句中的倒装用法; 其他: 1)介词与动词短语搭配的辨析; 2)特殊语境下的连词用法; 3)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4)常见省略句的理解与应用; 5)倒装句式的用法规律。 阅读理解题的分值没变。相对而言,阅读理解更加注重判断推理、主旨大意、标题主题、词义猜测等方面去考虑。 阅读理解在选材方面也就各取所需。阅读理解选材面很宽,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如文学体裁、历史典故、人文地理、科普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文章均在涉猎范围;而信息匹配的选材领域相对较窄,主要是广告的分类、招聘信息的分类、书评海报内容对应、兴趣爱好的对位等内容。因此考生在高考备考期间,一定要注意各自的测试重点进行备考。 英语阅读理解旨在考查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阅读关键是获取信息,阅读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理解实际上就是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简言之,阅读理解就是通过不同体裁和题材,全面考查考生记忆识别、单位换算、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分析归纳和概括总结等能力。 显然,阅读理解要求考生有快速阅读能力、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灵活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每年《高考大纲》,对阅读理解能力测试都有以下几条具体要求, 而且内容几乎相同,不过2007年的《高考大纲》对阅读理解的文字部分作了相对较大的改动,语言比以前简练。尤其是对考生要求部分变动较大,如:“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这一段文字与往年的高考大纲有所不同,将原先放在首位的广告置于最后,这其中内有乾坤。广告内容作为阅读理解固然重要,但广告属于应用文体,在题目设计时常常作为细节题或称之为综合细节题。与其他各种文体相比,广告体的短文难以设计出主旨大意题。《高考大纲》还对考生作了以下要求: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事实;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从上面考纲说明的要求看,阅读理解不仅要求考生要理解字面意思,而且要理解短文的深层含义;不仅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分析句式结构,而且还能对语义作出推断和判断;不仅要求考生能够推断出生词的词义,还能推断出文章主题和作者意图等。另外,还要求考生在做到理解句段的意义上,也要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以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高考阅读理解题特点★ 1)文体多样性: 记叙文、描述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新闻报道、广告等。 2)题材广泛性: 新闻报道、天文地理、历史科普、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常识、文娱体育、风土人情、社会现象、家庭生活、创业历程、人物传记、名人秩事、哲理小品、焦点问题、人间百态等。 高考阅读词汇总量控制并非一味强调难度和深度,而是侧重知识广度和语言综合能力考查。近几年来高考细节判断题有所减少,增加了词组辨异、语篇分析、逻辑推理和短文主体、要旨判断题,这对考生的整体能力要求有所加强,阅读词汇量大,增加一些主旨、要义、逻辑推理和判断题,目的就是要考查考生语言素质。 综上所述,从测试重点看,高考阅读测试主要是考查考生语言解码转换能力,这充分说明英语考试的重点是考查学生跨学科知识贯通,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语言悟性的考查。 ★阅读理解题命制特点★ 高考阅读理解题的命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文章主旨、作者意图、推理判断、深层含义、段落大意、细节理解、识读图表、推测词义、文章脉络等; 2) 多方位考查学生记忆识别、数据换算、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分析归纳、慨括总结等的能力; 3) 涉及话题寓意、结论推断、词义常识、文化背景、意图态度、、基本观点、具体事实和抽象概念等方面。 ★阅读理解题策略★ 策略一:“通览全文→阅读题目→重点查看”, 这种方法适用大多数文章。对于篇章不是很长、考查判断、推理和主旨大意类的题目,应先通读全文,掌握大意,理清文脉、确定重点信息、找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再阅读题干和选项,最后,带着问题重点查读,针有所对进行核实。此法好处是:前后顺畅,稳妥快捷,顺藤摸瓜,不易遗漏信息,容易把握中心思想,避免偏差。 策略二:“先读题目→阅读全文→重点核对”。这种方法适用篇幅较长的文章,适宜解答综合细节题和数据题。因为文章篇幅长,内含冗余信息。先读问题,能知道哪些信息与问题相关与否,然后通读短文时更具针对性,对含有相关信息的句子和段落要细致,对其他没有关联的句子快速跳过,这样可加快阅读解题速度。 策略三:“读小标题→阅读题干→选读段落” 这种方法适用于图表类文章或附有小标题的文章。这种短文在高考测试中较少出现,主要适宜段落大意、相关内容判断和相关数据判定信息题。 高考阅读理解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甄别信息,分类信息,筛选信息,并能根据掌握的已知信息推断出未来趋势信息或结果信息。高考阅读理解主要测试考生以下几种能力: 1. 理解主旨要义。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要义,而主旨要义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第一句,有时也会出现在首段,有时也会出现文章中,这就需要考生既要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还要有推理判断和概括能力。这种能力考查要求考生具有略读和归纳技巧。 2. 推测词语能力。高考阅读理解进行这种能力测试,目的是考查考生能否借助于文章的上下文、语言暗示和一些背景知识正确判断词义或短语的真正含义。这种能力是阅读理解的最基本能力,所以高考阅读理解测试经常采用词义猜测的题型。这种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词语对比、因果判定、上下关联、逻辑推断和构词法判定技巧。 3. 事实信息判断。这种判断推测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能否依据短文所提供的具体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也就是通过显现语言架构推测判断隐性含义,通过上下文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未来可能性推断能力。这种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总结、甄别和细读技巧。 4. 基本架构判定。这种能力指的是考生对所阅读文章句与句、段与段,主题句与主题段的关系,主题与主旨大意的内涵关系。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具有如何把握一些句子之间的词语连接的特殊用途,能否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并使文章前后连贯的功能的用法。这对考生把握文脉有极大的好处。对这种能力考查通常表现在文章的主旨大意、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存在的指代关系等。这种能力要求考生具有略读和跳读技巧。 5. 综合细节判定。一篇文章只要有了主题和主旨大意之后,必然有大量的具体信息对此加以支撑,因为这些细节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考查要点往往要求考生能准确获取具体的、特定的信息,在很短时间内确定与事实相关的信息要点。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具有查读和跳读的阅读技巧。 6. 推测观点意图。无容置疑,每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目的和意图,只是有的文章点题不明显,常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考生仔细甄别和推测,并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换句话说,这种题主要是测试考生的概括能力和推测能力。对这种题,考生只需略读文章,就其大意即可。这种题型需要考生具有略读和推断技巧。 综上所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定加大自己的英语阅读量,不断强化自己的英语输入量,不断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不断熟悉英语的表达规律,不断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不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只在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做到审题准确,判断精确。 写作题型设置的目的就是:考查考生对英语基本句型的应用,整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结构安排和基本表述的能力。这种题型不要求考生对写作内容进行发挥,只需将所给信息完整地写出来就行了。换句话说,这种题有点类似翻译题和联句成篇的综合式。 由此可见,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展示和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这种能力表现在英语考试中,就是要实现语言知识、技能与实际语境融会贯通地理解结合,考生应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有机地与试题创设的“准交际”环境糅合,尽量做到合理、准确地表达自己观点、看法和思想。 写作题的设置实际上是为考查考生英语输出能力的基本功。因为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加工,对考生有以下要求: 第一,需考生根据内容进行适量的增减; 第二,给考生较为充裕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三,严格按照提示要求完成句子,而且句子数目要恰到好处; 第四,要求所写句子结构里必须有多种语言结构的形式; 第五,虽然没有对所写短文的词汇量做硬性规定,但从其总量来说,一般而言,最好不要超过150个。 写作题,顾名思义,就是着重考生的造句基本功、连词成篇和组织语言词语的能力。因此这种题型就是要检测考生的语言输出是否规范,检测考生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是否精确到位。实际上,基础写作题就是本着从最基本的语言架构去考查考生英语语言输出端的能力。 高考英语写作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英语基本句型应用是否娴熟和对所给信息能否进行合理妥当的整理能力。高考英语基础写作命题的原则是: 1) 考生是否具有准确选择句子结构的能力; 2) 考生对句子结构复杂度的把握程度如何; 3) 考生是否具有充分利用所给信息合理组成短文的能力; 4) 考生能否恰如其分将所有信息融会贯通成流畅短文的能力。 命题人员根据这些命题原则进行命题,必然要注意所给的信息应该符合考生实际情况,所给内容应该是考生熟悉或比较熟悉的,惟此,方可达到测试的目的。这完全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设定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目标“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进行语言交际的最基本要求。由于是基础写作,所以这种题型多为描述性文体或说明文文体,也就是说应用文占主导地位。 一般而言,这种写作方式难度不是很大,只要考生能准确把握英语中的五种基本句型,能正确处理词序和一些较为复杂语言结构即可。 ☆写作策略☆ 如何提升英语基础写作能力,关键在于自己的写作策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能落实到位,题材熟悉与否等一系列问题都呈现在考生的面前。 针对基础写作的要求,考生最好先打好英语基础,如单词的记忆,短语的应用,语法结构的熟识程度,句型的把握是否到位等。所以说,在高考备考阶段每个考生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写作策略。下面提供一些基础写作策略供大家参考使用: 1) 造句功能重基础能力培养 养成每天用英语造句的好习惯,这种方法主要有助于考生熟悉英语词语、短语和句型的准确应用。 2) 简单句须有复杂结构相伴 在许多情况下都可用英语简单句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若从头到尾都用一种模式的简单句,那么这篇文章就无法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所以考生平时练笔时应多进行一些含有复杂结构的简单句造句练习,强化自己的英语语感。如下例: a) Jimmy, an eighteen-year-old student, comes form Miami Florida. b) Miss Alice went to the airport for seeing her friend off, driving a car hurriedly. c) With a lovely cat in her arms, that young lady was talking with an edging lady happily. 3) 复合句表述最讲恰到好处 复合句一定要注意句型的得体性,如原因状语从句不能与因果状语从句相混淆,条件状语从句不能与让步状语从句相混淆等。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要多多练笔方可做到准确把握句型。 4) 联句成篇练习要天天不断 坚持每天连词成篇的练习,这种练笔方式有助于自身的英语思维养成,娴熟的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 5) 经常练笔提语言表述能力 坚持每天写一点英语,做到有则数言成篇,无则三言两语。这种方法有助于考生熟悉和强化部分常用词语的精确表达方式。 6) 写作格式最好长短两相宜 句子长短结合能给人一种阅读美感,也是一种较高级的写作手法,这种长短结合的方式能给人一种跌宕起伏,急促缓流的动态语言现象。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高考英语写作考查主旨是:要求考生能准确、完整和流畅地表达所给信息的全部内容,句型应用合理,信息排列要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基于基础写作的缘故,只侧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述的基本素养,故要求考生有一定发挥想象的空间,需作必要补充和增减的表述形式。 写作对考生而言难度不大,但也不容易。为让考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写作技巧,现简要说明基础写作处理技巧与写作步骤。 第一步:仔细阅读写作要求,确定写作要点; 第二步:认真拟好写作顺序,先写出简单句; 第三步:依据句式结构要求,巧妙整合各句。 第四步:认真誊写注意格式,关注标点符号。 注意: 1) 语言表述,句子结构应繁简得当,长短搭配相宜; 2) 语言表述,词语句型应用要到位,文字运用流畅。 【高考难点】 基础写作难点主要体现在对文体的把握,对句式的选择,对语言的应用,对结构的排列,对语气的领悟。当然对于基础写作的要求要严格遵守。所以,考生在进行英语基础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认真细心解读写作要求,遵循写作步骤,先分后合; 2. 熟练把握文体语言规律,依据格式用词,关注套语; 3. 正确把握语言结构应用,做到句式准确,用词到位; 4. 准确把握写作要点排列,力求表述规范,陈述精确; 5. 精准到位应用适当连词,保证短文顺畅,语气得当。 作为考生若想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那么平时就应有一套符合自己习惯的写作策略。为让广大考生有个借鉴,现将有关写作策略简述如下。 7) 熟悉过渡连词应用,褒贬使用有别。 连词在写作中的作用不可小视,连词在文章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文句的语气更显流畅。若连词应用得当合理,会使文章大放异彩,语气恰到好处,能更好呈现作者情感的流露。平时写作要学会使用连词,并经常多用,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语气的转换,表述与递进等连词的运用。下面的例举一些连词的功能,仅供读者参考使用: 表列举:for example、for instance、that is to say 表补充:besides、in addition、moreover 表对比: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in spite of 表原因:because of、thanks to、due to、owing to 表结果:therefore、thus、as a result、so 表结论:to conclude、in a word、in brief、to sum up 表转折:however、nevertheless、yet … … 8) 成语谚语经典名句,文采出分提档。 写作应用一些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或一些名人名言往往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若考生平时阅读时收集一些谚语、成语、俗语和名人名言,并能适时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这对提高作文的质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英语成语、谚语、俗语和名人名言一般适用于论述部分和结论部分,这有助于增加文章的分量。为方便读者,下面仅提供一些常用成语、谚语和名人名言,供大家使用参考。 名人名言: 1. 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 .( Thomas Edison , American inventor ) 2. The man who has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will never say "impossible ". (Bonaparte Napoleon ,French emperor ) 3. 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 Mendeleyev , Russian Chemist) 4.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 (Charles Chaplin , American actor ) 5. Only those who have the patience to do simple things perfectly ever acquire the skill to do difficult things easily . (Friedrich Schiller , German Dramatist and poet). 6. If you wish to succeed , you should use persistence as your good friend , experience as your reference , prudence as your brother and hope as your sentry. (Thomas Edison , American inventor ) 7. Money is like muck , not good except it be spread .(Francis Bacon , British philosopher) 8. Happiness lies not in the mere possession of money ; it lies in the joy of achievement , in the thrill of creative effort .(Franklin Roosevelt , American president ) 9.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oday , you have to search yesterday .(Pearl Buck , American female writer ) 10. Never leave that until tomorrow , which you can do today . (Benjamin Franklin, American president ) 11. Activity is the only road to knowledge . (George Bernard Shaw , British dramatist) 12. A free man obtains knowledge from many sources 1 besides books. (Thomas Jefferson , American president) … 成语/谚语 1. A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 2. 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 3.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4.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5.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6. Experience is the father of wisdom and memory the mother. 7. Happy is the man who learns from the misfortunes of others. 8. 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9. Look before you leap. 10.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11.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to it. 近年物理高考试题分析及 对2007年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理解 一、近年来高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的特点 从近年来高考理综试题的部分部分来看,有以下显著特点需要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引起注意: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由于受总题量限制的影响,在理综试题中的物理部分将重点放在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如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电磁学中的欧姆定律、电阻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安培力、洛仑兹力、电磁感应等。特别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是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基本方法,不论是纯力学问题或是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还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分析,都离不开牛顿运动定律这个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方法。同时,利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也是高考命题频率很高的点,从子弹打木块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转化到电磁感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从分子力做功引起分子势能和动能的变化到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气体状态变化过程到氢原子能级跃迁与光电效应的综合等问题,都离不开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突出了学科内的综合 由于受总题量的限制以及“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高考物理试题突出了学科内的综合,这其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力学和带电粒子运动的综合、电路计算与电磁感应的综合,同时也出现了知识跨度较大的运动学与几何光学的综合、运动学与电磁感应的综合等等,以及一些对于中学教学而言较为新颖的综合,如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综合、能级跃迁与光电效应的综合等等。这种综合对于考生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试题的难度向中档题靠拢 随着高校招生比例的增大,试题的难度相对而言所下降。同时由于理科综合试题题量的限制,又使得高考试题整体上不得不向中档难度的题目相集中。所以这两年那种如2002年求剪断绳后两带电小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的改变量、2003年高考中求传送带运送货箱过程中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等思维难度大、起点高的难题没有了。同时,随着试卷长度的缩短,“送分题”的数量也在减少。特别是在论述计算题中,每个题目的思维起点都不很高,因此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可以入手,但由于涉及到的物理过程较长,随着对物理过程研究的深入,思维难度逐步增大,因此有效的考查了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 4.题目的背景联系实际 近年理综试题尽管受到题量的限制,但联系实际的试题所点比例一直较大,如2004年的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失重与超重的问题、抽桌布的问题、直升飞机螺旋桨转动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问题、柴油打桩机的问题、2005年的跳蚤与人原地起跳高考的比较问题、一对杂技演员相互作用的问题、2006年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的问题、传送带送煤块求黑色痕迹的长度的问题等,基本上在每份试卷上联系实际的问题所点分值都在20%左右。这些题目共同的特点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叙述并设问,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的过程特点找到该过程所遵从的物理规律,最后将物理规律转化成数学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5.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居高不下 数学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同时也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近几年来的高考物理试题对应用数学的能力的要求居高不下。“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的主要表现有: (1)较繁的字母运算或数字运算,如2005年全国Ⅰ卷第25题中电子偏移距离的计算涉及到较复杂的数字运算、2006年全国Ⅰ卷的第25题的第2问题求在T时间内小球往返运动的次数以及通过电源的总电量较繁的字母运算等。 (2)题目中涉及几何关系问题,如2006年全国Ⅰ卷中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求煤块在传送带上黑色痕迹的长度,以及所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问题,几何关系在分析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都是关键性的因素。 (3)对于图象的要求,几乎成为每年的必考题目,这不仅会出现在选择题当中,还有如2005年全国Ⅰ卷的第25题中的画图像的问题、2006年全国Ⅱ卷第24题利用图象给出必要的解题条件的问题。这样的命题方式,要求考生要能够读懂图象语言,需要考生对图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6.试题具有“入手容易深入难”的特点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分别进行处理,这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一直是高考物理试题中考查重点。对于将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进行研究的特点,在试题上具体的表现为题目的已知和所求之间所涉及的物理过程较长,特别是一些“压轴”题,看上去很难,但只要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则每一个子问题的难度都不是很大。这就要求考生要能够将较长的物理过程进行分解,再抓住每两个简单过程之间的联系。 二、对2007年理综《考试大纲》物理部分的学习 与2006年的《考试大纲》相比,2007年的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物理部分)在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和要求以及试卷结构与分值等方面都没有变化,只是所给出的题型示例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从题型示例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题型示例中新增加的题目,既有很简单的共点力平衡问题,也有较复杂的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因此2007年高考的物理试题的难度不会有较大的变化,但更加注重了主干物理知识的应用与考查。 2.实验题更加注重物理理论与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与灵活应用。从新增加的实验题的题型示例来看,实验题中可能会更加重视物理理论在设计实验、控制实验条件及误差分析中的作用。 3.计算题的思维起点有所降低。新增加的题型示例,更加突出了“入手容易深入难度”的特点,因此2007年高考的物理试题有可能进一步适当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这要求考生既要敢于入手做题,更要有较为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三、近年理综试题及2007年的《考试大纲》对后期复习的启示 1.注重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 要注重对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做到概念清、规律熟。确切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这是正确分析、解答物理问题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复习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具体的物理问题上,而应注意理清知识内容、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 2.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具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方法,是应对“入手容易深入难”的高考试题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复习中要重视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分析,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明确:对谁的哪个过程列什么方程。一个良好的思维程序应该是: 文字 情景 过程模型 过程特征 规律 方程 数学解 物理解 形成 抽象 找出 确定 确定 物理判断 即:①逐字逐句,仔细审题。②想象情景,建立模型。③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特征。④寻找规律,列出方程。⑤推导结果,讨论意义。 每分析、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都要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涉及到什么概念,应用了什么规律,采用了什么方法。 3.针对实际把握好复习的难度 由于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难度稳中有降,所以不要将复习的重点放在难、偏、怪题上,要重视物理思维含量高、方法通用性强、模型典型化的传统基本题的训练,要通过这样的基本题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如果只注重一些难、偏、怪题,一方面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落实,另一方面还会对物理学科产生畏难情绪,这对于后期复习和应试是极为不利的。从阅卷情况看,一些学生由于对物理没有信心,畏难情绪驱使他们放弃对物理试题的解答。这种轻易放弃的作法,对于现在“入手容易深入难”的高考试题,显得十分可惜。较难的题目,我们可能不能完全做对,但考生应该有信心,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把自己会的那部分解答出来,得到本应属于你自己的分数。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切准实际水平,不要盲目的追求高考试题中的难题,而应在基本题和中档题上下功夫。 四、预测分析 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在后期复习过程中,从知识内容上建议一方面要抓住基础的主干知识不放,另一方法要落实好非重点章节的重要知识内容;从能力训练上,要注意训练规范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基础的主干知识 具体的知识内容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v-tt图;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欧姆定律;电阻定律;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感应电流的方向,左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2.非重点章节的重要知识 热、光、原在高考中并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从近年的高考试卷看,这三部分内容一般为三个选择题,共计18分。从试题的具体特点看,重要应落实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热学:分子动理论的统计思想、微观量与宏观量的联系、能量分析等(包括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热一律) (2)光学:光电效应、干涉和衍射 (3) 原子物理:能级跃迁、衰变规律、质量亏损等 3.能力训练 (1)规范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 (2)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能力 (3)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模型化问题的能力 4.新题预览 1.在某次军事演习中战斗机在指定的区域内向目标投弹,若飞机在高空中沿水平向南匀速飞行,从飞机上先后由静止(相对于飞机)投下甲、乙颗炸弹,投下的时间间隔为5.0s,则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条件下,这两颗炸弹在空中的任一时刻 ( ) A.甲、乙两炸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且乙总在甲的上方偏北方向 B.甲、乙两炸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且乙总在甲的正上方 C.甲、乙两炸弹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大,且它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 D.甲、乙两炸弹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且乙总在甲的正上方 2.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0匀速行驶,发动机功率为P。快进入闹市区时,司机减小了油门,使汽车的功率立即减小一半并保持该功率继续行驶。设汽车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不变,则下面四个图象中,哪个图象正确表示了从司机减小油门开始,汽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 图1 v A t 0 0.5v v v B t 0 0.5v v v C t 0 0.5v v v D t 0 0.5v v 图2 (A) 0 y/cm x/m 0.2 0.4 5 -5 (B) 0 y/cm x/m 0.2 0.4 5 -5 (C) 0 y/cm x/m 0.2 0.4 5 -5 (D) 0 y/cm x/m 0.2 0.4 5 -5 3.某质点在y方向做简谐运动,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O处,其振幅为0.05m,振动周期为0.4s,振动在介质中沿x轴正方向传播,传播速度为1m/s。当它由平衡位置O开始向上振动,经过0.2s后立即停止振动,则此振动在介质中形成一个脉冲波。那么在停止振动后经过0.2s的波形可能是 ( ) 图3 4.如图3所示,导热气缸开口向下竖直放置,内有一定质量的气体,缸内活塞可自由滑动且不漏气,活塞下挂一个砂桶,砂桶装满砂子时,活塞恰好静止。现在把砂桶底部钻一个小洞,细砂慢慢漏出,并缓慢降低气缸外部环境温度,则 ( ) A.气体压强增大,内能可能不变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温度降低 C.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D.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密度增大 图4 R S1 S2 V A L 5.如图4所示的电路是测定自感系数很大的线圈L直流电阻的电路,闭合S1和S2,当电路达到稳定后,用L两端并联的电压表,测量自感线圈两端的直流电压;用电路中串联的电流表,测量通过线圈的电流。在测量完毕后,将这个电路卸除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先断开S1 B.先断开S2 C.同时断开S1和S2 D.先断开S1或S2都可以 图5 C b a 6.如图5所示,在同一铁芯上绕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线圈,左侧的线圈与一电容器C边连;右侧的线圈与一对金属平行轨道相连,在轨道上有一与金属轨道接触良好的导体棒ab可沿轨道滑动。在轨道所在空间存在着垂直轨道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要使电容器C上板带正电,则导体棒ab沿轨道在磁场中运动的情况应为 ( ) A.向右匀速滑行 B.向右加速滑行 C.向右减速滑行 D.向左减速滑行 7.在“测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金属丝的直径d,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出金属丝的电阻Rx。 (1)请写出金属测电阻率的表达式:ρ= (用上述测量量的字母表示)。 (2)若实验中测量金属丝的长度和直径时,刻度尺和螺旋测微器的示数如图6所示,则金属丝长度的测量值为l= m,金属丝直径的测量值为d= mm。 (3)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金属丝的电阻时,由于电压表、电流表内阻的影响,使得测量结果总存在系统误差。按如图7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这种系统误差。利用该电路进行实验的主要操作过程是: 图6 0 1 2 cm 35 36 37 0 40 35 30 25 20 图7 S1 S2 V A R1 Rx R2 2 1 第一步:闭合电键S1,将电键S2接2,调节滑动变阻器R1和R2,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尽量大些,读出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1、I1。 第二步:将电键S2接1,读出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2、I2。 请写出由以上记录数据计算被测电阻Rx的表达式Rx= 。 图8 v0 B s l A 8.如图8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块的长度为l。另一个质量为M=3m的小球B以速度v0在水平面上向左运动并与A在距竖直墙壁为s处发生碰撞,已知碰后木块A的速度大小为v0,木块A与墙壁的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且碰撞时间极短,小球的半径可忽略不计。求(1)木块和小球发生碰撞过程中机械能的损失;(2)木块和小球发生第二次碰撞时,小球到墙壁的距离。 9.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代宇航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按预定轨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返回落在内蒙古的主着陆场。 (1)设“神舟五号”飞船飞行过程中用21h(小时)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了14圈,已知地球半径R=6.4×106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m/s2。试估算飞船离地面的平均高度h。 (2)飞船在发射过程中要克服引力做功,从而使得飞船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势能增大。已知在选取距地球中心无限远处引力势能为零的条件下,将质量为m的飞船在距地球中心远限远处移到距离地球中心为r处的过程中,引力做功为W=GMm/r,式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M为地球的质量。实际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沿椭圆轨道环绕地球运动的,其中远地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1,近地点距离地面高度为h2。若已知飞船运行中通过远点地点的速度为v1,求飞船运行过程中通过近地点的速度大小。(用题中所给出的字母表示) 图9 B h H Ⅰ Ⅱ d a b c L F F 10.如图9所示,在竖直高度为h=1.0m的平行虚线范围内,有磁感应强度B=1.0T、方向垂直于竖直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正方形线框abcd的质量m=0.10kg、电阻R=1.0Ω、边长L=1.0m,线框平面与竖直平面平行,静止在“I”的位置时,cd边跟磁场下边缘相距为H。当用一竖直向上的恒力F=21N向上提线框,该框由静止的“Ⅰ”位置,向上穿过磁场区,最后到达“Ⅱ”位置(ab边恰好出磁场),线框平面在运动中保持在竖直平面内,设cd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恰好做匀速运动。(g取10m/s2) 求:(1)线框进入磁场前的高度H。 (2)上述整个过程中,恒力F做的功是多少?线框内产生的热量又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2.C 3.B 4.BD 5.B 6.BD 7.(1)πd2R/4l,(2) 两个读数,(3)Rx= 8.(1);(2)。 9.(1)3×105m,(2) 10.(1)1.0m,(2)63J ,40J 领会考纲 提高能力 200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学科《考试大纲》解读 一、《考试大纲》在命题和备考中的作用 高考改革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高考主要测试的是考生已有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通常是指学科特殊技能之外的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高考化学科试题并不完全是测试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其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情景中去的能力上,以预测考生将来能够学会什么的可能性。高考化学命题旨在选拔,同时充分考虑到高考内容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测量是两者的统一体。这就是高考“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要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在命题环节的主要体现。 高考试题还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高考化学试题必须遵循《中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命题要求,试题内容应是考试内容的合理样本。 近几年高考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化学试题,在模式上始终保持稳定,分为两卷,第I卷是选择题(单选),第II卷由填空、简答、实验、计算等题型组成。从化学学科考查内容上看则由实验题、无机题、有机题和计算题来组成。试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难度要求都遵循《考试大纲》的各项指标,符合《考试大纲》的框架。从题型看,也与《考试大纲》的样题相似,从而能让考生很快地适应试卷的格式进入答题状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对于命题和备考的权威作用。 二、如何使用《考试大纲》 1.密切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点 注意考查范围,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坚决、果断、彻底地抛掉教材里没有的、《考试大纲》不要求的、必须靠记忆才能掌握的、无再生性的内容。 2.认真阅读和理解考试大纲的各种要求 (1) 考试的知识要求——各部分的要求层次,是了解、理解(掌握),还是综合应用,准确把握深度广度,力求落实。 I.了解: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应用。 II.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III.综合运用:在理解所学个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长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2) 考试的能力要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在化学学科的体现。 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力求提高这四种能力。 如:要提高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审题能力以及解题思路和模式的训练与培养。从高考的评卷结果看来,学生的文字表达不尽如人意,不仅缺乏化学素养,而且文字表达差主要体现为:表达不切中要害,指代含糊不清,不具体也不明确,化学术语不准确,基本功欠扎实等。因此平时教学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指导性地训练,力求表述具准确性、流畅性和完整性。 三、2007年《考试大纲》变动情况 与2006年相比较,2007年化学《考试大纲》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在能力要求上,在“思维能力”中删去了“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关的能力要求在观察能力中已有适当的体现。 二是在知识要求上,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关于化学计算部分的规定,删去了“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三是对个别文字作了修改,使其表述更加准确。 四是对题型示例进行了更换,去掉了已经超纲或偏难偏旧的试题,换上近年理科综合试卷中有新意的试题。 纵观近几年的《考试大纲》化学部分,今年是内容变化最小的一次,理综化学部分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高考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教育改革的平稳过渡,也有利于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的备考。此外,从删去的内容来看,“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考生有着较高的思维能力要求;对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初中阶段只介绍溶解度概念,高中阶段未给予加深巩固,但高考要进行与化学式、物质的量浓度、分离提纯等综合应用考查,不少学生对此感到非常棘手。删去这些内容,虽降低了难度,但不影响高考的选拔,符合高考的精神。 四、复习备考建议 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我们要力争做到“注重基础知识,突出学科特点,回归基本教材,培养学科能力”。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做到心中有数 中学化学的教学依据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尽管《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进行了规定,但高考试题并不拘泥于《考试大纲》,由于高考试题的容量有限,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中只有以“按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教学”的不变来应付高考考试内容的万变。 《考试大纲》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只有研读《考试大纲》,才能知道高考考什么,如何考,考到什么程度,复习备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对《考试大纲》中的“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清楚明白,对了解的内容看书解决,对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内容要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生长点及可能的命题点。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要琢磨其包含的能力立意和传达的知识信息。 2.注重双基,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 从历年高考所考内容来看,高考所涉足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五个方面,具体来讲包括三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热化学反应)、三大理论(平衡理论、电离理论、结构理论)、典型金属与典型非金属化合物性质、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与有机合成、化学基本实验实验与综合实验,狠抓了主干知识,就等于控制了化学学科的主要得分点。离开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是徒劳的。近几年,高考试题回归教材、回归基础的特点启示我们,高考复习一定要降低难度,构建知识网络,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考纲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3.改变观念,针对高考能力设计例题与习题,精讲精练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从没有否认典型习题在巩固学科知识、训练解题思路与方法、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中的作用。在复习中要树立“让学生上岸,让教师下海” 的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在复习中要占有最大量的资料,通过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推荐给学生,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要“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地重组。推陈出新,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注重化学学科表达的规范性,应答不到位,书写错别字,都直接影响做题得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规范准确表达,也应让学生积极训练表达技能,提高答题应考能力。 4.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历年受到高考的重视,近年来实验内容在高考中的权重约为20%左右,能否很好地完成实验试题,往往决定着考试的成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实验,搞清实验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才能记忆深刻,才可能有所创新。 (1)注重基础性------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大都是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教材实验的衍变,因此重视教材基础实验的复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 (2)注重拓展性------由于许多高考实验试题都是由教材实验拓展、衍生而来,因此复习教材实验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层面上,还应力求升华教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应用性------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是高考化学考查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其认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进行评价和优化,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5.扩大视野,注意学科发展前沿 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关注环境与社会、留心生活、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高三复习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如苏丹红一号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污染等重大社会问题,都在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所体现。这类题的特点是将社会重大事件中的化学知识以信息题的形式给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用所学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解答生产、生活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在复习中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广泛收集整理资料,积累有关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试题的陌生感。 在稳定的基础上发展 200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解读 一.2006年高考保持了稳定的趋势 2006年的高考试题与2005年的试题其特点与风格都是接近的,特别是全国卷,06年的试题几乎可以与05年的试题构成A、B卷。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及能力考查要求已趋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是高考命题日趋成熟的表现,也是十分有利于师生进行复习应试的。 2006年高考试题的继续体现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考查特点: 1.继续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例如,全国卷Ⅰ中第31题、全国卷Ⅱ中第4题和31题、北京卷第30题、天津卷第4题、重庆卷第30题、四川卷第30题,考查的都是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尽管相关内容在这两年高考中频频出现,但今年的试题并没有刻意回避,而是继续在试题中予以重点考查。 2.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继续得到加强。06年高考理综各卷都十分注意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从具体考查的实验能力来看,侧重在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解释、分析和处理,以及实验设计等方面。一方面实验的分析与设计体现的是实验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是实验中的核心内容,加重这两个方面的考查无疑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另一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实验能力更能将考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进行考查。 3.试题的综合性继续得体现。在06年的试题中,一个试题只考查一个知识点的情况是不多见的,更多的是一个试题就是一个知识结构,构成一个知识网络。例如全国卷Ⅱ第31题,各小题考查的内容分别是(1)自由组合定律,(2)分离定律与细胞质遗传的应用,(3)基因突变,(4)染色体变异,(5)基因工程,5个小题分别从五个方面考查了考生对遗传与变异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4.试题继续重视对体现对现实与社会的关注。“要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考的另一要求,2006年的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使这一要求得到了落实。例如,生态环境得到了关注,生物技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注重以现实问题为背景等。 5.表达能力的考查继续得到强化。全国Ⅰ的两道非选择题都是带有一定开放性的,第30题要求完成相关的实验步骤设计和实验结果的预测,需要300多字的文字叙述,第31题要求以讨论的方式对杂交实验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断,叙述所需的文字量也在300字以上。全国卷Ⅰ第30题的第(2)小题,第31题的第(1)(2)小题,重庆卷第31题(3),四川卷的第30题(6)、第31题等,试题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都需要用较多的文字进行描述。 二.2007年生物《考纲》的变化 2007年的生物《考纲》保持了与2006年考纲的基本一致,但在能力要求的表述及考试范围上作了一些调整。 1.能力要求略作调整。 能力考查的4个方面没有作调整,但在“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两条的表述上作了些变动。包括:将原“理解能力”的第1条,修改为“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原“理解能力”的第2条改为 “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删去原“理解能力”的第2条和原“获取信息能力”中的第(2)条。 能力要求的变动并未从本质上改变能力考查的要求,只是在表述上更显合理。理解能力第1条,修改后的叙述概括性更强,因为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只是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而非全部表现形式。理解能力的第2条实际上是由原“信息获取能力”的第2条搬过来的,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表达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应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信息获取能力中的原第2条删去后,留下的两条更突出试题给予的新信息的获取、转换与表达;理解能力的原第2条的删除并不意味着高考不再包含此内容,而是这一条目的内容可以包含于“综合运用能力”之中。 2.考试范围的变动 在说明部分,将原“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作要求出”改为“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不做要求。”原表述容易误解为对细胞质遗传的掌握不需要达到应用的要求,而修订后的表述仅排除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要求。 在实验部分,将原来的“细胞质流动的观察”更改为“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本条目的改动仅是表述方式的改变,将行为动词调整到内容的前面,与其与各项实验条目的表述保持一致。 在知识条目上,新增了三条:一是“非特异性免疫”,二是“生物群落的结构”,三是“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文字描述上的变动,不再赘述。 三.2007年高考复习的两点建议 1.注重四个“对话” ①与教材对话 所谓与教材对话,就是要用好教材。教材是我们复习的主要依据,掌握好教材上的内容是复习的根本所在。在看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阅读要全面。首先是前言,这是在每一章节的导入语。它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起到了概括统领的作用。了解前言部分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正文部分的基本内容。第二是正文部分,这是教材的核心内容,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是旁文,教材的旁边会提供一些小资料,或者提出一些需要同学们思考的问题,这些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在看书时加以关注,一方面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把握重点,引发我们的思考;第四是教材中的插图,它不仅是高考直接考察的内容,而且也是帮助我们 加强理解的辅助工具;第五是课后的阅读资料,这部分一般不做考试要求,但是这些课外阅读资料与正文有一定联系,了解它们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正文,考试题目的背景有时候也会采用这些材料。 要将知识结构化。在复习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网络。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复习中要将这些知识梳理成体系,形成结构图。 ②与题目对话 与题目对话,就是要有效利用题目,达到训练的效果。考试解题是一种技能,技能是必须通过训练来提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盲目进行,越多越好。提高训练的效果,首先要选好的题目,科学的题目。建议同学们可以做一些近年的高考题,这些题目很有代表性。做题过程中,也要对题目勤加反思。做完一道题不能满足于题目的答案,应该多想一想能否改变题目的条件,该怎样解答?解题的方法是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可不可以另辟蹊径,尝试新的解题思路。这样,做一道题,你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这道题本身。 ③与老师和同学对话 要尽量做到与老师同步,老师对高考的把握肯定强于学生,接受老师的建议、方法、思路对于提高复习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其次,还应该尽量走在老师的前面,做好课前预习。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课时在重点问题上高度关注,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已掌握就可以相对放松,做到张弛有度。另外,老师不可能一一照顾到每个学生,所以同学们要有主动性,多跟老师交流。此外,还应该多与同学交流。有时候与同学交流的效果甚至会比请教老师要好。同学间的的思维比较接近,而且周围的同学更多,大家可以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④与自己对话 简单的说,就是学会自我反思。比如自己心理状态是否已经调节好,高三一年中很辛苦的,但也是非常有收获的,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迎接高考,进行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如上课时记笔记,记好了之后,留出来空白,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新的理解的时候,都应该在空白处标记出来。建议大家准备一个错题本,做错的题目实际上是宝贵的资源,能够提醒你在以后的复习中避免,那么现在的错误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2.突出两个重点 ①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提高 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是高考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生物高考中,通过实验与探究性型的试题来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是高考的主要途径。 提高实验与探究能力首先要掌握好考纲所规定的教材实验。这是实验复习的最基本的要求,它不仅是高考直接的目标,更是实验设计的基础。对基础实验的复习不应停留在单纯的记忆上,而是要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与技能综合地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去。这需要在基础实验复习时多加思考并学会迁移。例如,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从材料选择的角度来看,为什么选择苹果和梨做实验材料呢?除了因为它们富含还原性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不含色素。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是通过显色反应来观察实验现象的,如果实验材料带有颜色,就会对实验中的显色反应产生遮盖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凡是显色反应都应尽量采用不带颜色的实验材料,如果实验中色素是必不可少的(如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是不必可少的),那在显色鉴定前也应该将色素除去(如光合作用实验中如欲用碘液鉴定淀粉首先必须脱色处理)。 要掌握实验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以及解题技能技巧。例如,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假设?怎样确定变量?不同的变量有什么样的要求?如果预期实验结果?什么情况下对结果的预期需要进行讨论?如何设计表格或运用坐标曲线、直方图等不同的方式处理数据?等等。 ②突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要注重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及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与植物相关的知识内容,可与作物的栽培管理结合起来。作物的栽培管理是从种子开始的,种子播种后,经过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形成种子和果实。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此作为线索,从实践管理措施为主要切入点,联系其生理基础,从而使实践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如围绕作物的营养生长可考虑: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合理复种(间作、轮作、套作)、中耕松土等生产实践措施有什么意义?其原理分别是什么?施有机肥对土壤及农作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好处?如果是豆科植物,用根瘤菌拌种可以提高产量,原因是什么?理论上有没有让小麦水稻等非豆科植物能固氮的办法?生物防治常用的措施有哪些?分别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大棚栽培管理中大棚玻璃(或塑料薄膜)、温度、光、二氧化碳等条件应该如何选择与控制?如何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其栽培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其原理是什么?等等。 四、高考生物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1.种子的成熟过程,实质上就是胚由小长大,以及营养物质在种子中变化和积累的过程。下图示小麦种子(淀粉类种子)成熟过程中蛋白质、葡萄糖、淀粉的含量和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淀粉的生物合成)活性的变化。据图可推知 A.曲线①表示淀粉,曲线②表示葡萄糖 B.曲线②表示淀粉,曲线③表示淀粉磷酸化酶 C.淀粉是由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转变而来的 D.生长素含量逐渐增加,淀粉酶活性不断增强 2.澳大利亚学者罗宾·华伦和巴里·马歇尔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螺杆菌感染造成的。下列有关幽门螺旋螺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和人的基因一样,它的基因也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B.它没有中心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依靠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它,可以获得原生质体 D.它能在酸性环境中将外界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物,因此其同化作用类型是自养型 3.右图表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季节性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与硅藻数量始终呈正相关 B.照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分解者的代谢,使养分降低。 C.提高光照强度会增加各种养分的含量 D.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光 4.关于下图DNA分子片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 ↓ 15N … G A A T T C … ③ → ㄧ ㄧ ㄧ ㄧ ㄧ ㄧ … C T T A A G … 15N A.②处的碱基缺失一定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总数的1/4 D.该DNA分子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的种类和(A+T)/G+C的比例 5.在两个相同的密闭、透明玻璃室内各放置一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幼苗,在充足的水分、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室内某气体的含量,结果如下表(假设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甲(mg/L) a b c 60 50 50 50 乙(mg/L) a d e f 10 8 8 A.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B.若甲植物长期生活在该气体含量为50mg/L的条件下,则不能正常生长 C.甲是C4植物,乙是C3植物 D.a、d、e、f的大小关系为a>d>e>f 6.下面对人体细胞与内环境关系示意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肝脏组织中,b端液体与a端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 有CO2、尿素等 B.若乳酸进入②,则②中的CO2的含量明显增加,PH明显降低 C.若因蛋白质等物质摄入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可引起③大量增加 D.人饥饿时,在胰腺组织中b端液体与a端液体相比,明显减少 的物质有O2、葡萄糖等 (二)非选择题: 7.人体受到病毒刺激后可以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分为α.β.γ三类。1980 年生物学家成功地破译了α干扰素的全部遗传信息,并运用插入质粒的方法,用大肠杆菌生产,得到的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肝炎和肿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 。 (2)人体中能合成干扰素的细胞是 ,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 。 (3)在利用大肠杆菌生产干扰素过程中,目的基因是 ,所用的运载体是 。 (4)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必须经过 和 过程。 8 . ( 1 )已知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位于X 染色体上,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只灰身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得到以下类型和数量的子代。 灰身红眼 灰身白眼 黑身红眼 黑身白眼 雄绳 152 148 48 52 雌蝇 297 0 101 0 ① 两只灰身红眼亲本的基因型为 。 ② 让子代中灰身雄蝇与黑身雌蝇杂交,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 。 ③ 在子代中,纯合灰身红眼雌蝇占全部子代的比例为 ,杂合灰身红眼雌蝇占全部子代的比例为 。 ( 2 )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 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 ( 3 )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和推导。 9.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表现出顶端优势,即顶芽具有优先生长的优势。为了探究顶芽的生长优势是因为顶芽与根基部的距离最远,还是因为顶芽离地面最远的缘故呢?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方法步骤: (1)初春,选择四根长势相似的葡萄一年生枝条,每一枝条上留取3个茁壮的芽,从离根最远处依次定为A、B、C。 (2)弯曲并绑扎固定甲、乙、丙、丁4根枝条,分别使A、B、C三个芽留取在枝条上显示出某种“顶端”的含 义;其中甲、乙、丁的姿态如下图所示,试在方框内画出丙枝条的姿态并标出A、B、C三个芽的位置。 (3)过一时间段后,同时测量各芽发育成的新枝长度,请你设计一表格,以便科学地记录数据: 结果预测及相关结论 (4)预测1: 结论: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5)预测2: 结论:离地面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6)预测3:甲和丁中的A芽、乙中的A和C芽、丙中的A和B芽在各枝条中发育成的新枝最长。 结论: 。 (7)在这个学习小组中,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验假设预测了在同一时间内各个芽发育成新枝长度,并根据自己的预测,绘制出新枝的生长情况柱状图,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分析可知,此人的预期是:甲、乙、丙枝上发育生长最快的芽依次是 (填字母),根据该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10.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利用微生物给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回答下列有关发酵工程的问题: (1)要高产、高质,首先是菌种的选育;目前最常用的育种方法是___ __。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2)发酵罐一般都有搅拌器,但在利用乳酸菌生产乳酸时不用,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 (3)单细胞蛋白是市场上较受欢迎的发酵产品,它利用的是微生物的___________。 (4)不同的微生物有各自的代谢特点,人们常据此来分离、鉴别微生物种类。某实验室有二个菌种,分别可能是胱氨酸依赖型细菌(无胱氨酸不能生长),甲基营养细菌(只能利用甲醇、甲烷作碳源),但试管上标签脱落,请根据它们的代谢特点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鉴定。 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二个菌种的试管上分别标上A、B 以下步骤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B 5.C 6.B 二.非选择题: 7.(1)基因工程、发酵工程 (2)效应T细胞 核糖体 (3)人体中控制干扰素合成的基因 质粒 (4)转录 翻译 8.(1) ①BbXAXa和 BbXAY ②1/3 ③1/16 5/16 (2)取直毛雌雄果蝇与非直毛雌雄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即直毛×非直毛,非直毛×直毛)。若正、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一致,则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正、反交后代性状表现不一致,则该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 3 ) 能 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杂交。 若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杂交组合中的雄果蝇代表的性状为隐性(如图一) 若后代果蝇雌、雄各为一种性状,则该杂交组合中雄果蝇代表的性状为显性(如图二) 若后代中雌、雄果蝇均含有两种不同的性状且各占1/2 ,则该杂交组合中雄果蝇性状为隐性。(如图三) 解法二: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杂交。 若子代雌蝇不表现母本性状(如图二),则亲本雄蝇性状为显性。 若子代雌蝇要表现母本性状(如图一、三),则亲本雄蝇性状为隐性。 9.答案: (2)如图 (3) 枝 别 长 度 芽别 甲 乙 丙 丁 A B C (4)甲、乙、丙、丁中均为A芽发育成的新枝最长。 (5)甲中A芽、乙中C芽、丙中B芽在各枝条中发育成的新枝最长,丁中各芽发育成的新枝一样长。 (6)离地面最远处和离根基部最远处的芽具有同样的生长优势。 (7)A、C、B 离地面最远处的芽有生长优势。 10.(1)B (2)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 (3)菌体 (4)步骤: ①配制不含胱氨酸和甲基营养(甲醇和甲烷)的普通培养基分装到6支试管中,标上1、2、3、4、5、6;在1和2中加胱氨酸,3和4中加甲基营养,5和6中都不加,一起灭菌。 ②将A菌接种于1、3、5号试管中,B菌接种于2、4、6号试管中。 ③适宜条件下培养数天。 ④观察并比较六支试管中菌体生长状况。 结果分析: ①1、3、5试管中,若只有1上生长,则A菌为胱氨酸依赖型;若只有3上生长,则A菌为甲基营养细菌 ②2、4、6试管中,若只有2上生长,则B菌为胱氨酸依赖型;若只有4上生长,则B菌为甲基营养细菌 2007年《考试大纲》解读与备考建议 (政治) 根据《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考试大纲》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规定,政治学科的复习思路建议如下: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的基本内容分为“能力要求”的说明、“考查知识内容”的要求与“考查方式”三部分的说明。因而,考生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把握考查知识点,也需要研究能力要求及体现,并通过研究题型示例把握考查方式。这样,才会做到不仅学习了知识,更知道知识如何运用。 二、把握重要的考查要求 第一,认真研究考核目标 要认真学习2007年《考试大纲》中对于考核目标及要求的规定和解说。从目标看,《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四项目标有其重要的特点:一是侧重在强调应用性,而不是侧重在知识的掌握上;二是具体明了,易于理解和把握。如,“获取和解读信息”,这是考生通常比较忽视的一种能力。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考环节。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否则,究竟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将会成为有效解答问题的第一个障碍。因而,怎样获取信息、能否有效获取信息就构成了考生重要的应考能力;从“调动和运用知识”看,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是在上一层级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提升性的要求。这里的关键就是能够将知识调动起来,如果没有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就很难以调动起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都是对考生更为综合性能力的要求。这些能力的达到不仅需要考生对知识有所掌握,能够迁移运用,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具体就会表现为考试题目材料的新颖、信息的综合、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等。这些考核目标的表达方式,将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明确政治学科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进行学习。 第二,具体把握考查内容 1.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因为考查知识点的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置的,因此,与教材知识内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在复习时还需要打破体系,根据新的问题情境重新设计、编排知识结构,即要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建构与问题要求相符合的新的知识框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训练过程。这也是高考测试的基本目标,即通过设置新情境、新问题,测试考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2.政治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引导考生认识、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现状,《考试大纲》对考查知识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因此,对于考试大纲中相对于去年新增加的考点、新变化的考点,应多加关注,需要联系现实重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2007年考试大纲中变化的知识点:在经济常识第2课中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了往年的表达方式,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从宏观经济的运行看,这种调整显然有其针对性。2006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12月,中中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会议指出,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就要认真研究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知识及现实表现。如,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就业率和国际收支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四个变量,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目前促进经济增长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经济运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物价与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业率上升,需求转旺,一旦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就会造成通胀;就业率下降,需求不足,就会造成通缩,这两种现象对经济健康发展都有害。稳定物价,既要防通胀也要防通缩,物价稳定了,宏观环境才能相对稳定。有效实行调控,才能确保国际收支平衡。 在政治常识第3课中修改了一个知识点,即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文字本身看,这种表达方式的内涵更为丰富了,它既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内涵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考生复习过程中可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过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党加强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等。 时事政治部分。确定时事政治部分的考核范围为: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时事政治的学习,是每一位考生都要注意的。 特别是政治试卷和文综试卷,都必然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而各自主命题的地区,也会联系一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材料命制试题,所以关注现实应该成为文科考生的基本学习习惯。 第三,联系热点分析要点 《考试大纲》对于考核知识点有比较细化的规定。这对于复习提供了更为好把握的知识要求。因此,复习中可以依据考试说明中细化的知识点逐条复习、掌握。考点的细化固然有助于复习中具体把握,但对有些考生而言,面面俱到仍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复习中可以在全面复习中突出把握重点,应该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把握一些重要之点。可以这样理解,凡是与社会现实重点、热点问题关联度比较高的知识点应该理解为是重点。这样,复习中就可以突出重点、研究难点、结合热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并系统把握。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当前各方面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公正的制度保证社会公平。解决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解决教育机会不均问题,都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沐浴在公平正义的环境里。其次,要大力转变社会风气,扬善惩恶,培养公民意识,使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是今年的重点问题,应联系经济常识第三课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内容重点复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内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则是通过扩大开放来引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这种“依赖引进”战略,在经济起步阶段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但是,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之后,我们不能再走“技术引进依赖”之路了。首先,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生产国”的地位。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已严重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第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引进的技术永远不是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更不是标志一国科技实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科技弱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仍是今年的重点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的、统领全局的新提法。这个提法不仅与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同时强调的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4次重申的“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一以贯之,而且也反映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 第四,认真研究题型示例 如果说《考试大纲》前半部分提示的是“考什么”,而最后一部分的题型示例则是向考生提示“怎样考” 的问题。它所提示的不仅是一般的题型,更是怎样选材、怎样设置问题、怎样组织答案的基本规则,因而更有学习的必要。但此部分内容往往是考生最不重视的。因而特别提醒广大考生,从某种意义上看,研究“怎样考”比研究“考什么”更重要,希望认真研究学习。 理论知识只有联系现实热点问题,才能够深化理解和认识。考试和答题的能力也只有在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提高。因此,考试说明中设置的所有内容,都应该联系实际问题研究,在应用中理解和掌握。 2007年《考试大纲》解读与备考建议 (历史) 一、2007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走势 “立足基础知识,强调学科能力,关注人文素养”,是近年来文综高考历史学科逐步形成且已基本稳定的目标要求及命题取向,同时也已成为文综历史复习的三维目标。尽管高考不但改革,分省命题、风格各异,但这一命题取向却成了各套历史试题命制者的共识。因此,锁定这一三维目标,有的放矢,探寻历史复习的有效方法,提高文综历史的高考成绩,是我们每位高三历史教师的共同愿望。仔细分析2006年文综历史试题,可以看出文综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走势如下: ①坚持以学科知识为根本,以学科问题为中心,以学科能力为主导的命题原则;坚持学科特点,关注学科前沿,试题将史学观点、史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功能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当前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直接影响到高考命题设计,如重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突出文明史观,不放弃阶级斗争史观。较好地实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目的和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 ②突出人类文明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关注人类文明史,突出文明史观,不仅是当前史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教材的主要课程观念。2006年历史试题在关注人类文明发展,突出文明史观方面无论是文综还是单科试题都旗帜鲜明,浓墨重彩。体现了命题人深沉的历史感和敏锐的时代感。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部分,今年涉及这三个部分的试题见下表: 06年人类文明主题 卷名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全国卷 通商口岸的双重影响 各国工业化资金来源题 中国近现代铁路题 中华文明丰富发展题 中国近代化历程题 中西方科技比较题 机构与制度变化题 社会主义运动史题 近现代史法德关系题 四川卷 科技与经济关系题 杰出女性题 国际组织作用题 社会转型期问题 北京卷 农村问题 谈判与和平题 人文奥运与古都北京题 制度创新题 民族主义和民族题 文明对话题 天津卷 科技进步与创新题 书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题 制度变迁与政治文明题 国共合作题 国际会议作用题 ③警示冷热备考倾向长期以来,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有个不成文的倾向,那就扬热抑冷。我们年年关注那些所谓重大的现实热点、焦点问题,对教材中某些知识内容因社会变化的原故而不自觉地将其打入冷宫,置之不管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2006年文综历史试题则给我们当头一棒,教训深刻、倒如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马列主义、第三国际、杰出女性、杂剧俑、布列斯特条约、塞尔维亚、西亚各国等知识点,平时都是复习中的冷点,而今年却作为亮点登场,让我们望题叹息,而那些重大周年问题如长征、西安事变、中日关系等都悄然退出,又让我们感觉到大失所望。 由此可见,高考选材取点本无热点、冷点之分,高考命题考什么不考什么,既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但我们复习备考绝不能想当然。 二、2007年历史考试大纲的解读 2007年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与2006年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关注。这里不妨简单回顾一下2006年历史考试大纲的特点: 2006年文综历史《考试大纲》,总体稳定。局部调整。具体来说,有以下点: 增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条目,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适当突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内容。 表述明确。2006年历史大纲对原考试大纲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修订了一些表述不完整或修饰性较强的文字。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删去了“专制主义”,等。 两纲统一。2006年文综历史《考试大纲》所改内容均遵循历史《教学大纲》的范围,其他部分基本保持不变。 根据这一特点,总结2006年文综历史复习的得失,我认为2007年文综历史复习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即: 三、2007年历史备考复习的建议 1、突出主干知识是根本 无论高考如何改革,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因此,依据《考试大纲》,狠抓基础,构建知识的体系,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工程。但由于文综考试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在历史复习中,突出主干知识是复习备考的根本所在。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一定要注意深刻把握主干知识,并注重对由主干知识衍生的相关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主干知识在学科体系中起决定作用,对其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的高低,在历史复习中处于根本地位。 2、提高综合能力是关键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近年来高考文综历史所考查的能力主要是阅读历史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是文科历史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所在。能够引起师生们的高度重视。但准确审题和有效表述的能力却往往被忽视,教师常常一带而过,学生也不特别重视,成为复习备考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准确审题和有效表述的能力,学生往往下笔千言,结果却离题万里,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它是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上述三种能力涵盖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的四个方面,努力提高这些能力,是提高高考历史成绩的关键。 3、把握命题特点是保障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解读近年来各套文综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得出如下启示:第一,命题体现了历史学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人类文明演进与发展史。如把近代化作为近现代史的主线来研究问题、能源问题、全球化问题等。这一特点今后仍将有所体现。第二,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把过去和现实联系起来,从现实出发去探究历史,正是史家所倡导的。需要说明的是,与现实紧密联系,并不等于简单地以当前热点问题代替现实问题。历史学本身有自己的学科特点,而不是对时事的解释。必须从历史本身出发与现实联系。第三,命题将注意根据不同地区考生的文化背景差异来设计试题的绝对难度。这种因地而异的适度微调各卷命题难度设计的做法,既有利于更好区分各地考生,完成高校选拔新生任务,又能对各地中学教学产生良好作用。第四,关注课程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考改革必须关注新课改,贴近新课标。近年来历史试题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如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考查便是最好的例证。高考命题关注课程改革,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责任的使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4、抓住复习重点是捷径 2007年历史复习应该选择那些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即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重难点和命题热点),或与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最后复习的重点。例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古代经济及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3、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4、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中国古代反侵略、反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如台湾问题,新教材突出了施琅将军,其地位似不亚于郑成功); 5、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科技成就及主流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2、中国的近现代化的曲折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4、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正反经验教训;现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重70年代和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 1、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史;欧美反封建民主政治的建设与进步;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和三次工业革命; 3、世界格局的几次重大变化、影响及重大国际关系;20世纪世界的战争与和平; 4、民族解放运动与亚洲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要求建立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5、令人关注和忧虑的现状——和平与发展问题、腐败问题、道德滑坡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民族问题、恐怖主义问题; 2007年《考试大纲》解读与备考建议 (地理) 一、对考纲变化的分析 2007年考纲地理部分和2006年比较,从命题思想、考核目标和要求,到地理考核范围及、题型示例和试卷结构都以稳定为主,变化很小,网络上有的老师对比2006年考纲,仅仅得出变化如下表所示: 变化 2006年考纲 2007年考纲 1、语言叙述变得简洁 (适合全国及江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2、删去的内容(适合全国) 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删去 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删去 变化较小说明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日趋成熟。 汇总起来,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语言更加简洁,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简化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将“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简化成“农业区位因素”;第二是删去了“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条目。其它内容没有变化。 二、命题趋势展望 如何根据考纲的变化对2007年地理命题趋势进行展望,以利于我们后期的复习呢? 展望是一种预测,预测学是一门科学,它的主要特征: ①立足于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 ②它从已知出发,从人们熟悉的现实中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探索未来,预言未来; ③它是通过定性到定量的分析,进而判断未来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 按照这样的思路,意味2007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和2006年比较,“稳”是主旋律。对2006年高考试卷整体评价有助于我们对命题趋势的理解。 (一)从2006高考试卷整体评价展望2007命题趋势 2006年高考试题特点可以总结为特点是:“主干不丢,特色依旧,三项加强,三项减弱”。 1.主干不丢 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一般是四大块:地球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高考是抽样考察主干知识,可以不强调覆盖面,但是一定会涵盖这四部分。 2.特色依旧 高考命题理念可以概括为8个字:“能力(思维)、图表、区域、现实”。今年高考试题仍然延续这种命题理念不变。 (1)能力是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核; (2)图表是地理学的特殊语言,也是地理学的工具。把信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附注于图表已经成为命题的定式; (3)区域和综合性是地理学两大基石。地理科高考则是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将数学、哲学的思辨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实证综合为一,并将研究对象落实在极为现实的“区域”上。区域的考查是命题的不变主旋律; (4)任何学科能否与时俱进,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往往决定该学科能否生存与发展。地理学科必须关注现实,体现时代气息,鼓励创新思维,这样学科才能够有生命力。因此关注世界风云,聚焦热点成为高考命题理念之一。 3.三项加强,三项降低 (1)回归教材力度增强 2006年试卷无论全国卷还是北京卷都加大了回归教材的力度,以北京卷为例,试题的图、文都有直接取自教材的部分(北京卷图1和图3及选择题第8小题,全国一卷要求考生写出铁路线名称),都是近几年试卷中鲜有的。 (2)解读信息要求增强 以天津卷为例:读我国四条山脉迎风坡的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图中各山脉最大年降水量的高度不一定是山顶高度)关系图回答 .在我国,具有类似于da山脉的年降水量地域变化规律的现象是 A.煤炭资源分布 B.气温水平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表高低起伏 考生必须先解读 ①da年降水量地域规律是由多到少 ②我国降水量有多到少地域分布规律是东多西少 ③所给的选项中符合东多西少的是什么地理事物。 (3)综合能力的考察力度加强 主要体现由以往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变化为能力的渗透。 如天津卷39题第6小题充分体现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能力在地理学科中运用。 (4)减弱表现在: 同类试题难度降低; 显性热点问题降低; 个别试卷和2005年比较,人文地理比重略有下降。 考纲的“稳”,意味07命题“稳”也是基调,会它继续着现有的体例、难度和回归教材的特点,延续现在的命题理念和风格的特色。由于今年海南山东等使用新课程省份参与高考,它们的考纲特点都强调体现考核目标和要求,强调考生答题的思维建构,强调试题的情境创新和答案的开放,强调走向生活和学生生活体验等。而从现在往后的2~3年全国卷承担着引领新课改的责任,逐步渗透,顺利过渡是思路。所以基于新课改精神的命题理念会在试题中体现。 (二)复习的重点与热点 1、关注主干知识的复习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 (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4)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5)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 (6)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8)地域分异规律。 (9)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和评价; (10)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11)人口、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等。 (12)区域空间定位; (13)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描述和分析; (14)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 (15)中国国土整治。 2、强化地理专项能力的培养 在高考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并阐释事物、论证并探讨问题四项能力方面要强化审题意识、联系意识,积极训练描述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在人文地理复习上要强化答题模式、答题技巧,同时要关注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建立正确的地理思维模式和解题思路。 3、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热点地区和重要事件 热点地区和重要地理事件往往作为出题的背景,对此类问题主要关注与之相联系的地理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做到关注热点不追热点,如针对“2006年10月的中非合作论坛”要关注非洲的自然地理要素、非洲的经济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针对“2007年初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要关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开发条件,针对2006-2007年度中出现的“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事件中要关注长征沿线的地理要素等。 三、合理复习,成功冲刺――后期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高考回归教材和难度降低的特点,要求考生拥有以教材体系为基本框架的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情境中迅速迁移知识完成试题。所以: 1.教师要审视自己的教和学生学的具体情况,真正清楚“缺”“漏”在哪里,修复和完善学生知识网络。 2.要有回归教材的时间,完成知识清单,以做各类模拟卷代替后期复习是事倍功半不科学的做法。 3.注重学生的“温故”,给学生自主时间,让学生完成自我的审视,自我知识体系建构和完善。温故比不加选择的做题要合理。 (二)按高考考核目标要求专项训练 后期的复习由于时间的限制,以知识体系为专题的复习往往效果不佳,而高考需要的能力和思维训练常常注重不够,所以较合理的复习是以能力专题代替知识专题,而在审视了自己的教学的“缺”“漏”后需要弥补的知识作为例题融入能力专题中。 四项考核目标和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都可以作为专题来进行训练。而综合这四部分的能力训练,精选若干试题,让学生写出解题思路是个不错的方法。 (三)教会学生答题 学生往往拥有的知识应该能够支持他获取高分,可是实际考试中得分不如意,既有学科能力和思维的不足,而答题技能的缺陷也是主要原因。所以后期结合专题训练,要有答题能力的专题。有些专题如学会审题,学会用概念答题,学会知识迁移,学会描述事物特征和过程,学会阐释事物原因,学会运用数据,学会论证问题等,是十分必要的。 (四)精选试题练笔 后期学生的适度考试是必要的,但是老师要精选试题,而不能够不加选择直接一套套的外地模拟试题使用。精选主要围绕上述三个目的服务外,选择上体现的标准应该有 1.突出能力立意,适度回归教材 2.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图和表反映事物特征,成因 3.突出区域地理:关注重点区域 4.突出热点问题,重点关注走向生活的地理: 5.突出与其它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 6.青睐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结合密切的内容 7.利于促进新课标教材的推广 这样你的试卷才能够体现考纲精神,把握命题趋势,合理复习,才能够带领学生成功冲刺。 四、原创新题预览 读地球上四地的日落时间(地方时)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1-4题: 1.图中①②③④地理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①②④③ 2.一年之中②地昼最长为 A.20小时 B.22小时 C.18小时 D.16小时 3.5月22日②地昼长的时间为 A.16小时 B.18小时 C.14小时 D.20小时 4.③地一年之中昼最长的时间为 A.10小时 B.12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 读右图,图中四条曲线为大陆气温年较差、大陆气温日较差、海洋气温年较差、海洋气温日较差,根据图中信息完成5-6题。 5. 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分别为 A. 大陆气温年较差、海洋气温年较差、大陆气温日较差、海洋气温日较差 B.大陆气温年较差、海洋气温日较差、大陆气温日较差、海洋气温年较差 C.大陆气温日较差、海洋气温年较差、大陆气温年较差、海洋气温日较差 D.大陆气温年较差、大陆气温日较差、海洋气温年较差、海洋气温日较差 6.下列地区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亚马孙平原 B.西伯利亚 C.撒哈拉沙漠 D.南极大陆 7.下列国家中,能受到四大洋水汽影响的是 A.中国 B.美国 C.加拿大 D.俄罗斯 8.我国青藏高原自东向西植被变化为 A.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B.山地森林-高山草原-高山草甸-高山荒漠 C.高山荒漠-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山地森林 D.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山地森林-高山荒漠 9.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本段文字主要描写了景观的 ①形象美 ②色彩美 ③动态美 ④听觉美 ⑤象征美 ⑥味觉美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②③④ 10.“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是描写我国那个地区的地貌景观 A.路南石林B.长江三峡C.桂林山水D.张家界 读四类景观地理图片,完成11-13题。 11.图中四各地区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为 A.A>B>C>D B.D>C>B>A C.D>B>C>A D.B>D>A>C 12.四图中,受风力的侵蚀和流水的侵蚀都比较严重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13.B图和C图所在大的地形区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C.酸雨、土地荒漠化 D.泥石流、土地荒漠化 读我国1999年和2004年产业结构(%)基本数据,完成14-16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9年 东部 13 东部 48 东部 39 中部 21 中部 45 中部 34 西部 23 西部 42 西部 35 2004年 东部 10 东部 52 东部 38 中部 17 中部 49 中部 34 西部 19 西部 45 西部 36 14.2004年与1999年相比 A.东部地区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产值下降 B.东部物价较高造成第三产业萎缩 C.中部第三产业产值没有发生变化 D.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有增加 15.三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 A.东部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使三个产业各占三分之一 B.中部地区积极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解决能源不足 C.西部地区积极兴建基础设施,积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D.东部地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16.下列省区中既位于东部地区又处于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江西省 D.重庆市 材料一:2006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2.6亿人,同比增加1亿人;旅客周转量完成6622亿人公里,同比增加560亿人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1707亿吨公里,同比增加1171亿吨公里;铁路货物发送量28.7亿吨,同比增加1.9亿吨。 材料二:铁路旅客周转量是铁路运输的主要指标之一,旅客周转量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铁路局或全国铁路在客运方面完成的旅客人公里数。据此完成17-20题。(人民铁道报2007.1.20) 17.关于2006年全国铁路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四类同比增加中增长率最高的是货物周转量 B.在四类同比增长中,增长率最高的是旅客周转量 C.2006年货物发送量大于旅客发送量 D.旅客周转量小于货物周转量 18.影响旅客发送量增加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A.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B.铁路电气化改造,列车提速 C.新建了一些铁路,增加了里程 D.列车服务质量提高 19.影响一个国家铁路旅客周转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铁路的长度 ②经济发达的程度 ③人口数量 ④票价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我国下列铁路线中,铁路运输压力大的是 ①京沪线 ②京哈线 ③青藏线 ④南昆线 ⑤大秦线 A.①②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二、综合题 21.读环北部湾(图1)和环渤海地区(图2)略图,完成题目要求: (1)试从海陆位置角度描述北部湾和渤海地理位置和两海域政治地图归属。 (2)在图1的城市中,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是 。在图2的字母中,表示省级行政中心的是 。 (3)试分析冬季和夏季两海域的海水性质差异。 (4)分析环北部湾地区经济开发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方向。 (5)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部分项目选址F城市,简述其优势。 22.2007年1月30日至2月10,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非洲8国(苏丹、喀麦隆、利比里亚、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塞舌尔)进行国事访问,读图,完成题目要求。 (1)简述非洲地形的特点。 (2)苏丹和南非均有两种气候类型,说出两国气候的分布并分析成因。 (3)分析图中字母A所在的阴影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D B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A D D B B A D A 二、综合题 21.(1)北部湾西临越南,东部与北部与我国的广东、海南和广西相接,海域向南开口,分属中国和越南;渤海北、西、南三面为我国的陆地,海域向东开口,为我国的内海。 (2)防城、钦州、北海;A、B、G、H。 (3)一年之中北部湾水温和盐度均比渤海高,含沙量北部湾比渤海低,渤海冬季时结冰,北部湾全年不结冰。 (4)区位优势:地理位置独特,为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天然海湾,面向东南亚,便于中国与东盟之间进行联系;背靠广西、广东和海南,有南昆铁路与西南地区进行联系;港口众多,经济腹地宽广,同时珠江口、北部湾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发展方向: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发展沿海工业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为依托,把该区域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环境优美,水质优良,基础设施齐备。 22.(1)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中部为刚果盆地,东部有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2)苏丹:北部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南部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南非:北部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南部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和西风交替控制)。 (3)土地荒漠化;自然原因:由于该地区地处热带草原与热带沙漠的交接地带,天然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明显,降水的不稳定性和在干燥的东北信风吹佛下,土地极易产生荒漠化;人为原因:该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存在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程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