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专题复习: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 在鉴赏中,总结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 能力目标 ‎ D级,鉴赏评价。‎ 课时安排:五课时 ‎ 第一、二课时,教师讲解,师生总结规律方法 ‎ 第三课时,理解知识清单归纳的内容 ‎ 第四、五课时,学生练习模拟试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步骤:‎ 一. 标纲解读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必考内容,能力等级为D级。‎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二. 考点分布 ‎08山东,感情的分析 ‎08江苏,思想感情 ‎07宁夏海南,对世事的忧虑 三. 命题规律 考查的主要方面有:思想感情——积极或消极,健康或颓废;内容——论史、叙事、抒情、言志;风格——豪放或婉约。‎ 试题形式:综合要求,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单项提问;与评价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四. 诗歌的思想内容 ‎ (一)离愁别绪 ‎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 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例1:‎ 春夜别友人 ‎ ‎ 陈子昂 ‎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问题:‎ ‎1、首联描绘了怎样一番场景?‎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相看无言的场景 。‎ ‎2、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徐徐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 点拨:‎ 问题的答案的突破口其实都隐藏在题目中,标题往往简述了作诗的源起,事由等,因此标题不可小觑。‎ 例2: 别董大 ‎ (唐)高适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明确:‎ 并非所有的离别都包含着忧伤与不舍,也有激昂奋进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热情赞美,深情劝慰: 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 ‎ ‎ 因此不能仅凭一个“别”字就武断的认为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要认真品读全诗。‎ ‎ ‎ 例3: ‎ ‎(二)咏史怀古 ‎ ‎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 ‎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例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讲解: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被异族金人占领,因此南宋的很多诗词抒发了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但由于南宋统治者懦弱,不想抗战收复失地,所以很多有识之士的诗歌中又有许多英雄报国无门的感慨和对统治者苟且偷安和不能任贤唯能的讽刺和谴责。,辛弃疾的许多词都有这方面的思想与情怀。‎ 例5: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踯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问:作者站在长安附近的潼关边,想到了什么?‎ 明确: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想到了无论盛世和乱世百姓所受的苦难 问: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可贵的人文主义情怀?‎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 ‎(三)山水田园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有的诗歌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例6:兰溪棹歌曲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1)第一句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第二句从什么角度来观察?这两句诗勾勒了怎样的境界?‎ 明确:第一句是仰视,第二句是俯视,表现了月色清朗、溪水清澈意境。‎ ‎(四)边塞战争 ‎ 大都是以描写边塞雄伟奇绝风光和战争为主题,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 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 ‎ 例7 : 征人怨 ‎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点拨:‎ 请注意出现一下字眼常常是边塞战争诗歌:‎ 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胡笳、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 例8:‎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 不平:难以平静。 牙璋:调兵的符牒。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帝王宫阙。 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 问: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 ‎ 例9: 陇西行 ‎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 1、“五千貂锦丧胡尘”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1、借代的手法,用貂锦借代精锐部队。‎ ‎2、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丈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3、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和对残酷战争的谴责。‎ ‎(五)、托物言志 ‎ 描写一个事物,通过对此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理想。 ‎ 例: 石灰吟 ‎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表现了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六)、感时咏怀 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际遇,表达个人抱负和感情。这类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例: 定风波 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 ‎ 这首诗借眼前景物抒发心中之情,“风雨”即是实际所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意义,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明确:“风雨”暗喻了人生的坎坷与苦难。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的生活态度。‎ ‎(七)、哲理感悟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 例: 观书有感 ‎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八)、爱情闺怨 ‎ 爱情 ‎ 悼亡 ‎ 闺怨 ‎ 例: 闺 怨 ‎ ‎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 ‎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 明确:(1)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 ‎(2)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 ‎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例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       苏轼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 1、苏轼梦中回忆了妻子什么片段?‎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回忆了妻子对窗梳妆的片段。‎ 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 。‎ 教学反思:‎ 1. 诗歌鉴赏历来是学生解题的一大障碍,讲练结合是很有效的方法。‎ 2. 比较阅读鉴赏,效果很好。‎ 1. 相关术语需要更明确,水平低的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多一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