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高考历史二轮分类练习题1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高考历史二轮分类练习题15

备战2014历史分类突破赢高考15‎ ‎1.鸦片战争前,道光帝曾要求粤东夷船“出具永不售卖鸦片烟土”。道光帝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鸦片走私危害了清朝统治 B. 林则徐等上书请求禁烟 C. 鸦片流入有损人民的健康 D. 人民强烈要求政府禁烟 解析:A 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官吏士兵吸食鸦片,导致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不强,危害了清朝的统治。‎ ‎2. 1840~1860年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 A. 资本主义的本质 B. 资本主义制度 ‎ C. 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C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英国连续两次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实力强,而经济实力强归功于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这是最根本的动力。‎ ‎3.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里的“两国关系的改善”是指( )‎ A. 保护鸦片走私 B. 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 C. 两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 D. 切实改善中英两国关系 解析:B 解题关键是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840年3月为鸦片战争前夕,“两国关系的改善”的举措为发动鸦片战争。‎ ‎4)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B. 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 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D. 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解析:D 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5.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主要出发点是( )‎ A.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维护民族利益 C.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D. 学习西方技术 解析:A 本题以当时人评论鸦片战争的结局和影响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对上述观点进行再认识和再评论。评论的基本观点是,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又给中国带来了重大变化。评论的方法是,针对董宗远提出的四方面危害,逐一分析评论,要从董宗远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上分析他言论的出发点。‎ ‎6.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 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D. 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 解析:B 中国大门虽然被打开,但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具有自给自足性,对外国商品具有抵制性。‎ ‎7.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 ‎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解析:D 注意时间“19世纪中期”,所谓“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使其无力应对西方的挑战,因此这里的挑战是指西方要求“修约”,扩大市场。‎ ‎8.一个侵略者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园门和那些小屋,也一个不留……我们已经完毕这件大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绝伦的建筑和物品,都一齐牺牲了。”据此分析,他参加的侵华战争应该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B 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9.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条约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日本可在通商口岸从事工艺制造,即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与《马关条约》内容相一致,故选C。‎ ‎10.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①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④‎ ‎11.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A. 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 ‎ B.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C. 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 ‎ D. 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 解析:B 每一备选项包括三个原因,将每个原因与材料对照,三个原因都能在材料中找到对应语句的。‎ ‎12.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 A. 香港 B. 台湾 C. 东北 D. 南京 解析:B 据材料中的“近代前期”以及“不令倭得”可判断选B。‎ ‎13. 右图是一张义和团运动出现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流传的反对西方基督教的宣传画(《射猪斩羊图》)。画中对联是:“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头问畜牧还想来么。”造成中国人民对洋人与洋教的这种态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清朝政府官员的支持 B. 敌视外洋事务是中国农民阶级的特性 C. 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D. 传教士肆意欺压百姓 解析:D 图片表示了对洋人、洋教的仇恨与排斥,D与教材中关于反洋教斗争兴起的原因是一致的。如不能直接判断,也可通过筛选逐一排除。图中虽有穿官服者,但与教材中官府“袒教抑民”的表述矛盾,所以A不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也是农民阶级运动,但并没有盲目敌视外洋事务,由此判断B不正确;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是存在的,但不至于激烈到如图所示程度,C错。‎ ‎14.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辛亥革命 解析:B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外国势力的仇恨”,结合A、B、C、D四个选项中具有明显排外情绪的是义和团运动。‎ ‎15. 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厢南门外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 封建落后性 B. 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 建设的散乱性 解析:C 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出现的现象。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16.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图一至图四分别是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列强武装侵略,分别指出其名称及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2)从图一、二中,体现出外国侵华的什么特征?‎ ‎(3)上图反映出中国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 ‎(4)面对此形势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主要的抗争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形势示意图的阅读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较为容易,结合图片中的时间及战争形势图的特征,先判断出战争,然后列举条约。第(2)问结合图一、二中列强侵华路线及口岸开放情况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四幅图片所发生战争的影响来综合分析局势。第(4)问结合列强侵华的过程,列举抗争活动。‎ 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到内地,以商品输出为主。‎ ‎(3)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的“愁”指的是什么? 试分析其原因。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愁”是怎样消除的?‎ ‎(2)材料二中作者的“愁”指的又是什么? 试分析其历史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前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作者的“愁”? ‎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历史问题。解题关键在于: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理解两首诗中作者之愁,体会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热切之情;二、要注意对比“春愁”和“乡愁”之根本区别。“春愁”是外来的民族矛盾,“乡愁”是中华民族内部的问题。‎ 备战2014历史分类突破赢高考 ‎1.下图为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所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对这幅漫画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 ‎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 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③表明了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 ④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A 本题要求从图片中解读关键信息。漫画把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等于“切切”(自取灭亡),故①②理解较为准确。‎ ‎2.某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林彪在一次遛马时,被国民党一士兵误伤,阎锡山命令将林彪送到山西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还把这件事向延安做了解释。该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C 从题目中“误伤”,阎锡山“向延安解释”,可知该场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3.右图是《南京大屠杀》照片,这一照片反映的悲惨景象发生在()‎ A. 1935年12月 B. 1937年12月 C. 1936年12月 D. 1938年12月 解析:B 本题属识记类题目。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 ‎4.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东条英机对日本议院作年度军事总结报告说:“昭和十五年度,敌军讫未进行主力的反攻,只有共产军于去年在华北举行大规模的出击。”“大规模的出击”指( )‎ A. 平型关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枣宜会战 D. 百团大战 解析:D 提取有效信息“共产军于去年在华北举行大规模的出击”,可判断为百团大战。‎ ‎5.下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中国经济实力强于日本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 中国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 日本侵略势力付出了沉重代价 解析:B 漫画中反映的是军民合作打败日本侵略者,也就是全民族抗战。由此可判断B项正确。‎ ‎6.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 A. 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签署了《双十协定》‎ D. 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解析:D 注意题干隐性信息,“蒋介石和毛泽东欢笑言和”即国共合作。之后用排除法:A是国民党“一大”的成果,不符合题目信息。B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就,但当时毛泽东还没有取得中共的领导权,不能说蒋与毛言和,可排除。C是抗战胜利之后重庆谈判的成果但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又可排除。故“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只能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就,即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7.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看出( )‎ A.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 中共革命道路的变化 C. 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 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解析:C 从时间上判断,左图处于抗战时期,右图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故两幅图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由日本侵略者到国民党反动派。‎ ‎8.右图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 )‎ A. 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 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 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 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解析:C 题干中“木兰”一词是关键词。C项效法古人,抗战救国符合题意。‎ ‎9.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是( )‎ ‎①《南京大屠杀》 ②《南昌起义》 ③《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④《甲午风云》‎ A. ④③②① 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解析:D ①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②是1927年的南昌起义;③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④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故选D。‎ ‎10. 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技人员的内迁 B. 军工企业的激增 C. 民营工业的发展 D. 战时需求的刺激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归纳材料信息并进行阐释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专利的增多和品种组成,不难看出是战争需求造成的。‎ ‎11. (2009·汕头一模)沈同衡作于1938年《“武运”岂能长久》的漫画反映了( )‎ ‎①日本统治者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 ②日本民众存在厌战心理 ③日本侵略面临失败境地 ④日本法西斯是中日人民共同敌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D 注意“1938年”的时间限制。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5年失败。‎ ‎12.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四次战役特征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题中某战役运用的是诱敌深入,分散敌人兵力,打击敌人主力的战术。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展开的一次大规模阵地战,是正面交锋,不符合题中的战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针对日军对敌后的大扫荡而开展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性战役,作战意图是破坏敌人在华北的交通线;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参与的一次伏击战。因此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 ‎13. 1937年,中国共产党曾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指导。”这表明 ( )‎ ‎①中共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 ②中共放弃了与国民党敌对的政策 ③中共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④中共以让步换取和国民党合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C 材料反映了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以让步换取同国民党的合作抗日,但中共的让步是有条件的,并没有放弃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 ‎14.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右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解析:B 国共两党能够合作抗日,主要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的阶级立场历来不同,且抗战中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亦不同。‎ ‎15. 在某学校的德育展室的宣传栏上,张贴着下面一幅珍贵图片。在图片旁边的解说词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中国近百年来首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B.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 D.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解析:D 图片反映了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首次反帝都知道完全胜利,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抗战胜利并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6. 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发生?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2)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图二所示,为实行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 ‎ ‎(3)根据图一、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际国内的最主要因素各是什么。‎ ‎(4)有人说图三所反映的战争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三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解析:根据相关信息可知:图一为《马关条约》签订图片,图二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图三为抗战胜利,中国受降签字现场。在清楚了解图片反映的事件的情况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该条约标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新阶段。‎ ‎(2)“大陆政策”。发动九一八事变。‎ ‎(3)国际:甲午战争时列强纵容、勾结日本侵华势力;抗日战争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答“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日”或“美苏英的支持”也可)。国内: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妥协投降;抗日战争时全民族抗战。‎ ‎(4)第一种说法: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因此是十四年抗战。第二种说法: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因此是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17. (2008·江苏高考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原因是否是真实原因?如果不是,真实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