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选修部分强化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选修部分强化练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选修部分强化练 ‎1.2016年7月,西藏××区发生了史上罕见“冰崩”。这次冰崩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冰川上冰体崩落。它属于(  )‎ A.地质地貌灾害 B.气象灾害 C.生物灾害 D.海洋灾害 答案 B 解析 冰崩主要是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引起的,属于气象灾害。‎ ‎2016年8月4日,强降雨造成我国云南省××市发生泥石流、滑坡,导致××市至瑞丽方向的龙瑞高速公路交通中断。据此完成2~3题。‎ ‎2.泥石流、滑坡属于(  )‎ A.气象灾害 B.海洋灾害 C.生物灾害 D.地质灾害 ‎3.云南省8月份降水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台风影响明显 B.盛行西南季风 C.地形抬升明显 D.准静止锋影响 答案 2.D 3.B 解析 第2题,考查了自然灾害的类型。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第3题,考查了降水的影响因素。云南省8月份降水多,是因为受来自于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10 / 10‎ ‎(2016·浙江苍南月考)2013年湖南大米被检出镉超标后,其“鱼米之乡”的光环被罩上了一层阴影。不仅是湖南,国内多个地区出产的稻米被查出镉超标,土壤污染已成为我国众多地方的“公害”。“镉米危机”的出现,再次敲响土壤污染警钟。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土壤污染的原因,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残留过多 B.使用被污染的水源灌溉农田 C.农田堆放有毒、有害的废弃物,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 D.在农田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 ‎5.下列治理土壤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将所有的工厂停产整顿 B.发展旱作农业,靠天收,不再引水灌溉 C.进口发达国家的粮食,不购买、不食用出现污染米的地区的食品 D.严格控制、消除污染源,对已经遭到污染的土壤采取措施治理,不让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 答案 4.D 5.D 解析 第4题,土壤污染的原因包括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残留过多,A叙述合理;使用被污染的水源灌溉农田,B叙述合理;农田堆放有毒、有害的废弃物,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C叙述合理;在农田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不属于土壤污染,D叙述不合理。第5题,治理土壤污染,将所有的工厂停产整顿,不切实际,且会阻碍经济发展,A错误。发展旱作农业,靠天收,不再引水灌溉,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影响经济增长,B错误。进口发达国家的粮食,不购买、不食用出现污染米的地区的食品,不能解决土壤污染问题,C错误。严格控制、消除污染源,对已经遭到污染的土壤采取措施治理,不让有害物质进入食物链,D正确。‎ 10 / 10‎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据此完成6~7题。‎ ‎6.在“五水共治”工作推进过程中,下列产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①养猪场 ②葡萄种植基地 ③纺织厂 ④电镀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7.下列适合用来防治生活污水的措施是(  )‎ A.建化粪池,节约用水 B.使用含磷洗涤剂,倡导绿色生活 C.推行清洁生产,控制工业污染源 D.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答案 6.D 7.A 解析 第6题,养猪场和电镀厂在生产过程中对水源污染严重,因此在“五水共治”工作中,受到的冲击最大。第7题,使用含磷洗涤剂,污水排放到河湖中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排除B;工业废水不属于生活污水,C项不符合题意;使用化肥、农药属于农业生产,其废水也不属于生活污水,排除D。‎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山脉属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土壤盐渍化 D.沙尘暴 ‎10.河流在乙处附近流量减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降水量减小 B.农业灌溉用水过多 C.植被较少 D.蒸发量增大 10 / 10‎ 答案 8.B 9.A 10.B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知,①为阴山,②为贺兰山,③为太行山,④为秦岭,我国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为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而贺兰山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位置大体一致。第9题,甲地形区为我国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暴雨冲刷严重,当人们对土地不合理利用或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时,水土流失就变得更加严重。第10题,乙处为我国宁夏平原,降水少,该处河流流量减小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用水过多,B对。植被较少、降水量减小、蒸发量增大不是人为原因。‎ ‎(2016·浙江金华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面积比例图”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1~12题。‎ ‎11.从材料中推断,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12.解决该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1.B 12.C 10 / 10‎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分析:薪柴比重较大,说明植被破坏严重,加上我国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属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因此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12题,南方低山丘陵多,河流水流急促,可开发水能资源,进行炉灶革新,可节省能源,这两方面都有利于解决当地居民生活用能问题,C正确;而封山育林,禁止采伐,不符合当地实际;乡村经济落后,不可能都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2016·浙江瑞安质检)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洋污染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洋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洋污染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洋污染问题 ‎14.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5.图中①环境问题的影响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答案 13.B 14.D 15.C 10 / 10‎ 解析 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其只能是荒漠化问题;②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发达国家,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森林区和东北亚地区,只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⑤分布在近岸海域一带,应该是海洋污染问题。第14题,欧洲西部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气体造成的。第15题,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逐渐形成新的荒漠。‎ ‎16.读“我国东部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何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 答案 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该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洪流)携带物质容易在此堆积。‎ 解析 该村落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开山取石,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地表多松散物质,雨季降水量大,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悬浮在贴近地面大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的集合。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的集合,它是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千米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我国把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发布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使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现在的雾霾天气就是大量PM2.5所致。‎ 材料二 有媒体戏称:我国北方城市强霾污染物是英国伦敦烟雾+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中国特色”的空气污染物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污染物。‎ 10 / 10‎ ‎(1)PM2.5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我国北方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 ‎(2)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尤其是火力发电厂等燃煤企业排放的煤烟),汽车尾气,燃放鞭炮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北方冬季烧煤供暖产生的废气、烟尘,建筑工地施工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或餐馆等产生的烟尘。‎ ‎(2)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现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等。‎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内容及有关知识可判断我国北方城市中PM2.5的来源主要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的烟尘等。第(2)题,从规划城市交通路网、完善公共交通、推广清洁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18.(2016·浙江宁波期末)1984年,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中的霍比特煤矿采矿作业仅仅局限于煤河西岸的一片相对较小的区域,到2009年,采××区已向南向西扩展了大约40平方千米。许多煤矿位于穆德河上游分水岭上,煤矿公司将大量的采矿废石丢弃于山谷和溪流之中,形成了山谷堆积。在霍比特煤矿附近形成的最长山谷堆积几乎完全填满了穆德河的康内利支流,从源头一直到河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废矿石的不合理堆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废矿石的合理处理办法。‎ 答案 (1)占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对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提高山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2)回填采空区,废矿石资源化处理。‎ 10 / 10‎ 解析 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废矿石形成了山谷堆积,占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污染河流和地下水;山区松散的堆积物遇到暴雨可能会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2)题,废矿石可回填采空区及进行资源化处理。‎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县与贵州省××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千米)和5.6级(震源深度10千米)的地震。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5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的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2)简述为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①震源浅,两次地震产生叠加影响;②建筑物抗震强度低;③震中附近人口密度较大。‎ ‎(2)①加强监测预警及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③地震发生后,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应对。‎ 解析 第(1)题,影响地震破坏性大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等)、社会经济因素(建筑物、人口城市分布、经济发达程度、抗震措施等),结合材料中信息分析即可。第(2)题,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可从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 ‎20.【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学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 10 / 10‎ ‎ 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3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 ‎1977年 ‎1987年 ‎2000年 ‎2010年 耕地 ‎302‎ ‎419‎ ‎451‎ ‎454‎ 草地 ‎7 286‎ ‎7 144‎ ‎7 098‎ ‎7 096‎ 建设用地 ‎7‎ ‎13‎ ‎20‎ ‎36‎ 水域 ‎4 678‎ ‎4 568‎ ‎4 533‎ ‎4 575‎ ‎(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2)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答案 (1)沙源地: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是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特点:湖面扩大。‎ 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3)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10 / 10‎ 解析 第(1)题,沙源地即沙尘的来源地区。甲区域西部是青海湖,湖床可能成为沙源地,一旦水位下降,湖床出露,即可成为沙源地;附近还有河流,河床在枯水期水位下降,也可以成为沙源地;河流注入青海湖的河口地区,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是由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也能成为沙源地。沙地的形成既要考虑沙的来源,也要考虑沙尘的沉积。第(2)题,青海湖水面变化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来源。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多少取决于气温的变化。近年来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增加,所以湖面短时期内是增大的。第(3)题,生态破坏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从表格中土地利用的变化来看,植被逐渐被破坏,耕地越来越多,草地越来越少了,而整体的水域面积在减少,裸露的土地增加,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进而还会造成沙尘暴多发。‎ 10 /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