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分析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分析题

高考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分析题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本题组以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第1题,图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图中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因此发育了贫瘠的红壤。 答案:1.A 2.C 3.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  ) 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 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意在考查考生对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在河口地带沉积而成,当河流入海泥沙量减少时,原有沉积平衡被打破,沉积量减少,而海浪作用相对加强,故会出现侵蚀后退现象。 答案:D ‎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的含义是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          D.化合作用 解析:若A为绿色植物,图中含义为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 答案:A 5.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          (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解析:图中反映了森林的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答案:D 6.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                  (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它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答案:D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据此回答7~9题。 7.南方丘陵区和黄土高原区都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区域,据此判断两地人地矛盾尖锐的共同原因是      (  )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 ③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工业污染 ④过度攫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致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由于两地开发较早,人口较密集,人口增长过快,人们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过度攫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两地人地矛盾尖锐。 答案:D 8.造成黄淮海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  ) ①土壤 ②地貌 ③水文 ④气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基本要素是地貌和气候。 答案:D 9.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        (  ) A.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                B.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区域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体现。从题干可知,实例体现的是一个区域的情况,从而排除C、D;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体现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B正确。 答案:B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2的来源:①是动植物遗体分解;②是呼吸作用;③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 答案:B 11.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臭氧空洞的形成主要是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与森林破坏无关。 答案:D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解析:地貌、岩石亦属于地理环境要素,C项中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D项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属于整体性,而不是形成了地域差异。 答案:B 13.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解析:B项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C项是保持相对不变而不是固定不变;D项平衡功能是相对的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 答案:A ‎ 读漫画“把云留住”,回答14~15题。‎ ‎14.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15.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4题,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裸地和森林截然不同,从漫画上看,植被的破坏影响最明显。第15题,植被与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4.C 15.A 二、非选择题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试解释黄河在乙图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降低 解析:(1)两地中甲为江汉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农作物为水稻,乙为宁夏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化明显,研究性学习针对当地情况,合理选择即可。(2)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及河流径流,能净化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湖泊减小,湖泊变为陆地,气候大陆性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结冰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该河段自南向北流,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4)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水稻 铁路沿线固沙植被的研究等(只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可)‎ ‎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即可) (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17.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该湖泊是世界有名的内陆湖    (湖泊名称)。简要分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40多年前,图中A城市曾经是该湖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解析:本题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经纬度位置和湖泊的形状可以 看出该湖泊是咸海,咸海周围应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成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从图中1960~2019年咸海面积和形状的变化很容易得出咸海面积不断缩小的结论,原因应该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组织答案;商业捕捞的终止是因为渔业资源的枯竭,而渔业资源的枯竭是环境变迁的结果,人类大量的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温带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使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湖泊面积的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水汽蒸发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某一个自然要素后,最终改变了整个地理环境,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答案:(1)咸海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3)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类大量死亡。 (4)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