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真题解答题专项训练立体几何文科学生版
2018年高考真题解答题专项训练:立体几何(文科)学生版 1.(2018年浙江卷)如图,已知多面体ABCA1B1C1,A1A,B1B,C1C均垂直于平面ABC,∠ABC=120°,A1A=4,C1C=1,AB=BC=B1B=2. (Ⅰ)证明:AB1⊥平面A1B1C1; (Ⅱ)求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2.(2018年天津卷)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ABC是等边三角形,平面ABC⊥平面ABD,点M为棱AB的中点,AB=2,AD=,∠BAD=90°. (Ⅰ)求证:AD⊥BC; (Ⅱ)求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角的余弦值; (Ⅲ)求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 3.(2018年北京卷)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E,F分别为AD,PB的中点. (Ⅰ)求证:PE⊥BC; (Ⅱ)求证:平面PAB⊥平面PCD; (Ⅲ)求证:EF∥平面PCD. 4.(2018年新课标1卷)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 (1)证明:平面ACD⊥平面ABC; (2)Q为线段AD上一点,P为线段BC上一点,且BP=DQ=23DA,求三棱锥Q-ABP的体积. 5.(2018年新课标3卷)如图,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所在平面垂直,M是CD上异于C,D的点. (1)证明:平面AMD⊥平面BMC; (2)在线段AM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PBD?说明理由. 6.(2018年新课标2卷)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22,PA=PB=PC=AC=4,O为AC的中点. (1)证明:PO⊥平面ABC; (2)若点M在棱BC上,且MC=2MB,求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 参考答案 1.(Ⅰ)见解析;(Ⅱ)3913.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浙江卷) 【解析】分析:方法一:(Ⅰ)通过计算,根据勾股定理得AB1⊥A1B1,AB1⊥B1C1,再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结论,(Ⅱ)找出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方法二:(Ⅰ)根据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各点的坐标,根据向量之积为0得出AB1⊥A1B1,AB1⊥A1C1,再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结论,(Ⅱ)根据方程组解出平面ABB1的一个法向量,然后利用AC1与平面ABB1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公式及线面角与向量夹角的互余关系求解. 详解:方法一: (Ⅰ)由AB=2,AA1=4,BB1=2,AA1⊥AB,BB1⊥AB得AB1=A1B1=22, 所以A1B12+AB12=AA12. 故AB1⊥A1B1. 由BC=2,BB1=2,CC1=1, BB1⊥BC,CC1⊥BC得B1C1=5, 由AB=BC=2,∠ABC=120°得AC=23, 由CC1⊥AC,得AC1=13,所以AB12+B1C12=AC12,故AB1⊥B1C1. 因此AB1⊥平面A1B1C1. (Ⅱ)如图,过点C1作C1D⊥A1B1,交直线A1B1于点D,连结AD. 由AB1⊥平面A1B1C1得平面A1B1C1⊥平面ABB1, 由C1D⊥A1B1得C1D⊥平面ABB1, 所以∠C1AD是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学科.网 由B1C1=5,A1B1=22,A1C1=21得cos∠C1A1B1=67,sin∠C1A1B1=17, 所以C1D=3,故sin∠C1AD=C1DAC1=3913. 因此,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3913. 方法二: (Ⅰ)如图,以AC的中点O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B,OC为x,y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由题意知各点坐标如下: A(0,-3,0),B(1,0,0),A1(0,-3,4),B1(1,0,2),C1(0,3,1), 因此AB1=(1,3,2),A1B1=(1,3,-2),A1C1=(0,23,-3), 由AB1⋅A1B1=0得AB1⊥A1B1. 由AB1⋅A1C1=0得AB1⊥A1C1. 所以AB1⊥平面A1B1C1. (Ⅱ)设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为θ. 由(Ⅰ)可知AC1=(0,23,1),AB=(1,3,0),BB1=(0,0,2), 设平面ABB1的法向量n=(x,y,z). 由n⋅AB=0,n⋅BB1=0,即x+3y=0,2z=0,可取n=(-3,1,0). 所以sinθ=|cosAC1,n|=|AC1⋅n||AC1|⋅|n|=3913. 因此,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3913. 点睛: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 2.(Ⅰ)证明见解析;(Ⅱ) ;(Ⅲ) .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数学(天津卷) 【解析】分析:(Ⅰ)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AD⊥平面ABC,则AD⊥BC. (Ⅱ)取棱AC的中点N,连接MN,ND.由几何关系可知∠DMN(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的角.计算可得.则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Ⅲ)连接CM.由题意可知CM⊥平面ABD.则∠CDM为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的角.计算可得.即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详解:(Ⅰ)证明:由平面ABC⊥平面ABD,平面ABC∩平面ABD=AB,AD⊥AB,可得AD⊥平面ABC,故AD⊥BC. (Ⅱ)取棱AC的中点N,连接MN,ND.又因为M为棱AB的中点,故MN∥BC.所以∠DMN(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的角. 在Rt△DAM中,AM=1,故DM=.因为AD⊥平面ABC,故AD⊥AC. 在Rt△DAN中,AN=1,故DN=. 在等腰三角形DMN中,MN=1,可得. 所以,异面直线BC与M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Ⅲ)连接CM.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M为边AB的中点,故CM⊥AB,CM= .又因为平面ABC⊥平面ABD,而CM平面ABC,故CM⊥平面ABD.所以,∠CDM为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的角. 在Rt△CAD中,CD==4. 在Rt△CMD中, . 所以,直线CD与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垂直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3.(Ⅰ)见解析 (Ⅱ)见解析 (Ⅲ)见解析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数学(北京卷) 【解析】分析:(1)欲证PE⊥BC,只需证明PE⊥AD即可;(2)先证PD⊥平面PAB,再证平面PAB⊥平面PCD;(3)取PC中点G,连接FG,DG,证明EF//DG,则EF//平面PCD. 详解: (Ⅰ)∵PA=PD,且E为AD的中点,∴PE⊥AD. ∵底面ABCD为矩形,∴BC∥AD, ∴PE⊥BC. (Ⅱ)∵底面ABCD为矩形,∴AB⊥AD. ∵平面PAD⊥平面ABCD,∴AB⊥平面PAD. ∴AB⊥PD.又PA⊥PD, ∵PD⊥平面PAB,∴平面PAB⊥平面PCD. (Ⅲ)如图,取PC中点G,连接FG,GD. ∵F,G分别为PB和PC的中点,∴FG∥BC,且FG=12BC. ∵四边形ABCD为矩形,且E为AD的中点, ∴ED∥BC,DE=12BC, ∴ED∥FG,且ED=FG,∴四边形EFGD为平行四边形, ∴EF∥GD. 又EF⊄平面PCD,GD⊂平面PCD, ∴EF∥平面PCD. 点睛:证明面面关系的核心是证明线面关系,证明线面关系的核心是证明线线关系.证明线线平行的方法:(1)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三角形中位线法;(3)平行四边形法. 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勾股定理逆定理;(3)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4)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4.(1)见解析. (2)1.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数学(新课标I卷)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题的条件,可以得到∠BAC=90,即BA⊥AC,再结合已知条件BA⊥AD,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得AB⊥平面ACD,又因为AB⊂平面ABC,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得平面ACD⊥平面ABC; (2)根据已知条件,求得相关的线段的长度,根据第一问的相关垂直的条件,求得三棱锥的高,之后借助于三棱锥的体积公式求得三棱锥的体积. 详解:(1)由已知可得,∠BAC=90°,BA⊥AC. 又BA⊥AD,且AC∩AD=A,所以AB⊥平面ACD. 又AB⊂平面ABC, 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2)由已知可得,DC=CM=AB=3,DA=32. 又BP=DQ=23DA,所以BP=22. 作QE⊥AC,垂足为E,则QE =∥ 13DC. 由已知及(1)可得DC⊥平面ABC,所以QE⊥平面ABC,QE=1. 因此,三棱锥Q-ABP的体积为 VQ-ABP=13×QE×S△ABP=13×1×12×3×22sin45°=1.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立体几何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面面垂直的判定以及三棱锥的体积的求解,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清楚题中的有关垂直的直线的位置,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得线面垂直,之后应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得面面垂直,需要明确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的关系,在求三棱锥的体积的时候,注意应用体积公式求解即可. 5.(1)证明见解析 (2)存在,理由见解析 【来源】2018年全国卷Ⅲ文数高考试题文档版 【解析】分析:(1)先证AD⊥CM,再证CM⊥MD,进而完成证明。 (2)判断出P为AM中点,,证明MC∥OP,然后进行证明即可。 详解:(1)由题设知,平面CMD⊥平面ABCD,交线为CD. 因为BC⊥CD,BC⊂平面ABCD,所以BC⊥平面CMD,故BC⊥DM. 因为M为CD上异于C,D的点,且DC为直径,所以DM⊥CM. 又BC∩CM=C,所以DM⊥平面BMC. 而DM⊂平面AMD,故平面AMD⊥平面BMC. (2)当P为AM的中点时,MC∥平面PBD. 证明如下:连结AC交BD于O.因为ABCD为矩形,所以O为AC中点. 连结OP,因为P为AM 中点,所以MC∥OP. MC⊄平面PBD,OP⊂平面PBD,所以MC∥平面PB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面面垂直的证明,利用线线垂直得到线面垂直,再得到面面垂直,第二问先断出P为AM中点,然后作辅助线,由线线平行得到线面平行,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属于中档题。 6.解: (1)因为AP=CP=AC=4,O为AC的中点,所以OP⊥AC,且OP=23. 连结OB.因为AB=BC=22AC,所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AC,OB=12AC=2. 由OP2+OB2=PB2知,OP⊥OB. 由OP⊥OB,OP⊥AC知PO⊥平面ABC. (2)作CH⊥OM,垂足为H.又由(1)可得OP⊥CH,所以CH⊥平面POM. 故CH的长为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 由题设可知OC=12AC=2,CM=23BC=423,∠ACB=45°. 所以OM=253,CH=OC⋅MC⋅sin∠ACBOM=455. 所以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为455. 【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数(全国卷II) 【解析】分析:(1)连接OB,欲证PO⊥平面ABC,只需证明PO⊥AC,PO⊥OB即可;(2)过点C作CH⊥OM ,垂足为M,只需论证CH的长即为所求,再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即可. 详解:(1)因为AP=CP=AC=4,O为AC的中点,所以OP⊥AC,且OP=23. 连结OB.因为AB=BC=22AC,所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AC,OB=12AC=2. 由OP2+OB2=PB2知,OP⊥OB. 由OP⊥OB,OP⊥AC知PO⊥平面ABC. (2)作CH⊥OM,垂足为H.又由(1)可得OP⊥CH,所以CH⊥平面POM. 故CH的长为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 由题设可知OC=12AC=2,CM=23BC=423,∠ACB=45°. 所以OM=253,CH=OC⋅MC⋅sin∠ACBOM=455. 所以点C到平面POM的距离为455. 点睛:立体几何解答题在高考中难度低于解析几何,属于易得分题,第一问多以线面的证明为主,解题的核心是能将问题转化为线线关系的证明;本题第二问可以通过作出点到平面的距离线段求解,也可利用等体积法解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