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立体几何线面角的计算归类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高考立体几何线面角的计算归类分析

新课标高考立体几何——线面角的计算归类分析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李平 作者简介 李平,男,1970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现任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总务处副主任。深圳市“技术创新能手”称号、深圳市高考先进个人。在教材教法、高考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成效显著。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主编和参编教育类书籍多部,发表教研论文多篇,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有多人次获奖。‎ 摘 要 求线面角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空间角的计算转化为计算平面内的角, 然后再用代数、三角的方法求解,这种将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转化的思想方法, 是立体几何中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 同时它也体现了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充分地展示了平移法、射影法、补形法这些立体几何特有方法的威力. ‎ 关键词 线面角 空间角 平移法 等体积法 空间向量方法 线面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 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若直线平面, 则与所成角为;‎ 若直线平面或直线平面, 则与所成角为.‎ ‎2.线面角的范围: .‎ ‎3.线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垂线法).‎ ‎(2)虚拟法(等体积法). ‎ ‎(3)平移法.‎ ‎(4)向量法.‎ 线面角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空间图形的一个突出的量化指标, 是空间位置关系的具体体现, 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树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故线面角一直以高频率的姿态出现在历年高考试题中.‎ 求解线面角问题一般遵循(找)、证、算三个步骤, 并多以棱锥与棱柱作为考查的载体. 求解线面角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利用传统几何方法; 二是利用空间向量方法. ‎ 总之, 求线面角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空间角的计算转化为计算平面内的角, 然后再用代数、三角的方法求解, 这种将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转化的思想方法, 是立体几何中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 同时它也体现了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 充分地展示了平移法、射影法、补形法这些立体几何特有方法的威力.‎ 本作者试就这一热点作一比较系统的归类与分析.希望对同学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复习有一定的帮助.‎ 例题分析 (1) 定义法(垂线法): 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即为线面角;解决该类 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然后将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在某一直角三角形内求解.‎ 例1[2011·天津卷]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 ‎∠ADC=45°,AD=AC=1,O为AC的中点,PO⊥平面ABCD,PO=2,M为PD的中点.‎ ‎(1)证明PB∥平面ACM;‎ ‎(2)证明AD⊥平面PAC;‎ ‎(3)求直线AM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证明:(1)连接BD,MO.‎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因为O为AC的中点,‎ 所以O为BD的中点.又M为PD的中点,所以PB∥MO.‎ 因为PB⊄平面ACM,MO⊂平面ACM,所以PB∥平面ACM.‎ ‎(2)因为∠ADC=45°,且AD=AC=1,‎ 所以∠DAC=90°,即AD⊥AC.‎ 又PO⊥平面ABCD,AD⊂平面ABCD,所以PO⊥AD.‎ 而AC∩PO=O,所以AD⊥平面PAC.‎ ‎(3)取DO中点N,连接MN,AN.‎ 因为M为PD的中点,所以MN∥PO,且MN=PO=1.‎ 由PO⊥平面ABCD,得MN⊥平面ABCD,‎ ‎∴∠MAN是直线AM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在Rt△DAO中,AD=1,AO=,所以DO=.‎ 从而AN=DO=.‎ 在Rt△ANM中,tan∠MAN===,‎ 即直线AM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点评】 求线面角, 解题时要明确线面角的范围, 利用转化思想, 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 通过解三角形来解决. 求解的关键是作出垂线, 即从斜线上选取异于斜足的一点作平面的垂线. 有时也可采用间接法和空间向量法, 借助公式直接求解.‎ ‎(2)虚拟法(等体积法):线面角的求法还可以不用做出平面角.可求出线上某点到 平面的距离,利用可求. 即先运用等积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后虚拟直角三角形求解. ‎ 例2.[2011·全国卷] 如图,四棱锥中, ,,侧面为等边三角形,.‎ ‎(I) 证明:平面;‎ ‎(II)求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 ‎(I)证明:取的中点,连接,,‎ ‎,,,.‎ E ‎∴,,.‎ ‎∴ 四边形是矩形.‎ ‎∴,.‎ 又∵,,.‎ ‎∴ .‎ ‎∵ , ∴ ,即.‎ 同理可证: , 又∵, ∴平面.‎ ‎(II)解: 线面角的求法还可以不用作出平面角,可求出线上某点到平面的距离,利用可求,故只需求点到面的距离即可.‎ 由等积转化思想可知, ① , ② .‎ 设点到面的距离为,点到面的距离为.‎ 由(I)问可知, 平面, ∴ .‎ 又∵, .‎ 由②式可知, ,即 , .‎ 又∵平面, ∴, 又∵ , ∴.‎ ‎∴ , 又知,‎ ‎∴ , ∴.‎ ‎∴ , ‎ 又∵ .‎ 由①式可知, ,即 , .‎ 由可得, .‎ ‎【点评】 以上解法主要运用三角形全等和等积转化的思想,思路自然,属常规通法,是高三学生应熟练掌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平移法: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移,计算其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也可平移平面.‎ 例3.[2010·山东卷] 如图,在五棱锥P-ABCDE中,平面ABCDE,AB∥CD,‎ AC∥ED,AE∥BC,,三角形PAB是等腰三角形.‎ D C B A E P ‎(Ⅰ)求证:平面PCD 平面PAC;‎ ‎(Ⅱ)求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大小.‎ 解:(Ⅰ)证明:因为ABC=45°,AB=2,BC=4,‎ 所以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 解得,所以,‎ 即,又PA⊥平面ABCDE,所以PA⊥,‎ 又PA,所以,‎ 又AB∥CD,所以,‎ 又因为,所以平面PCD⊥平面PAC;‎ 解法一(平移直线法):延长线段AE,CD,‎ 相交于点H,连结PH,构成四棱锥P-ABCH,‎ 如图所示.连结BH交AC于点M,取PH中点N,‎ 则MN∥PB,所以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的角 就是直线MN与平面PCH所成的角.‎ 过点M作MG⊥PC于点G,因为平面PCD⊥平面PAC,‎ 所以MG⊥平面PCH,所以∠MNG就是直线MN与平面PCH所成的角,‎ 即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的角.‎ 取PC的中点F,连结AF,由(1)知PA=AC=,‎ 所以AF⊥PC,因为平面PCD⊥平面PAC,所以AF⊥平面PCH.‎ 又因为MG⊥平面PCE,M为线段AC的中点,所以G为线段FC的中点,‎ 所以MG=AF=1,MN=PB=2,所以sin∠MNG==,所以∠MNG=,‎ 即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大小为.‎ 解法二(平移平面法):如图,构造三棱柱.取PC的中点F,连结AF,‎ 由(1)知PA=AC=,所以AF⊥PC,‎ 因为平面PCD⊥平面PAC,所以AF⊥平面PCD.‎ 过点B作点,所以⊥平面PCD. ‎ 连结,则就是PB在平面PCD上的射影,‎ ‎∠BPF′就是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的角.‎ 因为sin∠BPF′=,‎ 所以∠BPF′=,即直线PB与平面PCD所成角的大小为.‎ ‎【点评】 利用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相等性,通过补充图形,完成合理转化.‎ ‎(4)向量法: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则 ‎.即利用平面的法向量将线面角问题转化为两个向量的夹角问题, ‎ 可避免作角这一步骤, 从而降低了求解的难度.‎ 例4.[2007·全国卷]四棱锥中,底面为平行四边形,侧面底面.已知,,,.‎ ‎(Ⅰ)证明;‎ ‎(Ⅱ)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Ⅰ)作,垂足为,连结,‎ 由侧面底面,得平面.‎ 因为,所以.‎ 又,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图,以为坐标原点,为轴正向,‎ 建立直角坐标系,,,,,,,‎ ‎,所以.‎ ‎(Ⅱ)取中点,,连结,取中点,连结,.,,.‎ ‎,,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 所以平面,与的夹角记为,与平面所成的角记为,则与互余.,.,,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点评】 即利用平面的法向量将线面角问题转化为两个向量的夹角问题, 可避免作角 这一步骤, 从而降低了求解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张健.2011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八)—立体几何.中国数学教育,2011(7-8); [2]何小亚.2011 年广东高考立体几何大题分析.中学数学月刊,2011(8); [3]赵建勋.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分类研究.中学数学研究,2003(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