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学案人文地理部分 城市与环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学案人文地理部分 城市与环境

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 考纲解读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理念,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知识导图 一、城市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分析 ‎(1)自然地理区位 ‎(2) ‎(3)政治文化区位 ‎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三、城市土地利用 四、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 ‎2.城市空间结构 ‎(1)西方:有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和多核心学说三种理论模式。‎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又强调依山就水自由布置。‎ 五、中心地理论 ‎1.中心地 ‎2.城镇体系 ‎(1)城镇规模大小与数量成反比。‎ ‎(2)城镇空间分布受制于商业、行政、交通运输因素。‎ ‎(3)中心地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4)高级中心地比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 ‎(5)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考点一 城市区位因素与城市等级体系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城市等级体系的特点 ‎3.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此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对比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等)条件、丰富的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学法指导]‎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1)从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地形: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是否平坦开阔。‎ 气候:判断该地区受何种气候影响,降水、气温的分布状况如何。‎ 河流: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 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2)从经济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邻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是否为多种交通方式的交会处,得出交通便利程度。‎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是否雄厚(能否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剩余农产品)。‎ 政治与政策:是否为行政中心(如省市政府所在地、首都);是否有国家政策影响等。‎ 旅游:该城市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旅游业是否发达。‎ 科技:根据该城市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多少,判断科技是否发达。‎ 宗教:是否为宗教圣地(拉萨、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等,一般城市都不需考虑)。‎ ‎[特别说明] 1.城市区位包含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城市的位置是指每个城市分布的具体地理位置(即在哪里),而城市的分布则是指城市的总体布局状况(即哪里多,哪里少)。‎ ‎2.分析某典型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应考虑到该城市诞生时是什么区位导致了它的兴起,即主导区位,既可能是自然区位(如:武汉——干支流汇合处),也可能是社会经济区位(如:大庆——矿产)。‎ ‎3.城市的区位评价 城市区位评价时,需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做综合的评价分析,从利与弊双方面进行讨论、评价。‎ ‎[对应训练]‎ ‎1.(2019·河南测试)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 ‎(2)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 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 解析: 第(1)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故A正确。第(2)题,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越全面,城镇间距离越远(区域内密度越小);城镇等级越低,则服务范围越小,城镇间距离越近。图示县城为等级最低的城镇,故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答案: (1)A (2)C 考点二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布局 ‎1.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土地利用集聚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2)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功能区 商业区(城市 的核心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呈片、团、点状分布 特征 中心商务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导致集聚;又因环保、地租、交通等导致分散 建筑质量上出现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 低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 相联系 ‎ [学法指导]‎ 功能区类型的判断 ‎(1)看清楚图名和图例。‎ ‎(2)注意分布的关系,一般商业区分布在中心位置,从里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3)抓住各种功能区的典型特征,如住宅区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区内部所占面积最大;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商业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小,更为集中。‎ ‎(4)注意各种功能区人口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2.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评价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①便利的交通。‎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③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①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②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③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2.(2019·保定一模)2019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提法是城市主导用地布局模式要由“大院式”向“街区式”转变。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采用“大院式”城市主导用地布局主要考虑的是(  )‎ A.便于管理        B.人口密度大 C.地价低廉 D.地形平坦 ‎(2)以下城市功能区中最适宜采用“街区式”布局模式的是(  )‎ A.仓储区 B.大型居住区 C.绿地 D.学校 ‎(3)我国城市主导用地布局从“大院式”向“街区式”的转变,将会(  )‎ A.增加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 B.降低城市商业网点密度 C.分散城市功能区布局 D.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解析: 第(1)题,图示“大院式”和“街区式”最大不同,体现在对外开放性不同,大院式内部较封闭,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管理。第(2)题,大型居住区内部人口众多,进出小区交通压力大,采用街区式布局模式,利于内部与外部交通线的连接,便于出行。第(3)题,这种转变可把小区内交通与城市交通紧密连接成一个整体,提高小区内道路的利用效率,故D正确。‎ 答案: (1)A (2)B (3)D 考点三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影响因素 ‎2.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城市地价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地价随离市中心的距离变化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的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区位选择原因 最大程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重大,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2)交通通达度对地租高低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3.(2019·福建联考)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剖面与各类土地付租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则发展b2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林地附近,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2)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交通运输功能区已不能满足客货周转的需要,该城市要规划建设一个飞机场,该飞机场最适宜布局在(  )‎ A.a处   B.b1处  ‎ C.c处   D.d处 解析: 第(1)题,b1位于市中心的周边,而b2远离市区,且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地租较周边地区高,可判断出两地都为住宅区,b2为高级住宅区,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第(2)题,飞机场应该布局在距城市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以减少对市区居民的干扰,并且要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于排水,图中d处最合适。‎ 答案: (1)C (2)D 考向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体系 ‎(2019·课标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径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2)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3)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关键点拨] 城市多核心模式的形成过程:随着城市的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的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拥堵和住房拥挤等原因,使远离中心的区域也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本题题眼为“出行能耗”的概念。从概念可知出行距离越远,出行次数越多,出行能耗越大。‎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布。读图可知,甲、乙、丙站点距离近且级别都较高,说明沿线区域人流、物流量大,且地处内环线附近,应该为中心商务区,A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形态。读图可知,城市环线中心为一级站点,人流量大,为一个核心,沿地铁线的方向又出现了多个一级站点,说明这些站点处也是城市发展核心,故该城市空间形态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第(3)题,地铁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的,在人口流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疏解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越高,故选B项。‎ 答案: (1)A (2)C (3)B 考向二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职能 ‎(2019·课标Ⅰ)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 第(1)题,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由此可知该地区的城市职能清晰明确,这限制了各核心城市服务种类的随意变动,故A项正确。第(2)题,由于各核心城市分工明确,所以该地区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故B项正确。分工明确对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品升级影响很小,故A、C、D项错误。第(3)题,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与城市化水平有关,和经济发展有关,与城市空间规划无关,故A项错误。地区人口密度变化与人口增长有关,与城市空间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该地区空间规划的实施,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各城市,加强了区内各城市的协调,而不是竞争,并由此提高了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城市群,故C项错误。该地区城市在外围,中心有面积较大的“绿心”,且各城市之间有不可侵占的绿地,这种规划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故D项正确。‎ 答案: (1)A (2)B (3)D 考向三 城市区位因素 ‎(2019·全国大纲)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该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地有港口,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好,容易发展成城市,故选D。甲地与周围地区相比,没有气候或者地形方面的优势,甲地是因建设港口发展起来的,其公路交通的枢纽地位不显著,故不选A、B、C。第(2)题,甲地由于港口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这是其成为首都的最重要条件。‎ 答案: (1)D (2)D 城市功能分区和影响因素分析 ‎1.立足地理实践力,考查城市功能区 ‎(2019·湖北联考)下图为长江沿岸某城市用地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B.住宅区、文化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行政区 ‎(2)该城市拟在B地布局重化工业基地,其区位选择的最大优势是(  )‎ A.离城区近,方便工人上下班 B.铁路运输、水运便利,可降低成本 C.最小风频上风向,污染较轻 D.基础设施完善,占用耕地少 解析: 第(1)题,城市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由此判断甲为住宅区。工业区一般布局在城市外围,且邻近交通线,故乙为工业区。丙位于市中心,最可能为商业区。第(2)题,化工园区运输量大,应布局在铁路运输及水运便利的地区。‎ 答案: (1)C (2)B ‎2.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城市体系 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同。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城市郊区建设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网上购物,很多大型购物中心营业额增长放缓或下降。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Ⅰ(销售普通商品)、Ⅱ(销售高档商品)两购物中心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 A.I服务范围为甲城市郊区 B.Ⅱ服务范围为甲城市及邻近地区 C.I服务范围大于Ⅱ D.I与Ⅱ服务范围不重叠 ‎(2)网购对大型购物中心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型购物中心数量大幅增加 ②大型购物中心建设规模显著扩大 ③大型购物中心部分门店功能转向展示或出现空置 ‎④大型购物中心营业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根据题意,Ⅰ为大城市大型购物中心,其服务范围应包括甲城市及其郊区;Ⅱ销售高档商品,级别较高,服务范围应比Ⅰ大,并覆盖I的服务范围,包括甲城市和邻近城郊。第(2)题,网购使传统的购物形式受到冲击,大型购物中心营业额下降或放缓,故不难判断出③④项正确,选D。‎ 答案: (1)B (2)D ‎3.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城市规划 ‎(2019·江西一模)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单位:km),据此并结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现状 圈层增长模式 双城增长模式 新城增长模式 市级 ‎3.40‎ ‎3.50‎ ‎3.31‎ ‎6.17‎ 区级 ‎1.86‎ ‎1.95‎ ‎1.84‎ ‎1.87‎ 综合 ‎2.21‎ ‎2.33‎ ‎2.21‎ ‎2.94‎ ‎(1)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  )‎ A.现状 B.圈层增长模式 C.双城增长模式 D.新城增长模式 ‎(2)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 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 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 解析: 第(1)题,表中数据显示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则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碳也最少,故C正确。第(2)题,图示双城增长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故A正确。‎ 答案: (1)C (2)A 高考常考的图表系列 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 ‎(十一) 地租曲线图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 ‎[常考图示]‎ 图1 坐标图 图2 立体图 图3 等值线图 ‎[判读技巧]‎ 在判读地租曲线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这两方面。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最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围形成工业区。‎ ‎(1)坐标图(图1)主要体现的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地租的影响,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并不呈正相关,地租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2)立体图(图2)形象地说明了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地租的影响,在通达度高的地方城市地租高,像市中心、城市环路的边缘、交叉路口等地,这些地方一般布局商业区。 ‎ ‎(3)等值线图(图3)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是一种特殊的等值线图,地租数值由里向外减小,该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判读的时候要注意三读:一读极值:(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二读密度:(等地租线的疏密变化);三读凹凸:(等地租线的弯曲变化及形成原因)。‎ ‎[应用体验]‎ ‎1.(2019·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对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规律的分析。等值线越密,梯度越大,故该城市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小于南部地区,A项错误;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故B项错误;地租等值线稀疏的区域与距市中心相同距离的其他区域相比,地租更高,是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其交通设施较好,故C项正确;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其环境质量较差,故D项错误。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工业区位的选择。图中甲地的地租等值线向郊区凸出,表示其地租与距市中心等距离的其他区域相比更高,表示甲地环境质量较好,交通通达度较高,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对环境和交通的高要求,故A项正确。钢铁、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产业园区通常规模较大,占地较多,应布局在地租相对较低的区域。‎ 答案: (1)C (2)A ‎2.(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 C.③    D.④‎ ‎(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 第(1)题,住宅区是城市各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一般占地面积达40%~60%;图示中唯有①符合,故A项正确。第(2)题,图中甲侧有山脉,此处气温应明显低于两侧;同时功能区②应为工业区、③应为商业区,商业区处地租最高;据此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 (1)A (2)C ‎第二讲 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概括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和地区差异 ‎2.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不合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措施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知识导图 一、城市化 ‎1.含义与标志 含义 标志 人口 在空间上集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产业活动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土地利用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意义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三、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国 特点 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水平高,发展速度慢 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快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问题 大城市过度扩张,市中心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居民陆续外迁,市中心区出现衰落迹象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压力,对生态造成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四、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 ‎(1)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等。‎ ‎2. 地貌 改变原有地表形态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 河流 破坏原有河网系统 生态 干扰和破坏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3. 土地利用 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就业方式 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聚落景观 乡村景观被城市景观所取代 人类活动 人口与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文化 改变地方文化,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城市病 ‎1.原因 ‎2.问题 ‎3.逆城市化 ‎(1)原因 ‎(2)表现 六、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6.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的标志与动力 ‎(1)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衡量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 ‎(2)动力 ‎2.世界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3.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化 大小 高(70%以上)‎ 低(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 [方法技巧] 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判读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 距离 城市自身发展 主要发生国家 郊区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 居民、企业迁往郊区 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 发展中国家 逆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居民及工商业迁往农村或小城镇 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发达国家 ‎1.(2019·太原诊断)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2)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 解析: 第(1)题,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但并未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但城市人口数量并没有减小;广东省自然条件优越。 第(2)题,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广东本地资源和能源短缺,而辽宁由于资源和能源开发时间过长,区域资源和能源也出现短缺现象。辽宁剩余劳动力充足;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户籍制度不是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答案: (1)D (2)D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环境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村 转变为 城市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 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 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低 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3.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主要表现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固体垃圾 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学法指导]‎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2.(2019·湖北联考)家住我国东部某三线城市的王女士,准备在当地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王女士考察了数家楼盘,并选取了四组做了下表。据表完成(1)~(3)题。‎ 楼盘 均价(元/m2)‎ 用地面积(m2)‎ 楼房走向 容积率(%)‎ 建蔽率(%)‎ 甲 ‎5 800‎ ‎9 500‎ 南北 ‎140‎ ‎50‎ 乙 ‎4 500‎ ‎6 800‎ 东北—西南 ‎300‎ ‎60‎ 丙 ‎2 800‎ ‎13 000‎ 东西 ‎270‎ ‎30‎ 丁 ‎3 600‎ ‎8 600‎ 西北—东南 ‎180‎ ‎50‎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建蔽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建筑物的单层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1)房价构成中,土地价格所占比重较大。四个楼盘中,甲楼盘均价最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靠近学校,属学区房   B.远离市区,空气清新 C.城市中心,交通便利 D.靠近河流,属江景房 ‎(2)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果布局不当,楼房之间经常会因“狭管效应”出现瞬时强风。上表四个小区中,最容易出现瞬时强风的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3)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中规定“七层及以上住宅必须设置电梯”。按此标准,下列楼盘必须设置电梯的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依题意,房价构成中土地价格占比较大,由此可推测房价高,是因为地价高。而影响地价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城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利程度,故甲楼盘均价高,最可能原因是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第(2)题,该地处于我国东部,盛行风向为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东北—西南走向的楼盘与风向垂直,容易导致风力在楼房一侧积聚,而在两楼间的通道因与风向一致,可能使向风一侧气流瞬间进入通道,造成狭管效应而出现瞬时强风(见下图)。‎ 第(3)题,依据容积率和建蔽率含义,可判断容积率/建蔽率=楼层,经计算可知,丙楼盘楼层为9层,故必须设置电梯。‎ 答案: (1)C (2)B (3)C 考向一 雨水花园的功能 ‎(2019·课标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关键点拨] 雨水花园增加了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可以有效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度和程度。‎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材料可知在“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答案: C 考向二 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2019·课标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三 城市化对居住条件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第(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 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 答案: (1)D (2)B 城市热岛效应透析 ‎(1)原因。‎ ‎①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②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利于散热。‎ ‎(2)影响。‎ ‎①增强空气对流,形成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导致市区降水多,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如下图所示:‎ ‎②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市区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 ‎(3)措施。‎ ‎①增加绿地面积。‎ ‎②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 ‎③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④在城郊之间建立绿化带,防止郊区污染物流入城市。‎ ‎1.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城市化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9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 ‎(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2019~2019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解析: 第(1)题,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国家人口政策影响。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2019~2019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答案: (1)D (2)C ‎2.立足区域认知,考查城市化的影响 ‎(2019·江淮三模)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地域结构变化深受经济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导致地价惊人增长,住宅建设向外蔓延;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地价持续下跌,郊区扩张的势头停止,中心区人口增加。另一方面,自1980年以来,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由此引发的人口问题加剧了东京都市圈的结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市圈中心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郊区环境恶化 B.中心区交通便捷 C.郊区地价上涨 D.中心区房价适中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势头减弱是因为 (  )‎ A.人口少子化 B.人口老龄化 C.收入减少 D.土地供应紧张 解析: 第(1)题,泡沫经济崩溃后东京都市圈中心区地价开始回落,由此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建设,带动了诸多价格适中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供给,这些新增的公共住房和商品住房吸引了不同人群的迁入。第(2)题,由于日本人口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由此出现的人口少子化现象导致家庭户均人口数持续减少,所以人们为追求住宅面积而迁往郊区的势头减弱。‎ 答案: (1)D (2)A 高考常考的图表系列 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 ‎(十二) 城市化进程图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常考图示]‎ 图1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图2 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图4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判读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3)等。‎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右图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应用体验]‎ ‎1.(2019·广西模拟) 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7 116万人,比2019年年末增加约2 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 346万人,减少约1 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6.1%。读1949—201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 B.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远远多于城市人口数量 C.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大部分发达国家水平 ‎(2)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是(  )‎ A.提高城市房租水平,鼓励农民回乡创业 B.适度超前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提高制造业、服务业运输流通费用 D.严格限制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 解析: ‎ 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6.1%,说明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表现出的现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水平。第(2)题,适度超前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房租水平,提高制造业、服务业运输流通费用,限制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均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答案: (1)A (2)B ‎2.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两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阶段Ⅱ中,A、B两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阶段Ⅲ中,A、B两城市化的特点。‎ 解析: 第Ⅰ阶段,分别在河流入海口处、干支流交汇处形成A、B两城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 第Ⅱ阶段显示城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说明人口由市中心流向郊区,导致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第Ⅲ阶段,两城市连成一片,此地带人口密度都较大,区域间差异不明显,说明形成大城市带。‎ 答案: (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两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