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化学试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题汇编 含答案与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高考化学试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题汇编 含答案与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专题汇编 Ⅰ—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2017•天津-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答案】A ‎【解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A选;‎ 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热和焓变;原电池与电解池;‎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本质为解答关键,注意能量变化的形式,题目难度不大。‎ ‎2.(2017•江苏-8)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C(s) +H2O(g)═CO(g)+H2(g) △H1=a kJ•mol﹣1‎ ‎②CO(g)+H2O(g)═CO2(g)+H2(g) △H2=b kJ•mol﹣1‎ ‎③CO2(g)+3H2(g)═CH3OH(g)+H2O(g) △H3=c kJ•mol﹣1‎ ‎④2CH3OH(g)═CH3OCH3(g)+H2O(g) △H4=d kJ•mol﹣1‎ A.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 B.反应③也是 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C.反应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1‎ D.反应 2CO(g)+4H2(g)═CH3OCH3(g)+H2O(g)的 △H=(2b+2c+d ) kJ•mol﹣1‎ ‎【答案】C ‎【解析】A.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H2,由反应可知,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故A正确; B.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转化为甲醇,则反应③也是 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故B正确;‎ C.由反应④可知,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且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则反应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1,故C错误;‎ D.由盖斯定律可知,②×2+③×2+④得到2CO(g)+4H2(g)═CH3OCH3(g)+H2O(g),则△H=(2b+2c+d) kJ•mol﹣1,故D正确;‎ ‎【考点】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的特点、反应中能量变化、盖斯定律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 ‎ ‎3.(2017•江苏-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N2(g)+3H2(g)⇌2NH3(g)的△H<0,△S>0‎ B.地下钢铁管道用导线连接锌块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 C.常温下,Ksp[Mg(OH)2]=5.6×10﹣12,pH=10的含Mg2+溶液中,c(Mg2+)≤5.6×10﹣4 mol•L—1‎ D.常温常压下,锌与稀H2SO4反应生成11.2 L H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6.02×1023‎ ‎【答案】B C ‎【分析】A.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H<0,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S<0,故A错误; B.导线连接锌块,构成原电池时Zn为负极,Fe作正极被保护,则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故B正确; C. pH=10的含Mg2+溶液中,c(OH—)=10﹣4 mol•L—1,c(Mg2+ )≤5.6×10—12/(10—4)2=5.6×10—4 mol•L﹣1,故C正确; D.常温常压下,Vm≠22.4L/mol,则不能利用氢气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及转移电子数,故D错误;‎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及熵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Ksp ;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反应热与焓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Ksp的计算等,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④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中等。‎ ‎4.(13分)(2017•北京-26)TiCl4是由钛精矿(主要成分为TiO2)制备钛(Ti)的重要中间产物,制备纯TiCl4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资料:TiCl4及所含杂质氯化物的性质 ‎ 化合物 ‎ SiCl4‎ ‎ TiCl4‎ ‎ AlCl3‎ ‎ FeCl3‎ ‎ MgCl2‎ ‎ 沸点/℃‎ ‎ 58‎ ‎ 136‎ ‎ 181(升华)‎ ‎ 316‎ ‎ 1412‎ ‎ 熔点/℃‎ ‎﹣69‎ ‎ 25‎ ‎ 193‎ ‎ 304‎ ‎ 714‎ ‎ 在TiCl4中的溶解性 ‎ 互溶 ‎﹣‎ ‎ 微溶 ‎ 难溶 ‎(1)氯化过程:TiO2与Cl2难以直接反应,加碳生成CO和CO2可使反应得以进行。‎ 已知:TiO2(s) +2Cl2(g)=TiCl4(g)+O2(g) △H1=+175.4kJ•mol﹣1‎ ‎2C(s) + O2(g)=2CO(g) △H2=﹣220.9kJ•mol﹣1‎ ‎①沸腾炉中加碳氯化生成TiCl4(g)和CO(g)的热化学方程式:  ‎ ‎   。‎ ‎②氯化过程中CO和CO2可以相互转化,根据如图判断:CO2生成CO反应的△H   0(填“>”“<”或“=”),判断依据: ‎ ‎  ‎ ‎ 。‎ ‎③氯化反应的尾气须处理后排放,尾气中的HCl和Cl2经吸收可得粗盐酸、FeCl3溶液,则尾气的吸收液依次是  ‎ ‎  。‎ ‎④氯化产物冷却至室温,经过滤得到粗TiCl4混合液,则滤渣中含有   。‎ ‎(2)精制过程:粗TiCl4经两步蒸馏得纯TiCl4。示意图如下:‎ 物质a是 ,T2应控制在   。‎ ‎【答案】⑴①TiO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1‎ ‎②>  温度越高,CO的物质的量越多而CO2的物质的量少,说明CO2生成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 ④TiO2、C ‎⑵SiCl4 136℃左右 ‎【解析】解:由制备纯TiCl4的流程示意图,钛精矿与氯气、C发生氯化过程,反应为TiO2+2Cl2+2CTiCl4+2CO,结合表格中数据可知,蒸馏得到纯TiCl4,‎ ‎(1)①由I.TiO2(s)+2Cl2(g)=TiCl4(g)+O2(g) △H1=+175.4kJ•mol﹣1‎ II. 2C(s)+O2(g)=2CO(g) △H2=﹣220.9kJ•mol﹣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I+II得到TiO2(s)+2Cl2(g) +2C(s)=TiCl4(g)+2CO(g),△H=(+175.4kJ•mol﹣1)+(﹣220.9kJ•mol﹣1)=﹣45.5kJ•mol﹣1, 即热化学方程式为:‎ TiO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1。‎ 故答案为:TiO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1;‎ ‎②因温度越高,CO的物质的量越多而CO2的物质的量少,说明CO2生成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H>0,故答案为:>;温度越高,CO的物质的量越多而CO2的物质的量少,说明CO2生成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尾气中的HCl和Cl2经吸收可得粗盐酸、FeCl3溶液,食盐水吸收HCl,氯化亚铁吸收氯气生成氯化铁,则尾气的吸收液依次是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 ‎④由反应可知,氯化产物冷却至室温,经过滤得到粗TiCl4混合液,则滤渣中含有TiO2、C,‎ 故答案为:TiO2、C;‎ ‎(2)粗TiCl4经两步蒸馏得纯TiCl4,由图及表格数据可知,先分离出SiCl4,后分离出TiCl4,则先控制温度T1为58℃左右时分离出物质a为SiCl4,控制温度T2为136℃左右时分离出纯TiCl4,故答案为:SiCl4;136℃左右.‎ ‎【考点】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氯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金属综合;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 无机实验综合 ‎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反应原理与实验的结合,题目难度不大。‎ ‎5.(14分)(2017•天津-7)某混合物浆液含有Al(OH) 3、MnO2和少量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 。B→C的反应条件为   ,C→Al的制备方法称为   。‎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   。‎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  ‎ ‎  ,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   ;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   (写化学式)。‎ ‎【答案】Ⅰ.⑴ 加热(或煅烧) 电解法 ⑵ac ‎ ‎⑶2Cl2(g)+TiO2(s)+2C(s)═TiCl4(l) +2CO(g) △H=﹣85.6kJ•mol﹣1 ‎ Ⅱ. ⑷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 CrO42﹣、Cr2O72﹣ NaOH和H2‎ ‎【解析】(1)NaOH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B为Al(OH) 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铝,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铝。故答案为:;加热(或煅烧);电解法;‎ ‎(2)反应涉及的条件为加热,加热下可反应,另外加热硫酸,氢离子浓度变化,可知影响的因素为温度和氢离子浓度,故答案为:ac;‎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 +2CO(g),则2mol氯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0.1) ·4.28kJ=85.6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 +2CO(g) △H=﹣85.6kJ•mol﹣。‎ ‎(4)电解时,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从而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存在2CrO42﹣+2H+Cr2O72﹣+H2O,则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CrO42﹣、Cr2O72﹣,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故答案为: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CrO42﹣、Cr2O72﹣;NaOH和H2。‎ ‎【考点】物质结构;钠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电解原理。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专题】 无机实验综合。‎ ‎【点评】本题为2017年天津考题,侧重考查物质的制备、分离以及电解知识,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能正确分析试验流程,把握电解的原理,题目难度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Ⅱ—反应热的计算(盖期定律)与重要的反应热 ‎1.(2017•江苏-8)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C(s) +H2O(g)═CO(g)+H2(g) △H1=a kJ•mol﹣1‎ ‎②CO(g)+H2O(g)═CO2(g)+H2(g) △H2=b kJ•mol﹣1‎ ‎③CO2(g)+3H2(g)═CH3OH(g)+H2O(g) △H3=c kJ•mol﹣1‎ ‎④2CH3OH(g)═CH3OCH3(g)+H2O(g) △H4=d kJ•mol﹣1‎ A.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 B.反应③也是 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C.反应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1‎ D.反应 2CO(g)+4H2(g)═CH3OCH3(g)+H2O(g)的 △H=(2b+2c+d ) kJ•mol﹣1‎ ‎【答案】C ‎【解析】A.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H2,由反应可知,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故A正确; B.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转化为甲醇,则反应③也是 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故B正确;‎ C.由反应④可知,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且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则反应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1,故C错误;‎ D.由盖斯定律可知,②×2+③×2+④得到2CO(g)+4H2(g)═CH3OCH3(g)+H2O(g),则△H=(2b+2c+d) kJ•mol﹣1,故D正确;‎ ‎【考点】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热和焓变; 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的特点、反应中能量变化、盖斯定律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2.(13分)(2017•北京-26)TiCl4是由钛精矿(主要成分为TiO2)制备钛(Ti)的重要中间产物,制备纯TiCl4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资料:TiCl4及所含杂质氯化物的性质 ‎ 化合物 ‎ SiCl4‎ ‎ TiCl4‎ ‎ AlCl3‎ ‎ FeCl3‎ ‎ MgCl2‎ ‎ 沸点/℃‎ ‎ 58‎ ‎ 136‎ ‎ 181(升华)‎ ‎ 316‎ ‎ 1412‎ ‎ 熔点/℃‎ ‎﹣69‎ ‎ 25‎ ‎ 193‎ ‎ 304‎ ‎ 714‎ ‎ 在TiCl4中的溶解性 ‎ 互溶 ‎﹣‎ ‎ 微溶 ‎ 难溶 ‎(1)氯化过程:TiO2与Cl2难以直接反应,加碳生成CO和CO2可使反应得以进行。‎ 已知:TiO2(s) +2Cl2(g)=TiCl4(g)+O2(g) △H1=+175.4kJ•mol﹣1‎ ‎2C(s) + O2(g)=2CO(g) △H2=﹣220.9kJ•mol﹣1‎ ‎①沸腾炉中加碳氯化生成TiCl4(g)和CO(g)的热化学方程式:  ‎ ‎   。‎ ‎②氯化过程中CO和CO2可以相互转化,根据如图判断:CO2生成CO反应的△H   0(填“>”“<”或“=”),判断依据:   ‎ ‎ 。‎ ‎③氯化反应的尾气须处理后排放,尾气中的HCl和Cl2经吸收可得粗盐酸、FeCl3溶液,则尾气的吸收液依次是  。‎ ‎④氯化产物冷却至室温,经过滤得到粗TiCl4混合液,则滤渣中含有   。‎ ‎(2)精制过程:粗TiCl4经两步蒸馏得纯TiCl4。示意图如下:‎ 物质a是 ,T2应控制在   。‎ ‎【答案】⑴①TiO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1‎ ‎②>  温度越高,CO的物质的量越多而CO2的物质的量少,说明CO2生成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 ④TiO2、C ‎⑵SiCl4 136℃左右 ‎【解析】解:由制备纯TiCl4的流程示意图,钛精矿与氯气、C发生氯化过程,反应为TiO2+2Cl2+2CTiCl4+2CO,结合表格中数据可知,蒸馏得到纯TiCl4,‎ ‎(1)①由I.TiO2(s)+2Cl2(g)=TiCl4(g)+O2(g) △H1=+175.4kJ•mol﹣1‎ II. 2C(s)+O2(g)=2CO(g) △H2=﹣220.9kJ•mol﹣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I+II得到TiO2(s)+2Cl2(g) +2C(s)=TiCl4(g)+2CO(g),△H=(+175.4kJ•mol﹣1)+(﹣220.9kJ•mol﹣1)=﹣45.5kJ•mol﹣1, 即热化学方程式为:‎ TiO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1。‎ 故答案为:TiO2(s)+2Cl2(g) +2C(s)=TiCl4(g)+2CO(g) △H=﹣45.5kJ•mol﹣1;‎ ‎②因温度越高,CO的物质的量越多而CO2的物质的量少,说明CO2生成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H>0,故答案为:>;温度越高,CO的物质的量越多而CO2的物质的量少,说明CO2生成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尾气中的HCl和Cl2经吸收可得粗盐酸、FeCl3溶液,食盐水吸收HCl,氯化亚铁吸收氯气生成氯化铁,则尾气的吸收液依次是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氯化亚铁溶液;‎ ‎④由反应可知,氯化产物冷却至室温,经过滤得到粗TiCl4混合液,则滤渣中含有TiO2、C,‎ 故答案为:TiO2、C;‎ ‎(2)粗TiCl4经两步蒸馏得纯TiCl4,由图及表格数据可知,先分离出SiCl4,后分离出TiCl4,则先控制温度T1为58℃左右时分离出物质a为SiCl4,控制温度T2为136℃左右时分离出纯TiCl4,故答案为:SiCl4;136℃左右.‎ ‎【考点】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氯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金属综合;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 无机实验综合 ‎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反应原理与实验的结合,题目难度不大。‎ ‎3.(14分)(2017•新课标Ⅲ-29)砷(As)是第四周期ⅤA族元素,可以形成As2S3、As2O5、H3AsO3、H3AsO4等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工业上常将含砷废渣(主要成分为As2S3)制成浆状,通入O2氧化,生成H3AsO4和单质硫。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需要在加压下进行,原因是 。‎ ‎(3)已知:As(s)+1.5H2(g) +2O2(g)=H3AsO4(s) △H1‎ H2(g)+0.5O2(g)=H2O(l) △H2 ‎ ‎2As(s)+2.5O2(g)=As2O5(s) △H3‎ 则反应As2O5(s)+3H2O(l)=2H3AsO4(s)的△H= 。‎ ‎(4)298K时,将20mL 3x mol•L﹣1 Na3AsO3、20mL 3x mol•L﹣1 I2和20mL 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 AsO33﹣(aq)+I2(aq)+2OH﹣AsO43﹣(aq)+2I﹣(aq)+H2O(l)。溶液中c(AsO43﹣)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下列可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填标号)。‎ a.溶液的pH不再变化 ‎ b.v(I﹣)=2v(AsO33﹣) c.c (AsO43﹣) /c (AsO33﹣)不再变化 d.c(I﹣) =y mol•L﹣1‎ ‎②tm时,v正 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tm时v逆    tn时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 ‎ ‎ 。‎ ‎④若平衡时溶液的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 ‎【答案】⑴ ‎ ‎⑵2As2S3+5O2+6H2O=4H3AsO4+6S 加压反应速率增大,而且平衡右移,可提高生产效率 ‎⑶ 2△H1﹣3△H2﹣△H3 ‎ ‎⑷①ac ②大于③小于 tm时AsO43﹣浓度更小,反应速率更慢 ④4y3/(x-y)2  ‎ ‎【解析】(1)砷元素原子序数为33,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最外层5个电子,据此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工业上常将含砷废渣(主要成分为As2O3)制成浆状,通入O2氧化,生成H3AsO4和单质硫,砷元素化合价+3价变化为+5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s2S3+5O2+6H2O=4H3AsO4+6S,增大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并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故答案为:2As2S3+5O2+6H2O=4H3AsO4+6S;加压反应速率增大,而且平衡右移,可提高生产效率;‎ ‎(3)已知:①As(s)+1.5H2(g) +2O2(g)=H3AsO4(s)△H1 ②H2(g)+0.5O2(g)=H2O(l) △H2 ‎ ‎③2As(s)+2.5O2(g)=As2O5(s) △H3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2﹣②×3﹣③可得:‎ As2O5(s)+3H2O(l) =2H3AsO4(s) △H=2△H1﹣3△H2﹣△H3。‎ ‎(4)①a.溶液pH不变时,则c(OH﹣)也保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同一个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都存在v(I﹣)=2v c(AsO33﹣),故b错误; c.(AsO43﹣) /c(AsO33﹣)不再变化,可说明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当c(AsO43﹣)=y mol•L﹣1时,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则达到平衡状态,由方程式可知此时c(I﹣) =2y mol•L﹣1,所以c(I﹣)=y mol•L﹣1时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②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进行,tm时反应继续正向进行,则v正 大于 v逆,故答案为:大于;‎ ‎③tm时比tn时浓度更小,则逆反应速率更小,故答案为:小于;tm时AsO43﹣浓度更小,反应速率更慢;‎ ‎④反应前,三种溶液混合后,Na3AsO3的浓度为3xmol/L×(20÷(20+20+20)) =xmol/L,同理I2的浓度为xmol/L,反应达到平衡时,生产c(AsO43﹣)为ymol/L,则反应生产的c(I﹣)=2ymol/L,消耗的AsO33﹣、I2的浓度均为ymol/L,平衡时c c(AsO33﹣)=( x﹣y) mol/L,c(I2) =(x﹣y) mol/L,溶液中c(OH﹣) =1mol/L,则K= y×(2 y)2/[(x-y)×(x-y) 12]=4y3/(x-y)2‎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盖斯定律的应用;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专题。‎ ‎【点评】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题中易错点为(4),注意把握图象的分析以及数据的处理。‎ ‎4.(14分)(2017•新课标Ⅱ-27)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 ‎(1)正丁烷(C4H10)脱氢制1﹣丁烯(C4H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C4H10(g) =C4H8(g) +H2(g) △H1‎ 已知:②C4H10(g) +0.5O2(g) =C4H8(g) +H2O(g) △H2=﹣119kJ•mol—1‎ ‎③H2(g) +0.5O2(g) =H2O(g) △H3= - 242kJ•mol﹣1‎ 反应①的△H1为 kJ•mol﹣1.图(a)是反应①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 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  (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降低压强 ‎(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n(氢气)/n(丁烷)的关系。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 。‎ ‎(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590℃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590℃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答案】⑴+123;小于;AD ⑵一开始充入氢气是为活化催化剂,故稍增大氢气的量能让丁烯产率增大,原料中过量H2会使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 ⑶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产生丁烯更多;590℃前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 高温则有更多的丁烷裂解生成副产物导致产率降低。‎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②式﹣③式可得①式的△H1;‎ ‎(1)②C4H10(g) +0.5O2(g) =C4H8(g) +H2O(g) △H2=﹣119kJ•mol—1‎ ‎③H2(g) +0.5O2(g) =H2O(g) △H3=﹣242kJ•mol﹣1‎ ‎②﹣③得:C4H10(g) =C4H8(g) +H2(g) △H1=+123kJ•mol—1‎ 由a图可知温度相同时,由0.1MPa变化到xMPa,丁烷转化率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x的压强更小,x<0.1;‎ 由于反应①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反应①正向进行时体积增大,减压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因此AD正确。 故答案为:+123;小于;AD;‎ ‎(2)丁烷分解产生丁烯和氢气,一开始充入氢气是为活化催化剂,同时氢气作为反应①的产物,增大氢气的量会促使平衡逆向移动,从而减少平衡体系中的丁烯的含量,使丁烯的产率降低 。 故答案为:原料中过量H2会使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 ‎(3)590℃之前,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丁烯会更多,同时由于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体系中会含有更多的丁烯;‎ 而温度超过590℃时,由于丁烷高温会裂解生成短链烃类,所以参加反应①的丁烷也就相应减少,产率下降。故答案为: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产生丁烯更多;590℃前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高温则有更多的丁烷裂解生成副产物导致产率降低。‎ ‎【考点】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平衡专题。‎ ‎【点评】本题考查盖斯定律以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把握图象分析温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平衡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Ⅲ—原电池原理 ‎1.(2017•江苏-1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N2(g)+3H2(g)⇌2NH3(g)的△H<0,△S>0‎ B.地下钢铁管道用导线连接锌块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 C.常温下,Ksp[Mg(OH)2]=5.6×10﹣12,pH=10的含Mg2+溶液,c(Mg2+)≤5.6×10﹣4 mol•L—1‎ D.常温常压下,锌与稀H2SO4反应生成11.2 L H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6.02×1023‎ ‎【答案】B C ‎【分析】A.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H<0,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S<0,故A错误; B.导线连接锌块,构成原电池时Zn为负极,Fe作正极被保护,则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故B正确; C. pH=10的含Mg2+溶液中,c(OH—)=10﹣4 mol•L—1,c(Mg2+ )≤5.6×10—12/(10—4)2=5.6×10—4 mol•L﹣1,故C正确; D.常温常压下,Vm≠22.4L/mol,则不能利用氢气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及转移电子数,故D错误;‎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及熵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Ksp ;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反应热与焓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Ksp的计算等,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④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中等。‎ ‎2.(2017•新课标Ⅰ-11)支撑海港码头基础的钢管桩,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 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 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 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答案】C ‎【解析】A.钢管表面不失电子,几乎无腐蚀电流,故A正确。 B.外电路中,电子从高硅铸铁流向电源正极,从电源负极流向钢管桩,故B正确。 C.高硅铸铁作为惰性辅助电极,不被损耗,故C错误。 D.保护电流应根据环境(pH值,离子浓度,温度)变化,故D正确。‎ ‎【考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之一: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专题】电化学专题。‎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明确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的工作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3.(2017•天津-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答案】A ‎【解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A选;‎ 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热和焓变;原电池与电解池;‎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本质为解答关键,注意能量变化的形式,题目难度不大。‎ ‎4.(2017•新课标Ⅲ-11)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8=8Li2Sx(2≤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 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Li2S2量越多 ‎【答案】D ‎【解析】A.由电池反应16Li+xS8=8Li2Sx(2≤x≤8)可知负极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Li﹣e﹣=Li+,Li+移向正极,所以a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S8+2e﹣=S82﹣,S82﹣+2Li+=Li2S8,3Li2S8+2Li++2e﹣=4Li2S6,2Li2S6+2Li++2e﹣=3Li2S4,Li2S4+2Li++2e﹣=2Li2S2,据分析可知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故A正确;‎ B.负极反应为:Li﹣e﹣=Li+,当外电路流过0.02mol电子时,消耗的锂为0.02mol,负极减重的质量为0.02mol×7g/mol=0.14g,故B正确;‎ C.硫作为不导电的物质,导电性非常差,而石墨烯的特性是室温下导电最好的材料,则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故C正确;‎ D.充电时a为阳极,与放电时的电极反应相反,则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Li2S2量就会越少,故D错误;‎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 ‎【点评】本题考查新型电池,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离子的流向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题目难度中等.‎ Ⅳ—电解原理 ‎1.(2017•天津-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答案】A ‎【解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A选;‎ 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热和焓变;原电池与电解池;‎ ‎【专题】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本质为解答关键,注意能量变化的形式,题目难度不大。‎ ‎2.(2017•新课标Ⅱ-11)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H2C2O4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 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3e﹣═Al 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 ‎【答案】C ‎【解析】 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故A正确;‎ B、阴极不论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故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故B正确;‎ C、阴极是阳离子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H++2e﹣=H2↑,故C错误;‎ D、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故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故D正确,‎ ‎【考点】 电解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电化学原理是高中化学的核心考点,学生要知道阳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 ‎3.(2017•新课标Ⅲ-11)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8=8Li2Sx(2≤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 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Li2S2量越多 ‎【答案】D ‎【解析】A.由电池反应16Li+xS8=8Li2Sx(2≤x≤8)可知负极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Li﹣e﹣=Li+,Li+移向正极,所以a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S8+2e﹣=S82﹣,S82﹣+2Li+=Li2S8,3Li2S8+2Li++2e﹣=4Li2S6,2Li2S6+2Li++2e﹣=3Li2S4,Li2S4+2Li++2e﹣=2Li2S2,据分析可知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故A正确;‎ B.负极反应为:Li﹣e﹣=Li+,当外电路流过0.02mol电子时,消耗的锂为0.02mol,负极减重的质量为0.02mol×7g/mol=0.14g,故B正确;‎ C.硫作为不导电的物质,导电性非常差,而石墨烯的特性是室温下导电最好的材料,则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故C正确;‎ D.充电时a为阳极,与放电时的电极反应相反,则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的Li2S2量就会越少,故D错误;‎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 ‎【点评】本题考查新型电池,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离子的流向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题目难度中等.‎ ‎4.(14分)(2017•天津-7)某混合物浆液含有Al(OH) 3、MnO2和少量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 。B→C的反应条件为   ,C→Al的制备方法称为   。‎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   。‎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42﹣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   ,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   ;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   (写化学式)。‎ ‎【答案】Ⅰ.⑴ 加热(或煅烧) 电解法 ⑵ac ‎ ‎⑶2Cl2(g)+TiO2(s)+2C(s)═TiCl4(l) +2CO(g) △H=﹣85.6kJ•mol﹣1 ‎ Ⅱ. ⑷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 CrO42﹣、Cr2O72﹣ NaOH和H2‎ ‎【解析】(1)NaOH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B为Al(OH) 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铝,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可得到铝。故答案为:;加热(或煅烧);电解法;‎ ‎(2)反应涉及的条件为加热,加热下可反应,另外加热硫酸,氢离子浓度变化,可知影响的因素为温度和氢离子浓度,故答案为:ac;‎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kJ,由质量守恒可知还原性气体为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 +2CO(g),则2mol氯气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0.1) ·4.28kJ=85.6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 +2CO(g) △H=﹣85.6kJ•mol﹣。‎ ‎(4)电解时,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从而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存在2CrO42﹣+2H+Cr2O72﹣+H2O,则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CrO42﹣、Cr2O72﹣,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故答案为: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42﹣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CrO42﹣、Cr2O72﹣;NaOH和H2。‎ ‎【考点】物质结构;钠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电解原理。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专题】 无机实验综合。‎ ‎【点评】本题为2017年天津考题,侧重考查物质的制备、分离以及电解知识,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能正确分析试验流程,把握电解的原理,题目难度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8.(12分)(2017•江苏-16)铝是应用广泛的金属。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SiO2和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铝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注:SiO2在“碱溶”时转化为铝硅酸钠沉淀。‎ ‎(1)“碱溶”时生成偏铝酸钠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向“过滤Ⅰ”所得滤液中加入NaHCO3溶液,溶液的pH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电解Ⅰ”是电解熔融 Al2O3,电解过程中作阳极的石墨易消耗,原因是  ‎ ‎   。‎ ‎(4)“电解Ⅱ”是电解Na2CO3溶液,原理如图所示.‎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阴极产生的物质A的化学式为   。‎ ‎(5)铝粉在1000℃时可与N2反应制备AlN。在铝粉中添加少量NH4Cl固体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备,其主要原因是  ‎ ‎   。‎ ‎【答案】⑴Al2O3+2OH﹣═2AlO2﹣+H2O ⑵减小 ‎ ‎⑶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 ‎ ‎⑷4CO32﹣+2H2O﹣4e﹣═4HCO3﹣+O2↑ H2 ‎ ‎⑸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 ‎【解析】以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含SiO2和Fe2O3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铝,由流程可知,加NaOH溶解时Fe2O3不反应,由信息可知SiO2在“碱溶”时转化为铝硅酸钠沉淀,过滤得到的滤渣为Fe2O3、铝硅酸钠,碳酸氢钠与偏铝酸钠反应生成Al(OH)3,过滤II得到Al(OH)3,灼烧生成氧化铝,电解I为电解氧化铝生成Al和氧气,电解II为电解Na2CO3溶液,结合图可知,阳极上碳酸根离子失去电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氧气,阴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以此来解答。 (1)“碱溶”时生成偏铝酸钠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AlO2﹣+H2O,故答案为:Al2O3+2OH﹣═2AlO2﹣+H2O;‎ ‎(2)向“过滤Ⅰ”所得滤液中加入NaHCO3溶液,与NaAlO2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碱性为OH﹣>AlO2﹣>CO32﹣,可知溶液的pH减小,故答案为:减小;‎ ‎(3)“电解Ⅰ”是电解熔融 Al2O3,电解过程中作阳极的石墨易消耗,因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故答案为:石墨电极被阳极上产生的O2氧化;‎ ‎(4)由图知,阳极反应为4CO32﹣+2H2O﹣4e﹣═4HCO3﹣+O2↑,阴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H2。故答案为:4CO32﹣+2H2O﹣4e﹣═4HCO3﹣+O2↑;H2; ‎ ‎(5)铝粉在1000℃时可与N2反应制备AlN.在铝粉中添加少量NH4Cl固体并充分混合,有利于AlN的制备,其主要原因是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故答案为:NH4Cl分解产生的HCl能够破坏Al表面的Al2O3薄膜。‎ ‎【考点】 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硅及其化合物;电解原理;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专题】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水解、电解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