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十四抛体运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十四抛体运动

课时作业(十四) 抛体运动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抛体运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A.斜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B.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为零 C.物体从某一高处开始做平抛运动,初速度越大飞行时间一定越长 D.从同一高处以不同初速度同时水平抛出两个物体,落地前任一时刻它们都在同一水平面上 ‎2.如图,在A点有一个小球,紧靠小球的左方有一个点光源S.‎ 第2题图 现将小球从A点正对着竖直墙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打到竖直墙之前,小球在点光源照射下的影子在墙上的运动是(  )‎ A.匀速直线运动 ‎ B.自由落体运动 C.变加速直线运动 ‎ D.匀减速直线运动 ‎3.如图所示,某同学为了找出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3题图 用一个小球在O点对准前方一块竖直挡板上的A点抛出.O与A在同一高度,小球的水平初速度分别为v1、v2、v3,不计空气阻力,打在挡板上的相应位置分别是B、C、D,且AB∶BC∶CD=1∶3∶5,则v1、v2、v3之间的正确关系是(  )‎ A.v1∶v2∶v3=3∶2∶1‎ B.v1∶v2∶v3=6∶3∶2‎ C.v1∶v2∶v3=5∶3∶1‎ D.v1∶v2∶v3=9∶4∶1‎ ‎4.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的正上方H处,平抛一个物体,该物体落到斜面上的速度方向正好与斜面垂直,则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为(  )‎ A.B. C.D. 第4题图 ‎  第5题图 ‎5.(多选)如图所示,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顶端O有一小球,从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B的时间为t1,若给小球不同的水平初速度,落到斜面上的A点,经过的时间为t2,落到斜面底端B点,经过的时间为t3,落到水平面上的C点,经过的时间为t4,则(  )‎ A.t2>t1 B.t3>t2‎ C.t4>t3 D.t1>t4‎ ‎6.如图所示,我某集团军在一次空地联合军事演习中,离地面H高处的飞机以水平对地速度v1发射一颗炸弹轰炸地面目标P,反应灵敏的地面拦截系统同时以初速度v2竖直向上发射一颗炮弹拦截(炮弹运动过程看作竖直上抛),设此时拦截系统与飞机的水平距离为s,若拦截成功,不计空气阻力,则v1、v2的关系应满足(  )‎ A.v1=v2 B.v1=v2‎ C.v1=v2 D.v1=v2‎ 第6题图 ‎  第7题图 ‎7.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 A.物块将仍落在Q点 ‎ 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 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8.(多选)中国女排享誉世界排坛,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在某次比赛中,我国女排名将冯坤将排球从底线A点的正上方以某一速度水平发出,排球正好擦着球网落在对方底线的B点上,且AB平行于边界CD.已知网高为h,球场的长度为x,不计空气阻力且排球可看成质点,则排球被发出时,击球点的高度H和水平初速度v分别为(  )‎ A.H=h 第8题图 B.H=h C.v= D.v= ‎9.将一炮弹以‎100 m/s的初速度从水平地面上沿与水平方向成45°斜向上发射,最后又落在地面上.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取‎10m/s2,求:‎ ‎(1) 炮弹落地的时间.‎ ‎(2) 炮弹的最大距地高度.‎ ‎(3) 炮弹的射程.‎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0.如图所示,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质量为m=‎1kg,在左侧平台上水平抛出,恰能无碰撞地沿圆弧轨道下滑,A、B为圆弧两端点,其连线水平,O为轨道最低点.圆弧半径为R=‎1.0m对应圆心角θ=106°,平台与AB连线的高度差为h=‎0.8m.(重力加速度g=‎10m/s2,sin53°=0.8,cos53°=0.6)求: ‎ ‎(1) 物体平抛的初速度;‎ ‎(2) 物体运动到圆弧轨道底部O点的压力.‎ 第10题图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1.一探险队在探险时遇到一山沟,山沟的一侧OA竖直,另一侧的坡面OB呈抛物线形状,与一平台BC相连,如图所示.已知山沟竖直一侧OA的高度为2h,平台离沟底高度为h,C点离竖直面OA的水平距离为2h.以沟底的O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xOy,坡面的抛物线方程为y=x2/2h.质量为m的探险队员从山沟的竖直一侧,沿水平方向跳向平台.人视为质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1)若探险队员以速度v0水平跳出时,掉在坡面OB的某处,则他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多少?‎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为了能跳在平台上,他的初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请计算说明.‎ 第11题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