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检测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主动运输 B.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 C.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高尔基体 D.溶酶体可消化细胞器碎片 解析:高尔基体的功能在动植物细胞中不同,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 关,在植物细胞中还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所以在没有分泌功能的植物细胞和有分泌功能的动物细胞中都有高尔基体。 答案:C 2.如图a和b是两种细胞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两种细胞器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相同 B.b细胞器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C.将肝细胞置于含有3H标记的亮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放射性先出现在b,后出现在a D.a与合成多糖有关,b与合成脂质无关 解析:a是高尔基体,b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功能不同。内质网上不可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内质网是多糖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答案:C 3.(2010·河源模拟)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到细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 ) A.肝细胞癌变 B.肝细胞分化 C.肝细胞膜受损 D.肝细胞衰老 解析: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不会排到细胞外,一旦在细胞外 检测到,必然是膜受损,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答案:C 4.(2010·合肥模拟)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代谢需要的ATP全部来自线粒体呼吸作用所产生 B.甲状腺细胞能够接受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与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 C.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rRNA等成分组成 D.核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解析:真核细胞代谢需要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呼吸作用所产生。 答案:A 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的红细胞成熟后,仍能继续合成各种蛋白质 B.细胞质中的代谢活动最终受细胞核的控制 C.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DNA、RNA和蛋白质的交换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解析:人成熟红细胞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DNA不能通过核孔;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 答案:B 6.有人利用真核单细胞生物a、b做了如下实验,这个实验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 B.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 C.c性状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决定的 D.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一切性状的发生 解析:据图示可以看出c的性状表现取决于a的细胞核,而不是取决于b的细胞质,即细胞核是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答案:A 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解析:由于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相似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不同动物的细胞 膜能发生融合;细胞膜的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其通透性将改变;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只发生电位变化即膜通透性的变化,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要发生信号的转换,有递质的释放(胞吐)和接受。 答案:A 8.(2010·佛山质检)科学家提供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哺乳动物的 乳腺细胞,测量细胞合成并分泌乳腺蛋白过程中各种膜结构 的面积变化,结果如图。下列选项表示a、b、c所代表的膜结 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a核糖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 B.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 C.a高尔基体―→c内质网―→b细胞膜 D.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解析: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 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以“出芽”形式(由膜形成囊泡)包裹蛋白质离开内质网,所以内质网膜面积减少;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加,而后高尔基体再以“出芽”形式包裹着蛋白质离开,使膜面积减少;最后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使细胞膜面积增加。 答案:D 9.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重要细胞器,一层细胞膜包着血红蛋白 B.细胞中线粒体的形状、大小随代谢条件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C.同一种植物中生长在背阳区的植物的叶绿体比向阳区植物的叶绿体大而少 D.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数量明显增加,可以缩短每条多肽链合成时间 解析: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数量多,但并不能缩短每条肽链合成的时间,只能在相同时间内合成更多的蛋白质。 答案:D 10.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Jason DeJong近来研究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巴氏芽孢杆菌的细菌,这种细菌能使方解石(碳酸钙)沉积在沙砾周围,从而将它们胶合固定在一起。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向松散液态的沙砾中注射培养的细菌、附加营养和氧气,这些松散液态的沙砾就能转化为固态。固态的沙砾有助于稳固地球从而达到预防地震的目的。下列有关巴氏芽孢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巴氏芽孢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巴氏芽孢杆菌有核膜 C.巴氏芽孢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为厌氧型 D.巴氏芽孢杆菌无核膜,也无细胞器,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解析:巴氏芽孢杆菌属原核生物,无核膜,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根据题目信 息,注射培养的细菌的同时要附加营养和氧气,说明其异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 答案:A 11.下列有关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泌蛋白的分泌需要能量但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B.小分子物质和离子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C.葡萄糖等较大的分子只能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D.当植物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外液浓度时会发生质壁分离 解析:分泌蛋白的分泌是胞吐,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人的红细胞是协助扩散。当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A 12.某成熟植物细胞经某种处理后仍保持活性,但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实验操作正确。则先前的“某种处理”所用的试剂是 ( ) A.0.5 g/mL的蔗糖溶液 B.清水 C.纤维素酶 D.10%HCl溶液 解析:植物细胞仍有活性但不发生质壁分离,则说明细胞壁被破坏。 答案:C 13.(2010·烟台质检)在一定气候条件下,运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原理测试田间作 物的细胞液浓度,以此法获得作物代谢情况的必要数据。在此项测试中,实验变量(自变量)是 ( ) A.制备的系列浓度检测液 B.一定的温度或其他气候数据 C.作物细胞质壁分离状态 D.作物细胞液浓度 解析:测试田间作物的细胞液浓度,需制备系列浓度检测液,将相同的田间作物的组织细胞分别置于系列浓度检测液中,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情况,根据质壁分离的初始浓度来确定作物细胞液的浓度。可见,本实验的对象是田间作物的细胞,实验变量是系列浓度检测液,因变量是质壁分离状况。 答案:A 14.(2010·南京模拟)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的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对 神经细胞吸收K+没有影响 B.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时消耗能量,因此胰岛素出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 D.对离体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紫外线处理,结果吸收甘氨酸的功能丧失,最可能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神经细胞吸收K+要消耗能量,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不能合成有氧呼吸的酶,能量缺乏,影响吸收K+;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或离子不一定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如氨基酸、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胰岛素出入细胞是通过胞吐实现的;对离体培养的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紫外线处理,结果吸收甘氨酸的功能丧失,最可能的原因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15.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能正确表达细胞吸水速率变化过程的是( ) 解析: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速率逐渐降低,直到细胞液的浓 度等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答案:C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下图是真核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①②③在细胞膜上大多数不是静止的 B.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 C.②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均匀的 D.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 解析:该图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糖蛋白、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蛋白质、磷脂分子及糖蛋白大多数不是静止不动的;糖蛋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细胞膜面积的两倍,细胞中除细胞膜外,还有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 答案:CD 17.分析以下资料回答问题:①K+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②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③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 可以透过人工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缬氨霉素的作用是提供能量 B.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本实验在于研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解析:K+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 素,K+可以透过人工膜,Na+却不能通过,这说明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但在题干信息中,我们还不能判断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并没有向人工膜供应能量,因此我们不能得出D项 所述结论,在本题中,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答案:AD 18.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 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 a、b表示该部位溶液的浓度,由此可以推测 ( ) A.可能a>b,细胞渗透吸水 B.a=b,细胞不吸水也不失水 C.可能a<b,细胞渗透失水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解析:从图中及题干中可推知此细胞可能吸水,失水或二者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AC 19.下列现象中由于糖蛋白减少而引起的是 ( ) A.该细胞易发生分散和转移 B.该细胞的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 C.该细胞的识别功能减弱 D.该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使之易于扩散和转移。 答案:AC 20.右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 入细胞膜内速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 C.该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物质跨膜速度刚开始时随膜外该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 后跨膜速度达到饱和,说明该物质运输还与膜上载体数量有关。 答案: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55分) 21.(12分)(2010·南通模拟)下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后的去向和定位,其中①~⑦表示细胞结构,甲~丁表示结构中的物质。 请据图回答: (1)①~⑦中,具有双层膜的是 (填序号),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结构是 (填序号)。 (2)结构⑥⑦中,能增加膜面积的结构分别是 、 。 (3)结构①中进行的过程是 ,甲表示的物质是 。 (4)能进行DNA复制和转录的结构有 。 (5)若图左侧表示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则乙、丙、丁三种物质中最可能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是 。 解析:(1)由图示可知,⑤⑥⑦为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有双层膜结构;①为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含磷脂。(2)⑥中叶绿体类囊体(囊状结构或基粒)由多层囊状结构薄膜构成,⑦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都增加了细胞内膜面积,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3)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进行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4)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含有遗传物质,能够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5)胰岛素在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运输、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答案:(1)⑤⑥⑦ ① (2)类囊体(囊状结构或基粒) 嵴(或内膜) (3)翻译(或蛋白质合成) mRNA (4)⑤⑥⑦ (5)丁 22.(10分)(2010·广州模拟)如图甲为某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某细胞分裂、分化 或癌变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内填数字标号,横线上填文字内容或字母) (1)若将图甲改画为玉米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中应补充 等结构,还应该不含图示结构[ ]。 (2)若图甲为浆细胞,与B淋巴细胞相比:图示结构[ ]所含糖蛋白有差异,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图示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的含量也有差异,这与浆细胞分泌 功能密切相关。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中应该发生了类似于图乙中 (填字母)的过程。 (3)若图乙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小鼠造血干细胞,正常情况下,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 (填字母),C过程是细胞畸形分化。图乙中所示前期、中期和后期核遗传信息肯定不会出现选择性表达的原因是在此三个时期细胞内的核遗传信息储存在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受到严格的保护,核遗传信息无法 。 解析:图甲中,1是细胞膜,2是线粒体,3是细胞质基质,4是中心体,5是核糖体,6是内质网,7是高尔基体,8是细胞核。若将图甲动物细胞改画为玉米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中应补充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还应该不含图示结构4(中心体)。图乙中A过程表示分裂产生的细胞保持分裂能力,B过程是细胞分化,C过程是细胞畸形分化。浆细胞没有特异性的识别功能,B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的识别功能,这与其细胞膜上所含的糖蛋白的差异有关。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6(内质网)和7(高尔基体)。抗体在核糖体上先形成多肽链,然后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转运和加工。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既有细胞分裂,也有细胞的分化,类似图乙中的A、B过程。小鼠造血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即B过程。图乙中所示前期、中期和后期核遗传信息肯定不会出现选择性表达的原因是此三个时期,细胞内遗传信息储存在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受到严格的保护,核遗传信息无法转录。 答案:(1)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4 (2)1 6、7 抗体 A、B (3)B 转录 23.(15分)某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该小组选用水生植物黑藻作为实验材料,并作实验假设:如果将其叶片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其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该小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配制10%、20%、30%的蔗糖溶液,分别盛于培养皿中。 B.从黑藻茎上取下叶片,用吸水纸吸干叶片表面的水分,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10分钟。 C.取出叶片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选取5个细胞测量其A、B值(如图A为细胞的长度,B为原生质体的长度)。 在此基础上,请你参与设计、分析与讨论。 (1)请你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记录原始数据,去除最大值与最小值,计算并记录B/A(%)值。 (2))该小组同学根据记录数据所作的曲线如图。请你就该结果作分析并得出结论。 分析: 结论: (3)讨论: ①该小组同学应选用记录表中哪组数据作图? 。 ②如果要说明上述质壁分离现象是由相应浓度的外界溶液引起的,而非细胞本身的原因,你怎么处理实验? 。 解析:(1)本实验探究的是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是自变量,实验过程中设置10%、20%、30%的蔗糖溶液相互对照;质壁分离程度是因变量,测量其A、B值并计算B/A(%)值,将B/A(%)值作为衡量质壁分离程度的指标。(2)根据曲线图分析,注意B/A值与质壁分离程度的关系,B/A值的变化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根据这两个关系进而判断出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3)①计算平均值可有效地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②设置对照组:黑藻细胞置于清水中,观察其B、A、B/A值不变,说明未发生质壁分离,实验中的质壁分离现象是由外界溶液引起的。 答案:(1) 细胞 10%蔗糖溶液 20%蔗糖溶液 30%蔗糖溶液 B (μm) A (μm) B/A (%) B (μm) A (μm) B/A (%) B (μm) A (μm) B/A (%) 1 2 3 4 5 平均值 (2)分析:①B/A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②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B/A值下降,说明质壁分离程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结论: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3)①平均值 ②设置清水对照组,观察清水中的黑藻细胞,确认其细胞形态正常,无质壁分离现象 24.(18分)为探究植物细胞膜的透性,某同学以红甜菜根(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进行下列实验: A.将不同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 B.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C.测量这些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得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没有遵循实验设计的 原则。请你对上述实验中的不准确的操作重新进行叙述: 。 (2)由上图中的曲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已知物质A能促进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有人认为:经过不同温度的处理是影响了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请你借助上述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该观点是否正 确。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 ; ② ; ③ 。 (2)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 ; ② ;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实验分析与设计类试题。(1)从实验的过程看,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可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系列温度相互对照。因变量是细胞膜的通透性,可通过测量这些溶液中的花青素的吸光度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修订实验方案时,首先应看有没有对照,对照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2)从坐标图看,10~50℃时,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低且相同。50℃之后,膜的通透性增大,花青素透出细胞,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增大。(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的处理对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的影响,根据所给物质A的作用和前面的实验方案,分析可得结论。 答案:(1)等量 将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再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2)受50℃以上的温度处理后膜的透性大大增加 (3)实验步骤:①取两组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编号,一组加入A物质处理一段时间,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②将两组切片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③测量两组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如果两组溶液的吸光度相同或相近,说明上述观点不正确 ②如果实验组的吸光度大于对照组,说明上述观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