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复习之地表形态教师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课时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 地质作用 分类 主要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如图…… 题组一:岩石圈物质循环 (2010·河南豫南九校二次联考)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1~2题。 1.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 B ) A.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 D.固结成岩作用 2.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 B ) ①高压 ②石灰岩分布 ③岩浆活动 ④风化侵蚀作用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变 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题组二: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2009·山东临沂模拟)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对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B )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呈负相关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C.年降水量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气温年较差呈正相关 解析 读图可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4.若图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对应的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C,800 mm)(15°C, 900 mm)(7°C,5 mm)(23°C,2 900 mm),则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同的是( A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解析 由上题知,岩石的风化深度与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甲地与乙地年降水量接近, 因此岩石风化深度两地大致相同。 题组三: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是沙丘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西北地区。 (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的沉积岩,判断理由是具有层理构造。 (3)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 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变质岩。 (5)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理由是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 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6)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解析 图示地表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 干旱地区。读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 B类岩石的下半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 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B为岩浆沿着原 有岩层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 答案 (3)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地顶端(地表)。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 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 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w.. 第2课时 山地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类型 概念 规模 举例 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规模有大有小 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 断块山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 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 规模大小不一 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 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背 斜 向 斜 一般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 山 岭 谷 地 地 形 倒 置 (差别侵蚀)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1、褶皱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2、断块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 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题组一: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0·江苏样题)右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 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B ) A.甲—风力侵蚀 B.乙—流水侵蚀C.丙—冰川侵蚀 D.丁—人类活动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褶皱,进而判断乙、丙、丁的地貌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成原因。结合图示可以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暖锋,说明该地降水 较多,受到了较强的流水侵蚀作用。 题组二:板块构造理论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山脉M是 ( B ) A.冈底斯山 B.喜马拉雅山C.昆仑山 D.横断山 解析 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和图中的雅鲁藏布江可知,M为喜马拉雅山。 4.雅鲁藏布江谷地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解析 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经流水侵蚀作用而 成。 题组三: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读下面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干线类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铁路 3% 材料二 交通线示意图(如右图) (1)与平原比较,山地相对高度比较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 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2)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原因是建设成本低、难 度小。 (3)若该地选择了山地地区主要的交通线,那么从交通线示意图 看,在a、b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不合理,理由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b处合理,理由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增加交通运输量,方 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解析 (1)、(2)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影响比较大。(3)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 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4)在山区公 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尽量多的居民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10·济南模拟)读下面“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图示中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是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由图示知,①是褶皱,②是风蚀蘑菇,③是河口三角洲,④是断层,其中褶皱和 断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而每一地貌形态都是由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 1.A 2.D 3.(2009·广东文基)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 ( )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解析 水下沙坝位于河流入海口,是因为河水在海水顶托作用下流速减慢,河流中泥沙 堆积而形成的。 答案 B (2010·南通调研一)下图为“某地岩层及地貌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类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A.皖、赣、湘 B.陕、甘、宁C.桂、滇、黔 D.冀、鲁、豫 5.形成图示岩层及地貌的地质作用不包括 ( ) A.地壳运动 B.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解析 第4题,图中漏斗、石灰岩层等显示该地应为喀斯特地貌,这类地貌主要分布在 我国的云贵高原和广西境内,故答案为C。第5题,该地分布有大量的沉积岩,推测其 历史时期可能发生过地壳的升降运动。另外,喀斯特地貌主要受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 而形成,而变质作用的发生需要经历高温高压的过程,图中没有相关显示,故答案为D。 答案 4.C 5.D (2010·泰兴调研)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6~7题。 6.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A为沉积岩 B.C为岩浆C.D为岩浆岩 D.E为变质岩 7.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 A.①为冷却凝固作用 B.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C.⑤为外力作用 D.⑥为变质作用 解析 第6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相关性可知,A为岩浆、B为侵入岩、C为 喷出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第7题,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隆起作用;③为 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6.D 7.A (2009·淄博模拟)读下图,完成8~10题。 8.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9.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10.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 ①裂谷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8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 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第9题, 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 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第10题,图中所示现象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 裂谷,如果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沟。 答案 8.B 9.D 10.A (2009·盐城调研一)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分析下面“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12.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 ( ) A.c断层早于②地层 B.b断层早于④地层 C.a断层早于b断层 D.c断层早于b断层 解析 第11题,地震是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图中岩层中有a、b、c三条断层带,故地质 历史上应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第12题,图中c断层发生得最早,受其影响只有最早形 成的①②两地层发生断裂错位,故c断层发生于①②两层地层形成之后;其后发生了b 断层,导致①②③④四地层都发生了错位,b断层应发生在④地层形成之后;最后发生 的a断层,使整个区域的所有地层都发生了断裂错位,故a断层最晚发生。符合题意的 只有D项。 答案 11.B 12.D (2009·茂名模拟二)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a处为向斜,b处为背斜B.abcd岩层关系由新到老 C.abcd岩层形成后曾发生地壳水平运动D.c岩层一般不含化石 1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解析 第13题,根据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a处为背斜, b处为向斜,A错C对;在沉积岩中均有化石存在的可能;c岩层形成晚于b岩层。第 14题,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据此可判断答案 为A。 答案 13.C 14.A (2010·合肥六校联考)下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 ) A.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16.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5题,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位 于非洲板块。第16题,①②之间为板块的生长边界,②处的箭头应向右。 答案 15.C 16.B 二、综合题(共36分) 17.(2010·广东肇庆模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甲处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在 地区常常见到。 (2)甲、乙、丙三处易出现涌泉的是 。 (3)试在右图中绘出丙处地下岩层和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并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通过地质构造地貌图,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 第(1)题,甲处位于河流出山口,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第(2) 题,在岩层断裂处,地下水容易沿裂缝出露地表形成涌泉。第(3)题, 根据图中岩层变化及地表形态进行说明。 答案 (1)冲积扇 流水堆积 河流出山口 (2)乙 (3)见下图: 18.(2009·临沂质检)右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读图,分析回答考察小组遇到的问题。(22分)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 E两处最晚,C处最早。由此判断沿线地区的褶皱类型是什 么?并简述理由。 (2)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 显的条带状分布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 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分析说明这 样修建的原因。 (4)本着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请你为该区域的能源 开发利用献计献策。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 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题,依据岩层新老关系知该地的构 造类型是背斜。第(2)题,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条件影响聚落的发育。第(3)题,地形影响 交通运输建设。第(4)题,能源开发既要充分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实际,又不能危及 生态环境。 答案 (1)背斜。中心地层年代较老,两翼地层年代较新。 (2)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 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3)①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②乙村到丙村 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沿着与等高线平行的线路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4)①积极营造薪炭林;②大力开发小水电;③推广普及沼气等。 .c.o.m 第3课时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2、河谷的形成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河流下切侵蚀减弱,侧蚀增强 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 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出现连续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二、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 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分布 原因 聚落的形状 高原地区 深切的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 呈条带状 平原 冲积平原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形成沿河聚落带,沿海岸聚落带 题组一:地貌与河流发育 (2010·广东汕头统考)下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米。据图完成1~2题。 1.M地貌的成因可能是(双选) ( AC ) A.海浪侵蚀 B.珊瑚淀积C.岩层断裂 D.泥沙堆积 解析 M处为陡崖,既可能为断层发育处,也可由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 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双选) ( B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河流发育于山谷之中,①、④两处为山脊,不能形成河流。 题组二:河流地貌的形成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 3.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双选) ( AD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C.溶蚀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 河流对河岸的作用主要是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凹岸是侵蚀作用,对凸岸是堆积作 用。选项A、D正确。 4.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双选) ( AC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乙图中T岸侵蚀,P岸堆积。对应甲图中的剖面线①、③。 题组三:河流发育及其影响 5.(2010·江苏南通质检)右图为我国东部某地,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 为268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在图中标出该地区的最高点。 (2)判断图示地区地形分布特点。 (3)简述图示地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4)根据图示相关信息,说明图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 主要措施。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及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结合河流的源头位 置可确定图中最高点。第(2)题,由河流流程分布及居民点、灌渠分布知东部为平原,西 部为丘陵。第(3)题,村落沿河分布与该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第(4)题,自然环境条件 的差异决定了农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注意问题。 答案 (1)画图略。 (2)东部是平原,西部是丘陵。 (3)特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用 水方便。 (4)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立体农业;加强优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发展小水电,解决农 村生活能源问题;注意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酸性土壤。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2010·淄博模拟)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 ) A.冲积平原 B.河谷平原 C.流域 D.低地 2.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 )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流水作用 3.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 ) A.分水岭 B.山脊 C.刃脊 D.等高线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景观图的判读。该区域主要表示河流的河水范围,为河流流域;该 区域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流域的分界线为分水岭。 答案 1.C 2.D 3.A (2010·南京调研一)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4~6题。 4.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层明显呈层状分布,它们最可能属于 (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5.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 ( ) A.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D.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6.图中城镇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 ( ) A.条带状,受地形的影响 B.团块状,受交通线延伸方向影响 C.条带状,受气候条件影响 D.团块状,受地质构造特点影响 解析 第4题,选项中四种岩石只有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第5题,通过图示可 以看出河谷两侧岩层一致,而河谷沉积物下的岩层与两侧岩块顶部岩层一致,说明河谷 所在地区早期因断裂下陷,后来由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第6题,受山地地形及河流 走向的影响,确定其城镇形态特点是条带状。 答案 4.B 5.C 6.A 7.(2008·广东地理)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 从图上看河流是曲流,河水对河岸的侵蚀不仅受河湾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还会 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上述两种力叠加影响的河岸,侵蚀较重。 答案 A (2009·湖南师大附中联考)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地带河流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材料中说:“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造成这 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 D.全球气候变暖 9.有利于图中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 ( ) ①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 ②断层构造带 ③河流径流季节变化 ④褶皱 起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瀑布是由于流水流经地区下游岩性较弱易受侵蚀造成,但随着流水下蚀及溯源侵 蚀瀑布最终会消失,瀑布易发生在落差大且易受侵蚀河段。 答案 8.C 9.A (2010·南宁市高三期中考试)下图表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据此回答10~12题。 10.该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 ( ) A.冲积平原B.山麓冲积扇C.沙洲D.三角洲 11.该河流的丰水期一般在 ( ) A.夏秋两季 B.春夏两季C.秋冬两季 D.冬春两季 12.在b处向下钻探,发现由黏土、淤泥等物质组成的岩层,并含有大量芦苇化石,该地层 中的岩石最可能是 ( ) A.玄武岩B.花岗岩C.页岩 D.变质岩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河流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在 夏秋季节,所以丰水期也主要为夏秋季节,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水在北半 球右偏,且该河段为曲流,因此,b处堆积作用强,而对岸侵蚀作用强。沉积岩中的页 岩组成颗粒较细,往往在河边形成,且含有古生物化石。 答案 10.B 11.A 12.C (2009·枣庄质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特点分析和读图能力。①处为断层处,不易建水电站,故A项 是错误的。②处为冲积扇,是河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B项是错误的。由于该区域基带 为落叶阔叶林,且有针叶林,应在中高纬度地区,而梅雨是在中纬度的长江流域,故C 项是错误的。D项,山上为针叶林,山下为阔叶林,是由于热量变化引起的垂直地域分 异,故选D。 答案 D 14.在图中⑤河段,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 ) 解析 ⑤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河面广阔,河床呈槽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右岸) 侵蚀较北岸强烈,河床较深。C项为“U”型谷,属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 D (2009·厦门质检)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5~16题。 15.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干流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解析 第15题,图中四个居民点均位于沿河地带,都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 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 较小。第16题,图中最易发展成城镇的点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点与⑤地之 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故B选项不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的干流从西南向东北 流,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答案 15.A 16.D 二、综合题(共36分) 17.(2010·浙江五校联考一)模拟实验法是探究地理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关于“内力 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你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 (18分) 实验过程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 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三合板替代)。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 “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相似。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出对应的地质构造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地震都属于 作用。 ②背斜容易形成山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球是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规律探究性实验题。在解答问题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第一,内 力作用是促进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的主要能量;第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类型及 形成机制;第三,明确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5) (6)内力 顶部因张力作用,岩石比较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山谷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的断层处) 18.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简图”,图中的比例尺是1∶2 000 00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图中可能会形成冲积扇平原的地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请根据图中等高线与等潜水位线的特征,分别说明甲、乙两处的河流特征。 (3)判断图中A区地形,并说明其在防洪方面的作用。 解析 河流堆积地貌一般是在河流的出山口和河流的入海口,图中四点中,②地位于河 流的出山口,易形成冲积扇平原,③④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的侵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 甲、乙两地由于所处地形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较大差异。A为湖泊,对河流径流 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答案 (1)B (2)甲: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无支流汇入;乙:位于山谷中,水流急,支 流多,水量大。 (3)湖泊或洼地。作用:分洪、蓄洪。 w.w.w.k.s.5.u.c.o.m www.ks5u.co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