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三轮专题辅导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2009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教案 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一、直击考点 [知识点]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种群和 生物群落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与 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自我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能力点] Ⅰ.理解能力要求: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普遍性到适应的相对性,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生物圈,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到生物圈的稳态,从环境污染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层层深入,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同时能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揉为一体。 Ⅱ.实验与探究能力:在能独立完成“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掌握“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两个实习内容的基本要点。综合题中还,还可以给出题目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 Ⅲ.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部分涉及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两章内容,即“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这些内容正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然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因为该部分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沙尘暴、温室效应、西北大开发的环境问题、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酸雨的形成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考题中给予相关信息,在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能运用相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专题中得到突出体现。。 [高考热点] 本专题中的高考热点主要有: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如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命题方向和应试策略 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多种能力,能够体现出高考的能力要求,是考查能力的重点内容之一。预测2009年高考,该部分的命题趋势是: Ⅰ.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正确描述和理解图表所给出的信息,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Ⅱ.重视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如设计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案、设计某一稳定的生态系统等。 Ⅲ.重视考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该部分高考题命题素材看,均来源于各种生产、生活实际,要求考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生命科学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高考题中的考点分布主要有: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如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 Ⅳ.重视学科内综合的考查:最近几年生态学部分的高考题中,往往是将有关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单一知识点的题目已不存在。在综合题中,常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揉为一体进行考查。 【考点透视】 一、网络构建 二、复习重点 [生命的结构层次] [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 点 举 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 生 无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 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的不同步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生态系统类型的比较] 生态系统类型 无机环境特点 群落结构特点 生物类群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 较湿润地区 群落结构复杂,自动调 节力强 以乔木和攀缘树栖动 物为主 草原生态系统 较干旱地区 群落结构简单 以草本植物和穴居、 奔跑动物为主 农田生态系统 人类提供水肥等条件 群落结构单一,调节能 力最弱 以各种农作物为主 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为核心的自然、 经济、社会系统) 食物、水供应以及工 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 要依赖周围自然系统 是人口高度集中、物质 能量高度密集的高度开 放的系统,调节力弱 以人类为主,间有老鼠、蚊子等动物及园林植物 湿地生态系统 (沼泽和沿海滩涂) 水分丰富,无机盐丰富 物种丰富,结构较复杂 对水土有调节净化作用 以挺水、浮水、沉水植 物和各类水禽、涉禽鱼 类等水生动物 [生态系统的三大生物成分] 生物类型 代谢类型 作用 地位 生产者 绿色植物(含捕虫草)、光能和化能自养细菌 自养型 是消费者、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地位(基本成分) 消费者 以活体为食的动物、寄生生物(含菟丝予) 异养型 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畅通; 有效地控制生产者数量,有助于生产者传粉、受精和传种 非必需成分(非基本成分) 分解者 腐生生物(含蚯蚓等) 异养型 90%的有机物都依赖其分解,归还给无机环境 重要地位 (必需成分)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绿色植物同化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大约90%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归还给无机环境,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 三、可能出现的考点 本专题包括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涉及到宏观生物学的所有内容。在高考命题中占有很大分量。随着高考模式的多样化,有关生物学内容考试模式也呈现多样化且不同模式考查范围、考查目的、考查侧重点等差别较大。本单元知识在各类高考试题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用图解、图像和图表来表达生物与环境内容的考点逐年增多。复习本专题时应特别关注一下几个问题: 1.生态因素的生态效应及其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的分析、判断,并联系实际问题具体分析运用。 2.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及种群增长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生物群落的结构基形成因素的分析 4.各类生态系统得特点、生物种类、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得稳定性判断。 5.生态系统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理解应用。 6.生物多样性以及价值、现状和保护。 7.生态系统得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8.生物富集作用和富营养化。 【例题解析】 [例1]下图中的曲线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一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一随时间的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积累 Y-—随时间的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积累 Z一随时间的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它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的配对是正确的( ) 1 2 3 4 1 2 3 4 A. W X Y Z B. X Y Z W C. Y Z W X D. Y X Z W [解析]W相当于无限条件,种群呈指数增长,X条件下,开始种群呈几何级增长,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导致死亡率增大,种群数量下降;Y条件下,开始种群呈几何级增长,随食物耗尽,不再增长;Z条件下,开始种群呈几何级增长,食物耗尽,不再增长,随后新菌株能利用原菌株产生的废物使得种群继续增长。[答案]C 【例2】 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杆,剥取纤维用于编织麻袋等。如果将黄麻北移在山东地区种植,它将( ) 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 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 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下降 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综合利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根据黄麻的生理特征,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北半球的热带与山东相比,秋天山东的短日照来得较迟,将影响黄麻的开花(即开花推迟或不开花),所以黄麻的营养生长期将延长或不进行生殖生长。而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杆(营养器官),所以不开花或开花推迟将有利于其营养生长,从而提高产量。正确答案选B 【例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解析]考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能力要求C。从图 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到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 出增长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其原因是增长受本身密度的限制;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的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到强而不是由强到弱。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答案:C 【例4】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解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力要求B。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青蛙体内的部分能量就顺着食物链流到了下一个营养级。这个过程只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就是靠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来维持其稳定性,所以捕食关系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D 【例5】 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A. a>b>c B. c>b>a C. c=b>a D. a>c=b [解析] 本题是一道识图题,横坐标是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纵坐标是落叶供给量。对于a点来说,落叶的供给量最多,而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最少,说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强;对于c点来说,落叶的供给量最少,而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最多,说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弱;而b点则处于中间。正确答案选A。 【例6】 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虫。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 促使其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 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第2代以后螺旋蛆蝇种群的 组成又变成了____________型,个体数量回升,说 明这种蛆蝇____________,并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解释这种回升现象。 (2)用电离辐射促使其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能使种群出生率____________,种群年龄组成变成____________型。这种方法不易使蛆蝇产生适应,效果好,但起效较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对a组从第7代起改用另一种杀虫剂处理,预计群体7~14代数量变化曲线会是什么样的?由此可见是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好还是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虫剂好? [解析](1)第2代后种群数量回升表明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这种蛆蝇已对杀虫剂产生适应。原因是通过杀虫剂的逐代选择作用使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2)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属人工诱变,它使种群出生率下降,种群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起效慢的原因是人工诱变效率较低,需要在多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雄性不育个体增多。(3)从第7代起改用另一种杀虫剂处理,7~14代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图中a曲线相似。交替使用不同杀虫剂害虫难以适应,杀虫效果会较好。 答案:(1)增长 具有抗杀虫剂基因 原因是通过杀虫剂的逐代选择作用使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2)人工诱变 下降 衰退 人工诱变效率较低,需要在多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雄性不育个体增多 (3)7~14代数量变化曲线与图中a曲线相似。交替使用不同杀虫剂害虫难以适应,杀虫效果比较好。 【例7】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 图10-8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kJ。 (2)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欲使C增加3kg,至少需A__________kg。 (4)调够保证此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地化循环正常进行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题中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这部分能量通过生产者流向三个方向:一是生产者本身生命活动的消耗;二是枯枝败叶和死亡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将其能量释放;三是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在高中生物教材上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效率为 10%~20%是一个平均效率,在不同的食物链和在同一条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具体传递效率不一定是相同的,要用具体的数值来作具体的计算。在本题上上中能量从A传到B的传递效率为:=16%;从B传到C的传递效率为=15%。在计算C增3kg至少需要消耗A多少kg时,应按实际的传递效率计算,即3kg÷15%÷16%=125kg。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主要的成分,因为它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让其流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并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使无机物进入生物群落。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因它能将动植物尸体、残落物和排泄物中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从而使物质循环得以顺利进行。 答案 (1)1250 (2)16% 15% (3)125 (4)D 【例8】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细菌属于____________,共有捕食链__________条。 (2)大气中的N2主要通过____________进入植物体内。NH3可经__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的作用,形成硝酸盐供植物利用,C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__。 (3)蛇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若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各占一半,那么蛇要净增重l kg,则最多需要消耗绿色植物____________ kg。 (4)若要增强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解表示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绿色植物→蝉→螳螂→蛇和绿色植物→蝉→黄雀→蛇,其中蛇占有2个不同的营养级。若蛇增重1 kg,则需消耗螳螂和黄雀各0.5 kg。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规律,消耗最多的绿色植物时的传递效率是10%,可计算出消耗绿色植物3 250 kg。大气中的N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三条: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化工固氮,其中生物固氮是主要的固氮途径。土壤中的NH3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形成硝酸盐供植物利用,C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所以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1)生产者(绿色植物) 分解者 3 (2)生物固氮 硝化细菌 含碳有机物(3)第四、第五营养级 3 250 (4)增加生物的种类 生物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 【例9】生活的污水是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产生物生存和人类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 1级 反应池 沉 淀 池 2级 反应池 沉 淀 池 3级 反应池 沉 淀 池 处理水 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 回流 回流 生活污水 空气 CO2 CH3OH N2 (1)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者。 (2)在2级反应池内,PH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 和,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___________合成_____________,用于自身 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和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生物新陈代谢的特点。在1级反应池内由于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空气,在细菌、原生动物的有氧呼吸过程中使有机物减少,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在1级反应池内分解者产生的NH3的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但是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会含量多时,分解者大量繁殖,和硝化细菌形成竞争关系,同时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等物质pH改变,抑制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相同,产物是丙酮和还原性的[H],因此反硝化细菌无氧呼吸过程中为还原反应提供了氧。 [答案] (1)异养需氧型 分解 (2)能量 有机物 (3)异养生物大量繁殖,抑制硝化细菌生物生长繁殖。(4)氢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1.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右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4 0.6 0.8 0.8 0.6 0.4 0.2 42 81 98 105 133 56 32 13 2.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设N=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 M=收获的甲种子数/收获的乙种子数,收获的种子再播种, 连续进行了5代。现将N对M作出如图示曲线,则再过若干代( ) A.甲排斥掉乙 B.乙排斥掉甲 C.甲、乙共存 D.不能确定 3.右图表示不同种群间的寄生关系。对右图描述正确的是( ) A.a~b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种群急剧下降 B.a~b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与宿主达到平衡状态 C.b~c之间的曲线表示寄生物与宿主达到平衡状态 D.A是宿主, B是寄生物 4.下图分别表示4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其中叶片浮于水面生长的植物是( ) 5.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和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它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单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鱼种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6.下图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I号杀虫剂和Ⅱ号杀虫剂可用于控制这些昆虫。Ⅱ号杀虫剂对甲、乙昆虫毒性相同,I号杀虫剂对乙昆虫的毒性比对甲毒性更强。现用两种杀虫剂分别处理田块,下列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I号、Ⅱ号杀虫剂单独作用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 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数量增加 D.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8.某人在农田中发现一只死猫头鹰,经解剖发现嗉囊中有一条蛇和一只田鼠;解剖田鼠的胃发现内有生物A和生物B,切片检查生物 A和生物B有如图所示的组织;解剖蛇胃, 发现胃中有一只没有完全消化的田鼠,以下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A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 B.检验生物B细胞中的多糖发现含有糖元和淀粉 C.测定以上各动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发现浓度最高的是猫头鹰 D.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既是竞争又是捕食 9.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10.若图表示某生态农场的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均不该画出的一组箭头是 ( ) A.(1)、(2)、(3) B.(4)、(5)、(6)、(7) C.(8)、(9)、(10)、(11)、(12) D.(13)(14)、(15) 11.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排放废物的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12.下为二则科技信息: ⑴ 美国加洲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生长在墨西哥互哈卡山麓的野生玉米后发规,这种玉米含有包括苏云杆菌(一种产生抗虫毒蛋白的细菌)基因在内的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由此可见①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传播到野生植物中②转基因作物可对天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构成威胁③为防止基因污染,应当禁止转基因作物的推广④转基因作物不是洪水猛兽,自然的杂交过程实质是一个长期的转基因过程, 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无须限制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推广(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⑵ 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病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株,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说明了野生生物基因库所表现的 ( ) A.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B.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 C.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 D.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 13.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引起的后果是 (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14.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②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④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① D.①③ 15.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农业害虫可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关于对此过程的推理正确的是 ( ) A.害虫没有危害农作物 B.在A期间,如果在农田中喷洒针对害虫的农药,则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在B期间蜘蛛数量较快减少的原因是该种蜘蛛的食物不足 D.在C期间是两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已不存在食物关系 16.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年沙尘暴的新动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盲目开垦 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扩展的标志 ③要抑制破坏此地区植被的各种因素 ④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近年来,在江河湖泊中发生的“水华”是由于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而夏季的密度处于低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春季末,藻类急剧减少是因为水体中营养物质急剧减少 B.复季温度过高,浮游植物光合酶活性下降 C.夏季水中溶解氧较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D.秋季早期,温度、光照适宜,营养丰富,藻类大量 18.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将正确的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 。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19.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不同的作物品种,下列资料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品种的大豆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据资料回答: 品种名称 金大532 本地大豆 满仓金 原产地 南京 北京 佳木斯 在原产地的播种日期 5月30日 4月30日 5月17日 在原产地的开花日期 8月23日 7月中旬 7月5日 在北京的播种日期 4月30日 4月30日 4月30日 在北京的开花日期 9月1日 7月19日 6月5日 在原产地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85天 80天 49天 在北京从播种到开花的天数 124天 80天 36天 (1) 如将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 (提前、延迟),产量 (增加、减少)。 (2) 除温度有一定影响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3) 已知影响菊花开花的因素与大豆相似。为庆祝“七一”建党节,增加节日气氛,市政府决定在“市政广场”摆放一百万盆菊花。菊花的开花时期应在九至十月,想一想园林工人应当怎样处理菊花? 20.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头(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2) 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 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 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头。 A.a×8n-1 B.a×8n+1 C.a×8n D.a×8n-2 (5) 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 21.动物A和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中表示A,B在120d内的种群变化。 (1) 为什么物种A达到的峰值会高于物种B? (2) 若物种B突然大幅度增加,物种A,B的数量如何变化,为什么? (3) 在实验条件下两者在116d和120d后均死亡,这种情况一般在自然条件下会发生吗?为什么? (4) 讨论第90d时,物种A的各种群间关系的特征: (5) 比较物种B在27d和90d时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22.下图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生长情况,其他成分未表示出。有位科学家研究了图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甲),及叶肉细胞中的相对含水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乙)。请分析回答: (1) 图甲的a点(曲线横轴交点)表示_____________;b点(曲线与纵轴交点)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 (2) 能够反应a点时生理过程及量变关系的是下图中____ (3) 测定森林乔木在炎热夏季一天中的光合作用强度时,往往发现中午光合作用强度要下降,原因是叶肉细胞中缺少________;与森林中人参、三七等植物光合作用相应的是图甲中的曲线______。 (4) 图乙中表示乔木叶肉细胞的相对含水量与光照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是______。 (5) 假设将图中部分区域的乔木用无色细眼网一棵棵完全罩住,则由于破坏了_________,网内乔木将凋亡。一段时间后,林下的灌木、草本植物也不能生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 (6) 图中不同植被的生长情况,体现着群落的___________ 特点。 23.下面是有关生态关系的问题。 (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① 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 →. →. ② 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生 产者有5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 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 ③ 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2,而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mg的O2,则生 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量为 mg。 (2)下图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 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械则在岩石表面 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 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① 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种类有 。 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 。 ② 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 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 成 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械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 。 24.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内各成分示意图: (1) 进入D的能量中,一部分通过D的 被消耗,影响 该生理过程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 。其余能量直接 传递到三级消费者和 。 (2) 若B产生60molOs,则流人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 mol的C6H12O6的能量。 (3) 测得DDT浓度最高的是 ,原因是DDT通过 进 行 的结果。 (4) 由于长期使用DDT,C产生了抗药性,原因是DDT对C 的 进行 的结果。 25.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的健康。脱氮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生物脱氮工艺流程示意图。 (1) 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___,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者。 (2) 在2级反应池内,PH值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和NO3-,并利用这一硝化过程所释放的________合成______,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 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通过无氧呼吸把NO2-和NO3-还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材料, 然后分析回答: 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荣获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此之前,即2002年4月12日,美国 “泰勒环境成果奖” 委员会宣布: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刘东生荣获2002年 “泰勒环境成果奖”。此次获奖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世界最高等级的自然科学奖。 Ⅱ 下图为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 ⑴ 依据材料Ⅱ,分析植被面积变化和沙尘暴形成的 关系,并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 措施。 ⑵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 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① 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 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 ②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 关键是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要求,最理想的防虫治虫措施是 ④ 请你为西部某个农村设计一个具有能量和物质多级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用箭头完成流程图,并在箭头上标明所用的物质名称。(生物的呼吸作用耗能和分解者耗能可不标出) ⑶ 刘东生院士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黄土高原的成因,请你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7.某中学的课外活动小组学生为了调查该地某湖泊的水质污染原因,在注人湖泊的四个主要水源的人口处采集水样,并对全部水样进行如下表所示的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拄:硫化氢是蛋白质等有机物生物分解产物,纤毛虫主要以有机物颗粒为食,软体动物等冀它动物以细菌及浮游生物等为食) 比较项目 A入口 B入口 C入口 D入口 溶解氧(DO) 极低或全无 少量 少量 很好 硫化氢 多量 无 较多量 无 生物种类 很少 几乎无 少 很多 细菌数(个/mL) 数十万至数百万 数个至数十个 数十万 数百至数十个 主要生物群 细菌、纤毛虫 细菌 细菌、兰藻、纤毛虫、蠕虫等 藻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鱼类等 根据表中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该湖的四个水源入口中,水源受到污染的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上述不同的入口的水源对污染的净化能力最强的是 (2)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上述不同的入口中, 入口水源可能受到的是生活污水不同程度的污染,而 入口的水源则主要受到的是工业污水污染; (3) 结合检测结果分析还可以看出,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对不同水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 。 参考答案 1.B 2.A(将各点连成曲线,其变化趋势(斜率愈来愈小)表明甲在竞争中获胜,乙将被甲排斥掉) 3.C(根据寄生曲线先判断A是寄生物B是宿主) 4.C(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气孔主要分布在于空气接触的上表皮) 1,3,5 5.A(垂直分布) 6.D(甲营养级低,数目多;乙昆虫对I号杀虫剂敏感减弱了对甲的捕食) 7.C 8.B (图A、图B分别为肌肉组织、叶肉组织) 9.C(生态体系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废物“零” 排放,适当延长食物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多数情况下充分利用“碎屑”食物链以实现物质多级利用) 10.D(箭头(13)(14)、(15)表示矿质元素) 11.D 12.⑴C ⑵D (这是一组基于“物种多样性”的生物科技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主要测试多倍体育种和转基因育和的生态安全问题、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潜在意义等知识) 13.D(食物链:丙→丁→甲→乙) 14.B(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少) 15.C(通过食物链自动调节) 16.D 17.D(影响水生藻类生长和增殖的主要是光合作用,而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强、水温、矿质营养) 18.(1)B、C (2)多(3)变大;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和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19.⑴延迟 减少 ⑵日照长短 ⑶日照长短影响植物的开花期,如菊花在秋季开花,需要的是短日照,现在要使菊花提前开花就要缩短日照时间(还应控制好适宜的温度) 点拨:日照长短影响植物的开花期。有机物的积累取决于光合合成量与呼吸量的差值,北半球夏季中低纬度(纬度过高不仅光强弱,而且温度低)越高光照时间越长,光合合成量越多。 20. (1)D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4)C (5)C 21.(1)A为被捕食者,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且个体一般较小,总个体数较多 (2)B的突然增加,A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反过来B由于缺少食物也会减少 (3) 不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个体数量多,生物种类复杂;生物的捕食关系大多以复杂的食物网的形式出现;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物种灭绝可能性小 (4)有充足的食物,天敌数量较小,寄生生物不足引起传染病 (5)由图可见,第27天时群密度逐渐变小,而第90天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22.(1)植株Ⅰ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的光强;线粒体 (2)A (3)C3 Ⅲ (4)1 (5) 食物链 阳光 (6) 垂直分布 (提示:掌握群落、生态系结构,并结合细胞学、新陈代谢知识分析) 23.(1)①A D E②能量流动 200 ③64(2)海星、荔枝螺、海葵 海星和荔枝螺②藤壶 藤壶大量繁殖,占据了岩石表面,使海藻不能生长,石鳖和石械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24. (1)呼吸作用,氧气,分解者 (2)0.4 (3)E,食物链,富集 (4)抗药性变异,选择 提示:本题将生态系成分作“抽象化”处理,思维突破口是首先判定A和F,再作递推 25. (1)异养需氧型 分解 (2)能量 有机物 (3)异养生物大量繁殖,抑制硝化细菌生物生长繁殖 (4)氢 26.⑴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 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 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 森林面积减少, 又使得防风固沙能力下降. 分析沙尘暴所出现的原因, 根据生态平衡原理, 治理沙尘暴的措施有: 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加保护; 禁止超载放牧, 控制载蓄量, 保护草原, 防止土壤裸露; 退耕还林还草, 扩大森林草地面积 ⑵①水②植被③利用昆虫天敌或专性寄生病原微生物进行防治④ ⑶在很久(约250万年)之前,黄土高原的位置还是一片草原,可是现在中亚及新疆的沙漠和戈壁的细粒尘土,像现在的沙尘暴一样被搬运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加上持续的干旱和半干旱天气,天长日久,越积越多,越积越厚,逐渐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27.(1)外来干扰超过了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 (2)“工厂”(生态系统) 分解者 物质循环 (3)溶解氧化 有氧呼吸(或彻底氧化) 异养需氧型 (4)显著增加 C (5)温度、pH 保证酶的活性能 无机盐 食物链(捕食) (6)沉淀 厌氧型 核糖体 无核膜、核仁 (7)C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