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必考 加试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b b ‎(2015·10月,16)考查20世纪末服饰变迁的原因 ‎(2016·4月,10)考查婚俗变化 ‎(2016·10月,11)综合考查废止缠足 ‎(2017·4月,9)考查婚俗变化 ‎4次1考 ‎4次3考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 b b ‎(2016·10月,10)考查近代无线电技术 ‎4次1考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2)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b b ‎(2016·10月,28)考查近代报刊——《民报》的作用 ‎4次1考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梳理·基础知识]‎ 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变化表现 类型 概况 男装 长袍马褂 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 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中山装 19‎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女装 改良旗袍 ‎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改良,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新中国服饰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以后:由穿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等。‎ ‎2.主要表现 ‎(1)婚俗 ‎①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婚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丧礼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19‎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原因 史料一 “革命后,……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1915年,李书同为母办丧事,概不收受财物,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鞠躬礼,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婚丧礼仪的哪些方面的变化?‎ 提示:辛亥革命后女权的提高,婚姻更加自由;丧葬礼仪由铺张浪费到简洁节约。‎ 史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读史用史] 史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要点二 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特征 史料 下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照片 ‎[识图解史] 图示人物服饰从左至右依次是中山装、长袍、西装。图示反映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变化的怎样特征?‎ 提示: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西化或中西合璧是主要特征。‎ 19‎ ‎[精练·选考题组]‎ ‎【例】 史料考查近代婚嫁习俗变迁 ‎(2017·浙江4月选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铁铸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解析 材料体现了男女平等、自由结婚,因而会冲击婚嫁旧俗,A、C两项材料未体现,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练1 考查促进近代习俗变迁的因素 ‎(2016·浙江10月选考)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新中国成立 D.改革开放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 答案 A 练2 历史照片考查近代婚丧习俗的变迁 ‎(2016·浙江4月选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解析 材料两图片均反映的是婚嫁习俗,排除A项,图示无法体现习俗的先进落后与否,也体现不出D项观念。故选C项。‎ 19‎ 答案 C 练3 图表信息考查现代社会变迁 ‎(2017·绍兴3月模拟)翟一达在洽村调查时整理了该村改革开放以来嫁妆变迁的情况:‎ 时期 所送嫁妆(除被褥、桌柜外)‎ ‎20世纪80年代 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组合家具、彩电、冰箱、洗衣机、VCD、沙发、席梦思 ‎21世纪初 沙发、席梦思、冰箱、洗衣机、高档组合家具和床上用品、音箱、电瓶车(有的是摩托车甚至是汽车)、大液晶电视 这一变迁反映了(  )‎ ‎①人们的风俗习惯发生了改变 ②嫁妆中不再出现传统的物品 ③轻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④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婚嫁活动中嫁妆的日益丰富和现代化,可知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梳理·基础知识]‎ 一、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 ‎1.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交通走向近代化。‎ ‎2.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1)人力:①人力车(洋车)——民国时期流行,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中国有了“自行车王国”之称。‎ ‎(2)机械动力:①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 ‎②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③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④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史论要点] 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也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二、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 邮政 时间 成就 ‎1866年 海关试办邮政 ‎1896年 ‎“大清邮政局”成立,邮传脱离海关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1949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电报 ‎1877年 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 开始创设无线电报 ‎1932年 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 ‎1882年 电话传入中国 ‎2003年 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五亿,居世界第一位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史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读史用史] (1)史料说明铁路 19‎ 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据此说明交通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2)“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此竹枝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提示: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传播了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精神。‎ 要点二 交通通讯近代化过程中新旧观念的交锋 史料 马拉火车 ‎[识图解史] 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朝廷的大臣们却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竟下令卸下火车头,改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图文史料反映了近代社会怎样的现象?‎ 提示:新事物引发的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 ‎[精练·选考题组]‎ ‎【例】 史料考查近代通讯发展历程 ‎(2016·浙江10月选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有线电报出现在19世纪末期,1906年开始创设无线电报,材料“无线电接收机”可知该通讯方式出现在20世纪初期。‎ 答案 C 练1 考查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2015·浙江会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 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19‎ ‎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解析 依照时间即可。①建成于1865年,②建成于1906年,③出现于1924年,④建成于1877年。‎ 答案 C 练2 诗歌考查近代交通通讯事业 ‎(2017·温州十校高三联考)“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航海事业 B.铁路运输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解析 从“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反映的是与通讯有关的电报电讯业,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 D 练3 考查近代交通通讯变革带来的影响 ‎(2017·浙江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以自然力为动力造成流动困难,这一方面限制了人们流动范围,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流动多为官、士、商,国家设官道、驿站、舆轿等级制度。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材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 A.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B.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 D.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 解析 近代中国出现的大众化、公共化交通体系,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D正确。A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通商口岸;B错误,共和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错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近代中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并不均衡。‎ 答案 D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更新 19‎ ‎[梳理·基础知识]‎ 一、(加试)报刊、影视业的发展(b+)‎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国人办报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以消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通俗性报刊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民国成立后,通信性报刊更加活跃。‎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4)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后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 ‎2.电影 ‎(1)发展历程: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发展: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②1905年,京剧《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明星及优秀电影作品(导演:郑正秋、张石川、田汉等;电影明星:男演员有赵丹、朱飞等,女演员有胡蝶、阮玲玉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等,以及抗战结束后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④改革开放后的名作有《小花》《红高粱》《霸王别姬》《英雄》等,有近五百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 19‎ ‎3.电视:1958年5月试播的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4.成果: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广播影视逐渐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二、(加试)互联网的逐渐普及(b+)‎ ‎1.兴建与发展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超过城镇。‎ ‎2.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1)从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到各政府部门,互联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互联网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从事许多经济活动,如网上炒股、网上银行结算等金融活动。网上购物成为互联网兴起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3.影响 ‎(1)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2)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 ‎[史论要点] 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个识记要点:‎ ‎①四大媒介分别指的是报刊、影视、广播、互联网。‎ ‎②《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③《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加试)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史料一 近代浙江某报刊广告 19‎ ‎[识图解史] 图示①丝袜厂广告;②提倡国货宣传。该图示反映了近代报刊具有的哪些功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份报刊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 提示:功能:商业功能和社会宣传功能;现实: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流行实业救国思潮,掀起爱用国货、抵制外货运动。‎ 史料二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史料三 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愿之机关。‎ ‎——杨光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读史用史] 根据史料二、三,指出近代报刊的功能,并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 提示:(1)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宣传政治主张等功能。‎ ‎(2)作用:《民报》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要点二 (加试)互联网的普及 史料 2016受媒体关注的“热词”有“反腐倡廉”、“幸福感”、“治国理政”、“南海仲裁”、“回马枪”、“火箭军”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读史用史] (1)相比传统媒介,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 提示: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等。‎ ‎(2)史料中媒体关注热词中有不少是丑闻曝光事件,这体现了大众媒体对政府工作部门的监督作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我们该如何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提示: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利器,既可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精练·选考题组]‎ ‎【例】 史料考查近代报刊业发展(加试)‎ ‎(2017·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年。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约会时事、新闻两门”。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该报第十三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  )‎ A.该报使用白话文 B.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 C.维新派曾关注此报 19‎ D.该报因内容的通俗性受民众欢迎 解析 根据“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可知其使用白话文,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约会时事、新闻两门”和其刊登的内容与政府主导一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梁启超曾介绍过此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明民众非常喜欢的内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练1 综合考查历史事件认知(加试)‎ ‎(2017·北京文综,改编)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 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拿破仑颁布《民法典》‎ 奠定了欧洲大陆法学体系基础 B 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揭露罪行,哀悼死者;拒绝战争,维护和平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解析 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成果,故C项正确。‎ 答案 C 练2 近代广告场景里反映的历史信息考查 ‎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广告反映了(  )‎ ‎①有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 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 ③女子已普遍获得受教育权利 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可知,这一时期有人推崇西方婚礼以及反对缠足。A项正确。‎ 答案 A 练3 (加试题)用微信、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19‎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都不符合要求。‎ 答案 C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5·浙江10月选考)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  )‎ ‎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重新活跃体现出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故①正确;中国服饰出现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反映出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故②正确;同时也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故③正确;服饰“中国风”体现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提升,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故④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2015·浙江9月选考调研)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称呼上,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这些社交礼仪变迁最早出现在(  )‎ A.辛亥革命后 B.五四运动后 C.抗日战争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移风易俗,推进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生活变迁。故选A项。‎ 答案 A ‎3.(2017·衢丽湖舟四地联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可以反映(  )‎ 19‎ A.人们审美观发生的重大变化 B.先进服饰取代了落后服饰 C.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D.近代服饰出现了全盘西化 解析 改良后的旗袍突出女性的曲线美,体现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答案 A ‎4.(2017·嘉兴3月测试)阅读下表。对下表的分析正确的有(  )‎ 上海市离婚原因及方式统计分析(%)(1929~1932)‎ ‎  原因 年份  ‎ 意见 不合 不道德 虐待 遗弃 经济 压迫 男主动 女主动 协议 ‎1929‎ ‎77.7‎ ‎9.5‎ ‎5.1‎ ‎1.4‎ ‎20.6‎ ‎20.6‎ ‎58.8‎ ‎1930‎ ‎73.4‎ ‎14.5‎ ‎4.0‎ ‎0.8‎ ‎20.8‎ ‎16.2‎ ‎63.0‎ ‎1931‎ ‎86.4‎ ‎0.5‎ ‎2.5‎ ‎0.5‎ ‎10.0‎ ‎7.5‎ ‎82.5‎ ‎1932‎ ‎86.5‎ ‎1.9‎ ‎5.2‎ ‎1.0‎ ‎6.0‎ ‎10.4‎ ‎83.6‎ 总计 ‎78.7‎ ‎7.7‎ ‎4.1‎ ‎0.9‎ ‎15.6‎ ‎14.2‎ ‎70.2‎ ‎①婚姻中的情感、观念等因素越来越被重视 ②男女平等已然实现 ③城市新女性表现出自信和自立 ④传统婚姻观念在城市中已悄然消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上海离婚的原因中,意见不合占“78.7%”,故①正确;上海一地的离婚数据,不能以偏概全,反映男女已经实现平等,故②错误;根据材料,上海离婚案例中,男主动“15.6”,女主动“14.2”,协议“70.2”,表明城市女性越来越自信、独立,故③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离婚数据,不能反映结婚数据,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17·宁波3月模拟)‎‎1906年2月17日 19‎ ‎,《大公报》报道:“本月二十三日(阴历,阳历为16日)为电车初次开车卖票……该电车往来次数甚密,搭客甚多,道旁观者如堵。”这一新闻发生于(  )‎ A.天津 B.上海 C.广州 D.北京 解析 1906年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答案 A ‎6.‎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 A.铁路运输的发展 B.轮船航运的发展 C.电报等通信发展 D.报纸等传媒发展 解析 据材料“‎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中的电讯稿可知,《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电报等通信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7·台州中学高三统练)如图所示刊物在发刊词中写道:“泰西各国创造电气秘机,凡有所欲言,瞬息可达数千里,而中国从未闻此。”这里的“电气秘机”是(  )‎ A.无线电报机 B.电话机 C.有线电报机 D.电动机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线电报是由美国人莫尔斯于1837年在华盛顿至巴尔的摩间发报试验成功,无线电报由意大利人马可尼于1895年发明,美国发明家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人类第一部电话,1870年和1888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和美国发明家特斯拉分别发明了直流和交流电动机。根据图上“一千八百五十三年”的信息,可知当年是1853年,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6·义乌高一期末)‎ 19‎ ‎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青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解析 材料“以乘汽车为豪”“男女同乘一车”都体现交通近代化对传统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 D ‎9.(2017·湖州高三期末)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以下各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改良旗袍 ②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③国人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建成 ④国人自办有线电报开始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解析 根据所学,旗袍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根据所学,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火葬”和“改革土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根据所学,1865年在安庆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蒸汽轮船;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7·宁波十校期末联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B.第一条城市地铁于1969年在北京运营 C.2016年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20周年 D.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开始运营磁悬浮列车专线 答案 B ‎11.(加试题)(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19‎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B ‎12.(加试题)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解析 《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A错误;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B错误;材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C正确。说《时务报》需求“极大”,夸大了影响,D错误。‎ 答案 C ‎13.(加试题)下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物质生活的变迁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 解析 从图片中“挽回利权”和“提倡国货”可知①②正确;从图片上女子的服饰可知③正确;从香烟广告宣传可知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 D ‎14.(加试题)近代上海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下列有关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出现有轨电车 ②新新公司开办广播电台 ③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④创办轮船招商局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②④①③‎ 解析 上海有轨电车出现于1908年;②为1927年;③为1896年;④创办于1872年。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19‎ 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1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