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一、(2011·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玡溪①‎ ‎ (宋)欧阳修  ‎ ‎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1·新课标·二<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 周 朴①  ‎ ‎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1·全国·12)(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1·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1·江西·14)(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1·湖北·14)(8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登 城 ‎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 答: ‎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 答: ‎ 七、(2011·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 ‎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答: ‎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答: ‎ 八、(2011·北京·12-13)(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 答: ‎ 九、(2011·浙江·三<二>)(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 答: ‎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 答: ‎ 十、(2011·广东·10)(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 ‎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 答: ‎ 十一、(2011·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 ‎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 ‎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 答: ‎ 十二、(2011·湖南·10)(7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 答: ‎ 十三、(2011·辽宁·二<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 ‎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 ‎ 十四、(2011·福建·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 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 答: ‎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 答: ‎ 十五、(2011·上海·14-16)(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 ‎ 十六、(2010·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 十七、(2010·新课标·二<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 雨雪曲 ‎ 江总①‎ ‎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 答: ‎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 答: ‎ 十八、(2010·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 ‎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 十九、(2010·天津·13)(6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 答: ‎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 答: ‎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 答: ‎ 二十、(2010·江西·14)(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 ‎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 二十一、(2010·北京·13)(7分)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 二十二、(2010·广东·10)(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 ‎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 ‎ 二十三、(2010·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 ‎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 ‎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 ‎ 二十四、(2010·浙江·三<二>)(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 ‎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二十五、(2010·福建·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 ‎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二十六、(2010·辽宁·二<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 答: ‎ 二十七、(2010·湖南·11)(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 好事近①‎ 陆 游 ‎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 ‎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 答: ‎ 二十八、(2010·上海·一<四>)(8分)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3)题。 ‎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 恽 ‎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答: ‎ ‎(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 二十九、(2009·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 小重山·端午 ‎[元]舒由页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 ‎ 三十、(2009·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 三十一、(2009·宁夏·海南·二<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 ‎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 答: ‎ 三十二、(2009·天津·13)(6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 答: ‎ 三十三、(2009·广东·10)(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答: ‎ 三十四、(2009·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 ‎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 ‎ 三十五、(2009·福建·5)(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 参考答案:‎ 一、8.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9.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二、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三、(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四、(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扬后抑(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五、(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淆、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六、(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七、(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八、12.(1)B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有误。由“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可知卖饼儿生活之贫困与艰辛。“歌一声”的叫卖透露出的该是生活的不易,而非“童趣”,语言平实而非“生动形象”。‎ ‎(2)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与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 九、21.总领全词,点明题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十、(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十一、(1)①诗坛地位,无人能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十二、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暮春”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十三、8‎ ‎.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做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9.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却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十四、(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 ‎ 对即可)‎ ‎(2)①对比,“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远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和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远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有理亦可)‎ 十五、14.古体 ‎15.A “比兴”错。作者是因明月皎皎而夜不能寐,这样才会有徘徊、彷徨等行动。明月不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是人物活动的必需内容,也不具有比喻意义。‎ ‎16.“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十六、1.示例: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示例:(1)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2)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十七、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十八、(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十九、(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二十、(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二十一、(1)A (2)(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二十二、(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之情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借这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二十三、(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十四、(1)示例: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示例: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二十五、(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 二十六、(1)示例: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示例: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 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十七、示例:(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二十八、(1)示例: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2)B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B项,“社坛烟淡散林鸦”意思是“社日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表明时间已近黄昏,而不是暗示季节。‎ ‎(3)示例: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此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二十九、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三十、(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正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三十一、(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三十二、(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三十三、(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①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②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③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示例: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三十四、(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三十五、(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