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广西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素养提升练4 历史解释——主题探究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广西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素养提升练4 历史解释——主题探究篇

素养提升练4 历史解释——主题探究篇 ‎1.(2018福建福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染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参考答案:(1)同:都拥有巨额的财富和相似的社会遭遇;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都渴望步入官僚(贵族)阶层。(任答两点即可)异: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感,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购买爵位或家族徽章等途径跻身社会上层。不同影响: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消失,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及自身的节俭,为重商主义时期的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2)性质:封建性商帮,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因素:清廷的盐法变革使徽商失去了经销盐业的垄断特权;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太平军与清军的长期战争破坏;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商操纵垄断市场;徽商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经营方式;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奢靡之风、节俭、心理的满足、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出钱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等概括异同点;回答不同影响时应注意设问角度是“生活方式”,可从消费方式和财富流向等方面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第(2)问,先从材料中“封建性商帮”得出徽商性质,再联系材料中提及的盐法变革、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等分析因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一: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动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示例二: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不少模式。其中把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归结为“推——拉”的简单力学公式模型说明了发达国家早期的情况。这种理论认为,促成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力量,一是农村状况的恶化产生的推力,二是城市有利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把农民拉到城里。‎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选定一个史实和“推——拉”理论中的一个角度,对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进行探讨(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史实与角度,探讨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参考答案:示例一:史实:英国圈地运动。‎ 角度: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力。‎ 探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贸易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的流民;失去土地的农民最终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即英国圈地运动导致农村状况的恶化,推动农民向城市迁移。‎ 示例二:史实:英国工业革命。‎ 3‎ 角度: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力。‎ 探讨: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排挤和农业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成为一种持久的推力推动着农业工人不断走向城市。后来,工业革命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确立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工业的迅速增长推动农民为改善生存条件,不断向城市迁移。即英国工业革命引发了推力,推动农业工人、农民向城市迁移。‎ 示例三:史实:英国工业革命。‎ 角度: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 探讨:工业革命时期,尤其是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生产尚不普遍,生产率虽得到提高,但并不排挤小生产者,反而造成手工生产的扩大和劳动需求的扩大,工人工资一度上升较快;其后,尽管工人竞争加剧、手工业者破产增加,但工人的状况好于农民,城市相对有利的经济发展状况吸引农民向城市迁移。即工业革命拉开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成为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强大拉力。‎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