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第第3.3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第第3.3周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3.3周 今天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本专题主要的主要内容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内容之一,也是是新课标地区高考的重点内容。高考考点主要有:1.英国《权利法案》;2.美国1787年宪法;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4.《德意志帝国宪法》;考查的题型是选择题与材料型主观试题并重。复习本专题首先要熟知四部基本文献,重点理解这些政治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作用;同时注意联系现实热点,重视从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理解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近代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考点预测需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 ‎1.一即指“一个观点”。对西方的政治体制,无论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基本符合本国情况的制度,都促进了本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2.二即指“两个比较”。复习时将各国代议制既要进行纵向的比较,着重分析其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质变;也要进行横向的比较,充分认识其体现出来的多样与统一、特色与本质。‎ ‎3.三即指“三个共识”。第一,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曲折、复杂、反复的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出现(英国君主立宪制、1787年宪法的诞生及其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及妥协的结果;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还是法国共和制的巩固,都经历了长期的斗争。第二,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初明显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所谓统一性表现为各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成为社会原则。但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又各具其特色,呈现出多样性。第三,尽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仍有其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四即指“四个重点”。一是英国的《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完善;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联邦制的特点及两党制的发展完善;三是法国的共和之路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四是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 - 4 -‎ ‎ ‎ ‎【2018年高考考点定位】‎ ‎(1)理清《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重点考查议会、内阁与国王之间的权力制约;1832年议会制改革进步性与经济背景。‎ ‎(2)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着重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体系。‎ ‎(3)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重点从两部宪法的内容引出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对国家元首、政府、议会权力的配置与制约。‎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从政治进步性和阶级属性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我要练习 ‎1、(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5)图1 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D - 4 -‎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名师点睛】本题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素材,旨在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属于高考重要考向,此题考查到了。审题时候抓住“美国国旗”,这是关键所在。再结合“他国国旗”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本题实际上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总体认知能力。着眼点在于把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2、(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理解光绪帝所说的这句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世纪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带领中国军民收复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 4 -‎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陕甘宁边区的文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理解。2016年全国Ⅰ卷30小题同样考察了抗日战争,可见抗日战争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可以说每年必考。但是相对2016年全国Ⅰ卷30小题,本题的难度有所下降,明确突出了全民族抗战这一特征。这就说明学生在备考中要关注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 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