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修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7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修二

‎2007-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修二部分汇总)‎ ‎ 一.2007年部分 ‎1.(海南)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2.(山东文综)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上海)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本店售书目录 ‎①《共产党宣言》‎ ‎②《庶民的胜利》‎ ‎③《列国陆军制》‎ ‎④《儒门医学》‎ ‎⑤《汽机新制》‎ ‎……‎ ‎ 开明书店 ‎ ‎1921年12月20 ‎日 ‎ A.①⑤ B.②④‎ ‎ C.③⑤ D.①③‎ ‎ ‎ ‎ ‎ ‎4.(全国文综Ⅰ)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 )‎ A.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 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 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 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5.(全国文综Ⅰ)《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6.(广东卷)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7.(北京文综)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珍妮纺纱机 早期机车 早期汽车 A.哈格里夫斯 史蒂芬孙 卡尔·本茨 B.人工动力 蒸汽动力 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初 19世纪60年代 D.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8.(广东卷)“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9.(广东卷)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10.(广东卷)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1.(广东卷)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2.(上海)右图为欧盟驻华使团设计的一张题为“祝欧盟生日快乐”的贺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 A.今年正逢欧盟成立50周年大庆 ‎ B.招财进宝是民间祈福的一种习俗 ‎ C.用中国民俗表达对欧盟繁荣的期盼 D.欧盟的生日恰好是中国农历金猪年 ‎13.(江苏)‎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的发展有赖于青年一代的沟通与交流。为此,我省N中学邀请日本某校学生前来访问,并拟定了以下交流提纲。假如你作为N中学的一员,按照提纲要求,将如何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60年代后,中日两国开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试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简述其背景的共同点和各自军事改革的措施。‎ ‎(2)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中日关系发生逆转。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 ‎(3)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试列举日军制造的两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同时,侵略战争也使日本人民备尝战争的苦果,右图《1945年8月的广岛》的景象是哪次空前军事行动的结果?‎ ‎(4)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1)共同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封建统治出现危机。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措施:前期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购买和建造舰船,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培养军事人才。明治维新的军事改革措施:推行征兵制,建立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2)根源: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增强;但仍保留较多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3)两次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旅顺大屠杀。全面侵华战争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造成巨大伤亡。(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答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相关意思也可)‎ ‎14.(上海)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回答下列问题:‎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 ‎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15.(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4)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3)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4)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16.(天津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 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材料三 深圳特区 上海浦东新区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2)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不平等条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三的图,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1)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2)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3)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4)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17.(江苏)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 ‎(2)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 ‎(3)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俄国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4)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1)政治: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实现。经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2)德意志统一,通过三次战争实现。主要内因:推行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主要外因:推行殖民扩张政策。(3)对内举措: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举措:推行殖民扩张政策。(4)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看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18.(山东文综)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 ‎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3)国家立法(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二)、2008年部分 ‎1.(江苏)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原因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2.(江苏)江苏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园地管理打字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3.(江苏)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战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4. (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本资料来自中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 ‎5. (宁夏)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6 . (宁夏)图表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本资料来自中学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图表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7、(宁夏)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 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8、(宁夏)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9.(宁夏)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10.(北京)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11.(北京)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12. (北京)“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北京)《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14、(广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广东)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 (广东)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7. (广东) 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18. (广东) 5世纪,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是http://www.zxls.com A.阿姆斯特丹      B.伦敦      C.威尼斯      D.巴黎 19. (广东)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轮船      C.汽车      D.电视机 20. (广东)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21. (广东)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22. (广东) 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23、(广东)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 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 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24. (广东)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A.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C.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25. (四川)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回答18-20题,‎ ‎26.(四川)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绘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27.(四川)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B.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28.(四川)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 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 实行土地公有制 C. 投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 保留富农土地 ‎29.(四川)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30.(天津)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 ‎31.(全国)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ht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32、(全国)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33.(全国)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4.(全国)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35.(重庆) 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 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36.(重庆)下列对图7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7.(山东)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38. (山东)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9. (山东)地圆说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图5是新航路开辟不久一位德国人绘绘制的世界地图,它反映出( )‎ A.世界各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人们对世界尚缺乏全面了解D.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渐频繁 ‎40.(江苏)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答案要点:(共14分)‎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41(宁夏)(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这时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 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拳办“金手套”锦标赛事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糟)》等。‎ ‎——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 ‎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劝,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贵金属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一摘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             ――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四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部分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方式之一,在借款人无力偿贷而不得不将名下财产抵押的情况下,贷款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又把抵押品上市转成基金,鉴于住房市场降温,银行利率上升,很多借款人无力履约的局面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贷款机构遭受重创,导致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基金陷入困境,引发金融形势激烈变化,殃及国际市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07年8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美国出现了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效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11分)‎ ‎(4)比较材料三、四,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6分)‎ 答案要点:‎ ‎(1)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消费者持币观望 ‎(2)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扩大政府财政支出(采取赤字政策),刺激社会需求 ‎(3)刺激房地产业恢复和发展,缓解住房危机;带动相关产业的恢复;扩大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缓解社会矛盾。‎ ‎(4)评分说明: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回答问题。‎ ‎①从金融背景的角度说明:例如,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不同,或危机阶段和繁荣阶段不同。‎ ‎②从贷款性质的角度产明:例如,良性贷款和不良贷款的不同,或适度贷款和过度贷款的不同。‎ ‎③从贷款发放者的角度说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贷和商业房贷的不同。‎ 考生能从上述三个角度中的两个角度进行说明,即可得6分;若考生另有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2.(四川)(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 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 棉纱 棉织品 ‎1913‎ ‎72537‎ ‎109882‎ ‎1914‎ ‎67091‎ ‎111168‎ ‎1915‎ ‎68415‎ ‎80885‎ ‎1916‎ ‎63977‎ ‎72705‎ ‎1917‎ ‎66501‎ ‎93449‎ ‎1918‎ ‎55573‎ ‎95807‎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年—1918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原因。(12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 答案提示:‎ ‎(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43.(天津)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此资(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答案要点(63分)‎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44.(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分)‎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2分)‎ 答案要点(4)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6)略。‎ ‎45 (山东) (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 --《汉冶萍公司》。‎ ‎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戍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 ‎“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3分)‎ ‎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提示:‎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 ‎ 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 ‎ 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分)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三).2009年 ‎ ‎1.(全国文综一)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2. (全国文综二)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3. (广东单科)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4. (广东单科)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5.(广东文科基础)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   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6.(江苏单科)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7. (宁夏辽宁文综)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 ‎ 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 ‎“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8. (宁夏辽宁文综)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9. (宁夏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0.(天津文综)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11. (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山东文综)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3. (文综高考)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14.(海南单科)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15.(全国文综一)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16. (全国文综二)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17.(北京文综高考)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社会问题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 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18.(高考广东单科)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 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19. (广东单科)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20. (广东文科基础)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 蒸汽机车 B. 内燃机车 C.电力机车 D.汽车 ‎21.(江苏单科)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22.(山东文综)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23. (四川文综)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 A 海外市场的形成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圈地运动的推进 D 民主制度的确立 ‎24.(重庆文综)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25.(宁夏辽宁文综)表一,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表一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 行业竞争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 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26.(上海单科)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 ‎ ‎ A B C D ‎27.(上海单科)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 ‎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28.(2009高考上海单科)‎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 B.乙 C.丙 D.丁 ‎29.(上海单科)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是因为 A.南方种植园主的需要 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 ‎ ‎ 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 ‎30.(上海单科)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 ‎ ‎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 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 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1.(上海单科)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32.(海南单科)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33.(海南单科)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 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 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34.(广东单科)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 B.3个 C. 2.6个 D. 0.55个 ‎35.(江苏单科)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36.(江苏单科)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37. (福建文综高考)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8.(山东文综)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39.(天津文综)下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40.(海南单科)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41. (广东理科基础)“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42. (福建文综高考)16.图6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43.(安徽文综高考)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 ‎ ‎43.(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44.(上海单科)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45.(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 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 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抗日战争 ‎46. (广东单科)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C.罗斯福在担任总统前其新政的理念已经萌生 B.罗斯福上台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47.(江苏单科)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8.(四川文综)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 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 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 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 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49.(重庆文综)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50.(上海文综)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在70多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 A.马歇尔计划 B.布什计划 C.里根计划 D.罗斯福新政 ‎51. (广东单科)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2. (广东文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53. (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54.(江苏单科)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5.(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56. (全国文综二)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 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 1978‎ ‎ 77.6‎ ‎22.4‎ ‎ 1997‎ ‎ 25.5‎ ‎38.1‎ ‎17.9‎ ‎ 18.5‎ ‎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57.(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 ‎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58.(广东单科)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59.(广东文科基础)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人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 ‎60.(广东文科基础)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1. (广东理科基础)“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2.(江苏单科)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w.w.w.k.s.5.u.c.o.m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63. (福建文综高考)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缓和 ‎64.(山东文综)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65.(福建文综高考)‎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6. (四川文综)‎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 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67.(上海单科)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8.(全国文综一)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69. (全国文综二)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70. (广东单科)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71.(广东文科基础)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72.(江苏单科)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73.(江苏单科)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4.(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75.(天津文综)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76.(四川文综) 近年来大量出现图7这样的公益广告。导致这类广告大量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 ‎②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传播 ‎③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 ‎④工业化导致自然资源大量消耗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77.(上海单科)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A.欧盟 B.石油输出国组织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78.(上海单科)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79.(江苏单科) (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分)‎ 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 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 ‎ 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 再生产。‎ ‎79.(全国文综一)(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马克思《资本论》‎ ‎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 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 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80. (宁夏辽宁文综)(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般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 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14分)‎ 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 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需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2) 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明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12分)‎ 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81.(浙江文综)(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 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 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蒸汽机的时候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82.(上海单科)历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国家间权利的转换作出了解释。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见下图)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历史转变进程。‎ 问题:(15分)‎ ‎(1)康德拉捷夫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 英国世纪:工业革命,或“世界工厂”,或伦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美国世纪:“金元帝国”的形成,或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2)按照康德拉捷夫周期表的提示,叙述“英国世纪”转换成“美国世纪”的历史进程。(13分)‎ ‎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一流强国,一战前的扩军备战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冲击;“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头号经济强国;垄断组织托拉斯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荚国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新战争,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美圆戚为联台围的常任理事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成为“金元帝国”,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移到美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通过冷战,美国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深人到欧洲等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83.(江苏单科) (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84. (四川文综)(60分)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4分)‎ 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分)。‎ 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2分)。‎ 材料二“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6分)‎ 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2分);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2分);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2分)‎ 材料三 表2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3分)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3分)‎ 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3分)。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发展(3分)‎ ‎85.(海南单科)(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86.(广东单科)(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 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2分)‎ 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2分)‎ ‎(2) 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 否。(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 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6分)‎ 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6分)‎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燕尾服。‎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87. (四川文综)(32分)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思想:富民思想(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均可相应给分)。‎ 问题:官吏经商(2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2分)。‎ 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2分)。‎ 材料三 清末“新政”‎ 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4分)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6分)‎ 目标:学习西方,实现社会转型(2分)。困难:经费不足(2分)。‎ 措施:增收捐税(2分)。 看法:清政府压榨人民(2分)。‎ 影响:加速清朝灭亡(2分,或加速新政失败)‎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6分)‎ 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3分)。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2分)。‎ 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难题:人民过于依赖福利制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3分) 主张(1分);用史实论证(2分)‎ ‎88.(全国文综一)(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十届全国人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原因。‎ 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89 (宁夏辽宁文综)(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 ‎ “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90(天津文综)(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 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4分)‎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分)‎ 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91.(安徽文综高考)(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 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成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10分)‎ 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被动性。‎ ‎92.(上海单科)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分)‎ 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7分)‎ 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93. (北京文综高考)(36分)研究历史上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 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学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为遏止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将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挂钩,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1933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94.(江苏单科) (8分)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请回答:‎ ‎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 何特殊意义?(6分)‎ 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汇率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 (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2分) ‎ ‎ 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