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3 课后限时集训27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人民版
1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七)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 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 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 B [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其失败是 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 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 B 项正确。]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 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 【导学号: 62160137】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B [题干信息说明欧洲的问题主要是贫富不均,所以被列为三民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 故 B 项正确。] 3.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 年《在上海中国国 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 年认为“不 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 年又指出, 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B [“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 族主义的观念,故 A 项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 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 B 项正确;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的是共产国际,故 C 项错误;明确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在材料中没有 涉及,故 D 项错误。] 2 4.1921 年 6 月,孙中山说道:“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 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这 说明孙中山( )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C [“宜先求富强”说明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并不能反映 出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故 A 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说明 孙中山倡导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但材料不能反映出“首倡”,故 B 项错误;“宜 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 独立(自强),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孙中山的主张受到中共革命纲领的影响, 故 D 项错误。]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 1940 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 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 确的是( ) 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C [“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 1924 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 出来的,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就开展起来了,故 A 项错误;“三大政策” 和“新三民主义”是和国民革命有关的,不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故 B 项错误;据材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 1940 年提出的,国民党始 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 场上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故 C 项正确;D 项说法太绝对,错误。] 6.1925 年 3 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 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 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 ) A.提出了三民主义 B.倡导了三大政策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主张“平均地权” B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故 A 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 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倡导了三大政策,故 B 项正确;孙中山晚年领 导了辛亥革命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主张“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 3 提出来的,故 D 项错误。] 7.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 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 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 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 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 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C [材料所给时间是中共二大,即 1922 年,此时新三民主义尚未提出,故 A 项错误; 无产阶级是否要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与此题时间不符,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 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 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可知毛泽东认为民主主义革命后应该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故 C 项正确;材料探讨的是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事情,而不是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 命,故 D 项错误。] 8.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该文发布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B [题干信息是 1940 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内容,中共二大是在 1922 年,故 A 项错误;1938 年武汉会战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 B 项正确;《新民主 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确立起来是在 1956 年,故 D 项错误。] 9.下图是毛泽东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 一、中国向何处去 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十、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十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4 A.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B.突破“城市中心论”革命模式 C.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A [著作的目录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推断这部著作是《新民主主义论》,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故 A 项正确。] 10.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 和轻工业的现象,我们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 农业、轻工业,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 A.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B.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C.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D.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根据材料“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可得报告吸取 苏联农轻重比例发展不协调的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 D 项 正确。] 11.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 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 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些言论( ) A.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B.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C.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提出的 D.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讲话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 A 项错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是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故 B 项错误;中国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是世纪之交,与题中“1979 年”不符,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故 D 项正确。] 12.“1984 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 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 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5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C [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 1992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 年,故 A 项错误; 上海浦东是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 B 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 C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 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5 分)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 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 1939 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 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其中主要有 1940 年 2 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 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 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纲领是……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 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13 分) (2)概括材料中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 成立前后是如何实践的?并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 神?(12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民政府及中共的关系进 行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 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等信息中不难概括。第(2)问, 第一小问,涉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制度特点,需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作答;第 二小问,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第三小问,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背景:1937 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 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调整对内政策。 6 目的: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寇,实现民族独立;为建立新 中国创造条件。 (2)特点:政权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国营经济为主体的 各种经济并存发展;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实践: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创新精神:具体国情与革命 理论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 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 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 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 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 三阶段的革命方略,而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 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所提观点。(要求: 明确写出所提观点,论证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 “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所拟论题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 阐述,引用 1-2 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 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 示例: 观点: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果。 论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 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 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路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及北洋 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 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