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强烈推荐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专题十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 高考考点 ● ‎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2、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4、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5、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6、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重点讲解 ‎1、国家间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合作与冲突 地域合作 地区冲突 含义 一些国家基于地域上的联系,组建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 在全球性对抗和大战威胁减弱的同时,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 表现 阿盟、欧盟、非盟、东盟 阿以冲突、海湾战争、对伊战争、阿富汗战争、印巴冲突 影响 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合作、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威胁区域安全,影响地区局势稳定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发达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分布及国家 ‎“北方”(30ºN以北),包括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北美洲的美、加,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新,非洲的南非 ‎“南方”(30ºN以南),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大多数国家 经济特征 技术 水平 先进 落后 人均 收入 高 低 贸易 构成 输出产品、资本、技术,进口原料、燃料 输出原料、燃料,输入产品、资本、技术 地位 核心 边缘 成因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经济扩散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影响 最大受益者 有利(全球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弊(南北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原因优劣势 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主导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 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有些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3、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市场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国际资本迅速流动等四大特征。‎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必须结果。具体来说,当代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企业经营国际化)、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边界控制减弱等。这里主要讲述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 ‎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最具世界性,也最早实现全球化,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生产、销售的规模化,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使产品大量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改进货物和信息交流方式,缩短世界距离,加强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②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公司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从封闭的地区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经济过程,跨国公司实行全球经营战略,其优势在于它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实行高度科学的经营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几乎控制了全球劳务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世界技术研究和技术转让主要也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打破国家间贸易壁垒,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通过公司内部转移与推广新技术与新产品,促进技术的空间扩散;扩大国际贸易量,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益;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促进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和融合。‎ ‎4、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1)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有利于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还比较弱小,在世界贸易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再加上有些国家政局动荡不安,有可能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柄双刃剑,它既带来发展机遇,也伴随着巨大风险。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谁不参与谁就落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体系中的重要成员,理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促进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 ‎5、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共同特点 ‎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锐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组成共同市场,实行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政治经济地位。‎ ‎6、表解三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区域经济集团 欧盟 亚太经合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成立时间 ‎1993年 ‎1989年 ‎1994年 总部所在地 布鲁塞尔 无 墨西哥城 成员(截止2004年)‎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智利、秘鲁、俄罗斯、越南 加拿大、墨西哥、美国 发展历程 荷比卢联盟(1948年)→欧洲煤钢联营(1952年)→欧洲共同体(1967年)→欧洲联盟(1993年)‎ 外交部长或经贸部长区域性论坛→非正式首脑会晤→亚太经合组织 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开始运转 宗旨 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内部空间,加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货币,使务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促进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取消关锐和非关锐壁垒,最终建立一个世界缓和的自由贸易区 特点或目标 内部联系比较紧密,利益比较一致,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 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 已成为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 ‎7、综合国力基本要素构成及其对综合国力的贡献 构成要素 对综合国力的贡献 基本实体 国土面积 ‎①国土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国民休养生息场所;②领土大国往往也是资源大国;③空间大,战争期间回旋余地大,也便于合理配置工农业生产 地理位置 ‎①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②海陆交通枢纽通常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③邻国位置影响国家安全 地形 ‎①复杂的地形易守难攻;②地形崎岖通达性差,不利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①国家力量的物质源泉;②争夺、控制资源往往是战争和冲突的起因 人口 ‎①国家存在的根据之一和衡量大国地位的重要指标;②人口多,战时兵源足、平时劳动力多;③人口素质高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大 经济力量 工业生产能力 ‎①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②国防工业发展水平影响战争胜负 农业生产能力 ‎①国民经济的基础;②粮食生产对国家稳定和人民生存有重要意义 交通通信能力 ‎①经济发展的先行官;②信息社会里交通和通讯意味着速度和财富;③现代战争的致胜因素之一 军事力量 常规军事力量 影响历史上的战争胜负 战略核武器 现代及未来战争的主导因素;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高科技会含量、高素质的战斗人员日益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内政和外交 内政 ‎①全力的形成、效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力量;②政府素质、决策、施政效率、对内政策影响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动乱、战争的处理 外交 ‎①影响潜在国家力量向政治现实转化;②影响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 科学和技术 ‎①三次技术革命引起三次产业革命;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生产力发展 ‎8、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也在寻求采取适当对策,以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主要措施如下:‎ ‎①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小康社会。②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④实行计划生育,在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力素质。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世界地理概况及分区 ‎●高考考点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和陆地地形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3、世界各地理分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城市及主要区域特征 ‎1、大陆上的洲际界线 大洲名称 界线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土耳其海峡—高加索山脉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 非洲与欧洲 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北美洲与欧洲 丹麦海峡 ‎2、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名称 地形特征 亚洲 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非洲 以高原为主 欧洲 以平原为主,为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极洲 冰雪大陆,为海拔最高的大洲 北美洲 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高原 南美洲 西部为山地,东部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 大洋洲 西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3、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类型 海拔 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 一般在200m以下 地表平坦、起伏较小 高原 一般在1000m以上 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小地区 丘陵 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度100m以下 地形起伏、坡度较缓 山地 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100m以上 地表起伏大 盆地 无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4、世界人种及其分布 世界人种 主要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黄种人 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 东亚、东南亚 ,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 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 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5、十三个地理地区的分布表 大洲 地区名称 地区数 亚洲 ‎(1)东亚(2)东南亚(3)南亚(4)中亚(5)西亚 ‎5‎ 非洲 ‎(6)北非(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 欧洲 ‎(8)欧洲西部 ‎1‎ 跨亚欧两洲 ‎(9)欧洲东部和北亚 ‎1‎ 北美洲 ‎(10)北美 ‎1‎ 拉丁美洲 ‎(11)拉丁美洲 ‎1‎ 大洋洲 ‎(12)大洋洲 ‎1‎ 南极洲 ‎(13)南极洲 ‎1‎ ‎6、世界各主要分区概况 主要地区 位置、范围 主要区域特征 东亚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西部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人口稠密,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东西部经济差异明显 东南亚 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包括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和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山岭众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以热带气候为主;人口稠密 华人众多 南亚 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印度洋之间 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为印度河—‎ 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主要河流有印度河、恒河;大部分属热带季风气候 中亚 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 以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地形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 多为内流河;是世界第三大产棉区(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西亚和北非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干燥的气候;世界石油宝库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撒哈拉以南 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岸线平直,海湾、半岛、岛屿少;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是黑种人的故乡;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欧洲西部 欧洲西半部,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以平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深受冰川影响多湖泊、峡湾海岸;深受大西洋影响,海洋性特征显著;河网密布,水量充沛,长河较少;白种人为主,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 欧洲东部和北亚 欧洲东部 :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 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 地形平坦,以平原、高原为主;冬季漫长而寒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北美 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包括加拿大、美国、丹麦的格陵兰岛 东、中、西三大地形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无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 拉丁美洲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面积均为世界之最;湿热气候为主,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混血种人占多数 原有居民印第安人属黄色人种 大洋洲 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包括一个大陆、四个大岛、三组群岛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绝大部分是欧洲白种人移民后裔,土著居民为黄种人和黑种人 南极洲 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由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组成 位置最南的大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气候特点:严寒、干燥、烈风;资源和科研宝地 ‎7、西亚和北非重要的地理位置 西亚和北非地处两洋(大西洋与印度洋)三洲(亚洲 、欧洲与非洲)五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地,另外还有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与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与大洋)、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与地中海)、霍尔木兹海峡(沟通波斯湾与阿拉伯海)等海峡控制着海上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8、欧洲西部的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欧洲西部深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的突出特点是温和湿润。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大陆轮廓④地形⑤洋流。本区的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往东离大西洋渐远,海洋影响逐渐减弱,气候的大陆性逐渐增强,东部为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分布着极地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沿岸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阿尔卑斯山地区为高山气候。‎ ‎9、北美的三大地形区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地形区 主要特征 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西部高山区 山脉南北走向、平等排列,多高峰 阻挡了来自太平洋上的西风湿润气流,使西部沿海地带降水较为丰富,而向内陆山区则急剧减少 中部平原区 地势低缓 对大西洋湿润气流阻挡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纵贯南北 东部高原、山地区 地形平坦 冬季极地冷空气长驱南下,气温急速下降;夏季暖湿气流可自由北上,形成了典型的冬冷夏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10、地球最冷的地方南北半球各不同 ‎ ‎   一般说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在高山之巅和极地区域。但在南北半球和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 ‎  亚洲最冷的地方,既不在北极点,也不在北极圈内,而是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位于北纬63°16.2′。这里,在1885年2月以-67.7℃的正式记录获得北半球“冷极”的称号,1964年1月又以-71℃的低温打破了原有的记录。北半球的“冷极”为何不在极点上,而在其南侧约27个纬度的地方呢?这是因为奥伊米亚康是西伯利亚冷高压长期盘踞的地方,周围的地形又属盆地,促进了冷空气的聚积和辐射冷却。而北极圈内为北冰洋,尽管它上面有海冰覆盖,但仍有热量从冰下传向冰上的低层空气,致使气温反倒比不上奥伊米亚康低。‎ ‎  在北美洲,由于陆地面积不如欧亚大陆,加上山脉呈南北走向,因此那里的冷高压不如亚洲强盛,并且它可以无阻挡地向南伸展,致使北美冬天的寒冷程度稍轻于亚洲。同时,由于北冰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最冷的地方也像亚洲一样,不在纬度更高的北冰洋沿岸,而在稍南的内陆冷空气易堆积的谷地。例如,育空谷地的极端最低气温为-63℃。‎ ‎  在欧洲最冷的地方自然是格陵兰岛。这里纬度高,地势高,地面为冰原覆盖,气候终年严寒,其中埃斯密特地区,极端最低气温达-65℃。‎ ‎  从全球来看,最冷的地方并不是在北半球,而是在南半球的南极洲。这里终年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其平均积雪厚度为1700米,太阳射来的能量3/4被反射回空中,地面的温度很低,1960年8月24日测得的气温为-88.3℃。可见,地球上的“冷极”应在南极大陆。‎ ‎2008年高考地理复习资料专题十九: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高考考点1、主要八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1、日本 项目 特点 领土组成 东亚岛国,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 人口 人口稠密,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地形 内多山,平原狭小,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自然灾害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海洋性强:冬暖夏凉,降水较多 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森林水力丰富 经济 特点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对外贸易广泛 工业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区 渔业 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农业 单产高,人多地少,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 ‎2、印度的主要农作物 主要农作物 分布 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粮食作物 水稻 东北部的平原地区、半岛沿海平原 地势平坦,降水充足 小麦 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地面起伏不大,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经济作物 棉花 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黑土肥沃疏松,降水较少,晴天多 茶叶 东北部的低山丘陵 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黄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3、德国 地形 特点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地形差异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 中部谷地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 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工业 特点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发展条件 有利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条件: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需进口,产品约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分布 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莱茵—鲁尔区(传统工业区),南部慕尼黑周围(新兴工业区)‎ 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4、俄罗斯 地形 地形平坦,以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 冬季漫长而寒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河流和湖泊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 资源 是世界上少有几个资源能自给的国家,主要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等 工业 重工业为主,主要工业区有: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农业 谷物生产不稳定,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分布区 交通 以铁路交通为主 主要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5、美国经济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高度机械化(地广人稀)‎ 大量农产品出口 热带农产品进口(气候原因)‎ 地区生产专门化(自然条件)‎ 本土都在温带(南部为亚热带)‎ 农业发达 平原、耕地面积广大(占世界10%)‎ 密西西河和五大湖便利的水运 城市化水平高 工业发达 东北部工业区(冷冻地带,污染严重)‎ 南部工业区 西部工业区 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 迁移 阳光地带,环境优美 ‎6、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燥的原因 澳大利亚虽然四面临海,但其中、部地区却气候干燥,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降水稀少②东部纵贯南北的大分水岭阻挡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深入③西部沿海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其干燥程度。‎ ‎2008年高考地理复习资料专题二十:中国地理概况 ‎●高考考点 ‎1、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构成和行政区划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3、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4、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主要的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5、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6、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7、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8、外流区和内流区,我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及主要湖泊9、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10、京杭运河的概况 ‎○知识图解 我国的位置、行政区划、民族、地形 ‎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我国的气候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 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象灾害 ‎ 内、外流域(河)及其主要特点 我国的河流 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 长江、黄河、珠江、京杭运河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1)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 我国领土南北跨越了近50个纬度,且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我国的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种纬度位置及所造成的南北气候差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这种海陆位置使我国深受海陆的影响,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夏季,我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且温度又高,热量条件充足,因此,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使我国的北方地区也能种植喜温植物。我国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加强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第二亚欧大陆桥与中亚和欧洲各国友好往来,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2、我国的三级阶梯 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3、我国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地形区名称 分 布 特 点 青藏高原 我国西南部 ‎①世界海拔最高,我国最大的大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③多雪山、冰川、大河源头、多湖泊 内蒙古高原 我国北部 ‎(祁连山麓~大兴安岭)‎ ‎①我国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荡 黄土高原 祁连山东端~太行山 长城~秦岭之间 ‎①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②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云南东部、贵州大部 ‎①地势西高东低 ‎②石灰岩广布 ‎③地面崎岖,有许多“坝子”‎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新疆境内天山南北 ‎①周围高山环绕 ‎②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境内 ‎①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 柴达木盆地 ‎②东部多沼泽、盐湖 四川盆地 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 ‎①周围山岭、高原环绕 ‎②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 ‎4、我国的三大平原 名 称 分 布 特 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 ‎①我国最大 ‎②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 ‎③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 华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燕山—淮河、太行山—渤海、黄海之间 ‎①我国第二大平原 ‎②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东到海滨 ‎①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型 ‎②地势低平,典型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5、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重要地点 冬季 南北气温 相差很大 ‎①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太阳光热少 ‎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加大了南北温差 ‎①一月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②最低温在漠河 夏季 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正午太阳高度普遍升高,白昼普遍变长,所以全国普遍高温 ‎②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多少,南北温差较小 最低温在青藏高原 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 ‎6、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暖温带 半湿润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 年平均降水小于800㎜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 河水结冰 落叶阔叶林 耕作制度二年三熟 耕地以旱地为主 粮食作物以冬小麦、杂粮为主 亚热带 湿润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 年平均降水大于800㎜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小 河水不结冰 常绿阔叶林 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耕地以水田为主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7、我国气候主要特征 ‎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同纬度冬季最冷,夏季除沙漠外最热,年较差偏大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 ‎②雨热同期 影响 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 长江以南鱼米之乡 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等生长都十分有利 受惠于季风气候 ‎③气候复杂多样 原因 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干湿地区 跨纬度广、离海远近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 ‎8、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有无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 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地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和夏汛)‎ 小(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 海河 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 ‎(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 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 ‎(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流经亚热带,冬温在0℃以上)‎ ‎9、长江、黄河比较 长江 黄河 源头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 (正源沱沱河)‎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源头约古宗列渠)‎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流经省区 青藏川渝云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甘豫鲁(9个)‎ 流经 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长度 ‎6300千米 ‎ ‎180万平方千米 中国第一大河 ‎10000亿立方米 ‎ ‎5500千米 ‎ ‎75万平方千米 我国第二长河 ‎480亿立方米 流域面积 年径流量 主要支流 和湖泊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 汾河、渭河 上中下游 ‎ 分界线 宜昌、湖口 河口、旧孟津 开发水利 水能蕴藏量全国1/3,可开发占全国一半,上游最丰富,开发利用率低。已建成葛洲坝等、正在建设三峡工程;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通航里程全国2/3,航运条件好是黄金水道。与铁路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流域内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城市众多;航线与成昆、川黔、焦柳、京广、京九、京沪等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有巨大运输价值 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利工程,正在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的引黄灌溉 主要危害 中游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 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危害最为严重。宜昌以上干支流,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治理措施 加固江防大堤;兴修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重点治理荆江河段;退田还湖;中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 维修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黄之本(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建水库)‎ ‎2008年高考地理复习资料专题二十一:中国的区域地理与差异 ‎●高考考点 ‎1、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及港澳台地区的主要区域地理特征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3、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4、我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中国的区域地理和区域差异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而且往往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分值较高,应给予高度重视 ‎1、北方旱地为主的耕作业 土地类型 历史 主要农产品 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黄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悠久 冬小麦、棉花、花生、小米 节约农业用水 改造中低产田 黑土地(东北平原)‎ 较短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沼泽地的保护 ‎2、我国南北方地理差异性的比较 气候 地形特征 耕地类型 农作物 能源矿产 工业部门 交通 生活方式 北方 温带季 风气候 以平原为主,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旱地 小麦大豆花生甜菜等 煤、石油、铁等 多重工业和能源工业 以铁路、公路为主 喜面食,住房注意防寒保暖,善溜冰、滑雪 南方 亚热带、热带季 风气候 多丘陵,地形多起伏,多梯田 水田 水稻油菜甘蔗柑橘等 水能、有色金属等 多轻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水陆运输发达 喜食大米,住房注意通风散热,善游泳、赛龙舟 ‎3、西北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概况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占全国4%‎ 干早为主的自然特征 成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 地表景观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由东向西的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主要基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 放牧特点:游牧→定居轮牧 灌溉农业 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 著名农产: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青藏地区 概况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1%‎ ‎“高”“寒”的自然景观 雪山连绵、冰川纵横、大河源头 藏北高原地势波状起伏,高原东部边缘山高谷深 湖泊星罗棋布 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高原农牧业 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环境)‎ 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喜温凉、单位面积产量高)‎ 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能源和矿产 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丰富,柴达木盆地有丰富和矿产资源(察尔汗的钾盐、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 ‎4、台湾省 组成 台湾岛及附近有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面积 ‎3.6万平方千米 人口 人口密度近600人/平方千米,绝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平原 民族 汉族最多 (97%),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分布在中部山区和东部沿海 多山的海岛 四周的海洋和海峡:西面是台湾海峡(属东海),北临东海,南临南海 山多而高:几列南北走向(东北—西南)平行山脉组成,玉山最高 河流短急,水能丰富;最长河流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多火山地震: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资源丰富的宝岛 森林:我国重要林区,樟树最为著名,樟脑产量世界首位 农作物:西部平原是水稻产区,甘蔗和蔗糖产量很大 矿产:金、铜、煤、石油、天然气、天然硫磺 台湾海峡是我国优良的渔场,西海岸是重要的产盐区 经济 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城市 主要分布在西部 。台北人口最多,高雄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 ‎5、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比较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貌单元 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第三能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 第二能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喝尔盆地、天山等 青藏高原及边缘高山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众多 海拔较高,差异显著 海拔高,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湿润 降水少,气温变化大 高寒气候 植被土壤 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 大部为荒漠、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水文 外流河,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多内流河和咸水湖 多大河源头、冰川、湖泊 人类活动 影响广泛深刻,最主要农耕区 影响不如季风区深刻 影响微弱,自然状态完整 ‎6、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比较 自然地区 东北温带湿润、‎ 半湿润地区 华北暖温带湿润、‎ 半湿润地区 华中亚热带 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 湿润地区 ‎≥10℃的积温 ‎<3200℃‎ ‎3200℃‎‎~‎‎4500℃‎ ‎1月均温低于‎0℃‎ ‎4500℃‎‎~‎‎7500℃‎ ‎1月均温高于℃‎ ‎≥7500℃‎ 地貌 平原广布,三面环山 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以山地、盆地和丘陵为主 多低山丘陵 气候 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土壤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黑土 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 常绿阔叶林为主,红壤 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 农作物、熟制 春小麦、旱作,一年一熟 冬小麦、旱作,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水田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田作物、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三熟 ‎7、我国东部、中西部经济地带 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区 ‎ 优势 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科技文化水平高 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地带 东部地带存在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淡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防洪问题较严重 ‎ 进一步发挥沿海的地区优势 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的农业 ‎ 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 面积辽阔,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 优势 有大面积的天然林场和牧场 中部地带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 沿边贸易上有较大优势 存在问题 中西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 生态环境脆弱,问题较突出 ‎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 发展方向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 ‎ 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专题二十二:中国的国土整治 ‎●高考考点 ‎1、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3、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4、资源的跨地区调配5、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6、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7、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8、交通建设对于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9、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10、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自然因素 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 成因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人为因素 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防治核心内容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防治 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整治模式 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治理措施和经验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方格沙障保护交通干线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建立立体综合防护体系 ‎3、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长江洪灾的原因 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防洪 人为原因: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蓄洪:通过三峡水库拦蓄川江洪水,有效控制中下游洪水 防洪效益 减淤:三峡大坝有拦蓄泥沙的作用,可减轻中下游的泥沙淤积量,提高排洪能力 防洪: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同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原因:三峡位于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 发电 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 意义 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替代火电,净化环境 航运:改善川江航运条件,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降低 其它效益: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库区水产养殖等 ‎4、黄淮海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分布及治理 中、低产区分布 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耕地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中、低产田的治理 整治意义 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低湿地的治理(辛店洼为例)‎ 自然条件特点 地势低平;渍涝严重;成土母质为黄河沉积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治理模式 鱼塘—台田模式:①挖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②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饲料作物等,饲养禽畜 盐碱地的治理(北丘洼为例)‎ 盐碱地形成 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 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土体脱盐)‎ 井灌井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土体脱盐、咸水淡化)‎ 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返盐(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等(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巩固水盐调节效果)‎ 核心和关键 核心:治水;关键:脱盐 ‎5、南方低山丘陵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问题 农业资源 ‎ 优 势 问 题 气候资源 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 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导致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影响农业生产 生物资源 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 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土地和土壤资源 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水资源 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水系发育使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因而地形复杂,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 评价:本区的生产条件并不存在根本缺陷,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 ‎6、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开发 区域概况 东北区组成 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的东部 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满足一年一熟 主要农作物 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中部中温带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北部春小麦、大豆为主 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经济基础 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 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1/5,人均耕地全国最高;土壤肥沃:大部分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森林资源优势 全国最大林区: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1/3;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 土地资源的开发 黑土的利用 存在问题:开垦使自然平衡破坏→土壤冲刷→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措施: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造林;增施有机肥进行黑土培肥,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 沼泽的保护 分布:三江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作用: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水源地;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地位 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 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 经济作物:大豆、甜菜、亚麻等 三大粮食作物分布 水稻: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玉米: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发展方向 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现状 是我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产量约占全国的40%;黑龙江省产量最多,占全国的18.6%,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问题 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 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合理利用与保护 首要任务: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 方向: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 方针:保护、恢复、发展并重 具体措施: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存在问题 低层次的木材采运业产值的比重较大,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森林资源的开发 综合开发 发展多层次的林产品深加工;从事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采集、养殖、栽培;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果园业;辽东和吉林东南部发展柞蚕生产和绢纺织工业 综合开发模式 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吉林安图县)‎ ‎7、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的建设 ‎⑴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 大西南的组成:川、滇、黔、渝三省一市和桂、藏两区 区位条件 有漫长的国境线 大部分仍为我国内陆腹地 区位 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区内开放程度低 毗邻国的经济较落后,对本区的交通建设及对外经济联系和合作不利 是我国的战略后方,非常时期往往会带来有利的发展契机 目前本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加强,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及交通建设有了新的契机 ‎ 地势起伏很大,地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 自然条件 资源条件 自然条件 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地形各不相同 发展交通十分困难 雪山、冰川、多年冻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条件复杂 总量大、种类多,分布集中,地域组合较好 资源条件 油、气、煤、水、地热等能源资源丰富 急需发展交通 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 农林资源与矿产资源平分秋色 原有经济基础薄弱 社会经济条件 目前经济仍处于较低水平 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区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⑵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①西南区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以南昆铁路为例说明)‎ 南昆铁路的基本情况: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物资输出 经济上 有利于铁路轴线经济的辐射作用 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意义 有利于加快西南脱贫步伐 政治上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 战略上: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我国铁路建设发展最快地区 ‎②交通面貌的变化 公路网不断扩充和完善 水运和航空也发展很快 管道运输已发展成网 ‎③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通过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发挥水运潜力,实行水陆联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促进区域国际合作 重视援藏公路建设,续建青藏铁路,支援西藏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8、海南岛的开发 地理优势 地理区位优势 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和海洋国土结合部 处在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邻东南亚 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 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 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热带资源优势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 地形中高周低,环形层状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 光照充足,夏长冬暖,降水丰沛,国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 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但要注意冬春季的低温危害,夏秋季的台风影响)‎ 海洋资源优势 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旅游资源 开发和保护 合理布局产业 海陆交界处的海岸带:重点开发地带 丘陵和台地环带:海南岛面积最大的环带,发展热带农业 山地丘陵带: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发展旅游业、特色工业 发展特色经济 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建成新兴的工业省份 发挥“大温室”的作用,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开发海岛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建成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海洋环境保护 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环境问题 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 ‎9、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我国天然气分布 总体格局 西多东少 主要分布 陆上主要集中在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大气田: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 基本格局 东部地区增产难度很大,供需矛盾突出;西部勘探开发进展快,产量多 西部开发限制性因素 经济落后,勘探开发资金短缺;天然气市场需求量有限;远离东部发达省区,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不能满足需要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工程概况 ‎“西气东输”工程是指新疆塔里木—上海长江三角洲的输气工程。这条管道全长 4200 千米,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 9个省市区。‎ 可行性 有可靠的资源和技术保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意义 中西部地区 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推动化工工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东部地区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10、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 上海的发展 区位条件 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优越的自然条件 面临的问题 道路狭窄、交通阻塞;居住拥挤;绿化面积小、环境质量差;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 开发条件 浦东位于黄浦江东侧,东临东海,北临长江,与外滩和南京路仅一江之隔;浦东地形平坦,河渠纵横,能满足新区建设对大规模、低成本土地开发需要;只需解决越江交通,就能使新区与老城区连为一体 开发作用 解决上海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发展规划 浦东新区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浦东新区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建设多种交通工程把浦东和浦西联系起来;把浦东建成花园式新城 浦东新区的发展 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格局基本形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浦东的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环境优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