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概括分析题:比对的方法和角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概括分析题:比对的方法和角度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概括分析题:比对的方法和角度 比对方法 分层切片比对 比对角度 比对时间、地点 比对人物 比对关键词 比对增删的内容 比对关系 跟踪练习 俞樾《刘笏堂》‎ 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且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综合理解。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 一、分层切片比对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事例印证分析,且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例题讲析】‎ ‎(2018·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 ‎◎原项切分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①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②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对应原文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分层比对 ‎①“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与原文“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对照,表述正确。‎ ‎②“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与原文“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对照,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无误。‎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现,分析部分印证了概括部分的“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故本项正确。‎ ‎◎原项切分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①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②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③仍然忙得。‎ ‎◎对应原文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元兴元年,病卒……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分层比对 ‎①“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与原文“还为洛阳令……元兴元年,病卒”“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对照,表述没有错误。‎ ‎②“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与原文“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对照,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正确。‎ ‎③“仍然忙得无法分身”与原文对照,原文无法找到与此表述对应的语句,故属于无中生有。(此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原文中的“不得旋踵”是“绝不畏避退缩”的意思,容易被错误地理解为“忙得无法转身”之类,并由此判断该项正确,从而造成判断失误。)‎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现,分析部分③存在错误。故本项错误。‎ 二、比对的5个角度 角度一:比对时间、地点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例题讲析】‎ ‎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 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分析:× 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这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选项表述错误。‎ 角度二:比对人物 ‎◎命题设误 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题讲析】‎ ‎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选项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分析:×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从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以看出“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并非“谢弘微”。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 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选项] 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疏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 ‎◎分析:× 从误解形象的角度设误。“故上疏直言进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也就是说,钱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被主考官压制所致,所以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并非“直言进谏”。故选项不正确。‎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设误 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例题讲析】‎ ‎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选项D]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 ‎◎分析:×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原文是“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此处的“惮”是“害怕、畏惧”的意思,原文的意思是曾布畏惧他,没有达到“恐惧”的程度,选项把关键词“惮”理解错了;选项“最终遭到免职”错,从原文“罢为端明殿学士……”可知,纯礼只是降职了,并没有被免职。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 ‎◎分析:× 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 角度四:比对增删的内容 ‎◎命题设误 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例题讲析】‎ ‎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许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选项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 ‎◎分析:× 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中没有提到这一信息。‎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选项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 ‎◎分析:× 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表述不当。由原文“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可知,谢、柳治理郡县没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有好的政绩。‎ 角度五:比对关系 ‎◎命题设误 改变因果: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理清头绪。‎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例题讲析】‎ ‎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原文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 ‎◎选项:褚无量有很好的学问。他幼年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专心攻读,尤其精通《礼记》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凭借《礼记》和《史记》被提拔为官。(  )‎ ‎◎分析:× 从强加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原文只是说褚无量精通《礼记》和《史记》,并没有说他凭借《礼记》和《史记》被提拔为官。‎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 ‎◎选项: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 ‎◎分析:× 从事件杂糅的角度设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时间是在吕“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即被调出京城之后,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选项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跟踪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同治四年余至杭州,时刘笏堂汝璆摄杭州守,奇士也。署中僮仆止四人,内室无婢媪,其夫人至躬洗厕牏焉。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供饘粥而已。五日一食肉,肉不得逾八两。性嗜琴,虽逆旅之中未尝一日不与琴俱也。母七岁来归,每日以米少许杂苋菜煮粥食之。刘君既贵,为《慈苋图》纪其事,湘乡相公曰:“子不可有母而无父。”乃因父嗜琴,易之为《琴苋图》。图中琴一张,苋一筐,无他物。求诗于余,余为作长歌一章。适琉球国贡使东子祥国兴过杭州,乃琴西旧为琉球官学教习时弟子也。以琉球纸贻琴西,余因亦得之,为篆书“琴苋图”三字赠焉。君少时即能饮酒,父戒之曰:“非至五十岁不得饮。”自是不内勺饮矣。余与同席者二次,未尝见其一举杯也。语余曰:“吾挂名仕籍,亦父命也。父尝行市中,遇冠盖者避不及,前驱者鞭箠及之,微伤于额,归而愠焉。呼吾而诏之曰:‘汝过三十岁必出仕。’故不得已而从军积功得官慰吾父地下也。”君虽以军功显,然恂恂儒雅,论为政必以教民为先,议兴乡课,欲行之一州八县。见余所著《群经平议》,曰:“是不可不刻也,盍写副本界我。”及余临行,君赠以写书之费。徐问之,则假之钱肆者也。其夫人亦贤妇,虽居太守署,然守家法,五日市肉八两如故。君以其病,谋少益之,夫人不可,曰:“家法不可 由吾坏,若少益之,上何以对舅姑,下何以对子妇哉?”君又欲佣一人代之执爨,又不可。曰:“君继母在家,莫为之役,奈何以婢媪役于我?”‎ ‎(俞樾《刘笏堂》)‎ ‎ ‎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 B.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 C.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 D.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治,清代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弟子:门徒,徒弟,如“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C. 篆书:汉字的古代书体,有大篆、小篆之分,小篆是六国的通用文字。‎ D. 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乘,特指仕宦、贵官或使者,如“冠盖云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笏堂保持平民生活。刘笏堂已经担任杭州太守,但官署中僮仆只有四人,家里没有婢女老妈子,他的夫人亲自打扫厕所,清洗便器。‎ B.刘笏堂不忘微寒家世。刘笏堂的母亲是个童养媳,嫁过来后每天用米少许加上苋菜煮粥吃,刘笏堂当官后绘制《慈苋图》记录这件事。‎ C.刘笏堂为官勤勉尽职。刘笏堂牢记父亲的告诫,做官时不饮酒,他一心为百姓办事,特别关心教育问题,要在一州八县普及乡村教育。‎ D.刘笏堂家风代代相传。刘笏堂父亲规定家里五天吃一次肉,不超过半斤,刘笏堂夫人住在太守官署,照旧每五天买半斤猪肉,从不例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见余所著《群经平议》,曰:“是不可不刻也,盍写副本界我。”(5分)‎ ‎(2)家法不可由吾坏,若少益之,上何以对舅姑,下何以对子妇哉?(5分)‎ 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作答本题,可从比较不同处着手,排除错误选项。“家世”为先代前世之意,其间不可断开。“顾”为“但是”意,不可在“顾”后断开。“尽散之宗族”,即全部把财产散给宗族乡里各家,不可在“散之”后断开。‎ ‎2.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项“小篆是六国的通用文字”说法错误,小篆应该是当时秦国的通用文字。‎ ‎3.C 【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原文父亲对他的告诫是“非至五十岁不得饮”,不是“做官时不饮酒”;“乡课”之乡村的事情,不是乡村教育。‎ ‎4.(1)(刘笏堂)看到我著的《群经平议》,说:“这不能不刻板印行,何不抄个副本给我。”(2)家规不能由我破坏,如果增加一点,怎么能对得起公婆,又怎么教育好儿子媳妇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是,这;刻,刻板印行;盍,何不;界,给;语意通顺。(2)得分点:益,增加;对(前一个),对得起;舅姑,公婆;对(后一个),对待,教育好;语意通顺。‎ 参考译文 同治四年我来到杭州,当时刘笏堂汝璆担任杭州太守。他是一位奇特人物。官署中僮仆只有四人,家里也没有婢女老妈子,他的夫人甚至亲自清洗便器。刘笏堂自说他家世寒徽,父亲小时候背着炭到市上去卖,但善于经营家业,积蓄资财累计上万,全部散给宗族乡里各家,只留下薄田几亩,供吃饭罢了。家里每五天吃一次肉,不超过半斤。性情喜欢琴,即使在路上旅馆里,也没有一天不和琴在一起。母亲是个童养媳,七岁就嫁过来了,每天用米少许,加上苋菜煮粥吃。刘笏堂先生当官后,绘制《慈苋图》记录这件事,湘乡曾国落相公见了说:“儿子不可以只记住母亲不记着父亲。”于是因为父亲喜欢琴,就改为《琴苋图》。图中有一张琴,一筐苋莱,没有别的东西。求我写诗,我就写了一首长诗。恰好琉球国贡使东子祥国兴路过杭州,他是琴西以前任琉球官学教习时的学生。东子祥赠给琴西琉球纸,我因此也得到一份,就用这琉球纸写了“琴苋图”三个字赠给刘笏堂先生。刘先生年轻时就能喝酒,父亲告诫他说:“不到五十岁不能喝酒。”自这以后就滴酒不沾了。我和他两次同桌吃饭,没见他喝一口酒。刘先生还告诉我说:“我出来做官,也是父亲的命令。父亲曾经在街上走,遇见当官的来了回避不及,前面喝道开路的用鞭子抽打,额上受了轻伤。他回到家里生气了,把我叫去说:‘你过了三十岁一定要出去做官。’所以我不得已而参军积功得官来告慰九泉下的父亲。”刘先生虽然军功显赫,然而态度谦和,温文尔雅,认为做官一定要以教百姓为先,商议兴办乡课,想在一州八县普遍实行。看到我著的《群经平议》,说:“这不能不刻板印行,何不抄个副本给我。”到我临走时,先生赠给我抄书的费用。慢慢一打听,原来是从钱铺里借来的。刘夫人也是位贤德妇女,虽然住在太守官署,但遵守家法,照旧每五天买半斤猪肉。刘先生因为她有病,商量适当增加一点,夫人不同意,说:“家规不能由我破坏,如果增加一点,怎么能对得起爸爸妈 妈,又怎么教育好儿子媳妇呢?”刘先生想雇个人替她做饭,夫人又不同意,说:“你还有继母在老家,没有雇人为她做事,为什么要雇婢女老妈子供我使唤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