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嘉定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分)就研究中华农业文明起源问题来说,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 A.历史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资料 C.古代文献记载 D.民间祭祀遗存 2.(2分)“大人世及以为礼”在《礼记•礼运》看来,夏朝建立后中国社会进入( ) A.大同之世 B.铁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小康之世 3.(2分)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这一时问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如2世纪后期 B.公元前3世纪前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4.(2分)“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争于气力”时代“唯法为治”,此处“当今”是指( ) A.史前时期 B.夏商时期 C.西周时期 D.战国时期 5.(2分)如图所示的图片内容揭示当时历史特点是( ) A.国家分裂 B.民族交融 C.佛教盛行 D.文化差异 6.(2分)司马迁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志向,司马光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目的,成就史学巨篇。二人的治史理想体现古代传统史学特色是( ) A.考察变化与变通,经世致用 B.尊帝王、尊圣贤、人本主义 C.纪传体通史体例,正式官修 D.贵直书斥“曲笔”,求真求实 7.(2分)《大明会典》罗列朝鲜货物清单,规定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此清单反映的是( ) A.平等贸易 B.民间贸易 C.槯场交易 D.朝贡贸易 8.(2分)与如图所示的世界地图内容变化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启蒙运动 9.(2分)美国资产阶级找到真正崛起的道路并使美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是在( ) A.独立战争之后 B.南北战争之后 C.“新政”之后 D.“二战”之后 10.(2分)1902年,16岁的柳亚子在读完西方某著作后,因“雅慕其名,更名曰人权,字亚卢”。此著作是( ) A.《社会契约论》 B.《论法的精神》 C.《路易十四时代》 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1.(2分)李鸿章晚年心酸自喟“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李鸿章“被谤”是因为( ) A.禁烟与抗英 B.洋务与外交 C.维新与新政 D.变法与革命 12.(2分)鉴湖女侠秋瑾诗中“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讥讽的是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2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14.(2分)俾斯麦“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首要原因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军国主义传统 C.德国迅速崛起 D.英法等国刺激 15.(2分)导致图中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原因是( ) A.英美日军备竞赛所致 B.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 C.美苏对抗拖累了经济 D.法西斯扩张制约美国 16.(2分)“计划经济”“高度集权”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建立于( ) A.沙皇时期 B.临时政府时期 C.苏联时期 D.苏俄时期 17.(2分)如表罗列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部分出版物对西方某人的介绍,此人是( ) 1898年 《泰西民法志》上海广学会出版 “科学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派领袖” 1899年 《万国公报》 “百工领袖” 1902年 《新民丛报》 “社会主义之泰斗” A.伏尔泰 B.马克思 C.列宁 D.斯大林 18.(2分)2019年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前学生喊出的口号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暴动打倒国民政府”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2分)“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上文引自( ) A.《四国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20.(2分)如图作为研究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的第一手史料,其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太平天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二、分治与集权(15分) 21.(9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存在着分治与集权两种模式,集权中也存在着分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A.刺史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内服外服 D.行省制 E.分封制 F.郡县制 G.君主统治 H.军机处 I.内阁 将上列各项前的字母按逻辑关系填入如图所示的空白处。 22.(6分)“分治”政治所对应的时代是 ,“集权”体制起始朝代是 至 。 三、苦难还是福祉(20分) 23.(6分)16﹣19世纪,工业文明经历了发轫、开启、扩展和反省的阶段。 A.法国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启蒙思想 D.亚当斯密国富论 E.英国革命 F.英国工业革命 依据历史的逻辑关系,将上列字母填入空格内。 阶段 事件 开启工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 开启工业文明的政治革命 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 24.(6分)苦难与福祉之争 人物 言论 傅立叶 工业文明是新成立的奴隶制。工业化大生产把一切都交给了资本家去任意摆布,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肆意剥削工人,致使劳动成为贫困和痛苦的根源。因此,资本家财富的丰裕是以工人的贫困为代价的,这是私有制对工人的暴政。 欧文 采用机器代替排挤了从前的工人劳动,造成了工人劳动的贬值;机器生产又使得整个工人家庭包括童工都依附于工业生产,是成为被奴役的工具。在私有制下,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增加了资本家的私人财富,提高了其收益率,这必然又会刺激他们去进行新的发明,采用新机器。因此私有制是贫困和不平等的唯一根源。 李嘉图 一旦实现了自由贸易等经济自由,扩大工业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不仅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利益,整个社会都将得到发展,现实的工业文明制度以及工业资产阶级将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和优越性。 圣西门、孔德 从历史发展阶段看,人类社会必将进入科学和实业的第三个时代,即工业社会。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将改造旧有的一切社会关系,抛弃崇尚空谈的社会旧习,以生产作为它唯一的和永恒的目的,实现社会大多数人的幸福。 ﹣﹣(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问题: 材料中批判者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视角是多少?辩护者又是从什么视角对工业文明进行辩护的? 25.(8分)谈谈你对18﹣19世纪思想家关于工业文明论争的看法。 四、梁启超生平(25分) 26.(6分)梁启超生平: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从小接受儒家教育。 光绪十五年(1889年),16岁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 光绪十六年(1890年),17岁赴京参加会试不中,回来路过上海接触到《瀛寰志略》,对西方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同年秋结识康有为,执业为弟子。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万木草堂学习期间协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发布“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主持《时务报》。在主编期间写《变法通议》阐述维新变法理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五日(7月3日),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流亡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一月(1902年2月),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与革命派论战,继续宣传改良主张,仇视和抵制民主革命。 1901年至1902年,先后撰写《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起“史学革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政闻社,拥护清廷“仿行宪政”。 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911年11月16日),任袁世凯“责任内阁”法部次官。 民国三年八月二十日,拒绝袁世凯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同时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讨袁。 民国五年三月,应陆荣廷邀请,直接参加护国运动。 民国六年十一月,梁启超递送辞呈,结束从政生涯,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民国七年底赴欧,亲身了解西方社会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其史学观点也发生变化。 民国十八年一月十九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问题: 材料中梁启超两次参加的会试属于哪一种选官制度?民国七年是指哪一年?你认为促使梁启超得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27.(4分)请概括下列三个阶段梁启超主要社会活动的及特点。 时间段 特点 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十五年 光绪十六年至民国六年 以政治活动为主,参与维新变法、立宪及反袁斗争 民国七年至民国十八年 28.(15分)你如何看待梁启超一生中的两次重要转变? 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分)就研究中华农业文明起源问题来说,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 A.历史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资料 C.古代文献记载 D.民间祭祀遗存 【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直接证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考古发掘资料属于实物史料,故B正确; ACD属于二手史料,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2.(2分)“大人世及以为礼”在《礼记•礼运》看来,夏朝建立后中国社会进入( ) A.大同之世 B.铁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小康之世 【考点】11:夏商的政治制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主旨即可。 【解答】A.“大人世及以为礼”的意思是天子诸侯的子弟世代承袭,合于礼,这体现了夏朝建立后中国社会进入大同之世。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题干中“夏朝”不符。 C.“青铜时代”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小康之世”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3.(2分)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这一时问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如2世纪后期 B.公元前3世纪前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考点】15:秦朝统一.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纪年法。关键信息是: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世纪是100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故排除AC。 在公元前,数字越大,距当今越远,反之亦然;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晚期,故排除B,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常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4.(2分)“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争于气力”时代“唯法为治”,此处“当今”是指( ) A.史前时期 B.夏商时期 C.西周时期 D.战国时期 【考点】32:百家争鸣.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思想主张及其时期。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处于战国时期,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家思想主张及其时期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分)如图所示的图片内容揭示当时历史特点是( ) A.国家分裂 B.民族交融 C.佛教盛行 D.文化差异 【考点】KA: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需要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图1可知,反映的是北魏穿汉服的官员;依据图2可知,反映的是魏晋时期汉族人食用烤肉串,由此可知,两幅图示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故B项正确。 A项明显不符合图示,排除。 C项从图示不能得出,排除。 图示体现的不是文化差异,而是民族融合,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的能力。 6.(2分)司马迁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志向,司马光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目的,成就史学巨篇。二人的治史理想体现古代传统史学特色是( ) A.考察变化与变通,经世致用 B.尊帝王、尊圣贤、人本主义 C.纪传体通史体例,正式官修 D.贵直书斥“曲笔”,求真求实 【考点】ZA:历史文化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历史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司马迁和司马光史学理论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司马光治史理想体现古代传统史学特色是古今之变,要以史为鉴,指导社会现实。 故选: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2分)《大明会典》罗列朝鲜货物清单,规定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此清单反映的是( ) A.平等贸易 B.民间贸易 C.槯场交易 D.朝贡贸易 【考点】2Y: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朝贡贸易,解题的关键是“罗列朝鲜货物清单,规定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 【解答】“罗列朝鲜货物清单,规定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表明这是朝贡贸易的内容,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朝贡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分)与如图所示的世界地图内容变化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D.启蒙运动 【考点】5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地图上对世界形势的描绘发生了改变,新航路开辟之前非常的粗糙,新航路开辟以后,已经出现了世界地图的大致轮廓。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时代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2分)美国资产阶级找到真正崛起的道路并使美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是在( ) A.独立战争之后 B.南北战争之后 C.“新政”之后 D.“二战”之后 【考点】6K:美国南北战争.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南北战争,要掌握南北战争的影响。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北方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南方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并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ACD不和题干要求,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南北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属于基础题。 10.(2分)1902年,16岁的柳亚子在读完西方某著作后,因“雅慕其名,更名曰人权,字亚卢”。此著作是( ) A.《社会契约论》 B.《论法的精神》 C.《路易十四时代》 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考点】87:启蒙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雅慕其名,更名曰人权,字亚卢”。 【解答】“雅慕其名,更名曰人权,字亚卢”表明此人是卢梭,其作品是《社会契约论》,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 11.(2分)李鸿章晚年心酸自喟“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李鸿章“被谤”是因为( ) A.禁烟与抗英 B.洋务与外交 C.维新与新政 D.变法与革命 【考点】A6:洋务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李鸿章的相关内容。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李鸿章创办了洋务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不能自救。 12.(2分)鉴湖女侠秋瑾诗中“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讥讽的是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9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北上联军八国众,明显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最后签订的是《辛丑条约》。 故选:D。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2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考点】P7: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然后说学生能够掌握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基本事实。 【解答】洋务运动没有涉及到维新,排除A; 戊戌变法没有进行真正的改革,只维持了100多天就失败了,排除B; 清末新政时期,打着改革的名义,实质上是想维护清王朝建统治,因此只能说是假维新,但清末新政引进西方的军事,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故C正确; 新文化运动不符合假维新中真改革的说法,排除D;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是能够理解“假维新中真改革”具体含义,考察学生对清末新政的实质的认识。 14.(2分)俾斯麦“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首要原因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军国主义传统 C.德国迅速崛起 D.英法等国刺激 【考点】6F: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统一帝国的建立。要学生理解德意志统一后对外政策的转变。 【解答】1871年,德国已经完成统一,但仍然再推行大陆政策,故德国统一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A; 不管是大陆政策还是世界政策,体现的都是军国主义传统,不是其变化的原因,排除B;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军事实力迅速崛起,加紧了对外的侵略扩张,故C正确; 英法两国的刺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 故选:C。 【点评】在解答本题时,德国的统一是具有迷惑性的,学生要能够准确分析出来和我世界政策推行的时间即可正确判断。 15.(2分)导致图中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原因是( ) A.英美日军备竞赛所致 B.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 C.美苏对抗拖累了经济 D.法西斯扩张制约美国 【考点】D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重点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材料呈现的是1928﹣1933年苏联与美国的社会生产指数,苏联的社会生产指数迅速上升,而美国的则没有多大变化。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苏联正常通过五年计划推进工业化,而美国则陷入经济危机,B正确,而A、C、D三个选项似是而非,都不是对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最有力的解释。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图表考查考生史料解读与历史解释能力,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 16.(2分)“计划经济”“高度集权”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建立于( ) A.沙皇时期 B.临时政府时期 C.苏联时期 D.苏俄时期 【考点】C9:斯大林模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解答】通过材料中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可以看出,AB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计划经济,高度集权”可知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故C正确; 苏俄时期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不符合,排除D; 故选:C。 【点评】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经济上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7.(2分)如表罗列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部分出版物对西方某人的介绍,此人是( ) 1898年 《泰西民法志》上海广学会出版 “科学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派领袖” 1899年 《万国公报》 “百工领袖” 1902年 《新民丛报》 “社会主义之泰斗” A.伏尔泰 B.马克思 C.列宁 D.斯大林 【考点】B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 【解答】通过材料“社会主义之泰斗”可知人物不是伏尔泰,排除A; 通过材料“科学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派领袖”“社会主义之泰斗”可以判断人物是马克思,故B正确; 列宁,斯大林都不符合“科学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派领袖”的称号,排除C,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科学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派领袖,社会主义泰斗这两句材料的理解。 18.(2分)2019年五四运动100周年,100年前学生喊出的口号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C.“暴动打倒国民政府”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考点】9I:五四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解答】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故A正确;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918事变后中共提出的口号,排除B; 暴动打倒国民政府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提出的反蒋口号,排除C;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朝鲜战争时期提出的口号,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是要熟记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21条;还我青岛。 19.(2分)“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上文引自( ) A.《四国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考点】T1:第二次世界大战.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 【解答】通过材料“剥夺日本……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可知,在《开罗宣言》中明确提出把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归还给中国,故C正确; 《四国条约《九国公约》是1921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不仅没有提出归还中国领土的内容,却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排除AB; 《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号召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没有涉及归还中国领土的内容,排除D;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能够让中国坚持抗战,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的中国的利益。 20.(2分)如图作为研究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的第一手史料,其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太平天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的第一手史料”。 【解答】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A与题干无关,排除。 B依据题干“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的第一手史料”可知,其对应的历史时期是十年内战时期即1927﹣﹣1937年,正确。 C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应是抗日根据地,排除。 D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应是解放区,排除。 故选:B。 【点评】史料的内容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 (2)传世和出土的文物。 (3)历史文献。这类史料是指一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 (4)口传材料。这类史料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民歌民谣等。 二、分治与集权(15分) 21.(9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存在着分治与集权两种模式,集权中也存在着分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A.刺史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内服外服 D.行省制 E.分封制 F.郡县制 G.君主统治 H.军机处 I.内阁 将上列各项前的字母按逻辑关系填入如图所示的空白处。 【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认识,主要考学生对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解答】通过图示可知,不管是集权还是分治还是集权中的分治,都是一种制度的延伸,那么,只能是G君主统治; 按图示可知,分权制度是指地方拥有较大实权,这种局面出现在秦统一之前,包括C内外服制度和E分封制度; 按图示可知,集权制度指地方服从中央的行政制度,包括A刺史制度、D行省制度、F郡县制、H军机处、I内阁;集权中的分权则指上面两种制度的综合,也就是B郡国并行制。 故答案为: G;分治:C E;集权:A D F H I;集权中的分治:B。 【点评】解答本题时主要是学生对集权与分权的理解,如果能正确认识即可较容易答题。 22.(6分)“分治”政治所对应的时代是 夏商周时期 ,“集权”体制起始朝代是 秦朝 至 清朝 。 【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分治指分封制度。故对应的时代为夏商周时期;集权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始朝代为秦朝至清朝。 故答案为: 夏商周时期;秦朝 清朝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对分治和集权的理解,得出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即可答题。 三、苦难还是福祉(20分) 23.(6分)16﹣19世纪,工业文明经历了发轫、开启、扩展和反省的阶段。 A.法国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启蒙思想 D.亚当斯密国富论 E.英国革命 F.英国工业革命 依据历史的逻辑关系,将上列字母填入空格内。 阶段 事件 开启工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 开启工业文明的政治革命 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好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思想及政治基础。 【解答】在工业革命前启蒙思想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标志着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 故答案为: 开启工业文明思想理论基础:CD; 开启工业文明的政治革命:ABE; 工业革命时代的来临:F。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工业革命开展的思想政治经济上基础。 24.(6分)苦难与福祉之争 人物 言论 傅立叶 工业文明是新成立的奴隶制。工业化大生产把一切都交给了资本家去任意摆布,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肆意剥削工人,致使劳动成为贫困和痛苦的根源。因此,资本家财富的丰裕是以工人的贫困为代价的,这是私有制对工人的暴政。 欧文 采用机器代替排挤了从前的工人劳动,造成了工人劳动的贬值;机器生产又使得整个工人家庭包括童工都依附于工业生产,是成为被奴役的工具。在私有制下,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增加了资本家的私人财富,提高了其收益率,这必然又会刺激他们去进行新的发明,采用新机器。因此私有制是贫困和不平等的唯一根源。 李嘉图 一旦实现了自由贸易等经济自由,扩大工业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不仅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利益,整个社会都将得到发展,现实的工业文明制度以及工业资产阶级将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和优越性。 圣西门、孔德 从历史发展阶段看,人类社会必将进入科学和实业的第三个时代,即工业社会。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将改造旧有的一切社会关系,抛弃崇尚空谈的社会旧习,以生产作为它唯一的和永恒的目的,实现社会大多数人的幸福。 ﹣﹣(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问题: 材料中批判者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视角是多少?辩护者又是从什么视角对工业文明进行辩护的?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解答】通过对材料中“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肆意剥削工人,致使劳动成为贫困和痛苦的根源”可以看出他们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认为工业化给工人带来了贫困和灾难;通过材料中“工业社会……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将改造旧有的一切社会关系,……以生产作为它唯一的和永恒的目的,实现社会大多数人的幸福”说明其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鼓吹工业文明带来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 富力欧文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强调机器生产带来不自由和贫困,认为私有制是贫困与不平等的根源。李嘉图,圣西门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肯定工业文明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 【点评】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的两种不同认识,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两大阶级的不同影响。 25.(8分)谈谈你对18﹣19世纪思想家关于工业文明论争的看法。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福祉的表现,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解答】可以有三个观点,一是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二是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三是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如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可从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进行说明;如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可从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进行说明;如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可从工业革命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评析: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评析: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则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 评析: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则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学生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 四、梁启超生平(25分) 26.(6分)梁启超生平: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从小接受儒家教育。 光绪十五年(1889年),16岁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 光绪十六年(1890年),17岁赴京参加会试不中,回来路过上海接触到《瀛寰志略》,对西方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同年秋结识康有为,执业为弟子。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万木草堂学习期间协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入京参加会试,发布“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主持《时务报》。在主编期间写《变法通议》阐述维新变法理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五日(7月3日),受光绪帝召见,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流亡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一月(1902年2月),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与革命派论战,继续宣传改良主张,仇视和抵制民主革命。 1901年至1902年,先后撰写《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起“史学革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政闻社,拥护清廷“仿行宪政”。 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911年11月16日),任袁世凯“责任内阁”法部次官。 民国三年八月二十日,拒绝袁世凯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同时与蔡锷密谋,策划武力讨袁。 民国五年三月,应陆荣廷邀请,直接参加护国运动。 民国六年十一月,梁启超递送辞呈,结束从政生涯,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民国七年底赴欧,亲身了解西方社会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其史学观点也发生变化。 民国十八年一月十九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问题: 材料中梁启超两次参加的会试属于哪一种选官制度?民国七年是指哪一年?你认为促使梁启超得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1O:科举制;R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举制的发展。主要通过梁启超的活动考查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 【解答】 通过材料可知,晚清时期中国实行科举选官制度;关于民国纪元的换算方式,知道相差1911即可;通过材料“亲身了解西方社会许多问题和弊端”可以看出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排斥。 故答案为: 科举制;1908年;目睹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本题以梁启超生平为线索,考查了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和当时先进人士对中国救亡之路的探索。 27.(4分)请概括下列三个阶段梁启超主要社会活动的及特点。 时间段 特点 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十五年 光绪十六年至民国六年 以政治活动为主,参与维新变法、立宪及反袁斗争 民国七年至民国十八年 【考点】9X: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梁启超不同时期的活动及其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时间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本小问的活动及其特点,依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十五年是1873﹣1876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活动及其特点是接受儒学教育,参加科举考试;民国七年至民国十八年是1918﹣1929年,这一时期处于新文化运动以后,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活动及其特点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 接受儒学教育,参加科举考试;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对梁启超活动及其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8.(15分)你如何看待梁启超一生中的两次重要转变? 【考点】9X: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梁启超,从梁启超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来看近代社会的跌宕起伏。 【解答】 戊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助手,是改良派的中坚,坚决与顽固派对抗,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一度赞同革命,但是在流亡国外期间,又转而变成了狂热的保皇党徒,以立宪派的领袖自居,同同盟会展开论战。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从维护帝制转向拥护袁世凯,但是后来,他又策动蔡锷倒袁,在护国战争中,他作为进步党的领袖,公开撰文指责他的恩师康有为“复辟帝制”,同康有为彻底决裂。“五四”运动以后,他向国共两党宣战,在科学与玄学论争中寻找折衷主义,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求“第三党”。政治环境变化太多,同时由于历史进程之中,太多的各种政治思想,也从国外传入国内,五花八门。因此,不少知识分子都在不断进行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思想。梁启超就是如此,所以其政治思想引导下的政治活动,在我们看来,就很有意思了。 故答案为: 戊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助手,是改良派的中坚,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从维护帝制转向拥护袁世凯,但是后来,他又策动蔡锷倒袁,在护国战争中,他作为进步党的领袖,公开撰文指责他的恩师康有为“复辟帝制”,同康有为彻底决裂。在这两次重要变化背后,是中国近代政治环境变幻莫测,西方各种政治思想传入国内,梁启超就是如此,所以其政治思想引导下的政治活动,也就伴随着历史的洪流而起伏不定。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梁启超为例,向学生揭示了中国在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幻。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13:28:11;用户:qgjyuser10173;邮箱:qgjyuser10173.21957750;学号:2198517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