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18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解读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    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材料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坚持“一点四面”(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通过形成“一点四面”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 ‎ 最近出现的“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 时评的基本特征 ‎ 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关于时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 ‎◆时评的几种形式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 ‎ 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 ‎ 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写作指导】‎ ‎◆时评写作四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时评争议类”文章应尽量体现“五味”:‎ ‎ (1)鲜味。讲究时效性,细心触摸社会的潮流,寻找新颖的题材。‎ ‎ (2)杂味。以事实说话,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 ‎ (3)辣味。思想深刻,讴歌时让读者喜,抨击时让读者怒,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 ‎ (4)趣味。语言议论机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选择让读者感兴趣的题材。‎ ‎ (5)诗味。语言简短铿锵而又含义深刻,富于哲理,让读者读罢掩卷而长思。‎ ‎◆技法点击 ‎(1)要学会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2)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 ‎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③论据方面。‎ ‎ 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议论语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鲜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 ◆审题立意 ‎ 1、时事争议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材料示例】‎ ‎1.游客在故宫大缸刻字 【审准题意】‎ 批评游客行为,要尊重保护文物(就事论事)‎ 根源在于文明素质低下、公德心缺失、(就事论理)‎ 体现盲目浮躁的旅游观,进而分析整个社会的盲目浮躁(就事论理)‎ 中国式旅游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标签,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 kuǎ)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 ‎ 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 ‎ 2)批评顾校长:‎ ‎①为何不未雨绸缪-——就事论事 ‎②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借题发挥和联想(就是论理)‎ ‎3.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在京举行 来自四川和黑龙江等多所高校的10名大学生在北京的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上亮相。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6名大学生获得了保姆工作,年薪最高为4.15万元。‎ ‎【素材点拨】‎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只要大学生们放下架子,适应社会,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找一份工作并不是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从事保姆工作,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和人才的浪费。‎ ‎【构思方向】(1)适应; (2)解放思想; (3)勇于尝试; (4)珍惜知识和人才。‎ ‎4.请以下面的新闻为素材,写一篇短评。‎ ‎《新京报》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 一、选取角度: 1、司机和售票员的忍让态度,你持何态度?‎ ‎ 2、对外国乘客的无理取闹,你有什么感想?‎ ‎ 第一步:吃透材料,选取角度(选角度)(对于司机和乘务员的忍让,你持何态度?)‎ ‎(一)反对忍让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 ‎2.纵恶消弭了正气,助长了邪恶。‎ ‎3.《员工守则》漠视了员工的名誉权、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二)赞成忍让 ‎1.表现了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和修养。 2.他们的行为既无损国格”也无损人格。‎ ‎3.以暴治暴不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选材:要求选用富于时代性、思想性的典型素材,凸显出其鲜明的时效特征,选用与所给材料相似或相对的素材来分析:‎ ‎ 如围绕“明星代言”的相关的现象案例、前因后果来选材。如与故宫大缸遭刻字的新闻类似材料:承德避暑山庄石碑遭“泼墨”、博物馆大殿门扇 、楠木雕饰被割掉;古床博物馆遭参观者“砸场”、埃及神庙惊现“到此一游”、北京西便门城墙四处“海誓山盟”;卢浮宫名画被游客“个性签名”;无心之失:故宫文物被科研工作者“误伤”;耶稣画像惨遭“毒手”变猴子;达·芬奇名作失色成“LED屏幕”;圆明园文物误变“土豪金”;唐代石佛被重塑成水泥佛。‎ ‎◆结构:‎ ‎“时评类”作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议论文体。在写法上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炼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 ‎ 注意:(即使是时评类作文,也要有规范和清晰美观的结构,除非你对的的字体卷面及语言有着绝对的信心,或者作文能保证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否则就规规矩矩地写作)‎ ‎◆写作模式: ‎ ‎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样做)具体步骤是:1.析材料 2.论危害 3.挖根源 4.提办法 5.联现实 6.作结论(作呼告)‎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 ‎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 即:引——点——议——联——结 ‎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可以驳观点、驳论据、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常用结构模式:‎ 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 ‎ 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 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 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标题 ‎  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如《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 先看下面三个标题:‎ ‎ (1)原题:2009年税收监控,稽查重点将是谁?‎ ‎ (2)原题:利息税征收何时能遏制?‎ ‎ (3)原题:春季出游,爱惜花草 ‎  有人经过改写,变成了下面的文字:‎ ‎ (1)2009年度,谁将被税局重点“照顾”?‎ ‎ (2)利息税何时能止痒?‎ ‎ (3)春季出游别“拈花惹草”‎ ‎▲拟题方法:‎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震撼”贪官?》‎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 ‎▲开头 ‎  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应用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语言亮出自己观点。即迅捷入题,耀人眼球,方能吸引读者,震撼人心。‎ 例如:‎ ‎  蔡铭超先生拍而不买,致使天价兽首流拍,本人认为这一行为得不偿失。——明确提出自已的观点。‎ ‎  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蔡铭超先生以天价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但拒绝付款。有人认为这是一出闹剧,但我要为蔡先生鼓掌。‎ ‎  蔡先生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适度描述事件主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  关于观点,一定要掷地有声,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些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提出新颖的观点,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观点。‎ ‎ ▲主体部分 ‎ ‎ 则应结合观点,剖析事件,开掘本质,辩证分析:‎ ‎ (1)可适当解释事件的关键词,解决“是什么”问题。但不能泛泛而谈,尽量通过具体的实例剖析出事件的本质。‎ ‎ (2)分析问题。(为什么)‎ ‎  A.要紧紧扣住论题本身。如:赞扬蔡铭超的做法,从头到尾都应该围绕赞扬这一行为而展开论述。做到中心明确,否则就会有偏题或离题之嫌。。‎ ‎ B. 要研究问题本身。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 ‎  C.在文章的行文组织上,要做到思路清晰,尽量将论据、论点等分项列出,让人一看就能理清头绪。‎ ‎ (3)怎样做:如:对于在文物上刻字现象,要保护文物,提升国民素质,法律规范等 ‎▲结尾 ‎ 要呼应形头,收束总结,这样才能保证论述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  “时评类”文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时评类”作文模拟演练 文题设计1‎ ‎  最近,“成都名片”评选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超女”李宇春获近1500票,超过武侯祠、春熙路等代表成都文化特色的景点,暂列第一名。这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质疑。你对此有何看法?‎ ‎  构思提示:“名片”是代表一个地方形象、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标志。任何地方都有值得本区域人民耳熟能详、引以为傲、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文化符号和名片。就本题而言,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立意:‎ ‎  1.赞成李宇春作为成都的名片。李宇春是成都走出去的魅力女孩,作为中国当代的大众偶像,李宇春的影响力早已走出了娱乐圈的范畴。出道4年,她多次登上《环球》《人民画报》《TimeOut》《Glamour》等杂志封面,更是分别登上亚洲版和美国版的《时代周刊》。当然,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她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玉米爱心基金”是中国第一个以歌迷命名的零资源启动基金,但至今捐款已突破500万元……‎ ‎  2.否认李宇春作为成都名片。名片主要内涵应该是文化,要有历史的厚重感,要承载人们对其的厚望等等。‎ 当然,不管从哪种角度写作,时评体的标志一定要明显,符合我们上文讲的一些特征。‎ 文题设计2‎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河南省新密市工人张海超,2014年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州大学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  要求:请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论。‎ ‎  构思提示:这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心碎。张海超的被迫自救,更像在拿健康甚至生命冒险,赌自己没病(肺结核),而是社会(郑州职防所)有病(“误诊”)。张海超自知面对的是一家大企业,“我这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深信在那个企业里与他有相同遭遇的工友,还另有其人。这种“一个人在战斗”的公民形象,其痛感之深,情何以堪。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类似个案时有发生?为什么自救者时常走投无路,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为什么原本由全社会担负的自救成本,却要由一位孤苦无告的农民承担?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放弃“以暴易暴”的思维前,人们在张海超身上也看到了一种“让人含泪的暴力”,一种并不施害于他人,而是加诸自身的暴力。为证明自身清白而“开胸验肺”,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残”?无论如何,如果恶意“误诊”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法律正义能得到有效伸张,如果相关维权制度健全、维权途径通畅,张海超绝不至于要如此与“误诊”对赌,“一个人在战斗”。‎ ‎★范文赏析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新年伊始,2018年1月5日,媒体就爆出合肥罗姓女子“高铁扒车门”事件的视频。元月11日,又爆出宝鸡一对夫妻吵架,女方堵住高铁车门事件视频。还有一男子迟到近20分钟,打110,向车站提出等他到达再发车的荒唐请求。‎ ‎②网上众人声讨这些人的自私、素质低等。央视等媒体及时披露和评论,指出遵规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不容破坏。‎ ‎③但网络却又有另外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单一的个案没必要上升到公众话题。一网友以《华盛顿地铁为我等了6分钟》为题发文,美国地铁愿意为一个留学生等6分钟。文章观点认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不在于他的步伐有多快,而在于他肯不肯为了他的人民放慢脚步。理由是毕竟法规也是人制定的,为人服务的。‎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今天,这虽是个案,其实也反映了很多人的心态和素养。值得当事人深刻的反思,值得媒体甚至整个社会中的人们的深思。‎ 请根据以上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 ‎(1)从法与情的角度,可以立意为:①法是为人制定的,但也不仅仅是为人;②有法不依,等于无法;③人是感情的动物,为法而法,伤了人情,违背法律初衷;④遵规守法是当代中国人必备的素养。(2)从舆论的引导及其引导的角度,可以立意为:①小议守时的文明;②是网络暴力还是正义的集体发声;③央视发声的意义;④以人民的名义;⑤以法律的理由;‎ ‎(3)从个人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素养,是一个人高贵与否的不二理由。‎ 单一个案是否都应上升为公众话题 对此事实,我不能不承认,“高铁扒车门”给全国百姓树了一个极坏的典型,但也让我若有所思,就是这样的个案,要不要上升为公众话题,因而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对于“高铁扒车门”,在当事女教师被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暂停职务,被铁路警方处以2000元罚款后,有人称这一事件让大众的规则意识更加增强,更有人借此称“这一次,那些被插过队的、在马路上被加塞过的、考公务员时被关系户挤掉的,应该也都借高铁酒杯,稍微出了一口怨气”。但我不这么认为,而是感到,“高铁扒车门”视频摄录、上传者做的有些不妥,他们如此则为全国树了一个极坏的典型,甚至产生了不必要的副作用。比如,紧随合肥“高铁扒车门”之后的陕西宝鸡南站的一女乘客因为和丈夫发生矛盾,丈夫下车后为唤回丈夫而阻挡列车不让关门一事,有可能就是效法合肥女教师的结果。‎ 网络喧嚣过后,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合肥“高铁扒车门”一事,如果不是视频摄录者将这一事情上传网络,或许就像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一样不声不响地就那么过去了。毕竟,当时女教师虽然有点“撒泼”,据有人后来透露,其和丈夫带着女儿是要赶时间到广州参加比赛,如此看也情有可原。而且,铁路部门当时也采取了灵活变通,迅速协调让其丈夫也上了车。这原本是初始虽不妥而结果甚好的两全其美之事,但视频摄录、上传者却让“高铁扒车门”演变成了一个公众话题,成了“网络盛宴”。尽管扒车门女教师行为应该被批评和被依法依规处罚,但其带来的负面后果并非仅如宝鸡南站女子阻车门这一情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负面作用显现。‎ 每个人都拥有舆论监督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但是,个人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应有所区别,千万不能泛化。我认为,不管是个人监督还是社会舆论监督,这里面都应当有个度的考量。如果个人行为或者团体行为侵犯的是社会或者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并造成了恶劣的后果,那则都应该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予以监督。否则,单一的个案且已经得以顺利解决,就没有必要上传网络,而炒作成为公众话题。比如本次的“高铁扒车门”。‎ 更需要指出的是,个体的监督是不是要上升为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需要认真考量并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高铁扒车门”如果没有后续的传统媒体的介入,单凭网络上一条视频或者一个微博,我认为,很难形成舆论热议,或者演变成公众话题。因而,在“高铁扒车门”过后,传统媒体人也应有所反思。尤其是,在1月11日某电视视晚间新闻中,电视台把一个男子差十几分钟赶不上列车而打电话给110请警察通知列车等他的事情全程录音曝光,我认为十分不妥。试想,110报警中心每天都有可能接到类似这个男子要求通知列车等他十几分钟的奇葩电话,这本是警方工作遇到的一个部分,如果是茶余饭后大家拿来调侃一番也就罢了,但作为媒体将其公开曝光,则无必要。或许媒体是想通过这一事例来说明围绕高铁曾经发生过很多非正常现象,但对社会、对大众来说实属没有必要,甚至还会有负面的示范。‎ 有一篇题为《华盛顿的地铁为我静等了6分钟》的网文曾讲述了一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华盛顿坐地铁时不小心将钥匙掉进了地铁轨道下面,本着试试看的态度,请地铁方帮忙。结果,为了取回这串“无关紧要”的钥匙,整个华盛顿地铁为他一个人停运了6分钟。很多人在转述这篇网文记述的这个事情时都引用了作者“‎ 一个伟大的国家不在于他的步伐有多快,而在于他肯不肯为了他的人民而放慢脚步”这段话。我在此引用,是想借此表明,我们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是否在某些方面放慢脚步静下来想一想,比如,这次的“高铁扒车门”,倘若不是将视频上传网络,倘若传统媒体不那么密集介入,真正引导大家对这一事情做冷静思考,尤其是引导民众规则意识更加提高,而非上来就单一指责“高铁扒车门”女子是“泼妇”,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单一的个案有没有必要上升为公众话题?不仅媒体要反思,我们整个社会中人也都需要反思?不是吗?‎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近几年,广场舞已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大妈甚至“舞出”了世界影响。‎ 一位外国大妈说:“很佩服中国大妈的自信和勇气,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不过伴奏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在我们国家,建筑工地都要测量噪音,违规是要受处罚的。”‎ ‎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赏析】 这股民族风 ‎ 中国者,大国也。大妈者,年岁辈分类于妈妈者也。广场舞者,公共场地民间集体舞蹈也。中国大妈广场舞,因莫斯科红场、法兰西卢浮宫“被占领”而具有了世界影响,世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以为政府引导、舞者自律,方能消除其负面影响,使这股“民族风”成为新时代中国资深女性最炫的形象之风。(开篇选用长短句整散句结合,有气势有力度,观点鲜明,高屋建瓴,让人眼前一亮)‎ ‎ 中国的大妈们,心灵中有千百年妇女隐忍奉献的精神皈依;身体上有操劳家务、相夫教子甚至抚养孙辈的劳苦印迹;现实里有儿女奔波前程老来孤独无人陪伴的人生缺憾。她们体形要么肥胖要么瘦弱且绝不婀娜;她们步态要么生硬要么僵直且绝不轻捷;她们动作要么迟缓要么笨拙且难以准确。如果你要以专业的眼光、挑剔的心态来看待她们的话,那她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人表演的是无任何美感的走样错位的舞蹈。‎ ‎ 但是,她们冲破了心灵的禁锢和身体的限制,凭着年轻时的激情和夕阳红的梦想,以无比的自信和勇气,舞出了火的热情,风的张扬,水的淡定,太阳的开朗。这是新时代中国资深女性掀起的民族广场舞之风。‎ ‎ 然而,广场舞的音响实在太具有穿透力了。它单调,它冗长,它反反复复,它喋喋不休绵绵不绝。它撩起了夜班族难以补眠的怒火;它打破了莘莘学子闭门苦读急需的宁静;它让身体抱恙需要静养的那类人发狂;它让年纪尚小需要安眠的婴儿啼哭不止;它让不需要单调乏味声音打扰的人忍无可忍。它,太坏了。但是,坏的也只是那音响,而非我们中国的大妈。‎ ‎ 要解决这个“太坏了”的音响影响,首先需要政府引导和规范。譬如避开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众聚集之地,另择场所;譬如规范跳舞时间,避开人们休息高峰时段;譬如规定限制音响分贝,使其达不到噪音的标准;譬如鼓励发明同频同步同听一首歌的范围式无线耳麦,给中国大妈们增加一个广场舞必备的装备,这装备又炫又亮不扰人,又轻又巧真方便。‎ 总之,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政府有义务“护航”广场舞,不能只限制、只通融而不加以引导。政府的引导会使这股“民族风”更和谐。‎ ‎ 其次,为了不使音响“太坏了”被非理性地理解为中国大妈“太坏了”,“舞者”,我们中国的大妈们应该要严格自律。起舞之时那伴奏的声音不可旁若无人,要顾及他人。老话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 ‎ 大妈们,广场舞的直接目的是舒活筋骨、锻炼身体,最终目的是陶冶性情。如若我们自律地控制伴音,既跳舞锻炼了自己,又不扰民方便了他人,那才是既修了身,又养了性,实现了跳广场舞的最终目的。‎ ‎ 政府引导、舞者自律,彻底解决广场舞伴音扰民问题,就能使中国大妈广场舞这股“民族风”越跳越炫,成为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热情开朗能歌善舞的中国公民新名片。‎ ‎【拓展阅读】 为什么外国大妈不跳广场舞 ‎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 广场舞近些年来在中国无疑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群众运动了,每块有限的广场空地上,都充斥着大妈大爷———当然,主要是大妈———矫健的身姿和魔鬼的步伐。而且可喜的是,广场舞大有走出国门扬我国威的态势,早已成功地占领过莫斯科红场、巴黎卢浮宫广场,美国自然也不在话下。广场舞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最成功的文化项目了。在这种强势发展态势下,官方也日益重视起来,近日,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要求大力宣传广场舞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一批优秀广场舞工作者典型、广场舞领头人典型、广场舞团体典型。如此看来,表面和谐欢乐的广场舞,在这些年为各种争地盘、抢舞伴、拼音响等而产生恩怨情仇之后,又要迎来新一轮血雨腥风的江湖争斗了。‎ ‎ 事实上,我个人一直认为广场舞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继武术之后,又一个能够为中国代言的形象,这从每一个第一次看到广场舞的歪果仁(外国人)都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而可见,他们通常直到学个一招半式后,才会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离去,我知道,从此以后,他们就将沉沦于深奥复杂的中国舞术体系而不能自拔。‎ ‎ 奇怪,怎么说起了歪果仁。哦,既然说到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广场舞在中国能够火遍每个角落,而且就算走向世界了,也只有中国大妈独舞呢?歪果的大妈大爷就这么内力不济不能领会掌握吗?这个问题的回答,还需容我装个渊博。其实在欧美这些老龄化程度深的国家,上了年纪退休,相当于是人生第二春的开始,除了继续干点活的之外,有点积蓄的就到处游山玩水,或者写写回忆录、学点感兴趣的新玩意,恋个黄昏恋,等玩不动了就把自己送去养老院。所以看起来这些大妈活得比较自在,她们才不帮子女带孩子,把自己锁在家里。可能有人认为他们家庭观念不一样,那就看看和我们文化接近的韩国和日本。首尔街头,满街跑的出租车司机,绝大部分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大爷,日本也同样如此。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可能看到,比如东京大学校门对面的一个小餐馆,就是一对大爷大妈,一个后厨做饭,一个前台服务,当走路都颤颤悠悠的大妈端着一盘子饭菜给你的时候,你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虐待老人。‎ ‎ 反观中国的老年人,人生极大的常态“事业”就是抚养第三代,而由此产生的系列反应就是,子女没有结婚的就不断催婚逼婚,结婚了的就催早点生孩子,直到你顺利完成任务,二老就乐呵呵地开始他们不见天日的忙碌和操心了。所以中国大妈很伟大,可赞可爱的同时,却又可叹可怜,她们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事业梦想似乎就只剩伺候后代了。‎ ‎ 所以,在每一个广场之上,当大妈们无数次踏着欢快的神曲节拍,我们看懂了节拍之下深埋着的忧伤了吗?我们知道她们每一次激情迸发背后的无奈吗?其实她们才是用生命在深刻地阐释一个年轻人天天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道理———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观点有深度,引人深思)‎ 范文示例:‎ 材料: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 【范文赏析】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述材料),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亮观点)(先破后立)‎ ‎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显然十分可笑荒唐!学生毕竟年幼无知,其意见也不一定就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这是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驳对方论据与论证,推出一个荒唐的结果。从而可见,鲁迅经典是不可删的。)‎ ‎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可是,由于高考、中考大量选用这类文章作为试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给学生严重的误导。现在的高考、中考试卷中,,大多是流行的时尚美文。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费事,不想费脑子,想的是轻松。很显然,这是有害的。‎ ‎ 快餐式文化作品,冲击了鲁迅,冲击了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要论删鲁迅之原因,从反面找原因——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样有思维。)‎ ‎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 而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 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 ‎【原题回放】‎ ‎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11年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范文赏析】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 中外官员同台发言时,我总心生羞愧之感:西方的官们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官们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口拙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官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 不读书的不限于官们,更可扩大到“国人”。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有资料称: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很多理由。政府官员无暇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不用读书,因为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没有精力读书,中学教师工作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让读书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 ‎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医院接受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急救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然而患者的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并要求医院赔偿。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属1000元。‎ 在这件事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兼重义理,方可为人 ‎①“义理”这一词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个人修养的标杆。“义理”即道义和道理。“义”,是人心对自身的约束,而“理”,则是外界对人自身的约束。重义而轻理,就会让人行事鲁莽而不理智;重理而轻义,则会让人做事冷酷而不知变通。只有兼重义理,才会成为一个明是非,尊礼法的人。‎ ‎②突发事件,考验人们处事态度。某医院接收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没有生命危险。然而,患者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抢救儿子时,剪掉了儿子衣服和裤子,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和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并要求院方赔偿。最终,医院赔偿患者家属1000元。医患双方因此平息一场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我认为,不管怎么说,处理事情都比较理性与冷静。‎ ‎③理性与冷静,可以避免纠纷。对于这件事情冷静与理性之后,仔细想一想,我认为患者的父亲不应该找医院索赔,但医院如果知道患者的衣服中的东西遗失,也应该赔偿。因为父亲面对挽救了自己儿子性命的医院要求索赔,虽然说医院弄丢了儿子的物品,在“理”的角度上确实应该赔偿,他的要求符合“理”。但是,向儿子救命恩人索赔,他却因此失去了“义”。这么做未免显得冷酷无情,有“过河拆桥”之嫌。尽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我还不愿往坏处想,做人总得讲良心啊!而院方做得十分正确,既合情合理,又避免医患纠纷,符合“义”,但是否迫于无奈,陷入被道德绑架之困境?‎ ‎④义理兼顾,合情合理。如果面对索赔的父亲,为了拯救儿子的性命不得已而为之,未免有几分挟恩之嫌,而且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理应赔偿,这是“理”的体现。如果挟恩而拒绝赔偿,则不顾义理。我认为,这件事最好的结果应是医院得知由于己方原因使患者物品遗失,主动要求补偿;家属因医院挽救了儿子的性命而主动放弃医院补偿。这样医院主动补偿是为明理,患者家属放弃补偿是为重义,义理兼顾,这不正是最好的结局吗?一方符合“理”,一方符合“义”, 避免大动干戈,兴师问罪事件的发生。‎ ‎⑤“义理”二字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同学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帮助即是重义。而遵守校规校纪,不破坏法规则是明理。如果为了帮同学出头而大打出手,或是为感情帮同学做违法乱纪的事,则是重义而轻理,害人害己,不可为之。只有行事兼重义理,才能营造和谐而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我们以义理为人生的行事准则,不退缩,不逾矩,成为一个义理兼备更加优秀的人。‎ ‎【点评】本文最大亮点:一.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角度看,材料属于事件类材料,又重在评析道理上下功夫。作者拨开迷雾,分条析缕:抓住要害,直奔“义理”,可谓头脑清醒;二.在“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上,针对当事双方,从不同角度,分别评析“有理”与“无理”之处,或正或反,层层对比展示思辨才华,难能可贵。三.论辩评析中逻辑紧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理性客观;语言严谨,但缺乏一点灵动的文学色彩,可借鉴一点杂文语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