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2011年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及详解)‎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来源:GkStK.Com]‎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1、 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词,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的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来源:GkStK.Com]‎ C、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 ‎1.B 楚辞有时使用四言体。文章第五段“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2.B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并非古籍记载,而是今人推测。‎ ‎[来源:高[考∴试﹤题∴库GkStK]‎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 B、 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C、 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 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的影响较大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3.D “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错,原文最后一句“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 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族伯瓛[huán] 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俄署法曹。   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历示诸人,‎ 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fǎng]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què] ,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郎子可谓差人【chà差人(奇异的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jiē],必无此对。”其爲名流推赏如此。五兵尚书傅昭掌着作,撰国史,显自兼廷尉正,被引为佐。 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时约郊居宅新成,因命工书人题之于壁。   显与河东裴子野等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顾。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梁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Yǐng]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 译文:刘显,字嗣芳,是沛国相人。刘显小时候就聪敏,六岁就能读《吕相绝秦》和贾谊的《过秦论》。琅邪王萧思远、吴国的张融见到他便称赞他,刘显被称为“神童”。族伯刘瓛在儒学界很有名望,但没有儿子继承,齐武帝下诏,让刘显做他的后人,那年刘显八岁。天监初,考中秀才,任命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不久就转为法曹。‎ 刘显涉猎广博并且对很多领域都通晓。当时任昉得到了一篇残缺的简书,但是是残缺的,文字脱落,他多次把文章展示给很多人看,没有能辨识的。刘显看见以后,说是《古文尚书》里删掉的“逸”这一篇。任昉检看《周书》,果真像刘显说的那样。任昉因此相当赏识刘显。‎ 刘显母亲去世,服丧期结束后。尚书令沈约那时候当太子少傅,引荐刘显为少傅五官。沈约当了丹阳尹,命令刘显驾车去那里。在座位上问刘显关于经史的10件事,刘显对上来9条。沈约说:“我年老糊涂健忘,不能接受测问了;虽然如此,但是姑且试问几件,不能到十件。”刘显问了五件,沈约仅对上来2件。陆倕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排着席子说:“刘显可以称得上是奇异的人,就是我们家平原到到张壮武那里去,王粲见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没有这样的对答。”刘显为名流推崇赏识就像这样子。五兵尚书傅昭当著作郎,修筑国史,刘显当时兼职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帮助修国史。到了选尚书五都的时候,刘显以法曹兼职吏部郎,后来当了尚书仪曹郎。曾经作《上朝诗》,沈约加了十分欣赏,当时沈约在郊外的房子刚刚建成,于是让擅长书法的人把这首诗写在自己郊区房子的墙上。‎ 刘显与河东裴子野等人一直宫中任职,相互像师傅朋友一样亲近,没有人不羡慕的。刘显的知识渊博,还要比裴子野强些。有一天,波斯国进贡狮子,皇帝问大臣说:“狮子都有什么颜色的?”刘显说:“黄狮子的卓越比不上白狮子的卓越。”魏国人进献古器,有突起的字,没人知道读什么,刘显 查看文字,读起来没有停滞。考证年月,一字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刘显升职尚书左丞,还当了国子博士。那时候有僧人诉讼田地的案件,皇帝写了一个“贞”字。官员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问遍百官也没人知道。刘显说:“‘贞’字拆开就是人上人,就是让你把田给出家人。”皇帝因为嫉妒他的能力,驱逐了他。魏国的使者李谐来到梁国出使,听说这件事,为不能与刘显相识感到遗憾。感叹道:“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刘显当了平西府谘议参军,在平西府长时间不能施展抱负。大同九年在夏口去世,时年年六十三岁。‎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监初,举秀才,……俄署法曹 署:代理 B 昉[fǎng]检周书,果如其说 检:查阅 C 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 造:制定 D 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 聊:姑且 ‎4.C 造,到、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显“博涉多通”的一组是()‎ ‎①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 ‎②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 ‎③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 ‎ ‎④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 ‎⑤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 ‎⑥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 A 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5.A ①表现刘显幼而聪敏④表现刘显的文学才能⑤表现刘显等人相互学习 ‎6、下列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六岁能诵读《吕相绝秦》、贾谊《过秦论》,被称为神童,八岁时过继给了虽有名望却无子嗣的族伯刘瓛。天监初年,被举荐为秀才,从此走上仕途 B任昉曾经得到一篇文字脱落的残缺简书,没有人能够辨识。后来在周书中发现了原文,果真和简书上说的一致,十分惊异。‎ C沈约担任丹阳尹时,与刘显相互对答。沈约自负地认为虽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试一试,结果刘显胜过了他,陆倕高兴地拍着席子称赞刘显非同一般。‎ D刘显担任国子博士时,发生了僧人淞田一案,皇帝写了一个“贞”字,主管的官员不解其意,但是刘显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给了僧人。‎ ‎6.B “果如其说”是与刘显所说一致。“大相赏异”是任昉赞赏刘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 答案:刘显察看文字,读起来不停滞,核查年月,一字都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案,察看、考察。(1分)考校,核查、考核。(1分)嘉,赞许。(1分)句意2分。‎ ‎(2)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答案: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 纪,准则、法则,(1分)。出,调出(1分)。无乃……乎,恐怕(只怕)……吧,(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水孤舟 ‎ 梁栋①‎ ‎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 ‎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 ‎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 ‎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②自浮沈 ‎【注】①梁栋:宋末诗人。这首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②典出《列子·黄帝》,后世常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 ‎【解析】原诗如上: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作者感叹,空有渡河的心愿,但是坐看门前的水越来越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沈。”诗人隐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于家国的无力感,因此诗中满是无奈和怆然。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颈联作者感叹,空有渡河的心愿,但是坐看门前的水越来越深。颔联写诗人隐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诗中又隐含了作者对于家国的无力感,因此诗中满是无奈和怆然。‎ ‎8、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5分)‎ 参考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过后、萧瑟凄凉的秋景图,(1分)骤雨初歇,秋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2分)杨柳拂岸,一叶小舟孤零零地系在岸边,身处孤洲,人迹罕至。(2分)‎ ‎9、前任评价这首诗,说:“比兴深婉,含蓄深刻”,请结合诗作颔联、尾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颈联,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无法施展;(2分)尾联,引用典故,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其实表达了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情。(2分)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鹰的飞翔 (丹麦)彭托皮丹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它还是黄嘴雏鹰的时候,被带到教区牧师的家里。在那儿,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小鹰在嘎嘎叫的鸭子、咯咯叫的母鸡和咩咩羊中间长大。人们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劳斯。   它通常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坐在那儿等着女佣。只要老多萝茜一出现,它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向装满的食槽。这种步伐是苍穹之王在地面行走时所特有的。   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鹰像从前一样,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做着梦,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不像通常那样掉在地上,而是一下子被升到了空中。一开始它还小心试探着。终于,伴随着一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于广阔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害怕,它落在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在它的头上矗立着层层岩石,陡峭光秃的石墙上没有一处可用来避风。西方,太阳正置身于猩红的晚霞之中,这预示着风暴与暗夜。   当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之余,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它收紧翅膀,把喙深深插进胸前的羽毛中,孤零零地立在沉默、荒凉的岩石上。   突然头顶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盘旋。   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伸着脖子考虑着这番奇怪的景象,但它的犹豫立刻便烟消云散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同伴。于是开始了一场群山之上野性的追逐。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   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它想着,它快筋疲力尽了,翅膀感到又累又重。   雌鹰飞得越来越高,离深红色的山峰越来越远,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它们来到一片广漠的石头荒野,凌乱的巨石相互颓倾在一起。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开了,流动的云端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的星星。   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看着这白色的幽灵般的大地,它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还想起了老多萝茜,每当教堂的钟声宣告太阳升起,她就会从厨房里出来,带来热腾腾的食物。   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开始还有些踌躇,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盼所追逐——家——家——家!‎ 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它在它所爱的家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要确信下面一切如常。‎ 然后它缓缓降落。   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他赶快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靠近时开火。   枪响了。   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雏鹰在家禽院子里生活时,受到人们的照料、喂养,整日漫步于鸭子、母鸡和绵阳等动物中,所以在飞翔的时候,他还是会想起曾经拥有的温暖和舒适。‎ B.起风的日子和雷雨到来之前,“一种模糊的渴望”会让雏鹰的内心苏醒,这一情节暗示着克劳斯这个天空骄子总有一天会扶摇直上、回到鹰的家园。‎ C.雌鹰的召唤使克劳斯冲向天空,但是它因为长期生活在家禽院而没有飞翔过,累得筋疲力尽,最终只好选择了返回。‎ D.结尾时这只年轻的鹰被一个雇工打死了,这个偶然性的结局削弱了作品对主题的表达,但还是会让读者的心灵感到震撼。‎ E.《鹰的飞翔》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寓言体短篇小说,这篇作品所要表现的决不仅仅是鹰的悲剧,而是在故事里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丰富思考。‎ ‎【参考答案】(1)AE(答A给3分,E给2分,D给1分,B“暗示着……回到鹰的家园”不符合文章主旨;C克劳斯返回不是因为“筋疲力尽”,而是因为贪恋家禽院的温暖舒适;D“削弱了作品对主题的表达”错。‎ ‎(2)鹰的“飞翔”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鹰的心理活动。(6分)‎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试飞。内心有飞翔的渴望,也会为掉到地上而满怀困惑,感到羞愧。第二阶段,初飞。由最初的小心试探而变得勇敢,充满快乐,十分陶醉到后来不知所措,孤独沮丧。第三阶段,高飞。由不再犹豫、坚定地飞翔而再次犹豫悲伤、贪恋家禽院。第四阶段,回落。开始还有些踌躇,后来变得急切、执拗地想回到家中。(打出三个阶段即可,每一阶段2分)‎ ‎(3)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年轻的鹰与雌鹰的对比。以雌鹰的矫健有力突出年轻的鹰的力不从心,以雌鹰的执着坚定,突出年轻的鹰的踌躇犹豫,突出了在母鸡和绵羊中间长大的年轻的鹰的弱点,写出了即使有雌鹰的召唤,年轻的鹰也难以割舍舒适安逸的生活。‎ ‎ ②年轻的鹰与家禽院的动物对比。年轻的鹰出身高贵、充满对天空的渴望,与家禽院那些碌碌之辈相比,具有想要摆脱平庸的高贵品质。(如果答其他对比,言之成理即可。每一对比3分,其中对比的内容2分,对比的作用1分)‎ ‎(4)作者最后说“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8分) ‎ ‎ ‎ ‎(4)观点一:同意。一个人即使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如果长期生活在平庸而舒适的环境中,又缺少必要的勇气,就难以摆脱平庸,难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或安逸舒适的生活不仅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的障碍与阻力,而且还会使人丧失自身的优势甚至导致自身的毁灭)‎ ‎ 观点二:不同意。作品中生活在家禽院中的这只鹰不是一只安于现状的鹰,它有“一种模糊的渴望”。它会为“骤然勇猛的冲向天空”后掉在地上而“满怀困惑”,而“万分羞愧”,它有摆脱平庸、改变命运的愿望,这正是这只鹰身上无比宝贵的地方。尽管作者说“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是,这篇作品并不是让我们泯灭摆脱平庸的渴望,而是告诉我们想要摆脱平庸的难度以及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常到市集去购买整笼的鸟放生,他放生的情景是非常有趣的:他仔仔细细地观察鸟的飞翔的组织,这是他极感兴味的事情;他又鉴赏在日光中映耀着的羽毛的复杂的色彩;末了,他看到小鸟们振翼飞起重获自由的情景,心里感到无名的幸福。达·芬奇是当时的先驱者,具有毫无利害观念的好奇心。对于他来说,一切都值得加以研究。他的心随时可以受到感动。他在那部名著《绘画论》中写道:“你有没有在隐晦的黄昏,观察过男人和女人们的脸?在没有太阳的微光中,它们显得何等柔和!在这种时间,当你回到家里,趁你保有着印象的时候,赶快把它们描绘下来吧。”达·芬奇相信美的目标、美的终极就在“美”本身,正如科学家对于一件学问的兴趣即在这学问一般。‎ 到1483年达·芬奇三十一岁时,他一直住在佛罗伦萨,以后他到米兰大公府服务,直到1499年方才离去。这十六年是达·芬奇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即便如此,世上所存留的达芬奇的真迹仍不到十件,而且几乎完全是小幅的,有几幅还是未完之作。画在米兰城圣玛丽大寺的壁画《最后的晚餐》,费了四年的光阴还没有完成,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经过他长久而仔细的研究的。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超出绘画领域以外的重要结论:他对于他的由想象孕育成的境界有明白清楚的了解,这使他觉得老是无法实现,他的判断要永远超过作品。同时,达·芬奇对于他的荣誉、尊严的顾虑十分深切,他毫不惋惜地毁坏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你决不要想在别件作品中再行改正而宽恕了自己。绘画并不像音乐般会隐去。你的画将永远在哪里证明你的愚昧。”‎ 他的作品稀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想发现一种定律而不大顾虑到实施,目标本身较之追求目标更引起他的兴味。他的《安琪亚利战》那张壁画,因为他要试验一种新的外层油,就此丢了。他连这张画的稿样都不愿保存。‎ 这个爱美的梦想者,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在这一点上他远离了中世纪而开近世科学的晨光熹微的局面。他思想的普遍性在历史上是极少见的。博学者的分析力与艺术家的易感性难得地融合在一起。‎ 米兰有一个绘画学院,达·芬奇在那里实现了他的一部分理想。除了教学生实习外,还替他们写了许多专论,《绘画论》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他认为依据眼睛的判断而工作的画家,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推敲,那么他所观察到的世界无异于一面镜子,虽能映出最极端的色相而不明白它们的要素。因此他主张对于一切艺术,个人的观照必须扩张到理性的境界内,假如一种研究,不是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当做根据的,便算不得科学。‎ 在荷兰风景画家前一百五十年,在大家把风景视作无关紧要的装饰的时候,达·芬奇已感到大自然的动人。《蒙娜丽莎》的背景不是一幅可以独立的风景画吗?‎ 他的时代,是一般画家致全力于技巧,要求明暗、透视、解剖都有完满的表现的时代,他自己又是对于这些技术有独到的研究的人;然而他把艺术的鹄放在这一技巧之外,他要艺术成为人类热情的唯一的表白。各种技术的知识不过是最有利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达·芬奇在佛罗伦萨的十六年是他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但是也没有留下多少真迹,这还包括未完成的作品。‎ B.从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放生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精细的科学家,一位爱美的艺术家,一位热爱生物、充满诗意的人。‎ C.《最后的晚餐》历时四年还没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经过达芬奇长久而仔细的研究,这个壁画实现了达•芬奇的理想境界,是他心目中完美的作品。‎ D.从文章当中可以看出,达·芬奇总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目标而努力,譬如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他努力地想要达到美的本身。‎ E.本文通过对达·芬奇艺术追求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6分)‎ 答案:(1)BD 选B得3分,选D得2分,选C得1分。‎ ‎【解析】A.“在佛罗伦萨的十六年”错,应包括“他到米兰大公府服务”时期;C.“实现了达芬奇……完美的作品”无中生有;E.对文章主旨的表达不符合文意。‎ ‎(2)达·芬奇是大艺术家,同时又是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却只完成了极少数的画?请简要分析。(6分)‎ ‎(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6分)‎ 答案:①达•芬奇认为判断超越了作品才是完满,他觉得无法实现自己所追求的这种“理想”。 ②他顾虑自己的荣誉尊严,毁去一切他认为不完美的作品。③他的科学精神使他努力去发现某种定律而不在意实施这一定律的作品。(每一点2分)‎ ‎(3)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绘画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6分)‎ 答案:①达•芬奇努力把绘画造成一种科学,他认为绘画应该经过理性的推敲,要把教学的抽象的理论作为绘画的根据。②在其他画家把风景视作无关紧要的装饰时,他却认为大自然是美的。③他对一般画家致力追求的技巧有独到的研究,但是他认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要远在技巧之上。(没一点2分)‎ ‎(4)作者评价达·芬奇,“这个爱美的梦想者,好奇的艺术家,同时又具有科学的头脑”。这个评价给你什么启示?结合传记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 ‎ ‎ ‎(4)作为梦想者和艺术家要具有科学的头脑,能将分析力与易感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思想的普遍性。‎ 要求必须结合文中与“爱美的梦想者,好奇的艺术家”(3分)“具有科学的头脑”(3分)相关的内容来谈,并要说清给自己的启示(2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果只谈一个方面,酌情给分。‎ 第Ⅱ卷表达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说宋诗以筋骨思理取胜,唐诗则以风神情韵见长,可以说是珠圆玉润,四照玲珑。‎ B、日本政府一再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如果他们将中国的声明置身事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苦果。‎ C、李白“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的大胆言论响遏行云,说出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D无论是面对批评还是面对赞美,能够审视内心的人都会做一个不偏不倚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13.A 【解析】 A 珠圆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B 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与语言环境不符。C 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D谦谦君子: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正在密切关注房地产领域的外资流动,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利用和制造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内地房地产泡沫。‎ B、‎11月23日下午,韩朝双方炮战长达一个小时,交火造成亚太股市急跌。无论东亚各国政府和社会媒体都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避免交火再次发生。‎ C受近期寒流影响,呼伦贝尔等地气温急剧下降,当地各级政府加大城市供热保障力度并为牧民调运煤炭、油料,保障群众安全过冬。‎ D、‎11月22日以色列新历法通过后,巴方反应强烈,痛斥这部法律是借口尊重以色列“民主”的名义,为拒绝撤出占领领土找理由,为协商解决这一问题制造障碍。‎ ‎14.C 【解析】 A“利用和制造”,语序不当。B “无论……和……”关联词搭配不当。D“借口……的名义”句式杂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建安作家“不朽”作为一种人生追求目标,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抛弃了及时行乐的无奈,代之以焕然一新的人生拼搏 ‎②使他们对“人生短暂”这一挑战的出色回答 ‎③ 达成的方式除了所谓的立德之外,可行的只有立功与立言 ‎④这种人生目标使得后世作家翘首企羡并私下怀有无限敬意 ‎⑤从而建功立业或者著文立言便成了建安文人痴痴追求的理想 A④③⑤②① B③④①②⑤ C ④⑤②①③ D③⑤①②④‎ ‎15.D ③⑤联系紧密,都从立德、立功、立言角度谈。①②④具体说明建安作家的人生追求目标及价值。‎ ‎16结合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画面的意境,要求30字左右。‎ ‎16.画面内容包含四个意象:残月、梧桐、疏影、人独立。每个1分。整体意境1分。‎ ‎17、根据语段含义,续写两例,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修辞与前例相同。(6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照亮了中国思想史的天空:庄子是一棵孤独地看守着人类心灵月亮的树,有着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每一句3分。每句都要包含两个比喻,如例句中“庄子是一棵……树”“人类心灵月亮”,其中每个1分,句意通畅1分。如果所举人物不属诸子百家,无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可怕的风暴袭击森林,到处是枯枝败叶。一棵长在河边的高大的橡树,与暴风抗争了整整一夜,巍然屹立。他发现岸边柔弱的芦苇也充满生机,觉得很奇怪。“你们是怎么对抗风暴度过困境的?”橡树问道。‎ ‎“”‎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芦苇细声细气地说,“暴风来临时,你和他搏斗,获得了成功。我们顺着风势起伏,也赢得了未来。”‎ 你从这个材料中得到了那些启示。‎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示例:18.观点一:人生应勇于抗争。‎ 观点二:人生要顺势而为。‎ 观点三:要依据自身特点选择人生方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