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中的虚实关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诗词鉴赏中的虚实关系

真题测试 ‎(2005年全国卷II)‎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 ‎ ‎ ‎ ‎(答案)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诗的前两句实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三四两句“家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2分)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2分)‎ 回顾反思 你得分如何?哪个地方失分?为什么没做好?你要做好怎样的知识储备?……‎ ‎(答案)1.缺乏诗歌鉴赏的术语,踩不到“点”。2.不能准确规范地运用术语分析诗词。‎ 知识积累 1. 诗歌鉴赏中最常见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虚实结合(相生)、对比、衬托、直抒胸臆 2. 虚实结合:(1)“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2)“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像得到的部分。‎ 3. ‎“虚”包括四种类型: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4. ‎“虚”与“实”的关系:(1)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2)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3)其他 5. 虚实结合的作用:(1)虚实结合能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情感(感慨)的。(3)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人的情感。‎ 分解练习 一、 请在下列诗句后面的括号中填写“虚”或“实”。‎ 1.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 2.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4.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实)(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 5. ‎(1)飞流直下三千尺,(实)(2)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二、 请用两种颜色的笔画出下列诗句的虚实,并在后面的括号里填写“对比”或“相辅相成”。‎ 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对比)‎ 2.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相辅相成)‎ 寐 答题规范 虚实结合(相生)题解题步骤:①明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②阐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哪里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里是虚写,写的是什么)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典型例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明手法:虚实结合 阐运用:虚写凯旋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实写王城故址鹧鸪乱飞的眼前之景 析效果:(虚景实景相反相成)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明手法:虚实结合 阐运用:实写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虚写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 析效果:(虚景实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真题测试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参考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远望不见江东路),虚写梦中回到江东。虚实结合,形成对比,用梦中的相见反衬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虚实结合,用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作者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这首词。(6分)‎ ‎(参考答案)运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分)‎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国家南北分离。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国家统一强烈渴望。‎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注释】(1)开元;天宝,说天宝只是为了音律上的考虑。(2)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6分)‎ ‎(参考答案)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 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 B.颔联通过“云遮寺” “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 D.颈联“君意如鸿” “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 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 ‎15.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 分) ‎ ‎14BE(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2项给5分。多于两项不给分。】‎ ‎15(6分)‎ ‎(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人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京)。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6分。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作用)1分,分析2分;第一问两点可任答一点。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5.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本诗运用了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对比,视觉与听觉的相互映衬;实景描绘和虚幻想象的结合。“飞雁”、“芦笋”是高与低、远与近、动与静相互对照;“白练”与黄沙形成视觉对比,“边城暮雨”与“芦笋初生”是抑与扬相互映衬; “飞雁”、“芦笋”为视觉印象,“无数铃声”则为听觉印象; “飞雁”、“芦笋”、 “铃声”则是写实,“应驮白练到安西”却是诗人的想象。诗歌描绘了西北边塞风光,然而语意有今不如昔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忧愤,对国势日衰的惋惜。‎ 知识积累 虚实的另一种理解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 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2.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 3.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蝴蝶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4.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5. 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王建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一15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B.颔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4. C D(选对1项2分,选对2项5分。多选,不给分。)‎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15. (6分)‎ ‎  (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  (2)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  (6分。“愁"2分,表现手法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