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中的基础知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中的基础知识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中的基础知识 附1:熟悉散文类型 • ‎1.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比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 ‎2.咏物散文。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是借某物与某人某事的相关联系,来抒发对某人某事的感情,来揭示一种道理。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去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 ‎3.写景散文。阅读写景散文,一要注意把握景物的特征和色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主要描绘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其色调是蓊郁的、朦胧的、渺茫的,这种景色,这种色调,就印上了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沉沉的孤独而苦闷的心绪。二要注意写作的顺序。写景散文,其写作顺序多为时间和空间,从时空的变化可看出散文的行文脉络。‎ • ‎4.抒情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 ‎5.议论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如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等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 • 附2:散文的特点 • ‎1.真----取材于真人真事,抒写真情实感,决不仰仗虚构,这是散文的首要特点,也是和小说、戏剧的首要区别。取材于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散文,如《藤野先生》等,不但整体上不能仰仗虚构,就连细枝末节上的失实,也是不允许的。一般题材的散文,则可以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局部细节的艺术加工。‎ • ‎2.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真实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是散文的又一显著特点,只有写真情实感的散文,才能真正征服读者的心。‎ • ‎3.小----篇幅短小而情长意远,是散文可贵的优点。如《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不过千字左右,虽然短小,却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读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 ‎4.散----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然和人生是散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大到茫茫宇宙,小至花鸟草虫。重大的历史变革,叱咤风云的领袖伟人,以至日常琐事、平凡百姓,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对象。散文的形式自由,除一般的常用形式外,还可用书信体、日记体等。散文的表现方法多样,可叙述,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并且多用想象和联想,当然,散文广泛的取材、自由的形式、多样的方法,都要始终围绕表达一个明确而集中的主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的“神”,要神聚,“形散神不散”就指此。散文中各种题材靠主题来凝聚,靠线索来贯穿。‎ • ‎5.美----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有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 附3:散文常用的线索 • ‎1.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 ‎2.事物线索。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言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 • ‎3.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把活动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 ‎4.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 ‎5.景物线索。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 ‎6.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即游记性散文 附4:散文构件的作用 ‎(一)题目①对象;②体裁;③线索、象征、观点、主旨等。‎ ‎(二)开头⑴点题;⑵总领;⑶引出;⑷烘托渲染 ‎ (三)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观点态度 ‎(四)结尾 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⑵ 首尾呼应(开头、题目)‎ 附5:表达技巧常用术语及其作用 ‎(1)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 议论: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在散文文体中不常用。‎ ‎(2)表现手法 ‎ 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正衬和反衬):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important)‎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了解 渲染与衬托的区别: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相衬: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白描: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虚实相生: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了解联想的类型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①接近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一事物的一种联想。②类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而产生的一种联想。③对比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想。④因果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想。)‎ 布局谋篇: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过渡自然、承上启下;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上文;卒章显志;主次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完整匀称;起承转合,曲折有致;设置线索(时间、空间、逻辑、情、理、物等)、层层深入;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important,最少会说10个)‎ ‎(3)修辞手法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也叫"譬喻"、"打比方"。‎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作用: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 作用: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修辞方法。‎ 作用: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作用: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借代: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作用: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作用: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反问: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修辞方式。‎ 作用: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起兴: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作用: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一种修辞方法。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长恨歌》‎ 作用: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互文:也叫互辞,古文解释:"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用: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表意更完整。‎ 反语: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作用: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4)语言特点:平实质朴、朴素自然、简洁明快、清新自然、亲切自然、明白晓畅、生动形象、清丽典雅、华丽优美、‎ 含蓄深沉、含蓄俏皮、风趣幽默、寓庄于谐、辛辣讽刺、冷俊苍凉、粗俗外露、口语化、生活化、地方色彩鲜明、富有生活情趣、符合人物的身份。‎ 附6:人称类常用术语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附7: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 ‎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⑤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 ‎(2)中间:‎ ‎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前后呼应;‎ ‎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 ‎⑥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 ‎①升华感情; ‎ ‎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 ‎③总结上文;‎ ‎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与上文表现手法的重复)‎ 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来越难。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早安!—————献给所有努力的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