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卢湾区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历史

卢湾区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在答题卡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的是 ‎ A.《古兰经》  B.《罗摩衍那》  C.《汉谟拉比法典》 D.《荷马史诗》‎ ‎2.“……我们,向……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中世纪西欧贵族向国王效忠的誓言)誓言说明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强调封建依附关系是:‎ A.领主约束附庸的契约 B.对双方都有约束的契约 C.附庸对领主约束的契约 D. 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平等契约 ‎3. 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右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贝用于 ‎ A.占卜 B.祭祀 C.装饰 D.交换 (买) (贷)‎ ‎4. 《梦溪笔谈》中提到“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技术的推广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 ‎5.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6.下列各项中,概括表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最佳的一项是 ‎ A.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共同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 C.物质、文化交流不断 D. 迁移、杂居、共处、通婚 ‎ ‎7.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有 ‎ ‎1)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2)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3)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4)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 A.1)2)3)4) B.1)2)3) C.2)3)4) D.2)4) ‎ ‎8.“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完善科举程序 B.创立行省制度 C.火器名目繁多 D.形成文官制度 ‎9. 清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A.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B.高度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 C.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10.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 ‎ 年 代 商 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第二时期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问题形成 B.史料整理 C.史料分析 D.历史解释 ‎11.“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理解文中“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 A.世界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12.下列各国国庆日及其相关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美国——‎7月4日——《独立宣言》 ‎ 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 C.中国——‎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 ‎13.“我们很弱‚不能跑或跳。我们整天拖着重担。通过黑暗的煤矿地下道‚或整天驾着铁轮‚在工厂里团团转。”以下四项与上文现象有关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4.“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此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扶清灭洋 B.抵制日货 C.打倒列强 D.抗日救国 ‎15.观察右图,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这四个国家分别是 ‎ A.中国、美国、英国、德国 ‎ B.中国、英国、德国、美国 C.英国、德国、中国、美国 ‎ D.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16.“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魏源 《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材料中的“巴厘满”是该国某一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 ‎ A.内阁 B.议会 C.首相 D.最高法院 ‎17.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是指 ‎ A.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B.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18.“‎ 与鸦片战争后之全无反应对照,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清末新政 ‎19.右图为《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的口岸示意图》。图中开放最北和最西口岸的对应条约是 ‎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马关条约》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0.“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引自《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1.“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反映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计划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22. 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 A.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23.二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 ‎ A.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 B.关贸总协定成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D.世界银行的运行 ‎ ‎24.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指的是 ‎ A.对外开放和对内交流 B.技术革新和对内交流 C.对外开放和对内辐射 D. 管理更新和引进外资 ‎ ‎25.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结果苏联最终在改革中解体,中国却走上了健康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中国制定了恰当的民族政策 B.中国较早摆脱苏联模式束缚 C.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D.中国经济、国力增长很快 ‎26. 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东德政府将柏林墙的定名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含义是 ‎ A. 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进攻 D. 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2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因为他提出了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三纲五常”‎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致良知”‎ ‎28.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张之洞《劝学篇》)下列四项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1)“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2)“立国根本,尚礼义不在技艺” ‎ ‎3)“师夷长技以自强”     4)“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A.1)2)3)4) B.1)2)3) C.2)3)4) D.1)3)4) ‎ ‎29.史学家傅斯年说:“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理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他的观点是 ‎ A. 不应该补全材料 B.不应该解释史料 C. 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D. 应坚持过去之说 ‎30. 日内瓦湖畔的卢梭岛是缅怀卢梭的地方。卢梭受世人景仰的主要原因在于他 ‎ A. 发展洛克学说,提出三权分立思想 B.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说 C.编撰《百科全书》,历史影响深远 ‎ D.反对封建专制王权,提倡开明专制 二、 非选择题(共90分)‎ ‎31. 罗马法的发展 ‎ 材料一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 ‎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 ‎ ——《十二铜表法》‎ ‎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 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 ‎ ——《民法大全》‎ 材料三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他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 ——《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 请回答:(12分)‎ ‎1)依据以上材料,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罗马法所经历的“理性”发展。(4分)推动罗马法发展的因素是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三,你如何评价罗马法?(6分)‎ ‎32. 明清对外贸易 材料一 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 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屈大均《广东新语》 ‎ 请回答:(9分)‎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2)除材料一涉及内容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什么对外政策?同时期的西方实行了什么对外经济政策?(2分)‎ ‎3)材料三中清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的政策?(1分)结合史实说明清朝的此项政策的变化。(2分)‎ ‎33. 社会转型 ‎ 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盛赞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这三次“大革命”除了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次外,其他两次分别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和公元1911年。‎ 请回答:(14分)‎ 1) 公元前221年和公元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 (2分)‎ ‎2)为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称这两件大事可与新中国成立这件大事并列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大革命”?(2分)请结合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在这两个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来阐明这一观点。(10分)‎ ‎34. 对戊戌变法的研究 ‎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 ‎9月19日(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戊戌变法史事考》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9分)‎ ‎1)材料一所反映的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3分)‎ ‎2)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你认为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3分)‎ ‎3)材料二所提及的两部文献为什么“很难作为信史”?由此,你认为在史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3分)‎ ‎35. 欧洲一体化 材料一 欧洲主观统一的轨迹,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的统一走向建立在和平和自觉基础上的真正统一;二是欧洲主观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欧洲统一观念从思想家向政治家延伸的过程。‎ ‎ ──李济时《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 材料三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 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和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2004年5月1日)‎ 请回答:(16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百年来,试图以战争与暴力手段实现欧洲统一的史实两例,并分析其失败的共同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3分)“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深化的?(4分)‎ ‎3)据材料三,欧盟新成员国大多原属于哪一政治集团?指出它们加入欧盟的背景,并说明欧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的主要意义。(5分)‎ ‎36.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宏观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是考察历史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某校历史研究会的小赵同学,根据新中国建立至今经济建设的历程,画出了下图。‎ ‎ ‎ ‎ 2010年 ‎ ‎ 50年代后期∙ ‎ ‎ 70年代末期 ‎ 1949年 ‎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轨迹示意图 请回答:(5分)‎ ‎1)根据上图,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建国后的60年中间,曾在某一时期出现过明显的曲折。请你用一、二句概括精练的语句,指明造成这一种曲折的最主要原因。并举两个史实,具体说明。(3 分)‎ ‎2)这一曲折经历,给了中国人民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37. 英国圈地运动 材料一 (在英国人看来,圈地)是指西欧的公共田地、草场、牧场及其它可耕土地划分或合并成为详细标界、个人所有和个人经营管理的现代农场耕地的过程。……‎ 通过圈地运动农场庄园可用于常年牧场的范围扩大,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的效率。通过圈地运动,欧洲公有的可耕土地——它是现代农业最可怕的障碍——已大体消失。‎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 材料二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 ‎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拆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 ‎——300年前一群英国农民给国王的上诉书 材料三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英国国会颁布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 请回答:(25分)‎ ‎1)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3分)‎ ‎2)现代化的进程最早始于英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概要回答当时英国所具备的历史条件?(7分)‎ ‎3)你怎样评价圈地运动?(15分)‎ 卢湾区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C B A D B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D D D B B B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A C C A C B C B 二、非选择题:(90分)‎ ‎31. (12分)‎ ‎1)“理性”发展:公元5世纪,形成了《十二铜表法》,奠定了罗马法的基础;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只适用于公民内部《公民法》;进入帝国时代,形成了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万民法”;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4分)‎ 因素:平民的斗争、统治者的重视、大批法学家的研究推动、统治地域广大的国家的需要;(2分)‎ ‎2)积极:法律保护以遗嘱形式分配财产的合法性,体现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不单独针对个人而制定;提倡思想自由,法律区别对待犯罪嫌疑人,对未成年人区别对待,刑不加未成年人,比较人性化,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罗马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闪耀了理性的光辉,他的法律精神为欧洲近代法律和近代社会产生影响 局限:妇女没有公民权(性别歧视);奴隶和隶农没有任何权利;“任何人”不包括奴隶;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有阶级性)(6分)‎ ‎32.(9分)‎ ‎1)理解:这是一种有官方控制和垄断的 “朝贡贸易”。外国朝贡的同时可以附带货物进行贸易,政府以数倍的代价作为交换。(2分)‎ 根源: 思想:儒家的礼,以礼待人、以礼服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分)‎ ‎2)明清:海禁政策;西方: 重商主义;(2分)‎ ‎3、原因: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1分)‎ 康熙时因局势稳定,下令开禁,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贸易。随着西方势力渗透,对外政策逐渐收缩,乾隆时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2分)‎ ‎33.(14分)‎ 1) BC221年,秦统一六国,首创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2分)‎ ‎2)这两件大事都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推动了历史发展,因此称之为“大革命”。 (2分)‎ 秦帝国建立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大型工程的修建;抵御外族进攻;(2)这一制度改变了分封制,促进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2)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如答其他,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分)‎ 清朝后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衰亡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阻碍作用(1):统治者大兴文字狱;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实行闭关锁国,中断对外交流;(2)辛亥革命推翻这一制度,以民主共和制替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2) (5分)‎ ‎34.(9分)‎ ‎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分)‎ ‎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2分)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事态扩大,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1)‎ ‎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偏见),影响历史真实。(1分)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35. (16分)‎ ‎1)拿破仑帝国和法西斯德国都曾试图通过征服战争实行对欧洲的独霸统治。(2分)‎ 共同原因:发动战争,损害欧洲各国人民利益,引起欧洲广泛反抗。都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民族意识。(2分) ‎ ‎2)因素: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美国经济援助有限;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让莫内的主观努力。(3分)   ‎ 深化:1967年成立欧共体(或:1957年《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或:欧洲关税同盟成立;统一农业政策实施;统一大市场的动作);2002年欧元正式启动。(4分)‎ 3) 集团:社会主义阵营(华约)。(1分)‎ 背景:两极格局的解体(冷战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推动。(2分)‎ 意义:增强欧盟的实力,有利于欧洲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欧洲的安全和繁荣。(2分)‎ ‎36.(5分)‎ ‎1)主要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 ‎ ‎ 史实: 以“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指导当时的经济工作,片面追求高速度。发动文革,造成十年动乱。 (答其他史实:例如反右扩大化、反右倾斗争也可) (3 分) ‎ ‎2)启示: 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健全党内民主制是推动经济前进的强大动力;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分)‎ ‎37.(25分)‎ ‎1)通过暴力手段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2),通过圈地运动强制剥夺农民土地(1),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成为雇佣劳动者。(3分)‎ ‎2)(7分)与英国17-18世纪形成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政治在条件密切相关。(2分)‎ 圈地运动引发了农业的革命性变化,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煤炭资源的开发和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使英国获得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能源、资金和原料等条件。‎ 科学技术的先进(实验科学和机械技术的领先)提供了技术条件;‎ 手工工场的迅速发展,(在产业分工、技术进步、熟练工人培养方面)为机器大工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光荣革命后形成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私人企业制度。‎ 说明:如答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得分。‎ ‎3)(15分)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 抽象视角:如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彻底扭转了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城市化成为社会结构主体。圈地运动和土地私有制的强化,奠定了英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 ‎ ‎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它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引起了农业革命,同时还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完成了对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圈地运动是“羊吃人”的运动。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w.w.w.k.s.5.u.c.o.m www.ks5u.com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