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河北衡水中学 闫淑芳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只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 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为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 一、炼字型 ⒈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特点? ⒉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⒊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注意:一般而言,炼字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 ⒋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面义和语境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有手法的一定要指出手法再描绘 ⑤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 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二、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⒉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⒊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⒋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 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⒌注意区别术语 A.意境: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⒍答题示例: [示例一]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分析句意型 ⒈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⒉提问变体: 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⒊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⒋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⒌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7年福建卷第9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步骤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示例二]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举头闻鹊喜。 问:试分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步骤(1)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2)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庸懒。 步骤(3)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四、分析语言特色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⒉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⒊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⒋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答题示例: [示例一]: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标准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示例三];(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 ,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步骤三) [示例四]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示例五] (2007年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 步骤②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步骤③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均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五、分析主旨型题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⒉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⒊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⒋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 [示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二大题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9、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步骤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 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步骤②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六、分析技巧型题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⒉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⒊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抒发的语句中。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 ※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 ※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间接抒情 ⑴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⑵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④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的《夜桥枫泊》。 第二,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①触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②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③ 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⑶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 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②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③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④联想想象 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⑤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⑥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⑦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⑧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修辞手法主要有: ①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 ②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③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对偶、反复) ⑥反问 加强语气,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反问) ⑦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 ⑧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⑨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强调和突出该事物,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 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 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还可以分成这样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⒊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⒋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⒌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法 ⒈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⒉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⒌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⒍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7年山东卷第14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步骤①这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 步骤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步骤③这句诗蕴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⒈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⒉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⒊解答分析: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⒋答题模式: 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① 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⒌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7年四川卷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步骤①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 步骤②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步骤③诗人通过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家国之思。 八、鉴赏景物(意象)型 ⒈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⒉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⒊解答分析:古代的诗人常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同时十分注意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⒋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⒌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见前文) ⒍答题示例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九、一词领全诗型 ⒈提问方式:某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⒉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⒊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此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⒋答题步骤: ①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⒌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笛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步骤(1)“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2)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 步骤(3)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十、分析情感形象型 ⒈提问方式: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作者表现的情感 ⒉答题模式:回答此类题先应该理解全诗试着用白话文翻译一遍,抓住具体体现情感之句,体现情感之词结合作者生平、诗作背景分析情感。 我们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首诗的赏析,公式为: 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十一、观点不同型 ⒈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⒉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⒊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标准答案]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十二、综合解答型 ⒈提问方式 简要分析该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超过150字。 ⒉解答分析: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最好先写论点后写论据(当然也可先写论据后写论点)。 ⒊答题步骤: ①指出思想内容和观点。(即诗中体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政治观点); ②举出诗中含有思想感情的诗句来作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③ 指出艺术特色及观点。(即诗歌所采用的何种表现手法) ④举出诗中所用表现手法的诗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另外这种答题模式在解答诗词鉴赏题也可采用: 这首诗通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