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小专题复习系列之文言文阅读二Word含答案
www.ks5u.com 专项训练三 文言文阅读(二)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宋]范仲淹 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铭于予。予尝经略陕西,知君最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君时任鄜州从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有五十尺,始至于石,工徒拱手曰:“是不可井矣。”君曰:“过石而下,将无泉耶?尔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尔百金。”工复致其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万人欢呼曰:“神乎!虽虏兵重围,吾无困渴之患矣。”用是复作数井,兵民马牛皆大足。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城,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青涧东北一舍而远,距无定河。河之北有虏寨,虏常济河为患。君屡使属羌击之,往必破走。建营田二千顷,岁取其利;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暨军须城守之具,不烦外计,一请自给。使一子专视士卒之疾,调其汤饵,常戒以笞责,期于必瘳①,土卒无不感泣。王公尧臣安抚陕西,言君治状。上悦,降诏褒之曰:“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君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如青涧焉。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即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暨牛羊赏诸有功。其僭受伪署者咸股粟请命。由是属羌无复敢贰。 君少尚气节,莅官,能摘恶庇民。青涧与环人,皆画君之像而享事之。及终,史民暨属羌酋长朝夕临柩前者数日。 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门。吾志必立,吾力是陈。捍虏之志,乂边之民;夙夜乃职,星霜厥身。生则有涯,死宜不泯。 (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瘳(chōu):病愈。②乂(yì):安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遗:埋没 B.尔攻其石,屑而出之 攻:开凿 C.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 易:代替 D.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 署:委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子泣血请铭于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请因其废垒而兴之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C.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世衡有勇有谋,他率军民筑青涧城坚守边塞,凿井以解无水之患,击败了隔河对峙的敌军。他恩威并施,收服了环州的羌人部落。 B.种世衡视兵如子。他专门派一个儿子去探视伤病的士兵,负责他们的饮食治疗,到期没能治愈还要责罚儿子,士兵都大为感动。 C.种世衡治绩卓著,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一致推许。皇帝下诏褒奖他,长官大力举荐他。逝世之后,吏民百姓、外族酋长都来吊唁他。 D.范仲淹认为,种世衡是名门之后,既立有大志,又努力作为,他捍卫边疆,安定百姓,日夜辛劳,忠于职守,但英年早逝,功业未成,令人叹惜。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 (2)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 (3)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暨牛羊赏诸有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像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选自《史记·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景之像形,响之应声 响:响应。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 乐:爱好。 D.与纣为靡靡之乐 靡靡:委靡颓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可见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司马迁认为,晋国大旱三年的原因是晋平公听了他不该听的音乐。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技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3)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管仲论 苏 洵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蝤,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诸侯,攘戎狄 攘:排斥、打击 B.讫简公,齐无宁岁 讫:终了,完成 C.一乱涂地,无惑也 惑:疑惑,疑问 D.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固:本来 2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说“管仲死而齐国乱”的原因是与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代”有关的一组是( ) ①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②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③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④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⑤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⑥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批评管仲临死之前未能向齐桓公荐举贤能之士以自代,以致死后桓公被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包围,使齐国陷入混乱,无法再称霸诸侯。 B.作者还以晋国在文公死后有“老成人”执政为例来对照论述,以史蝤荐蘧伯玉、萧何荐曹参作对比证明。 C.历史上的管仲一向被当作贤臣的典范,本文却大做“翻案文章”,但言之有理,道前人所未道,以敏锐的眼光,委婉的语言,揭示了治理国家中重要一环——推荐贤人的问题。 D.全文逻辑严密,有论有据,析理精细,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4.(2013·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欻(xū):忽然。③阿:母亲。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长吉之事尤备 备:详细。 B.过亦不复省 省:察看。 C.长吉竟死 竟:竟然。 D.帝独重之 重:重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李长吉集叙 为刎颈之交 B.阿弥老且病 吾今且报府 C.天苍苍而高也 吾尝终日而思 D.闻行车嘒管之声 欲诛有功之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B.李贺治学严谨,只要不是大醉或吊丧,他总在认真地创作。 C.李贺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曾向绯衣使者叩头求饶免死。 D.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5.两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花捧阁记 朱 徽 距城西南可里许,有古禅林曰福胜寺。寺颇宏豁轩敞,门庑回衍,殿宇岿然。环城内外梵刹约可数,惟福胜最著。殿后有园,园多茂林修竹,间以杉松。每入其中,翠盖攒天,浓阴覆地,茏葱之景,与夫清远之韵,袭人衣裾。憩坐少顷,顿觉躁念消而浮情释。耳根既净,清风飒然。众叶齐鸣,竹参差互击,如戛琅玕①,与梵音铎声相杂。当此之时,不复知身之在尘世也。然则兹地非有崇峦叠靧,足供跻攀;非有广泽平原,足寄游眺;又非有怪石奇葩,足延赏玩。徒以檀栾②之态,婀袅舒拂;苍郁之干,盘错偃仰;上逗日月,旁引风雨。贯四时而不雕,亘昏晓而异色。往往增骚人之幽思,而助雅士之逸韵。寺之胜,惟园为最;园之胜,又惟竹为最矣。 先是武林寓庸黄公览其间旷,辟榛芜而构亭焉,命曰玉版居。每视事暇,辄角巾③独往,一觞一咏,自谓不减古人。好事来游者,竞相标致。福胜之名,盖自兹始。及黄公去,几二十余年。而栋牖倾圮,垣堑湮堕,向所为墨客诗人吟弄之处者,乃尽为樵夫所践踏而不之惜。林木疏落,竹数竿存耳。今皖城石云王公来莅余邑,民安裕阜,继以丰年。案无积牍,圄无滞逮,庭无猾胥,鄙无豪民。邑中利弊,无大小难易,知无不举,举无不当者,凡公所为皆子孙久远之计。视邑事犹其家事,盖如此,而又以其暇日循黄公旧绩,葺其废壤,增所未备。于是乃即亭后余址,相土度地,袤广若干,庀材鸠工。构作重屋,周缭墙壁,与竹树相掩蔽。下为一堂两室,令可宴息。上则窗棂四达,以肆览望,因命曰花捧阁。地不改辟,景录加新。入其室,青濛四幕,如深谷寒岩。泠泠泉鸣石上,幽光映互。登其楼,凭槛当空,临轩纳野,如立山顶,远数云飞,俯瞰林木矣。嗟乎,寺之胜以园,园之胜以亭,亭以竹。既竣事矣,公曰:“是不可以徒守。”乃谋于博士高君会余资,为购不是之田二十余亩,山五十亩,付之僧,曰:“如是兹寺庶可以永永无虞,而吾阁籍 以固。”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柱椽皆取之闲废,稍益以瓦石之类。不侈不俭,不劳力,不费时。阁成之明年冬,公且以高等禄秩将去矣。而公治绩之著于其土与渍于其人之心者,诗人所以致爱护于甘棠,此亦其一也。安可无说于此?乃为记之。 (选自黄卓越辑著《闲雅小品集观》,有删改) 注:①琅玕:美石。②檀栾:秀美貌,多形容竹。③角巾:方巾,古代隐士的冠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四时而不雕 雕:凋谢。 B.鄙无豪民 鄙:粗俗。 C.既竣事矣 竣:完成。 D.而吾阁籍以固 籍: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惟竹为最矣 吾属今为之虏矣 B.辟榛芜而构亭焉 于是余有叹焉 C.而又以其暇日循黄公旧绩 奉宣室以何年 D.因命曰花捧阁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西南的福胜寺是当时环城内最著名的寺院,佛殿后院内竹木茂密,景象葱茏,作者徜徉其中,体验到了一种平静安和的情韵。 B.武林寓庸黄公经常在闲暇之时,戴上方巾独自前往玉版居游览,饮酒作诗,加上一些来游玩的人竞相赞美,福胜寺的名声从此开始远扬。 C.皖城石云王公面对破败萧索的玉版居,在百姓生活安定、政事清明的情况下,去除了玉版居的残存建筑,在玉版居后面的地方建造了花捧阁。 D.花捧阁建成后,为了让此阁避免玉版居迅速颓败的命运,王公和高博士收集剩余的钱财,购买田、山,交与寺院管理,此举—举两得,眼光深远。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所为墨客诗人吟弄之处者,乃尽为樵夫所践踏而不之惜。 (2)安可无说于此?乃为记之。 ##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1B 解析:易:调换。 2C 解析:C项,句末语气助词,不译。A项,介词,向/介词,对于。B项,介词,凭借/介词,趁机。D项,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转折,却,竟然。 3D 解析:“但英年早逝,功业未成,令人叹惜”有误,“生则有涯,死宜不泯”的意思应是“虽然生命有涯,但功勋永垂不朽”。 4(1)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任命种君主管修城的工役。种君与军民一起风餐露宿数月,一边与敌人作战一边修筑城池。 (2)招募商人让他们来贩卖商品,有时先借给他们本钱,加快货物的流通周转。 (3)兀二部落一半被消灭了,一半归降了,种君把他们的土地和牛羊全部用来奖赏各位有功的将士。 参考译文:种君名世衡,字仲平,是国家的功臣。不幸逝世后,他的儿子哀请我写墓志铭。我曾经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对他的了解最为详细,我担心埋没他的善行,不能不答应。 当初,在康定元年春天,西夏侵犯延安,我军战败。种君当时担任鄜洲从事,献策说:延安东北二百里处有一座过去的宽州城,请求朝廷依凭原先的旧城垒兴建城池,用以防守敌军入侵的要道。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任命种君主管修城的工役。种君与军民一起风餐露宿数月,一边与敌人作战一边修筑城池。但其地险要没有水源,有人认为无法防守。凿地至一百五十尺深,见到了石头,工匠束手无策,说:“此处不能打井啊。”种君说:“凿穿石头再向下,还会没有泉水吗?你们凿那个石头,找它凿碎运出来,每一畚箕碎石,付给你们一百个钱。”工匠再努力开凿,凿穿了几层石头,泉水果然喷涌而出,水味甘甜又水源旺盛。上万人欢呼着说:“神奇啊!即使敌军重重包围,我们也没有干渴的忧虑了。”因此又打了几口井,军队百姓及战马耕牛的饮水都非常充足。从此以后西部边疆缺水的堡垒城障都照此法,得到了很大的便利。 不久朝廷把过去的宽州命名为青涧城,任命种君为内殿承制,主管守城事务。青涧城东北方三十里处,临无定河。河北岸有敌军的营寨,敌军常渡河侵略。种君多次派所属的羌兵攻打他们,每次出兵都能打败并赶走敌军。设置屯田两千顷,年年都有收益;招募商人让他们来贩卖商品,有时先借给他们本钱,以加速货物的流通周转。于是就建议城中所需的军马草料、军粮和钱财,以及军中所需的物资及守城的器具,不需要从外地调拨供应,全部都自给自足。种君派一个儿子专门负责照看生病的士卒,负责他们的汤药和饮食,他常以笞刑惩戒(儿子),要求一定要使士卒痊愈,士卒没有不因此感动流泪的。王尧臣任陕西安抚使,上奏种君的政绩。皇上很高兴,下诏褒扬他说:“守边的大臣都能像这样,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庆历二年春天,我巡视环州。于是向朝廷请求,希望调任种君为环州知州。种君就视察了州境各地,到了所属羌人聚居的部落,以朝廷的恩德安抚他们,如同他在青涧时的做法一样。有一个叫兀二的羌人部落接受了西夏的委任,种君派人征召他们,他们却不肯听从。于是种君就出兵讨伐,兀二部落一半被消灭了,一半归降了,种君把他们的土地和牛羊全部用来奖赏各位有功的将士。那些妄自接受西夏委任的部落,都吓得大腿发抖,请求饶命。从此所属的羌人部落不再敢怀有二心。 种君年轻时就崇尚气节,他为官到任,能铲除奸恶,护佑百姓。青涧与环州的百姓,都画了他的像来祭祀他。到他去世的时候,官吏百姓及所属羌人部落的酋长都一直在他的灵前守灵数日。 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德之家。立有大志,努力作为。捍卫边疆,防御敌人的侵犯,安定百姓的生活;日夜辛劳,披星戴月,顶风冒霜,尽忠职守。虽然生命有涯,但功勋永垂不朽。 2.1A 解析:响:名词,回声,回音。 2D 解析:A项,介词,把/连词,导致;B项,于是/竟然;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D项,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 3C 解析:“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技高一筹”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4(1)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住宿。 (2)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3)所以爱好音乐,这是君子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 参考译文: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合一样。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宽宏?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至于《朝歌》一大早就唱歌,时间上就很不合适,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爱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反对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上游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师涓说:“好的。”于是就端正地坐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卫灵公就答应了下来,再住一晚。第二天师涓说:“我练熟了。”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台摆了一桌酒为卫灵公接风。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这趟来,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你演奏它。”晋平公说:“行。”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了一把琴演奏起来。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演奏下去了。”晋平公说:“怎么这么说话呢?”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自杀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太史公说:音乐,是可以用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且调和人心的东西。所以爱好音乐,这是君子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古代的天子诸侯必须要听钟磬之声,所以钟磬从来没有离开过庭院,卿大夫必须要听琴瑟之声,所以琴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眼前,这是用来培养仁义防止淫靡荒唐的方法。淫靡荒唐的事,往往出现在没有礼节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王要让人听到高雅、催人上进的音乐,眼睛看到严正威仪的礼事,脚下的行动必须保持恭敬的容态,口中讲论的是仁义的道理。 3.1B 解析:讫,通“迄”,至,到。 2B 解析:①是说管仲死后,齐国内乱。②是说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⑥是说管仲在他的书里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等的短处。跟他有没有“荐贤”无关。 3C 解析:“委婉的语言”错,应该是“犀利的文笔”。 4(1)那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看来,使桓公能够重用这三个人的,正是管仲啊。 (2)如果他乘着齐桓公的问话,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参考译文:管仲做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各国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受到重用。桓公死于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就于成就之日,而是必定有其成就的缘由;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形成的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和兴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他们固然是祸乱国家的人,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啊。有舜这样的贤臣然后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仲尼这样的圣人然后才知道除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人,正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他谁能接替他为相。在这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答复,但他的话不过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没有人情,不能亲近他们而已。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真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也应该知道桓公的为人了吧!桓公耳朵离不开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起初之所以不重用这三个人,只是因为有管仲在朝中啊。一旦朝中没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临死时说的话,可以约束桓公的行为吗?齐国不怕有这三奸人,就怕没有管仲。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还少了像这三个人那样的坏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奸人,管仲能全部除去吗?唉!管仲可说是不懂得事情的根本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的问话,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何必要担心这三人呢?其中的道理不说也可以了。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们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做诸侯联盟的盟主一百多年。这是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然不贤明,但是朝廷中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在。桓公死后,齐国马上一败涂地,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然而管仲已经死了。 天下未尝没有贤人,只是有贤臣却没有明 君去重用他。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而且分别指出他们的短处。这说明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蝤这人,因为活着不能荐举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所以有死后以尸谏主的举措;萧何临死的时候,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为一人而兴盛,也因为一人而衰亡。贤人不为他自己的死而悲哀,而为他的国家衰落而担忧。所以必须再找到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个管仲,凭什么可以死去呢? 4.1C 解析:竟:最终,最后。 2D 解析:D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替/成为;B项,并且/姑且、暂且;C项,并且/地,表修饰。 3C 解析:“贪生怕死”有误,原文有“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应为孝顺,不忍去死。 4参考答案:(1)(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破旧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投入囊中。 (2)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凭上天的崇高,天帝的尊贵,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人世的人,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 解析:第(1)句:恒,常常;从,使跟着;距,弱;即,立即;书,写。第(2)句:苟,如果;信,的确;愈,超过;寿,长寿。 参考译文: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人韩愈知道。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破旧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书,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随时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下的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凭上天的崇高,天帝的尊贵,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人世的人,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27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5.1B 解析:鄙,乡野。(类同“蜀之鄙有二僧”)根据对称互译,这里应该解释为名词义。 2C 解析:A项,是/被动;B项,兼词,于此/语气助词,了;C项,介词,在;D项,连词,因此/介词,通过、经由。 3C 解析:没有“去除了玉版居的残存建筑”。 4参考答案:(1)从前诗人墨客吟咏赏玩的地方,竟然全都被砍柴的人践踏,他们并不珍惜这个地方。 (2)怎么能对这件事没有言说呢?于是为此做了这篇记。 解析:第(1)句关键词“向”(从前)、“乃”(竟然)、“为……所……”(被)、“不之惜”(不惜之),语句通顺。第(2)句关键词“安”(怎么)、“乃”(于是),语句要通顺。 参考译文:位于城市西南方向距城大约一里的地方,有一座古寺庙叫福胜寺。寺院宏大开阔,宽敞明亮;与门屋相连接的廊屋回环延伸,大殿屋宇高高耸立。环城内外佛寺有多处,唯有福胜寺最为著名。大殿后面有一处园林,园中多有茂密修长的竹子,夹杂着杉树和松树。每当步入园中,(就看到)翠绿的竹枝丛立天际,浓密的竹阴覆盖满地。青翠茂盛的景物,与那清幽淡远的韵致,直扑游人的衣襟。(在园中)闲坐片刻,顿时感到躁动的欲念逝去,而世俗的情怀也随之消解。耳边再无聒噪之事,只有清风沙沙作响。繁复的枝叶一齐鸣响,参差错杂的竹枝互相击打,如同轻轻地敲打美石,与诵经声、木铎敲击声相互交杂。每当这时候,就不再意识到自己仍然处身于世俗之中了。然而,这里并没有高耸巍峨的山峦、重重叠叠的山峰,能够供人攀登;没有广阔辽远的水泽、平坦空旷的原野,能够供人远眺;也没有奇形怪状的石头、珍贵奇异的花卉,能够供人赏玩。只是凭借竹林的秀美姿态,袅袅娜娜,舒展飘拂;苍绿茂盛的枝干,回环交错,俯仰生姿。日月辉映于其上,风雨兴起于其旁。延续四季而不凋零,无论早晚没有异色。每每增添了诗人墨客幽远的情思,又助长了文人雅士豪迈的情怀。寺院的优美之处,只有园林最为突出;园林的优美之处,又只有竹林最为突出了。 在此之前,武林人黄寓庸先生看到这里土地开阔,就(让人)除去丛生的树木和杂草,并在这里建筑一座亭台,命名为玉版居。每当公事闲暇,就头戴方巾独自前往,饮酒诵诗,自认为不差于古人。来游玩的人渐渐多了,对这一处所在竞相赞美。福胜寺的名声,大概就从此开始远扬。等到黄先生离去,大约二十年。门窗倾倒,院墙坍塌,沟渠堙没。从前诗人墨客吟咏赏玩的地方,竟然全被砍柴的人践踏,他们并不珍惜这个地方。竹林稀疏零落,剩下的竹子也只有几棵了。现在皖城人王石云先生来到我们县(主政),百姓安宁,物产富足,连年丰收。几案上没有积累的公文,监狱里没有未决的案件,官府里没有奸猾的差役和小吏,地方上没有不守法度、欺凌别人的百姓。县上凡是有利于民的事,知道就没有不做的,做了就没有不恰当的。凡是他所做的都是为子孙后代作长远考虑的事。王先生看待县上的事就如同自家的事,正因如此,他又于闲暇之时沿袭黄先生原来的政绩,修葺那块废弃的土地,增添一些没有的设施。于是就在亭台后面的旧址之上,观察地形,丈量土地,作了一些拓展,备齐材料,聚集工匠,建筑了两进屋宇,周边用围墙环绕,与竹林树木相互掩映。又在下方建了一处厅堂,两间居室,让人可以闲居休息。屋上开窗通向四方,以供游人放眼远眺,于是命名为花捧阁。土地没有另行开拓,但增加了一些新的景观。进入居室,只感到四周青葱迷濛,如同置身于幽深的峡谷之中、清凉的岩石之下。清泠泠的流水声在岩石上鸣响,隐隐的光亮互相映照。登临楼上,倚着栏杆,面对空地,临近轩窗,旷野尽收眼底,就像站在山顶之上,远观白云飞度,俯视林木森然。唉!寺院之美是因为园林,园林之美是因为亭台,亭台之美是因为竹林。修筑完成后,王先生说:“这里不能凭空守持。”于是就和高博士商量收集一些散余的钱财,为之购买了原非寺院所有的田产二十多亩,山地五十亩,交给寺院的僧人,对他说:“这样一来,这座寺庙就能够长期没有(经济上的)忧虑,而捧花阁也就能能够凭借寺庙的兴旺得以稳固存留。”因此说,凡是王 先生所做的,一定要求得长远利益然后才肯作罢,确实是这样的啊!修建捧花阁这件差事,房柱、木椽都是从废旧房屋上取来的,只是稍微增添了一些砖瓦石料之类东西。不奢侈浪费,也不过于节俭,没有耗费多少民力,也没有花费多少时间。花捧阁建成的第二年冬天,王先生将要因为就任更高的职位而离开。王先生为官一方,政绩突出,浸润人心,诗人所说的“甘棠遗爱”,这也就是一个实例。怎么能对这件事没有言说呢?于是为此做了这篇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