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2014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配套学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原创精品2014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配套学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15课)‎ ‎§课标要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 ‎ 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 ‎ 重大意义。‎ ‎§备考说明 ‎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一直是高考热点,历年试题均有涉及。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非选择题出现,特别是2019年高考中非选择题频出,全国卷和地方卷均考查,足见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一般考查得比较多的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偶尔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内容,但是在2019年的高考中新文化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较多(如2019天津文综卷13题),并且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单元内容相关。2019年备考中高度重视本单元知识点的同时,注意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联系和比较。‎ ‎§考纲要求:思想解放的潮流 ‎   (1) 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复习重点和难点 ‎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认识,维新思想的内容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2)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 问 题 导 读 单 】‎ 一 “开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 ‎ 1. 背景:① 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知识分子埋头读经,不问政治;② 清朝统治者自身因闭关锁国政策而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闭目塞听,对世界形势不了解;③ 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是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从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 2. 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成就: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书馆,翻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评价和地位:①《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②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 魏源(1794—1857),成就:1842年编撰出《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评价和地位:①《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 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式;③‎ 以曾国潘、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 2.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 ‎ 3. 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为社会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的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 4. 实践:兴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创办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力量,进行了30多年的实践。‎ ‎ 5. 评价:积极:①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30多年的实践,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的进步潮流,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②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局限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持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这就注定了它的破产,所以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 维新变法思想 ‎ 1. 早期维新思想 ‎ Δ 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②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 Δ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 Δ 思想主张: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Δ 评价:①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②但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 2. 维新思想 ‎ (1) 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②西学的进一步传播;③甲午战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的加剧。‎ ‎ (2)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康有为(1858—1927),成就:①《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②《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地位:其思想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梁启超(1873—1929),著有《变法通议》,内容有: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道理。‎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 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要冲决君主之网络”。‎ ‎ (3)实践:1898年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联系选修一第九单元的相关内容加以复习)‎ ‎ (4)评价:维新变法的结果虽然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四 新文化运动 ‎ 1. 背景:①政治状况: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②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④思想基础:a.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得到传播;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 2. 兴起的情况 ‎ (1) 兴起的时间及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 (2)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北大成为主要阵地的原因:①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②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③《新青年》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 (3)主要阵地:《新青年》(4)口号:民主与科学 ‎ 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这里的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而文学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是鲁迅,他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都是新文学的典范。‎ ‎ 4.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 进步性: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此后,更多的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①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五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1. 条件: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②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④前面一系列救国思想和救国道路均以失败而结束;⑤五四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2.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情况 ‎ Δ 五四前的情况: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并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 ‎ Δ 五四后的情况: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③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通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杂志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 3. 结果和影响:①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②‎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主义的开展。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大增强了中国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1921年7月,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又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 ‎ 4.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推动者。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成立社团以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接近工人阶级,向工人阶级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 ‎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 ‎ 注意: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找到的救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 六 重点难点解析 ‎ 1. 鸦片战争的中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异同点 ‎ ‎ 抵抗派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洋务派是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 ‎ 相同点:①从阶级立场看,二者均属于地主阶级;②从学习西方的内容看,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新技术;③从目的看,二者的根本出发点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④从学习西方的层面看,二者都处于器物层面。‎ ‎ 不同点:①二者的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侧重于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侧重于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②从实践来看,抵抗派并未把思想付诸于实践,而洋务派则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在中国搞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 2.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 特点:①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即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这就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一方面形象的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新思想。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儒学借用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水平很低,特别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 ‎ 3. 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比较 ‎ 相同点:①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②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舰,建立新式海军。③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 ‎ ‎ 不同点:①阶级本质决定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时仅限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可能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尤其是政治层面;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派必然会触及封建统治的政治制度,要求实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②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③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④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 4. 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 ,维 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 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 装起义的手段。‎ ‎ 5. 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康梁维新思想均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或者称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批判儒家思想,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 6.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②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 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三大特征和四个阶段 ‎ 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 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8.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过程的特点 ‎ (1)探索具有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 (2)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其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 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学立宪到学共和,就有许多层次。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 (4)具有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 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 9. 民族资产阶级三个派别学习西方的特点和实践结果。‎ ‎ (1)特点:①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②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 (2)实践方式和结果:①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但君主立宪制没有提及。由于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②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未能真正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③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 10.比较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 ‎ ‎ 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 ‎①领导不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 ②指导思想不同:前期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 ‎③主要内容不同:前期以“科学”“民主”,反对专制迷信与封建道德、旧文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 ‎④性质不同: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⑤作用不同:前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后期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为中共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 ‎ ‎ 11.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 (2)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 12. 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1)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 倡科学以反对愚昧和迷信,用民主与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道德是民主和科学的前提。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 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 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与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与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 ‎ 13.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 ‎ (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 ‎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②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③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 不同点:①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②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③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④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 ‎ 14. 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附过关检测部分 ‎ 过关检测 28 第237—246页 ‎§课外知识阅读 ‎ ‎ 1.“问题”和“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则提出,必须用理想的“主义”来根本解决社会问题,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 2.《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1916年,陈独秀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文学院院长,《青年杂志》也迁至北京出版,并自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改为《新青年》。从1918年1月起,《新青年》全部刊登白话文,并开始使用新标点,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和沈尹默等轮流编辑。不久,鲁迅加入编辑部。五四运动后休刊半年。1919年10月前后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编。自1920年9月1月第八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刊物,反对无政府主义和伪社会主义思潮。1922年7月休刊。《新青年》初为月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迁往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出四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为不定期刊,出五期,次年7月停刊。‎ ‎ 3. “她”字的来历 在古文中,原没有第三人称的阴性代词;行文时,为了不招致误会,必须前后照应交代。提倡白话文之后,没有“她”字行文更为不便。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他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 ‎——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 刘半农还诘问竭力反对白话文的顽固派:“假使后来的人不能造前人的字,为什么无论那一国的字书,都是随着年代增加分量,并不是永远不动呢?”‎ ‎ 4.《每周评论》‎ ‎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期四开四版,主要栏目有: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新文艺、读者来论、新刊批评、名著等。第二十五期以后,因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被捕,改由胡适担任主编。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到第三十七期,被北洋政府封闭。在“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了进步思想,传播了革命道理,鞭挞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一伟大运动。胡适担任主编以后,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论。这反映出“五四”时期的统一战线开始分裂,也反映出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斗争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在“五四”期间,《每周评论》对于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 ※ 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解题对策 混合型材料题是将文字材料、数字图表型材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将信息处理、再认再现史实和准确表述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 一般步骤 解答要诀 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 确定知识定位 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挂靠法 读材料的题头、引言、正文、注释和出处,这些地方往往提供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立场观点等有效信息,或间接地渗透上述内容,然后根据时间、空间、人物或观点与教材知识挂钩,可以诱发联想,启发思维,加强对材料的理解 概括法 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概要式或归纳式概括,明确其有效信息的涵义 发微法 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试题设问要求进一步提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东西 比较法 多则文字材料和多组图表、图片材料往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图表、图片材料可以从纵向、横向和纵横综合三方向去比较 构思答题,揣摩设问 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以立足材料为主,依托所学知识为辅,注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以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为依托,将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针对性地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