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分析

‎2017届高考《经济生活》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分析 第一单元 货币、价格与消费 ‎1.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有用性。(注意: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2.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注意:黄金只有作为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注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的货币。)‎ ‎4.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注意:纸币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不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只能是实实在在的金银条块。)‎ ‎5.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缓解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 ‎6.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注意: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7.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纪念币是纸币。(注意:金银纪念币不同于纸币,金银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流通;而纸币没有价值。)‎ ‎8.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注意: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9.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注意: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10.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注意: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11.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注意: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 ‎12.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等于其价值。(注意: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反映其价值。)‎ ‎13.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注意:价格不一定变化,因为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14.价格由购买力决定。(注意: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注意: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但不决定价格。)‎ ‎15.质量决定价格,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注意:决定价格的是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质量。一般而言,质量高的商品,其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多,因而价格也高。)‎ ‎16.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注意: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正比),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成反比)。)‎ ‎17.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生活用水大幅减少。(注意:水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水价格提高,不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18.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注意: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19.随着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行,航空公司的反应是提高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互补商品。(注意:航空公司的反应是降低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替代商品。)‎ ‎20.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21.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供过于求)。(注意: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是价值决定价格,所以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22.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时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注意: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23.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注意: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不是没有影响。)‎ ‎24.重大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注意: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通行费与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5.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已由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注意:生存资料消费不可缺少。)‎ ‎26.消费贷款之所以有助于提高居民当前消费水平,是因其能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注意:原因是能增强人们当前支付能力。)‎ ‎27.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应多发行纸币。(注意:纸币发行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的购买力减弱,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 ‎28.物价水平越低,说明消费水平越高。(注意: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29.扩大内需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节制消费。(注意:任何时候都应该倡导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符合的适度消费。)‎ ‎30.恩格尔系数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注意: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31.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注意: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划分的。)‎ ‎3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食品支出越来越少。家庭消费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注意: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越来越注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3.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注意: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34.贷款消费属于超前消费,适度消费就是限制消费。(注意:如果贷款消费是依据国情及自身实际,并且未来有还贷有能力,就属于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既反对铺张浪费,也反对过于节俭。)‎ ‎35.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限制消费。(注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指反对铺张浪费,不是限制消费。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注意:消费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2.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注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3.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性能在不断地提高,其价格也在不断地下降,人们对轿车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注意: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4.我国扩大内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体现了消费决定生产。(注意:体现了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5.凡是消费,就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注意:要适度的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6.国有经济成为经济制度基础。(注意: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7.股份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注意: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8.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欠下的债务,应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注意:应该以个人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9.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注意: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体作用。(注意: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都占支配地位。(注意: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完全平等。(注意: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 ‎15.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唯一组织形式。(注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最主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16.广告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注意:广告是企业成功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关键因素。)‎ ‎17.代言明星的声誉决定产品的声誉。(注意:代言明星的声誉影响而不决定产品的声誉。)‎ ‎18.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利于加速本企业资本周转。(注意:企业海外并购有利于加速被收购企业的资本周转。)‎ ‎19.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越好。(注意:企业的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经营规模要适度。) ‎ ‎20.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注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 ‎2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增加了人们储蓄意愿。(注意:居民储蓄存款高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 ‎22.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注意: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23.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注意:公司的执行机构是总经理及其助手,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24.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注意: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5.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注意: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6.只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能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注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价格、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 ‎27.劳动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所以,劳动者享有合法权益是无条件的,一旦权益受损害,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权。(注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享有权利以履行义务为前提,劳动者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和手段维权。)‎ ‎28.投资理财不需要理性。(注意:投资理财有风险,需要理性投资。)‎ ‎29.投资多元化就是指投资方式多种多样,投资方式越多就越赚钱。(注意:投资方式越多不一定越赚钱,对每一种投资方式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来说风险与回报成正比。)‎ ‎30.储蓄存款比较安全,没有风险。(注意:储蓄存款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1.高利率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注意: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利率的调整要以经济的运行状况为客观依据。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应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增长和物价上涨;当出现通货紧缩时,应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32.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注意:居民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33.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所以,对商业银行而言,发放的贷款越多越好。(注意:贷款业务要坚持真实、谨慎、安全性、效益性原则。) ‎ ‎34.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注意: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35.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注意:国债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36.股市是经济风险的避风港。(注意:股票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 ‎37.商业保险是避免风险的投资,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人身保险,任何公司都可以经营保险业务。(注意: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途径,可以分为财产和人身保险,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3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注意:是购买商业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注意: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2.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注意: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3.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注意: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注意: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注意: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6.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非按劳分配。(注意: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非按劳分配,如福利性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一定是非按劳分配方式。)‎ ‎7.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或按劳动成果分配。(注意:属按劳动要素分配。)‎ ‎8.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注意: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 ‎9.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注意: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10.收入分配中注重公平就是消除收入差距。(注意:分配公平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11.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注意:适度的财政赤字应该增加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12.财政收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注意: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13.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注意:税收是主要形式。)‎ ‎14.国内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注意:居民收入水平应与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 ‎15.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 ‎16.在税种上,营业税、增值税分别属于流转税、行为税。(注意:营业税、增值税都属于流转税。)‎ ‎17.增值税的征收不受企业盈亏影响,税源广且便于征收。(注意:营业税的征收不受企业盈亏影响,税源广且便于征收。)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18.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注意: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属于再分配范畴。)‎ ‎19.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注意:所有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但只有社会主义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劳动人民。)‎ ‎20.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注意:推行刮奖发票是为了鼓励消费者索要餐饮发票,这有利于减少税收流失。)‎ ‎21.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注意:财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2.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无利。(注意: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还是有利,关键要看财政、信贷能否实现综合平衡。如果银行信贷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财政、信贷能够实现综合平衡,财政赤字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 ‎23.税收具有无偿性,意味着国家对纳税人不付出任何代价。(注意: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社会主义税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说国家的税收收入最终是服务于人民的。)‎ ‎24.税收具有固定性,意味着征税对象和税率不会改变。(注意:税收具有固定性,并不意味着征税对象和税率不会改变,而是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5.税收的强制性要求它具有无偿性,无偿性是强制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固定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强制性。(注意: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26.税收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因此,税收越多越好,税率越高越好。(注意:税率过高不利于生产和消费,税收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改变。)‎ ‎27.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注意:应该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财政、税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意: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注意: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3.社会道德在市场中起支配作用。(注意: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支配作用。)‎ ‎4.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注意: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5.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注意:治理污染应该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6.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加物质消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注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减低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注意: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注意: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9.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注意:是基本标志,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10.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注意:不可能同步富裕。)‎ ‎11.市场规则仅仅规范经营者。(注意:市场规则不仅规范经营者,也规范消费者,甚至规范政府这样的特殊参加者,也就是说,市场规则应该规范每一个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特征。(注意: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有特征,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效果与程度更佳、更强、更有力。)‎ 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注意:促进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 ‎13.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过程是一种平衡的发展过程。(注意: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差别。)‎ ‎14.GDP是衡量经济增长与成绩的唯一指标。(注意: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5.经济全球化只会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注意: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16.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注意: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和威胁。)‎ ‎17.为了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注意: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会增加政府负担,也不符合世贸规则。)‎ ‎18.美国频频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主要是因为美国需要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注意:主要是因为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产业发展。)‎ ‎19.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注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6高考《政治生活》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分析 第一单元 我国的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醒: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 ‎2.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醒:在我国,全体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3.政务微博的出现,增加了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提醒:政务微博的出现,畅通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4.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提醒:质询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公民可以行使监督权。)‎ ‎5.公民在微博上有发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提醒:公民在微博上有表达的自由,也需承担表达的责任。)‎ ‎6.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一样的。(提醒: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7.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提醒: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的权利的多少。)‎ ‎8.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说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扩大。(提醒:说明我国的民主形式日益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 ‎9.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提醒: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我国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提醒: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不能随便扩大。)‎ ‎10.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提醒:是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即人大代表的权利。)‎ ‎1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提醒:权利和权力不是一回事。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权利可以放弃转让,但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转让。)‎ ‎12.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提醒:不一样,如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并非人人都有。)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提醒: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没有先后之分。)‎ ‎13.政府须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提醒:政府须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但公民没有决策权。)‎ ‎14.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提醒:村民自治的基础是自己选举当家人。)‎ ‎15.村级财务事务“两公开一会审”的做法,加强了对基层行政的制约和监督。(提醒:村委会不是政府机关,不行使行政权力。)‎ ‎16.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提醒:决策不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 第二单元 我国的公民与政府 ‎17.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确保了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醒:网络反腐有利于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但不能起到确保的作用。)‎ ‎18.国务院行使构建法律体系的职能。(提醒:在我国立法权属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机关没有立法权。)‎ ‎19.国务院机构改革旨在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职权。(提醒:政府的职权是法律所规定,不能随意扩大。)‎ ‎20.政府职能正逐步减少。(提醒:我国政府转变职能并不意味着职能减少。)‎ ‎21.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提醒: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主要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间接引导经济。)‎ ‎22.政府要直接参与食品生产和管理。(提醒:政府不能直接参与食品生产。)‎ ‎23.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提醒: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树立政府权威,而是更好地服务于民。)‎ ‎24.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提醒:都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权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主要体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合理行政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 ‎25.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提醒: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 ‎26.政府须切实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醒: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 ‎27.我国的行政机关指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村委会各级组织机构。(提醒:我国的行政机关应是乡镇以上含乡镇的各级行政部门,村委会不是国家行政机关。)‎ ‎28.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平台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醒:基层社会管理属于基层群众自治,不属于政府。)‎ ‎29.增强政府的科学执政意识。(提醒:科学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非政府。)‎ ‎30.开展“网络在线问政”活动是健全权力制约机制的关键。(提醒: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1.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执政。(提醒:前者是对政府来说的,后者是对共产党来说的。)‎ ‎3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醒: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33.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就是为了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提醒: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益。)‎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人大代表有依法行政的义务。(提醒: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没有依法行政的义务,政府依法行政。)‎ ‎2.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提醒: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 ‎3.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提醒: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4.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提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5.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提醒: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6.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提醒: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唯一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机关。)‎ ‎7.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醒: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和直接选举。(提醒: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普遍的差额选举,但是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采取直接选举。)‎ ‎9.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可以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提醒: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10.司法机关拥有部分国家立法权。(提醒:国家立法权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司法机关无权立法。)‎ ‎1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职能。(提醒: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职能,党不能与政府相混淆。)‎ ‎1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朝党,民主党派是反对党、在野党;党执政的目的是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醒: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亲密友党的关系;党执政的目的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履行国家管理职能。(提醒:国家职能只能由国家机关履行。)中国共产党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醒: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 ‎14.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为国家意志的。(提醒: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党的政治领导通过全国人大变为国家意志。)‎ ‎15.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醒: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利益。)‎ ‎16.中国共产党坚持在组织上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提醒: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 ‎17.人大与政协都是我国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选举产生的,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都具有法律约束力。(提醒: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则是经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人大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18.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有权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提醒: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政协委员没有权力制定宪法和法律。)‎ ‎19.政协委员依照宪法和法律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提醒: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20.依法执政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醒:依法治国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21.我国的多党合作就是多党联合执政。(提醒: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提醒: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22.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提醒:政协具有三项职能,但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3.民主党派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提醒:应该是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4.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是上下级关系。(提醒:二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属于党的系统,人大属于国家机关体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25.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提醒: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一府两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 ‎26.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提醒: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27.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提醒: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民族乡的人大和政府,也不包括司法机关。)‎ ‎2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立法权。(提醒:自治机关包括人大和政府,只有人大才有立法权。)‎ ‎29.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这些现实情况是指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提醒: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特点。现实情况是指“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0.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提醒: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1.我国宗教是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提醒:我国政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32.在我国,宗教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提醒:正常的宗教活动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33.我国支持和鼓励人民信仰宗教。(提醒:我国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励。)‎ 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提醒: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正确,但政治也不能干预宗教是错误的。)‎ ‎34.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与外国宗教不存在交往。(提醒:我国宗教在独立自主自办的前提下,发展与国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35.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提醒: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3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提醒: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提醒: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也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提醒: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人权高于主权。(提醒: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因此说“人权高于主权”是错误的。一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其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是主权国家享有平等权的表现;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是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的表现。(提醒:前者是独立权的表现,后者是平等权的表现。)‎ ‎4.世界各国面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提醒: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国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别。)‎ ‎5.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提醒: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安全问题。(提醒: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7.联合国不是一个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提醒: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8.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提醒:联合国安理会才是。)‎ ‎9.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的各项活动。(提醒:一贯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 ‎10.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提醒: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主要障碍。)‎ ‎11.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意味着当代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提醒: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只是趋势。)‎ ‎1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提醒:应该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13.各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主张是一致的。(提醒: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存在差异,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立场也存在分歧,这种分歧的焦点是搞强权政治还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提醒:对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我国政府的主张是应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15.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提醒:不能这样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16.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有力量。(提醒: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17.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提醒:都是由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18.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提醒: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9.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标。(提醒:这只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还有对外目标即“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提醒: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1.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发生了变化。(提醒: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不会发生变化。)‎ ‎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提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3.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提醒: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4.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应该是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016届高考《文化生活》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分析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提醒: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提醒: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提醒: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5.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提醒:经济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和派生物。)‎ ‎6.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提醒: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7.优秀的文化创造时代的未来,决定时代的走向。(提醒:优秀文化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8.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提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也可能相同。)‎ ‎9.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醒: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0.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提醒: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11.优秀文化决定人的全面发展。(提醒: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1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提醒: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3.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醒: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14.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又保持各自特色。)‎ ‎15.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醒: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6.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提醒: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17.世界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提醒: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既有个性,又有普遍的规律。)‎ ‎18.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提醒: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19.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提醒: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提醒: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1.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提醒:保护文化遗产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22.民俗节日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醒:道德水平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3.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提醒: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不能一味认同。)‎ ‎24.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醒:文化发展的关键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25.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6.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27.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提醒: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8.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醒: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29.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提醒: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 ‎30.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1.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提醒: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2.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3.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醒: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3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提醒: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35.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醒:还有另一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6.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提醒: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也就是说把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 ‎37.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提醒: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8.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人民群众,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提醒: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后二者是其基本途径)‎ ‎39.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提醒: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失去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 ‎40.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提醒: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41.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42.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提醒:社会实践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3.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提醒: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44.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45.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46.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想像力、创造力,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专题九 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提醒: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提醒: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3.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提醒: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提醒: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5.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提醒: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6.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醒: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提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提醒:中国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各民族共同进步。)‎ ‎9.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提醒:应该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 ‎10.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提醒: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流行文化,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的。)‎ ‎11.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提醒:错。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12.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醒:错。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3.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提醒: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14.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15.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提醒: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会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16.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醒: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旗帜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7.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提醒: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最高理想。)‎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醒: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8.保护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醒:培育“四有”公民是其根本任务。)‎ ‎19.文化事业就是文化产业。(提醒: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载体,具有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属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具有商业性。)‎ ‎2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重点。(提醒: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2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提醒: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提醒:错。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总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知识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反之亦然(注意,错。二者有着密切联系,但不能成正比。)‎ ‎23.提高全民族素质,应当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提醒:既要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 修养,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二者没有先后之分。)‎ ‎24.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提醒: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才相互促进。)‎ ‎25.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以后的事。(提醒: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性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016届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分析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2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0.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31.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35.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36.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37.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8.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0.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1.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4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4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4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24 / 28页 ‎(提醒: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46.“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47.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8.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49.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0.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提醒: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51.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52.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53.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4.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5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6.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提醒: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57.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58.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提醒: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9.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60.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61.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 第25 / 28页 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62.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提醒: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6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64.任何变化都是发展。(提醒: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65.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66.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67.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提醒: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68.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69.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 ‎7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提醒: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起作用。)‎ ‎71.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7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73.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醒: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7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提醒: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5.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提醒: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7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7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26 / 28页 ‎78.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提醒: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79.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提醒: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80.制定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提醒: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81.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提醒: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8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提醒:实质是扬弃。)‎ ‎83.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提醒: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但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84.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提醒: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85.创新就是科技创新。(提醒: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86.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醒: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87.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提醒: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88.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醒: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是人的欲望,而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8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90.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醒: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9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提醒: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 ‎92.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提醒: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有内涵。)‎ ‎93.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27 / 28页 ‎94.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提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95.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醒: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96.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提醒: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其客观评价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7.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提醒: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个人的成功。)‎ ‎98.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醒: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99.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00.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提醒: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01.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提醒: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10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提醒: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103.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提醒: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需主观努力。)‎ ‎104.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提醒: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