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走向高考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二

阶段性测试题二(专题二综合技能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2012年第9号台风苏拉的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P地时,我国钓鱼岛附近的风向是 ‎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 ‎2.以台风的行进路径为界,顺着台风行进方向,可将台风分为左半圆和右半圆。航海者认为右半圆危险性比左半圆更大(如下图),主要原因是(  )‎ A.右半圆与大陆的距离较近 ‎ B.右半圆的风向和台风的移动方向接近一致,风速增大 C.左半圆纬度偏低,地转偏向力较小,风速较小 D.左半圆的风向和台风的移动方向接近一致,风速加大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台风中心位于P地时,位于台风中心之北的钓鱼岛受向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再加上该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吹东北风。第2题,由图可知,右半圆的风向和台风的移动方向接近一致,从而使风速增大,故在右半圆航行危险性更大。‎ 逆温指对流层的气温出现高层气温不低于甚至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两个时段逆温现象发生在高空 B.乙和丁两个时段逆温现象发生在近地面 C.丁时段没有发生逆温现象 D.乙时段没有发生逆温现象 ‎4.依次表示夜间、清晨、上午及午后的是(  )‎ A.丙、甲、乙、丁 B.甲、丙、乙、丁 C.乙、甲、丙、丁 D.丁、甲、乙、丙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中逆温的概念可知,甲和丙两个时段逆温现象发生在近地面;乙时段在中等高度发生逆温现象;丁时段没有发生逆温现象。第4题,根据地面温度的高低,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午后和清晨日出前后,因此甲和丁分别表示清晨和午后;乙线表示地面升温快于上空,为上午;丙线表示地面降温,应为夜间,因此选A。‎ 下图中甲、乙分别代表不同季节从赤道移动过来的某低压系统位置(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当赤道低压系统位于甲处时(  )‎ A.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南风,形成暖锋 B.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①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 D.m地晴朗,g地多雨 ‎6.关于乙处低压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为冷锋天气系统 B.n处位于暖气团中 C.a处比n处风力更强一些 D.n处降水量更大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根据等压线和锋面分布判断出甲处天气系统为北半球锋面气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向右偏,甲处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南风,形成暖锋;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①锋面向东南方向移动;m地在暖锋锋前,多雨;g地在冷锋锋前,晴朗。第6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乙处天气系统为南半球锋面气旋,a处锋面为暖锋;n、a均位于暖气团中,天气较晴朗;a处附近的等压线比n处更稀疏,说明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小,风力也更弱一些。‎ 读“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在北半球理想大陆上的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黄赤交角变为0°时,图中可能不再存在的气候类型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8.M为一岛屿,下列关于1月份该岛屿西部地区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大 B.月平均气温大于‎0℃‎,降水量较小 C.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大 ‎ D.月平均气温小于‎0℃‎,降水量较小 ‎【答案】 7.B 8.A ‎【解析】 第7题,黄赤交角变为0°时,太阳直射点就不会出现季节性移动,所以地中海气候就不再存在。第8题,该岛屿位于35°N的大陆东部,受海洋影响显著,所以1月平均气温大于‎0℃‎;该岛屿1月受大陆东部的西北季风影响,岛屿的西部地区为迎风坡,所以降水量较大。‎ 下图为“德国柏林某生活小区的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系统的广泛使用会 (  )‎ A.加剧城市内涝 B.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C.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D.加重绿地土壤盐渍化 ‎10.该系统未能在我国吐鲁番市得到普及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该系统投资大,成本过高 B.吐鲁番气候干旱,降水少,利用率低 C.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 D.吐鲁番雨水污染严重,无法利用 ‎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雨水收集再利用,可减小地面雨水聚集量,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且可以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上升,不会加重城市绿地土壤盐渍化。第10题,该系统主要用于对雨水的收集利用,由于吐鲁番市气候干旱,降水少,该系统建成后利用率会很低,造成设施的浪费。‎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淡水湖,通过洞里萨河同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洞里萨湖面最大可达1万平方千米以上,茫茫湖面宽‎100千米左右,平均水深常在‎10米以上,最深‎11.5米;最小面积2 700~3 000平方千米,宽‎30千米,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据此回答11~13题。‎ ‎11.下列关于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洞里萨湖水位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降水因素 B.洞里萨河一年内流向定期发生变化 C.洞里萨湖终年补给洞里萨河 D.洞里萨河终年流向大致是西北—东南 ‎【答案】 B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特征的判断。考查学生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湖泊和河流互相补给,洞里萨湖主要依靠湄公河河水补给,其水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湄公河水量的多少,A错误;洞里萨河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时河水从湄公河流入洞里萨河,干季时河水倒流回湄公河,河水流向一年内发生定期变化,B正确,D错误;洞里萨湖与洞里萨河是互补关系,雨季时从洞里萨河流入洞里萨湖,干季时则相反,C错误。‎ ‎12.洞里萨湖地区交通便捷,船舶吃水‎4米的船只经各支流可达湖区周围的各省省会。其通航的最佳时期是(  )‎ A.全年 B.1—6月 C.5—10月 D.11月—次年4月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通航时间的确定。考查学生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东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6—9月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利于通航,C正确。‎ ‎13.湄公河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有(  )‎ A.产品商品率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科技水平高 D.劳动生产率低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考查学生知识的调动和应用能力。湄公河下游地势平坦,为热带季风气候,人口众多,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特点是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D正确。‎ 读“南部非洲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M水文站测到的河水流量季节变化比往年有所减小,其原因最可能是(  )‎ A.该河流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该河上游雨林植被恢复较好 C.该河上游流域面积较小 D.该河上游兴建水库 ‎15.图中P处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水上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 B.寒暖流交汇,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 C.位于沿海大陆坡,阳光充足 D.位于热带海域,海水交换能力强 ‎【答案】 14.D 15.A ‎【解析】 ‎ 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流量季节变化的因素,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该河流位于南非高原,上游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植被以草原为主,涵养水的能力较弱;河流流域面积的大小与流量季节变化无关。故A,B,C项均错误。修建水库可以调节水库以下河段的河水流量,使流量更加平稳,故D项正确。第15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渔场形成的因素,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由图可知,P处洋流分布在南半球中低纬大陆西岸,与秘鲁寒流的形成原理相同,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海水上涌,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故A项正确。‎ 读下面两图,回答16~17题。‎ ‎16.根据甲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的岩石可能是大理岩 B.在A处采煤可能出现的事故是透水 C.C处的岩石可能是大理岩 D.在B处采煤可能出现的事故是瓦斯爆炸 ‎17.据乙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分析判断,下列关于该地区地质结构及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⑦处为向斜成谷 B.②④⑥处为背斜成山 C.⑤处是褶皱 D.⑥处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导致的 ‎【答案】 16.C 17.D ‎【解析】 第16题,C处岩石可能是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大理岩;A处岩石为沉积岩;A处为背斜,采煤可能出现的事故是瓦斯爆炸;B处为向斜,采煤可能出现的事故是透水。第17题,⑥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成山,其形成原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因此其形成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导致的;①⑦处为背斜成谷;②④⑥处为向斜成山;⑤处是断层。 ‎ 下图为“某地地貌景观及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图示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层形成 B.岩浆侵入、断层形成、固结成岩 C.断层形成、固结成岩、岩浆侵入 D.固结成岩、断层形成、岩浆侵入 ‎19.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图,Ⅰ、Ⅱ、Ⅲ代表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地质环境,则上图中河流对地貌的塑造作用对应右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⑤‎ ‎【答案】 18.A 19.A ‎【解析】 第18题,图示地区的各类岩层由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图中的岩浆岩在断层处断开,并有上下位移,因而岩浆岩形成在先,断层形成在后。第19题,题目右图中①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②表示固结成岩作用,③表示高温高压,④表示变质作用,⑤表示重熔再生,⑥表示冷却凝固。河流对地貌的塑造属流水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故选A。‎ 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20~22题。‎ ‎20.关于左上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南半球,湖泊对河流能够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 B.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发源地 C.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 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 ‎21.右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沉积岩Ⅰ、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 B.岩浆岩Ⅱ、沉积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Ⅰ C.沉积岩Ⅱ、沉积岩I、岩浆岩Ⅱ、岩浆岩Ⅰ D.沉积岩Ⅱ、岩浆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Ⅰ ‎22.若左上图中河流主要依靠雨水补给,当正常年份河流水量最大时(  )‎ A.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 B.我国北方秋高气爽 ‎ C.台湾沿海地区处于台风活动频繁期 ‎ D.我国东部沿海盛行东南季风 ‎【答案】 20.C 21.B 22.A ‎【解析】 第20题,本题考查等值线和河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即该河流向北流;该河流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西岸,故该地的地转偏向力是向右的,应位于北半球;图中的湖泊是河流的发源地,因此它一定是淡水湖。第21题,岩浆岩Ⅰ穿越所有岩层形成火山,故它最晚形成;该处的沉积岩覆盖在岩浆岩Ⅱ之上,即岩浆岩Ⅱ最先形成;沉积岩Ⅰ位于沉积岩Ⅱ之上,沉积岩Ⅱ的形成早于沉积岩Ⅰ。第22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图中的河流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时该河流水量最大,此时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 读“沿30°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回答23~25题。‎ ‎23.关于图中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②地比①地大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小 C.该月份③地正值伏旱天气 D.大气逆辐射①地强于②地 ‎24.②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①③两地的原因是(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作用显著 D.位于盆地,受冷空气影响小 ‎25.关于①地所在区域河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月份河流处于汛期 B.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D.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答案】 23.B 24.D 25.B ‎【解析】 第23题, 本题考查地形对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天气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图中三地的经纬度可判断,①地位于青藏高原,②地位于四川盆地,③‎ 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但日较差大;青藏高原空气稀薄,而四川盆地阴雨天气多,故青藏高原大气逆辐射弱于四川盆地;从气温来看,该月处于冬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会出现伏旱天气。 第24题,②地位于四川盆地,受盆地地形影响,该月受冬季风的影响小,冷空气难以进入,故该月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第25题,①地位于青藏高原,该区域河流由于海拔高,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密切相关,由于气温年际变化小,故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也小,且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该区域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读“南美洲部分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2分)‎ ‎(2)图中受单一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填字母)。(3分)‎ ‎(3)简述C、D两种气候的特征。(4分)‎ ‎(4)C、E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简述E地气候类型的原因。(4分)‎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 高山气候 ‎(2)A C D ‎(3)C终年高温多雨;D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4)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沿岸有巴西暖流,增温增湿。‎ ‎【解析】 结合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南美洲的地形等条件可以判断出各地的气候类型,其中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受单一的气压带控制,而热带草原气候则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这也就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气候特征。E处虽远离赤道,但在地形、洋流和盛行风的共同作用下,也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7.阅文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上图所示国家面积3.8万平方千米,人口73万,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林业与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72%。该国的河流大部分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支流。‎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分)‎ ‎(2)指出该国河流注入的大洋,并说明该国河流突出的水文特征。(4分)‎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与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4分)‎ ‎【答案】 (1)以山地为主,北高南低,山高坡陡,地表高低悬殊。‎ ‎(2)印度洋。流程短,水量较大;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3)有利自然条件:河流多,短小流急;河水补给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水量较大;山高谷深,落差大。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解析】 该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可以根据图中等高线及河流的流向进行判断;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重点从流程、流速、含沙量等方面进行描述。该国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应突出落差大、水量大导致的水力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方面则受到资金、技术等条件的制约。‎ ‎28.读“某区域的位置与局部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乙中c河谷地海拔325—‎‎800m ‎,远低于两侧地形区,谷地沉积层最大厚度达7 000余米。试用内外力作用原理解释这些现象。(4分)‎ ‎(2)分析图乙所示区域的水文、水系特征对下游河段产生的影响。(4分)‎ ‎(3)为了确保b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请分别说出合理治理和保护①②地(图甲)土地资源的措施。(4分)‎ ‎【答案】 (1)内力作用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或低地;外力作用是黄土和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平原。‎ ‎(2)含沙量大(多泥沙),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中游多支流,夏秋季洪水来量增加,加剧下游洪水威胁。‎ ‎(3)①地:修建水库,打坝拦水,淤地固沟;营造水土保持护坡林。②地: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营造护田林网。‎ ‎【解析】 谷地里的沉积物显然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一般也说沉积层不可能这么厚,说明这儿的厚度大也与内力作用使地壳下陷有关。b所示区域为黄土高原,该处的水土流失会使下游河道淤塞,从而加大了洪水的威胁。对于黄土高原上的不同部位,应采取不同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 ‎29.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有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缓抬升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读图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3分)‎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8分)‎ ‎【答案】 (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解析】 第(1)题,依据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可得出答案。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牵一发”指的是其动力来源。第(3)题,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应从各要素的变化分别叙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