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考易错题大盘点文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高考易错题大盘点文科

数学高考易错题 症状一:审题性失误 文科考生数学意识一般不太强,加上在考试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得部分考生审题时出现失误:或没有注意题目中关键的叙述,误解题意;或对题设信息挖掘不够,理解不透,从而得出错解,这是广大考生最难以接受、而又易犯的错误 纠错良方:‎ 仔细读题,细嚼慢咽,重要字词,加强分析 错因1 忽略条件信息 ‎[例1]已知集合A={k|方程表示的曲线是双曲线},B={x|y= },则AB=( )‎ A.(1,3) B.(3+) ‎ C.(-,-1](3,+) ‎ A={k|k>3}‎ D.(-,-1)(1,+)‎ ‎[错解1]令 k>0 ‎ ‎ k-3>0‎ ‎ 令 ‎ B={x|x或x}‎ ‎[错解2]前面同上,由A={k|k>3},B={x|x或x} A= ‎[错解3]令k(k-3)>0k>3或k<0,即A=(-,0)(3,+),又 0, B=(0,+),故A=(3,+)‎ ‎[错因诊断]忽略题意信息,错误地理解集合元素的意义或双曲线标准方程中的字母意义 ‎[正解] 集合A是不等式k(k-3) >0的解集,即A=(-,0)(3,+),集合B=(-,-1][1,+), AB=(-,-1](3,+),故选C ‎[错因反思]在解答集合问题时,要注意描述法中的代表元素,而双曲线方程中分母的字母取值范围要摆脱标准方程形式上的束缚,回归概念,弄清字母取值的本真 纠错良方:‎ 审题时抓住细节和关键点,重视限制条件,注意反思和检查 错误档案:‎ ‎(1)(2007年安徽高考题)若集合 A={x},B={x },则A(CuB)中元素个数为( )‎ A.0 B. 1 C. 2 D. 3‎ 解题时易忽略“x”这个已知条件,从而无选项。‎ ‎(2)(2007重庆高考题)设{}为公比q>1的等比数列,若a2004和a2005是方程的二根,则a2006+a2007 = ‎ ‎ 解题时忽略“q>1”的条件而误填:3或 ‎ ‎ 错因2:遗忘隐含条件 ‎ [例2](2006年陕西高考题)已知不等式(x+y)(+)9对任意正实数x,y恒成立,求正实数a的最小值?‎ ‎ [错解]∵x+y≥ 且+,∴(x+y)(+)4要使(x+y)(+)对任意正实数x、y恒成立,只要4,即a,故正实数a的最小值为 ‎ [错因诊断]以上解法因忽视等号成立而 纠错良方:‎ 要深入理会,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有意识地重点关注:等式成立的条件、变量的取值范围、隐蔽的性质、常识性结论等 错误档案:‎ ‎(1)若直线L:y=k(x-2)+2与圆c: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k之取值范围为 ‎ 解题时由于没有充分挖掘隐含条件“点(2,2)在圆C上”,以致把问题复杂而造成错解,事实上只需考虑直线L与圆C不相切即可 ‎(2)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且,求关于x 导致错误,这种错误比较隐蔽不易察觉,本题中,当a=时,固然有(x+y)(+)对任意x,y恒成立,但当且仅当x=y且=,即a=1且x=y时才成立,显然a=1与a=两者相矛盾,故(x+y)(+),4和a=中的等号都不能成立 ‎[正解]由(x+y)(+)‎ ‎=1+a++1+a+2=,由a4,当且仅当a=4 且x=y时,(x+y)(+)且9和a4中的等号都成立,故正实数a的最小值为4‎ ‎[纠错反思]正确运用题设,合理地将已知条件实施等价转换,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之目的,要切实注意“等价转换”过程中的隐含条件 ‎ 不等式:之解集。‎ 解题时,由于没有注意到为偶函数,以及和均在(-)内,且=-x,从而得到(x)0(0x),于是得到(x)在(0,)上递增,进而得到+>-等性质,导致没能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错因3:曲解题意本质 ‎[例3]已知电流I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为:I=Asin(wt+φ)‎ ‎ 1、如右图是I=Asin(wt+φ)(|φ|<)的部分图象,请根据图象求其解析式 ‎ 2、如果t在任意一段秒的时间内,电流I=Asin(wt+φ)都能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那么W的最小正整数值是多少?‎ ‎ [错解] ①易求I=300sin(150),②依题意:周期的一半 即:(w>0),∴w150471,又w是整数,故w的最小正整数为472‎ 纠错良方:‎ 理解重点字词,抓住主干,去伪存真,真正领会条件的内涵,正确理解问题的本质,切不可粗心大意,误入审题陷阱 错误档案:‎ ‎(1)电路如图所示,从A到B共有 ‎ ‎ 条不同的线路可通电(要求从A出发的三条支路有且只有一条通电)‎ 这道题常见错误是:运用加(乘)法原理得:2×2+1+3+8条,其实上面的支路通电有:(+)·(+)=9条(即二条中至少有一条通电且另二条中至少有一条通电),下面的支路通电有:++=7(条)(即三条中至少有一条通电),故共有9+1+7=17(条)‎ ‎(2)(2007年浙江高考题)直线x-2y+1=0关于直线x=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A. x+2y-1=0 B. 2x+y-1=0‎ C. 2x+y-3=0 D. x+2y-3=0 ‎ ‎ [错误诊断]错将题意中“任意一段”理解为“存在一段”‎ ‎[正解] ②依题意:周期T 即 ‎∴w300942,又∵w是整数,故w的最小正整数为943‎ ‎ [错因反思]见到熟悉题型切不可沾沾自喜,审题时粗枝大叶,没有深刻领会条件中的关键字眼就轻率落笔,容易掉进命题者设计的圈套中 这道题常见错误是:①将直线x-2y+1=0中的x换成-x,故选A;②原来直线与直线x=1时的交点为(1,1),∴所求直线经过点(1,1)且与已知直线垂直,故得直线:2x+y-3=0 选C 症状二:知识性失误 文科考生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借助死记硬背,往往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的表面,对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理解,相互沟通,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纠错良方:‎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是能力,因此,要认真总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知识的整合与综合,不断查找知识漏洞 错因1 概念理解偏差 ‎[例4]某种菜籽在相同的条件下发芽试验结果如下表:‎ 种子粒数 ‎2‎ ‎5‎ ‎10‎ ‎70‎ ‎130‎ ‎310‎ ‎700‎ ‎1500‎ ‎2000‎ ‎3000‎ 发芽粒数 ‎2‎ ‎4‎ ‎9‎ ‎60‎ ‎116‎ ‎282‎ ‎639‎ ‎1339‎ ‎1806‎ ‎2715‎ 则一粒种子发芽的概率为 ‎ ‎[错解]种子粒数较大时,误差较小,故该菜籽发芽的概率为:P= ‎[错因诊断]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频率=,它随着试验次数的改变而改变,在大量重复试验 中,随机事件的发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频率的值是稳定的,接近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正解]我们根据表格只能计算不同情况下的种子发芽的频率分别为:1,0.8,0.9,0.857,0.892,0.910,0.913,0.893,0.903,0.905,随着种子粒数的增加,菜籽发芽的频率越接近于0.9,且在它附近摆动,故此种子发芽的概率为0.9‎ ‎[错因反思]当试验次数越来越大时,频率趋向于概率,但不是概率,而随机事件的概率应该是接近于频率各个值的一个常数,不能曲解“概率”概念的本质 纠错良方:‎ 掌握概念内涵,弄懂概念外延,准确把握,透彻理解 错误档案:‎ ‎(1)若函数处的导数为A,且: = A,则:之值为( )‎ A.A B.2A ‎ C. –A D. -2A 错误原因是对导数概念理解不清,即:(a)= ‎(2)(2006年全国高考题)若x=,则(3x+2)10的展开式中最大项是( )‎ 由n=10,可知系数最大项为第6项,即:T6=5·25=8064,以上解法错误地理解为求“二项式系数最大的项”,而问题是求展开式中数值最大的项,从而导致概念错误 错因二:运用结论致错 ‎[例5](2007年重庆高考题)定义域为R的函数在(8,+)上为单调递减,且函数y=为偶函数,则( )‎ B. C.D. ‎[错解]根据y=为偶函数,所以=,又令t=8+x, 代入=中得:=,所以函数是偶函数,再去选择答案时,发现不能确定对错 ‎[错因诊断]对偶函数的性质运用产生错误 ‎[正解]y=是偶函数,即y=关于直线x=8对称,又在(8,+)上为减函数,故在(-)上为增函数,检验知:选D ‎[纠错反思]由为偶函数,则有=,而不是=,该题还可把y=向右平移8个单位得到y=图象,故y=的对称轴为X=8,从而得到的单调性 纠错良方:‎ 产生因运用结论(定理、性质、公式、常用性结论)不当而致错的根本原因是:对相关结论成立的背景不熟,结论的变式理解不透,没能准确把握,似是而非,突破方法是:透彻理解,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及时反思 错误档案:‎ ‎(1)(2006年重庆高考题)设函数=的图象与直线12x+y-1=0相切于点(1,-11),求a、b之值?‎ 错解为:由(x)= ‎ =-11‎ (x)=0‎ 3‎ 7‎ 依题意知:‎ 错误原因是:误把切点当极值点得到(1)=0这个结论,而应该是(1)=-12,联立①可得a=1 b=-3‎ ‎(2)(2007辽宁高考题)设等差数列{an}的前几项和为Sn,若S3=9,S6=36,则:a7+a8+a9=( )‎ A.63 B.45 C.36 D.27‎ 错解为:S3,S6,S9成等差数列,又S6-S3=27 ,∴S9=63 错选A或D,事实上:S3,S6- S3,S9- S6才是等差数列,∴S9- S6=45 选B 错因3:知识变通性差 ‎[例6](2007年湖北卷文)已知函数=2sin2()-cos2x,x[,],①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②若不等式||<2,在x[,]上恒成立?求实数m之取值范围?‎ ‎ [错解](1)∵=1+2sin(2x-)且x[,],∴ 2x- ,∴max=1+,min=2;(2)由 ‎|-m|<2-20)的因素关于原点对称,则y=的解析式为( )‎ A.=(x>0)‎ B. =(x<0)‎ C.=-log2 x(x>0) ‎ D.=-log2( <0)‎ ‎[错解1]:把X换成-X,代入g(x)= log2 x(x>0)得:=(x<0),所以选 B ‎[错解2]:根据=log2 x(x>0)恒过点(1,0),所以y=f(x)恒过点(-1,0),所以选B ‎[错因诊断]第一种解法没有真正理解对称的含义,不清楚利用图系变换去求函数表达式的方法 第二种解法主观臆断,以为只要恒过点(-1,0)的解析式即为所求 ‎[正解]:设y=f(x)上任一点p(x,y),由于p关于o对称的点p′(-x,-y)在y=g(x)上,∴-y=log2()即y=-log2(- x)这里-x>0,∴x<0,故=-log2 ()(x<0)为所求故选D ‎[纠错反思]‎ 解题必须有根有据,由似曾相识的结论去武断行事,缺乏推理盲目地套用,往往导致全盘皆输,所以数学解题必须理由充分,不能妄下结论 纠错良方 转化与化归是处理新问题的基本思路,但不是盲目套用经验,既要看清新题与陈题的相似之处,更要弄准其不同的地方,切不可见到一点类似,就去直接套用老方法解,而应该从不同处去理性地探讨问题,确保有理有据。‎ 错题档案 ‎(2007全国高考题)从5位同学中选派4位同学在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六参加公益活动,每人一天,要求星期五有2人参加,星期六、星期天各有1人参加,则不同的选派方法有( )。‎ A.40种 B.60种 C.100种 D.120种 错误解法有:①从5个同学中选4人有种方法,从4个同学中选2人有种方法,共有参赛方案:·=40种,选A。②从5个同学中选4人有种选法。从4个同学中选2人有种选法,共有·=30种,无答案 显然,第一种解法只考虑学生参与情况,这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解法只选出2个学生周五,而另外2人未安排,故不合题意 正确解法是:··=60(种),答案为B 错因三:思维不严所致 ‎[例9](2006年上海高考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A、B两点,求证:“如果直线L过点T(3.0),那么·=3”是真命题 ‎[错解]: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3)与抛物线y2=2x联立,消去y得:Ky2-2y-6k=0,令A(x1, y1),B(x2,y2),则y1y2=-6,而X1=y12,X2=y22,所以·= X1X2+y1y2=(y1y2)2+ y1y2=3,故命题是真命题 ‎[错因诊断]直线的倾斜角永远存在,但斜率却不一定存在,因此涉及到直线问题一般要分斜率K存在与不存在二种情况去分类讨论 ‎[正解]:①当斜率存在时,同上;②当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的方程为X=3,此时直线L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A(3,‎ 纠错良方:‎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思维科学,数学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巧设圈套的题目,部分误入圈套的考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失分,因而考生在关注细节的同时,应反省思考是否缜密,推理是否严密 错误档案 ‎(2007年全国高考题)(1+2x2)(1+)8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 (用数学作答)‎ 错解为:∵(1+2x2)(1+)8=(1+‎ ), B(3,)于是:·=3×3+×(-)=3‎ 综合①②可知:此命题为真命题 ‎[纠错反思]许多考题求解的思路不难,但解题对某些特殊情形的讨论,却容易被忽略。也就是在转化过程中,若不注意转化的等价性,会经常出现错误,所以加强思维的严密性训练非常重要 )8+2x2(1+)8, 所以常数项只在(1+)8中才有,而(1+)8展开式中常数项为1,所以答案为1‎ 此法错误原因为误认为2x2(1+)8没有常数项,实际上2x2与(1+)8中的项相乘就是常数 症状四:解法性失误 解题策略(方法)是数学思想方法在实际问题的灵活运用,解题方法选择是否恰当,是客观反映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体现;许多考生由于解法选取不当耽误了解题时间,有的甚至出现较大失误 纠错良方 第一要增强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应用意识,第二是进一步优化解题基本通法的归纳和总结,第三,要强化价值观念、合理优化解法 错因1:计算推理错误 ‎[例10](2006年上海春招卷)数列{an}中,a1=2,Sn=4an+1+1,nN*,求数列{an}的前几项和Sn。‎ ‎[错解]∵Sn=4an+1+1,∴Sn-1=4an+1,于是Sn-Sn-1=4an+1-4an,即:an=4an+1-4an,∴an+1= an,故{an}是以a1为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于是Sn= =8·-8‎ ‎[错因诊断]公式an=sn-sn-1(n)体现了数列的通项an与其前n项和sn间的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n”‎ ‎[正解]令n=1,∴s1=4a2+1,得a2=,即a2=a1,由①知当n 于是sn=a1+(a2+a3+…+an)=2+ =+1‎ ‎[错因反思]考生在计算推理过程中,粗心大意,以偏概全,盲目推出结论而没有顾及计算推理的特殊条件 纠错良方 运算包括对数值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量的计算求解等,除了计算数据小心仔细外,千万不能忘记运用计算公式的约束条件。‎ 错误档案 ‎(2007全国)设锐角△ABC的内角A、B、C之对边分别a、b、c,且a=2bsinA,①求角B之大小②求cosA+sinC之取值范围 第一问运用正弦定理,易知sinB=,∴ B=;第二问易出错之处为: ‎ 由cosA+sinC=cosA+sin(-A) =sin(A+),由△ABC为锐角△,∴00)上一定点M(x0,y0)(y0≠0),作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当MA与M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时,则: =( )‎ A. ‎4 B. -4 C.2 D. -2‎ ‎[错解]∵KmA=且KmB=,而直线MA与M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KmA+KmB=+ = 0,如何由上式求出=?因太繁琐而放弃求解 ‎[错因诊断]此思路易想但离结果太远,因而这种解法不可取,应另辟途径 ‎[正解] ∵2=2p,∴=,同理:=,x2=,代入+ =+ ‎==0,∴=- ,即=-2,故选D ‎[错因反思]在高考中,解题过程的繁琐,不仅会造成错解,更是“潜在失分”,即使没有做错,也由于耽误了时间,影响其它题的得分,因此必须重视解法的选择,合理选取简捷方法 纠错良方 首先要熟练掌握每一类题型的解题通法,这是高考考查热点,其次平时在解题时要有意识地一题多解,通过比较找准最简单易求的方法,烂熟于心,第三,临场时要认真审题,回顾比较才能精选优法。‎ 错误档案 ‎(2007年合肥联考)已知等差数列5,8,11,……与3,7,11……均有100项,问有多少个数同时在这两个数列中出现?‎ 错误处理方法为:第一个数列{an}通项公式为:an=3n+2;第二个数列{bn}通项公式为:bn=4n-1。令:an=bn,则3n+2=4n-1,∴n=3,即只有一项 a3=b3=11,同时在两个数列中出现 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原因是设an=bn不妥当,因为一个数同时在两个数列中出现时,该数在两个数列中的位置未必相同 正解为:对于an=3n+2(1),bk=4k-1(1),令an=bk, ∴3n+2=4k-1,∴k=,设n+1=4t(tN*) ∴ n=4t-1‎ ‎ k=3t 又由 1n,k∴ 1t25,即有25个数同时在两个数列中出现 错因3:答题不合规范 ‎[例12]如图三梭锥S-ABC中,侧面SAB与侧面SAC均为等边三角形,°,O为BC中点,①证明:SO平面ABC,②求二面角A-SC-B之余弦值?‎ ‎[错解]‎ ‎(I)由题设AB=AC=SB=SC=SA,连结OA,△ABC为等腰Rt△,所以:OA=OB=OC=SA,且AO△SBC为等腰△,故SOSA,从而OA2+SO2=SA2,所以△AOS为直角三角形,SO,又AOBO=0,所以SO平面ABC 纠错良方 答题不规范,直接影响得分高低,突破方法是对照高考标准答案,学标答的叙述过程及思路,重点关注如下几点:‎ ‎1、叙述必须从条件出发,然后去展开 ‎2、答题叙述必须能展示完整解题思路 ‎3、每步书写必须给出定理和重要结论的应用过程 ‎4、叙述要详细得当,该推理处重推理,该计算处重计算 平时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叙述,逐渐规范答题 错误档案 ‎(2007年北京高考题)‎ ‎(II)取SO中点M,连结AM、OM,由(I)知:SO=OC,SA=AC,得OMSC,AMSC,∴且SO 平面SBC,所以AO△SBC中,OM=BC,在△ABC中,OA=AC,且AC=SC,所以:tanOMA==1°,其余弦值为 ‎[错因诊断]该解法错误之处在于题目中边角关系过多,没有理顺,特别是把△SBC当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致使计算“在△SBC中,OM=SC”出现错误 ‎[正解](II)所以AOOM,又AM=SA,故sinAMO==,所以二面角A-SC-B之余弦值为 ‎[错因反思]叙述要去粗取精,突出思路,紧扣定理应用,做到详略得当 如图,在Rt△AOB中,,斜边AB=4,Rt△AOC可以通过Rt△AOB,以直线AO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AO-C是直二面角,动点D在斜边AB上,求证:平面COD ‎∵二面角B-AO-C是直二面角 ‎∴COBO,又∵COAO,∴CO平面AOB,又CO在平面COD内,∴平面COD平面AOB 该证明过程在应用“二面角B-AO-C是直二面角”时,未详细论述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什么,而直接得到结论“∴COBO”,跨度过大,线面垂直时,要把平面的两条相交直线说清楚,显然条件“∵AOBO=O”未罗列,故易失分 以上列举的四类症状是考生在学习和考试中经常遇到的,也是同学们失分频率较高的地方,因此在平时的复习和解题中要处处留心,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尽量避开这些误区,努力考出自己的最优成绩!‎ ‎2008年高考试题预测 ‎[例1]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tanA=2,①求CosA,②若=4,且b+c=8,求a ‎[点拨](1)由题意:tanA=2易得CosA= 又由tanA>0∴A为锐角,所以CosA= ‎(2)因为= CosA=4,即:bcCosA=4,∴bc=12 于是:故 三角函数问题的设计,一般是比较简单的,三角函数与向量综合,与三角形的问题连接,与实际应用性问题的“交汇”,依旧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高考中,随着平面向量的增加,解三角形的问题已逐步由不一定考变成了必考,由以小题形式出现变成考大题,这一点值得考生重视!‎ ‎[例2]一个透明的口袋内装有分别写着“‎08”‎、“奥运”且大小相同的球共7个,已知从中摸出2个球都是写着“奥运”的概率为,甲、乙两个小朋友做游戏采用不放回从袋中轮流摸取一个球,甲先取、乙后取,然后甲再做,直到两个小朋友中有1人取得“奥运”时游戏终止,每个球在每一次被取出的机会均相同。(1)求该口袋内装有写着“08”的球的个数;(2)求当游戏终止时总取球次数不多于3的概率 ‎[点拨](1)设该口袋内装有写着“‎08”‎的球的个数是n,依题意得,由此解得,则该口袋内装有写着“‎08”‎的球的个数是4,(2)当游戏终止时总取球次数是1的概率等于,当游戏终止时总取球次数是1的概率等于,当游戏终止时总取球次数是3的概率等于,因此当游戏终止时总取球次数不多于3的概率等于 有关概率应用问题是近几年高考中的必考题,背景往往贴近现实生活,有可能成为08高考的一个新热点。解答时,应当抓住主要信息,建立对应的问题模型,特别要分清相关事件间的关系,再恰当地利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问题 ‎[例3]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梯形,,,,,平面ABCD,且E是BC的中点,四面体P—BCA的体积为,(1)求异面直线AE与PC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点D到平面PBA的距离;(3)棱PC上是否存在点F,使,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点拨](1)过C作交AD于G,连结PG,则∠PCG为异面直线AE与PC所成的角,在中易求:,即异面直线AE与P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过D作交BA延长线于O,平面 柱体与锥体是最重要的几何体,因此,在这两种几何体中考查线面关系、距离、体积与面积等仍是高考的主要内容:本题主要考查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垂直、点到平面的距离,第(3)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探讨点F的存在性,图形载体选择学生熟悉的棱锥,便于直观表达,特别是对文科考生,解答此题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和运算等多方面的能力 ABCD,,平面PAB,由四边形AECG为正方形,可得点D到平面PBA的距离为;(3)设棱PC上存在F,满足题意,过D作于H,连结FH,由,知,‎ ‎,,,即 ‎[例4]已知函数在处取得极值,(1)求a、b满足的关系式;(2)解关于x的不等式;(3)当时,对任意给定的、[0,1],是否恒成立,如果是,请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点拨](1),‎ 即a、b满足的关系式是;(2)由得,即,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3)由得 或,,由得或,故 利用导数解决三次的函数问题是 在[0,1]上是减函数, 在[0,1]上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即恒成立 最近几年文科高考中的必考内容,主要牵涉到极值点,切线,最值,恒成立问题,图象特征等等,三次函数以极值为背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表达式,借助导数研究其单调性,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化归极值问题进行解决,揭示了函数和其导函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考生应从实例的探究中去感悟导数的工具性和应用性,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例5]已知:定义在(-1,1)上的函数满足:,对任意x,y(-1,1)都有,数列满足,,设,(1)求证:函数是奇函数;(2)求的表达式;(3)是否存在自然数m,使得对任意,都有成立,若存在,求出m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点拨](1)令,得,令,,函数是奇函数;(2),由知,,即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从而有;(3)先求的表达式,若恒成立,则恒成立,,∴当时,有最大值4,故,又,∴存在,使得对任意,都有成立 抽象函数与数列的交汇命题已引起命题者的高度关注。本题将函数、数列、不等式有机地结合一起,对文科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抽象函数研究中注重使用对应法则的训练,注重数列方法的类化,必须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 ‎[例6]已知过椭圆右焦点F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N为弦AB的中点;又函数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1)求椭圆C的离心率e与直线ON的斜率,(2)对于任意一点,试证:总存在角使等式:‎ 成立 ‎[点拨](1)因为函数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所以对任意的实数x都有,取得,,整理得,于是椭圆C的离心率,‎ 由知,椭圆C的方程可化为, ①‎ 又椭圆C的右焦点F为,直线AB的方程为 ‎, ②‎ ‎②代入①展开整理得:, ③‎ 设,弦AB的中点,则是方程③的两个不等的实数根,由韦达定理得,‎ ‎,, ④‎ ‎,于是直线ON的斜率 ‎(2)与是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对于这一平面内的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等式成立。设,由(1)中各点的坐标可得:,‎ ‎,又,代入①式得:‎ ‎,展开整理得:‎ ‎, ⑤‎ 由②和④得:‎ 又A、B两点在椭圆上,故有,代入⑤式化简得:‎ ‎,‎ 由圆的参数方程可知,总存在角使等式 成立 ‎ 即成立 综合上述对于任意一点,总存在角使等式 对于解析几何,要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第一、第二定义)、有关的概念及性质(焦点弦公式、中点弦性质等)、方法(设而不求、点差法等)和a、b、c等的代数关系和在图象上的反映,而这种题型将以直线和圆锥曲线相结合,以证明、探求圆锥曲线的有关性质,求相关参数的值为设问方式,重点考查直线和圆锥曲线的方程和性质有以及运算能力,在分析运算条件、探求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式、确定运算程序、调整运算策略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文科可能将以此为压轴题 恒成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