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三维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精致讲义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三维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精致讲义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含义 高考对相关地理知识的考查,常以区域图为载体进行呈现,旨在让考生利用“区域分析法”探寻规律,快速答题。而本讲重点旨在传授考生此法,故理应重点关注本讲内容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区域差异比较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和区域差异比较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干湿区划分图,回忆相关知识。‎ ‎(1)区域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如: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图中a是湿润区,b是半干旱区。‎ ‎(2)区域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图,回忆下列知识。‎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区域 要素  ‎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不同点 位置 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水稻土 黑土 土地 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 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2019·上海高考·改编)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中亚地区的位置特征。‎ ‎(2)中亚地区的地形有何特征。‎ ‎(3)中亚地区降水分布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和城市分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联系教材知识可直接作答。第(2)题,由中亚地形图可进行分析概括。第(3)题,降水情况要联系中亚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的地形、地势以及所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来分析。第(4)题,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降水量和地形两方面来考虑,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降水较少,由图1可知,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 ‎[答案] (1)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地处北温带;地处亚欧大陆东西交通要道上,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 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 mm以上。‎ ‎(4)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一站归纳] ‎ ‎(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5步法 ‎(二)位置特征描述的4大方面 ‎(三)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4大要素 ‎(四)人文地理特征描述的5大要素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 ‎1.B 2.A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错误。第2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A正确。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 ‎(2019·江苏高考·节选)2019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3.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解析:选B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东亚)和西部沿海(西欧)都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错;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但城市化水平高。东部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西部位于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因此选B;东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西部资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达,故C错;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西部乳畜业发达,故D错。‎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蚌埠模拟)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边界有实有虚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但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解析:1.D 2.D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同一层次的区域;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区域间特征差异较大。第2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该区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大;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但因流水的冲刷、雨水的淋洗以及植物的吸收作用强,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2019·河北三市联考)如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 m,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据此完成3~4题。‎ ‎3.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距海远近 解析:3.B 4.A 第3题,由题意可知乙湖为死海,死海主要受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第4题,图中①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 ‎[由图表忆基础]‎ 读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阶段一,由于河流、湿地的存在,交通不畅,农业、工业发展缓慢。‎ ‎(2)阶段二,此期间该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 ‎(3)阶段三,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加剧、资源面临枯竭、湿地遭到破坏。‎ ‎(4)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主要表现为:‎ ‎①工业结构的调整: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电子工业。‎ ‎②工业布局的调整: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或河流下游移动,并趋于集中。‎ ‎③生态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等。‎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读某城市近30年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2)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采矿业 B.食品工业 C.制造业 D.电子工业 ‎(3)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解析] 第(1)题,a时期第一产业比重约为55%,第二产业比重约为20%,第三产业比重约为25%;b时期第一产业比重约为20%,第二产业比重约为55%,第三产业比重约为25%;c时期第一产业比重约为15%,第二产业比重约为30%,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发展的最早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然后逐渐以第二产业为主,后期以第三产业为主,故选A。第(2)题,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最有可能是食品工业。第(3)题,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b时期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较多,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b~c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大幅降低,说明有大量企业外迁现象。‎ ‎[答案] (1)A (2)B (3)D ‎[一站归纳]  ‎ ‎(一)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  (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1978~2019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析:1.BD 2.A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1978~1990年,三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相同,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西部地区居中,C错;2019~201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错。读图可知,B、D正确。第2题,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1978~2019年,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地区增速;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高,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 ‎(2019·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3~4题。‎ ‎3.2019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4.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9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 ‎3.A 4.C 第3题,由图示可知,2019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4题,由图可知,1976~2019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2019~2019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大庆模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经历“起飞阶段—增长阶段—优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不同的特点。据此完成1~2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 A.一般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C.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 D.工业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主 ‎2.能代表经济发展“优化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图的是(  )‎ 解析:1.D 2.C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起飞阶段”应该属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工业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主,故D项正确。第2题,经济发展经历了“起飞—增长—优化”三个阶段,这个发展过程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即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故处于底层的操作层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不可能是最大的,高技能层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应该是最大的。‎ ‎(2019·阜阳模拟)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图回答3~4题。‎ ‎3.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②、c—③ B.a—②、b—③、c—①‎ C.a—③、b—①、c—② D.a—②、b—①、c—③‎ ‎4.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  )‎ 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 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 解析:3.B 4.C 第3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第4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大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该城市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大题规范培养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规范 ‎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有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2019·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为2019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2为2019~2019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限定词:“与高余粮区相比”,指向词:“分布区域”“形成原因”“主要措施”→先明确全国高缺粮区的分布区域及成因,再针对高缺粮区粮食供给给出措施。‎ 第(2)题,“人口变化”“粮食增产”→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要从“人口变化对粮食增产的影响”这一答题思路去分析。‎ 第(3)题,“关注粮食安全”→高品质粮食市场需求;“示范区”→政府支持;“推广种植”→技术水平;“有机大米”→无污染,生态环境好。‎ ‎2.审图表 ‎(1)由图1可知,我国高余粮区主要分布在重要商品粮基地和西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高缺粮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 ‎(2)由图2可知,苏南地区人口增长,粮食增产;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 ‎[答案] (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 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即可)‎ ‎[解题流程]‎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 ‎[答题术语]‎ ‎1.自然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荷兰与江苏省地理位置的异同。‎ ‎(2)荷兰的风车和拦海大坝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观,拦海大坝使荷兰拥有世界著名的围海造田景观。分别说明风车和拦海大坝两处景观形成的地理原因。‎ ‎(3)荷兰和中国的江苏省都经历了从围海造田到退耕还海的过程。分析说明两地围海造田和退耕还海的共同原因。‎ 解析:第(1)题,从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上;从相对位置看,两地位于不同大洲,临不同海洋。第(2)题,分析荷兰风车景观的形成原因,应从该国风力资源丰富入手,主要考虑大气环流(西风带)、地理位置(沿海)。修建拦海大坝有利于保护陆地免遭海浪侵蚀,有利于填海造陆。第(3)题,围海造田的原因主要从扩大耕地面积角度考虑;而退耕还海的原因主要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 答案:(1)相同点: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不同点:荷兰位于欧洲,西临大西洋(北海);江苏省位于亚洲,东临太平洋(黄海)。‎ ‎(2)风车:荷兰地处大陆西岸或大西洋(北海)沿岸,终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资源丰富。拦海大坝:荷兰国土面积小,地势低洼,修筑拦海大坝可以防止海浪侵袭,有利于填海造陆(围海造田)。‎ ‎(3)围海造田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扩大耕地面积或陆地面积)。退耕还海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减轻土地盐碱化等。‎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1~2题。‎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2.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解析:1.A 2.D 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第2题,荔枝在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2019·山东师大附中一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回答3~4题。‎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和地势 平原丘陵/海拔较低 高原、山地 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外流河 内流河 多冰川 植被和土壤 温带森林/黑土、褐土、红壤 草原发育下的土壤 冻土 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 ‎①‎ ‎②‎ 海拔高度 ‎3.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地形、热量         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4.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 ‎①降水丰富 ②热量充足 ③光照充足 ④气温日较差大 ⑤气温年较差大 ⑥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③④‎ 解析:3.B 4.D 第3题,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气候、植被等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所以表中空格①是热量。②‎ 对应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热量、水分,B对。第4题,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①错。热量受纬度影响,西北地区没有优势,②错。西北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③④对。气温年较差大,不是优势,⑤错。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⑥错。‎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6.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5.D 6.D 第5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该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一般为山地,故饮食又有“山珍海味”。注意甲区域为多条河流的源头,应该是山地地形而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而应发展水稻种植。第6题,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③④正确。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2019·合肥质量检测)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如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2019年和2019年耕地复种指数。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 B.吉林 C.山东 D.江苏 ‎8.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 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 D.山地面积广阔 ‎9.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大惠农力度 ②扩大垦荒规模 ③实施休耕轮作 ‎④增加科技投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7.B 8.A 9.C 第7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熟制最多只能一年一熟。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A项错误;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故B项正确;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C项错误;江苏复种指数也会高于100%,故D项错误。第8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数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B项错误;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D项错误。第9题,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①正确;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②错误;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③错误;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④正确。故C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公司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公司发展阶段的顺序为(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甲乙 ‎11.该公司的发展过程体现了(  )‎ ‎①产业集聚 ②产业扩散 ③产业转移 ④产业兼并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10.A 11.A 第10题,该企业的发展顺序是从总部、管理机构和生产单位集聚在一个区域,到生产单位的外迁,再到生产单位的集聚。第11题,乙阶段中生产单位外迁体现了产业转移;该公司发展的最后阶段(丙阶段)是生产单位集聚在一个区域,共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等,体现了产业集聚。‎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波河是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流域是意大利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经济发达地区。波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至河口分成14股水道入海,形成众多沙丘和岛屿,使得河口三角洲成为欧洲河口三角洲中最为复杂的。下面两图分别为波河流域与我国汉江谷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波河干流与图中汉江段比较,水位季节变化有何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8分)‎ ‎(2)有人推测波河下游河段航运价值不高,你认为是否可信?试说明理由。(8分)‎ ‎(3)汉江谷地与波河流域都盛产水稻,与汉江谷地比,波河流域水稻生产有何优劣势?(8分)‎ ‎(4)从地形角度分析波河北段水电站数量多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推测两地分别属于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有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再结合图中波河与汉江支流的数量与分布特点、周边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及湖泊的调节作用等,即可推断出两河的水位季节变化差异。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波河下游河汊多,流域面积小,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从而可推测河流含沙量大,航道浅,河口水体较浅,不利于船舶进出港口,航行条件差。第(3)题,波河流域水稻生产的优劣势可从光照、昼夜温差、水热配合、饮食习惯与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可从河流落差、降水、冰雪融水补给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差异:波河干流的水位季节变化比汉江小。原因:波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波河补给形式多,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雨水补给多,春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域内湖泊众多,调节作用显著,故水位季节变化小。而汉江只有夏季的雨水补给,补给形式少而集中,故水位季节变化大。‎ ‎(2)可信。流域内产业活动高度集中,对植被的破坏大;下游是平原,且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说明河流含沙量大,河床淤积严重,航道浅;波河河口有三角洲发育,说明河口水体较浅,不利于船舶进出河口,航行条件差。‎ ‎(3)波河流域的优势:地势平坦广阔,耕地多;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稻米品质优。劣势:夏季炎热干燥,水热条件配合差,灌溉水源缺乏;受当地饮食习惯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小。‎ ‎(4)北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受雨水补给多,流量大;北部支流多,且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北部海拔高,夏季有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较小,水能稳定。‎ ‎13.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下面为巴基斯坦等高线地形图(图1)和巴基斯坦年等降水量线图(图2)。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6分)‎ ‎(1)描述巴基斯坦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比较印度河流域上下游径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3)试分析印度河流域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及对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巴基斯坦西部、北部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数值可以判断,巴基斯坦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第(2)题,印度河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并且有冰川分布,所以上游径流量大;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量、下渗量大,再加上农业引水灌溉,径流量较小。第(3)题,根据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并结合棉花生长习性进行分析即可。棉花喜温好光,印度河流域降水少,光照强、热量充足,生长期和成熟期天气晴好,加上有印度河河水灌溉以及沙质土壤,极有利于棉花生长。对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度引水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干旱地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河流水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造成滨海湿地系统破坏。‎ 答案:(1)西部、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2)上游径流量大,下游径流量小。原因:上游降水多,有冰川(雪)融水补给河流;下游气候干旱,下渗和蒸发严重,人类活动用水量大。‎ ‎(3)有利条件:该地区光照强、热量充足;有印度河河水灌溉,水源充足;生长期天气晴好,成熟期基本无雨,有利于棉花的收摘;沙质土壤,适宜棉花生长。影响: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水倒灌,造成滨海湿地系统破坏等。‎ 第二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荒漠化及其防治 ‎5年3考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5年2考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5年1考 森林资源的保护 ‎5年1考 考点(一)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忆相关知识。‎ ‎2.读下图,回忆相关知识。‎ ‎(1)表格对比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差异:‎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 mm以下←200 mm以下←400 mm以下 土地生产力 自东向西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3.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忆下列知识。‎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轻巧识记]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km2,海拔300至600 m,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原因。‎ ‎(2)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地区沙漠扩大的人为原因。‎ ‎(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4)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并简述其防治措施。‎ ‎[解析] 第(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沙漠,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第(2)题,该地区沙漠的扩大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第(3)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第(4)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治理措施可针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 (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3)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4)危害: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等。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新能源,解决牧区能源问题;利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控制人口数量等。‎ ‎[一站归纳]  ‎ ‎(一)荒漠化的2大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二)荒漠化的5大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海南高考)如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1.C 2.B 3.D 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 ‎4.(2019·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2)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唐山统考)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 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 ‎3.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生物物种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板结加重 D.地下水水位下降 解析:‎ ‎1.A 2.B 3.C 第1题,由图可知,水分蒸发会使盐分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盐分含量越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集聚,从而导致土壤盐渍化。所以A选项正确。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盐分容易向地表集聚,形成土壤盐渍化。第3题,土壤盐渍化使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A错、C对;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B错;由于土壤板结,土壤透水性变差,所以地下水水位不一定会下降,D错。‎ ‎(2019·呼和浩特模拟)下表为近60年我国某区域主要资源类型变化情况表(单位:万公顷)。读表完成4~5题。‎ 项目 起始点 最近点 耕地 ‎120.97(1949年)‎ ‎412.46(2019年)‎ 草地 ‎5 725.9(1980年)‎ ‎4 809.02(2019年)‎ 林地 ‎195.17(1994年)‎ ‎201.46(2009年)‎ 湿地—水系 ‎280(1949年)‎ ‎126.74(2009年)‎ 沙地 ‎7 350(20世纪初)‎ ‎7 467(2009年)‎ 社区 ‎1.67(1978年)‎ ‎8(2009年)‎ ‎4.据表中信息,该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  )‎ ‎①森林面积锐减  ②土地荒漠化严重  ③水土流失很严重  ④水资源短缺 ⑤草地退化严重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5.近几年,该地区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取得很大成就。下列措施对治理该地区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全面禁止耕作业 B.调整农业结构,进行生态退耕 C.大面积植树造林 D.实施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4.C 5.B 第4题,表中显示该地区沙地面积最大,林地、湿地面积最小,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和草地退化。第5题,表中草地面积减少最多,此外湿地—水系也有减少,而耕地面积增大,因此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实施生态退耕。‎ 考点(二)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由图表忆基础]‎ ‎1.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回忆下列知识。‎ ‎(1)黄土高原概况 ‎①范围:A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②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水土流失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读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工程措施 A固沟工程、B护坡工程、C保塬工程 农业技术措施 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等 生物措施 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温馨提示] 黄土高原并不是我国唯一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在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的过渡地带易发生水土流失。南方低山丘陵区、东北地区等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南方低山丘陵区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区。‎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读全国主要河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km2),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 ‎(2)简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原因。‎ ‎(3)简要说明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可从长江流域面积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黄土高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 (1)长江流域面积广;地处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2)自然原因:地形崎岖,地表破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表面土质疏松;植被稀疏。‎ 人为原因: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 ‎(3)工程措施:营造防护林;封坡育林;修筑梯田。‎ 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科学施肥;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等。‎ 生物措施:种植乔木,灌林,草本植物等。‎ ‎[一站归纳]   ‎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2大成因 影响因素 特点 危害 自然因素 降水 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水土流失 地形 地形过渡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 稀疏 土壤 多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人为因素 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严重 水土 流失 加剧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植被破坏严重 开矿 植被破坏、泥沙入河 ‎(二)黄土高原小流域3大综合治理措施 措 施 功 能 工程措施 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防护林 贮水拦沙,‎ 改善生产条件,‎ 合理利用水土 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 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防护林 农业技术措施 平整土地 提高土壤肥力,‎ 保持水土,‎ 充分利用光热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生物措施 种植乔木 蓄水保土,‎ 发展多种经营 种植灌木 种植草本植物 ‎(三)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由高考到模拟]‎ ‎(2019·江苏高考)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1.C 2.A 第1题,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第2题,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2019·豫北名校联考)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近年来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据此回答3~4题。‎ ‎3.专家经过实地调查,确定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快,占用大量土地 B.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规模修筑梯田 C.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加且多暴雨 D.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 ‎4.下图与水土流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D 4.A 第3题,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地区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栽种比农作物经济价值更高的经济林,破坏了原始植被。第4题,一般情况下,随坡角增大,水土流失状况会加剧,单位面积产沙量会增加,当坡角大到一定限度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变化较小,故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曲线是①。‎ 考点(三)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森林的分布现状 ‎①分布:图中A为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图中B为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②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破坏后果 ‎2.读亚马孙热带雨林破坏景观图,回忆下列知识。‎ ‎(1)热带雨林生态脆弱性 ‎①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的表现:‎ a.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b.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c.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①雨林破坏的原因:‎ a.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b.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开发计划:‎ 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b.移民亚马孙平原。‎ c.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3)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2019·全国卷Ⅱ·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分析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的成因,并说明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简述图a中天然次生林、灌丛的作用。‎ ‎(3)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 第(1)题,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的形成与纬度、地形、大气环境和洋流等有关。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从“地球之肺”“绿色水库”“基因宝库”三方面说明。第(2)题,图a中天然次生林、灌丛位于山区(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地下水、沼泽等环境要素发生了改变。‎ ‎[答案] (1)成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来自海洋上的东南信风经过迎风坡的地形抬升,形成降水,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环境效应:维持全球碳氧平衡;影响全球水循环,维持全球水平衡;世界最大的生物基因库。‎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等。‎ ‎(3)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一站归纳]  ‎ ‎(一)森林的7大环境效益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二)热带雨林的3大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三)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四)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1.B 2.C 3.D 第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C项。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4.(2019·全国卷Ⅲ·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第(2)题,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济南联考)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1~2题。‎ ‎1.红树林在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大陆西岸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光照 C.距海远近 D.洋流 ‎2.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 A.固岸护堤 B.调蓄洪水 C.防风消浪 D.净化海水 解析:1.D 2.B 第1题,由图可知,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不利于红树林的生长,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洋流,选D。第2题,红树林位于沿海的潮间带,能够减轻海水对海岸的侵蚀,有固岸护堤的生态效益;调蓄洪水是陆地上水库的功能,红树林在沿海,不能调蓄陆地上的洪水;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能净化海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故本题选B。‎ ‎(2019·南昌模拟)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如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 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3~4题。‎ ‎3.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3.A 4.C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位于我国云南省,森林位于山地的最高处,森林的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地表径流;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是我国北方森林的主要作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是城市森林的主要作用。第4题,梯田的高度与劳动强度无关;该地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对当地人来讲,梯田“不算是”美景了;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避免稻田使用化肥、农药污染居民的饮用水,获得清洁的水源。‎ 考点(四) 洞庭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我国重要湿地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包括沼泽、滩涂、浅海区(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及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4)功能:‎ 功 能 美称 产出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 资源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生物乐园 ‎2.读洞庭湖变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 ‎①维持生物多样性;②旅游观赏价值;③调蓄洪水;④航运;⑤提供农副产品。‎ ‎(2)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②影响: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破坏。‎ ‎(3)湿地保护措施:‎ 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湖;移民建镇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 600 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有许多淡水湖。当地牧民以放牧为主,超载率达到了58.1%。为了增大草场面积,提高草地产草能力,从1972年至2019年,这一带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共改良沼泽地8 000多公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沙化严重。保护区还受到鼠害、挖药、打猎等破坏。下图为曼则塘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曼则塘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2)曼则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试分析原因。‎ ‎(3)简述曼则塘湿地减少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曼则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蒸发弱,且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等;再结合材料中“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可分析出保护区内排水不畅,有多条河流汇集等,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第(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沟排水、过度放牧等。第(3)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针对减少原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答案] (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有多条河流汇集;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 ‎(3)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 措施:合理规定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挖药;建立自然保护区;消灭鼠害等。‎ ‎[一站归纳]  ‎ ‎(一)湿地资源问题产生的2大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类别 主要表现 自然 原因 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日渐消失 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人为 原因 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环境压力 过度开发利用湿地的动植物资源 大量围垦湿地 泥沙淤积严重 环境的严重污染 外来物种的侵袭 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 ‎(二)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 目的 大河中下游湖泊 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保护水源和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三)湿地6大保护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节约用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安徽高考·节选)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学审题]‎ 从文字材料和图示可获得以下信息:‎ ‎(1)该湿地位于天山中部盆地中,海拔高、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有冻土 发育,减少水分下渗。‎ ‎(2)盆地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河流众多,水量丰沛,有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及地下水等多种补给方式。‎ ‎[答案] 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  [学方法]‎ 生态环境问题的3大判读技法 技法一: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关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 技法二: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 荒漠化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技法三: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天津高考)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1.C 2.B 第1题,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A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C。第2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A错误;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B正确;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C错误;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D错误。‎ ‎3.(2019·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对比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三者变化存在如下因果关系:人口增加——开垦湿地——湿地减少、耕地增加。第(2)题,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包括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规建设和宣传教育等。‎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保定调研)人工生态浮岛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建设的生态工程。气候及水域条件影响了浮岛的成本和效益。读人工浮岛示意图,完成1~2题。‎ ‎1.人工浮岛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  )‎ A.遮蔽阳光,抑制水体温度剧烈变化 B.根系吸收水中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 C.为鱼类提供饵料和繁殖场所 D.提高水域景观的观赏性 ‎2.以下水域中最适宜建设人工生态浮岛的是(  )‎ A.北美五大湖 B.亚马孙河 C.太湖 D.里海 解析:‎ ‎1.B 2.C 第1题,人工浮岛具有净化水体、创造生物的生存空间、改善景观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体富营养化区域,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根系吸收水中营养物质,从而抑制藻类植物生长,净化水体。第2题,由材料可知,人工生态浮岛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建设的生态工程。我国太湖周边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水中氮、磷浓度较高,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最适宜建设人工生态浮岛。‎ ‎(2019·北京东城区检测)读表,回答3~5题。‎ 我国不同地区1950~2019年湿地面积变化表 地区 减少面积/万公顷 减少比例/%‎ 新疆湿地 ‎142‎ ‎50‎ 玛曲湿地 ‎20‎ ‎45‎ 滨海湿地 ‎219‎ ‎50‎ 三江平原湿地 ‎136‎ ‎37‎ ‎3.表中湿地面积缩减量最大且减少比例最大的是(  )‎ A.新疆湿地 B.滨海湿地 C.玛曲湿地 D.三江平原湿地 ‎4.调查并估算湿地面积的变化,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 A.RS和GPS B.GPS和RS C.RS和GIS D.GPS和GIS ‎5.湿地面积减少带来的危害有(  )‎ ‎①地下水水位上升 ②扩大水污染范围 ③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B 4.C 5.B 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滨海湿地缩减量和减少比例都是最大的。第4题,RS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查湿地面积的变化;GIS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估算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第5题,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破坏后会导致涵养水源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恶化。‎ 大题规范培养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规范 ‎ 高考对生态环境类问题的考查,一般从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三个角度命制。解题时要注意:首先明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分别对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其次在回答相关措施时,一定要紧扣设问指向,做到答题更具针对性。‎ ‎(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地势特点”→主要描述海拔的高低变化趋势。‎ 第(2)题,“维持河套灌渠功能”→灌渠的功能是灌溉,维持灌溉功能必须有沟渠,即要避免淤积。‎ 第(3)题,“污染严重的原因”→从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方面分析。‎ 第(4)题,“治理”“污染的措施”→针对造成污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审材料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黄河含沙量,引水入灌渠泥沙易淤积。‎ ‎“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农田灌溉退水含有大量化肥、农药的残留,汇入乌梁素海后会污染乌梁素海。‎ ‎3.审图表 从河套平原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水经总干渠灌溉农田,退水汇入到总排水渠,流入到乌梁素海,水流流向为由西南流向东北;乌梁素海较为封闭,只有几条灌溉退水干渠汇入。‎ ‎[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解题流程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解题流程为:‎ ‎[答题术语]‎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 多样 性减 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 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 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 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 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亚洲东部强大的冬季风,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吹起大量的沙尘东进南下,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地的阻挡,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因此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第(2)题,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并且容易出现暴雨,造成比较大的短时地表径流,而且由于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流水速度较快,加上黄土土质疏松及植被覆盖率低,因此该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均可,但是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论据和观点对应。‎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黄土高原)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 ‎(3)观点一: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栽培树木。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不适合栽培。‎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丹东期末测试)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此完成1~3题。‎ ‎1.此治沙防沙的方法也可施用于(  )‎ A.新疆         B.海南 C.福建 D.河南 ‎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 D.地面沉降 ‎3.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1.A 2.A 3.D 第1题,四个选项中只有新疆沙漠广布,荒漠化严重,故选A。第2题,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第3题,沙漠景观、麦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发达地区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故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 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图A示意2019~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B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据此回答4~5题。‎ ‎4.图A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 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 B.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 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 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5.内蒙古2019~2019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为(  )‎ A.与2019年比,2019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 趋势 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 变化的影响 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 变化 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解析:4.B 5.C 第4题,在三个区中,森林区的植被覆盖度最高,荒漠区的植被覆盖度最低,草原区介于二者之间。故选B。 第5题,根据图B可知,森林区与年均温的相关系数较大,而与年降水量相关系数很小,为负值,故其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2019·桐乡测试)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6~7题。‎ ‎6.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7.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解析:6.C 7.A 第6题,从图中看湖泊湿地与河流湿地与干燥度并不呈正相关关系,全部湿地和沼泽湿地与干燥度呈正相关关系,导致总湿地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沼泽湿地,沼泽湿地随干燥度的变化最明显。第7题,黄河下游湿地主要是河流入海口的沼泽湿地,上游来水量大,河口的沼泽湿地面积就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需要加强蓄水工程建设,以满足提水的需要,增加的主要是湖泊湿地;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不宜发展水稻生产,因此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并不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读我国水土流失范围图,回答8~9题。‎ ‎8.有关我国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B.在全国范围内,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地呈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趋势 C.东南沿海地区的水土流失密集程度远远大于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D.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土流失越严重 ‎9.水土流失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有(  )‎ ‎①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扩大耕地面积 ②造成湖泊、水库淤积,河道堵塞 ③河流的通航里程、通航时间增加 ④使土层蓄水、保水能力降低,甚至使水源枯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8.A 9.D 第8题,在全国范围内,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地呈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态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但其水土流失密集程度远远小于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第9题,水土流失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土壤肥力、湖泊和水库蓄洪防洪方面的影响较大。水土流失还会减少耕地面积。‎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19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11.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解析:10.C 11.D 第10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第11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三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总面积198 089公顷,其中核心区5.6万公顷,保护区于1994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材料三 25年来三江平原东方白鹤数量变化图。‎ ‎(1)三江平原位于A、B、C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4分)‎ ‎(3)材料三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什么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6分)‎ ‎(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12分)‎ 解析:本题以东北的湿地为背景考查湿地的成因、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第(1)题,要注意三江平原上三条江的位置关系,再从地形和气候角度探讨湿地的形成原因。第(2)题,从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沼泽数量变化的角度分析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的原因。第(3)题,材料三反映的是三江平原物种减少的问题,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还会引起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碱化等现象。第(4)题,从工程、管理、生物等方面回答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答案:(1)乌苏里江 松花江 黑龙江 处于中温带,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粮食等需求增加,对土地资源盲目地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 ‎(3)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退化,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4)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13.(2019·福州质检)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6分)‎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下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60年代起,该地区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轻。‎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6分)‎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6分)‎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6分)‎ ‎(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8分)‎ 解析: 第(1)题,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等方面。第(2)题,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为黑土区年降水量较少,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以及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为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造成森林、草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第(3)题,采用滴灌技术能够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且滴灌对土壤的冲刷作用较弱,能够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第(4)题,可从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 ‎(2)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量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于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讲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能源的开发利用 ‎5年1考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的综合开发 ‎5年1考 考点(一)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2019年),回忆下列知识。‎ ‎(1)结构:我国能源以A煤炭、石油为主;世界能源以B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 ‎(2)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读山西省及周边省区区域图,回忆下列知识。‎ ‎(1)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如图中的a大同、b平朔、c西山、泌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a.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b.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向外输出焦炭。‎ ‎3.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忆下列知识。‎ ‎(1)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已形成三条产业链:煤--铝;煤-焦-;煤-铁-钢。‎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向省外输出的产品,除电力外,还有煤气、液化气、焦炭、钢材、铝制品、化工产品、水泥等。‎ ‎③综合利用的意义:‎ a.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b.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2)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必要性:‎ a.开采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 b.综合利用过程中污染环境: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产生“三废”。‎ ‎②方法和手段: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三废”治理,建设生态环境。‎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枣庄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 ‎(1)结合材料,分析山东枣庄在建国初期成为能源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山东枣庄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在经济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试分析说明枣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能源工业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可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第(2)题,老能源工业基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枯竭,技术工艺落后,环境问题严重等。第(3)题,老能源工业基地的整治措施可从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第三产业、治理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铁路和运河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离我国东部沿海主要煤炭消费市场很近。‎ ‎(2)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偏高,资源消耗过多,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等。‎ ‎(3)继续发挥原有的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工艺,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进程,搞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一站归纳]  ‎ ‎(一)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4大方面 评价角度 内容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运输 条件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二)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3大优势条件 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可从基础好(资源和开采条件)、拉动强(区位和市场条件)、有保证(交通条件)三大方面(五小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三)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2大限制条件 ‎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①煤炭运输量大——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往外省。‎ ‎②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东是太行山,南是黄河,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 ‎①收入少:山西省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②支出多:随人口的增加及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四)山西能源基地发展的2大措施 ‎1.能源的综合利用 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2.环境保护与治理 ‎(1)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手段:‎ ‎①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江苏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止2019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年份 ‎2019‎ ‎2019‎ ‎2019‎ GDP/亿元 ‎1 400‎ ‎2 220‎ ‎4 000‎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3∶86∶11‎ ‎4∶82∶14‎ ‎4∶81∶15‎ 采掘业占工业 总产值比重/%‎ ‎82‎ ‎79‎ ‎72‎ 材料二 ‎ 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 ‎(1)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2)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审题]‎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截止2019年大庆油田……仪表仪器生产等产业”可知,大庆面临的问题是资源即将枯竭,解决措施是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新的工业部门。‎ ‎(2)由“2009年被列为我国……发展了新能源产业”可知,玉门面临的问题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解决措施主要是发展新能源产业。‎ ‎2.从表格中获取信息 ‎[答案] (1)第二产业比重大;石油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玉门石油资源已经枯竭,大庆也将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玉门的经济发展已经衰退,大庆的采掘业比重过高;玉门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大庆:区位优越;资金、技术等条件好;玉门: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 ‎[学方法]‎ 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江苏高考)图1为1971~2019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图2为1971、2019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 B.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 C.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 D.1971~2019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加快发展新能源 C.加强科技创新 D.缩减生产规模 解析:1.CD 2.BC 第1题,由图1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高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美、德两国人均GDP增长的同时,人均碳排放变化率为负值,并不同步增长;由图2可以看出,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第2题,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使用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加快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碳排放,加强科技创新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也可以减少碳排放。人口数量的多少与单位GDP碳排放无关,缩减生产规模不利于经济发展,也是不现实的。‎ ‎3.(2019·浙江高考·节选)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1)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地。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若图中P处发生原油泄漏,其扩散的方向是________,原因是受____________影响。对受影响国家造成直接危害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并从油气资源总量、开采区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市场、运输及开采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P处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该处若发生原油泄漏,原油将向北(或东北)方向扩散。原油泄漏会对海洋渔业造成直接危害。‎ 答案:(1)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任答三点)‎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任答两点)‎ ‎(2)向北(或东北) 北大西洋暖流(或洋流) 海洋渔业(或海洋捕捞)‎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南昌模拟)山西能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能源的开发必须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该区域有隔离护坝、公路、排水沟等设施。读图回答1~2题。‎ ‎1.排水沟宜建在(  )‎ A.A B.B C.C D.D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路建设与固沙草方格有关 B.该区生态建设末期以工程措施为主 C.建隔离护坝主要防止飞沙进入河道 D.该区生态建设初期以生物措施为主 解析:1.A 2.A 第1题,露天采掘会使采掘区地势变低,为了避免周围水体或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进入采掘区,应该在其周围修建排水沟或隔离护坝。图示采掘区周围有A和D,其中D位于河流与采掘区之间,应为隔离护坝;A应为排水沟。第2题,在重要的交通线附近,可修建固沙草方格来阻挡沙漠侵袭,保护公路的安全。一般生态建设初期以工程措施(隔离护坝、排水沟等)为主,后期以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为主。隔离护坝的作用是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3.(2019·岳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和建材等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19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西的钢铁、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三 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 ‎(3)说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的意义。‎ 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一中提及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都是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可从资源开发条件角度分析。第(2)题,材料二提及面临的困境: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侧面说明市场供大于求,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措施可借鉴鲁尔工业区知识,运用传统工业区整治措施(调整结构、发展交通与科技、美化环境等)回答即可。第(3)题,可从可持续发展三个内涵(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同时要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2)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 ‎(3)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 考点(二) 德国鲁尔区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来源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②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③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 ‎④资源丰富 ‎(2)产业结构:‎ ‎①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产业。‎ ‎②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2.读鲁尔区各工业部门联系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 ‎(2)环境恶化:大量的重工业生产,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占用大量土地等。‎ ‎3.读鲁尔区发电厂前后对比图,回忆下列知识。‎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2019·江苏高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19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9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 下图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 ‎(1)简析18世纪五大湖区工业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 ‎(2)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3)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8世纪五大湖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交通便利、市场需求量大。第(2)题,从材料中的石油危机、外国汽车工业冲击等方面分析。整治措施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治理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主要从底特律衰落原因方面寻找启示。‎ ‎[答案] (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2)原因: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环境恶化等。‎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美化环境等。‎ ‎(3)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一站归纳]  ‎ ‎(一)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2大问题及原因 ‎1.环境污染及其原因:‎ ‎2.传统产业衰落及其原因:‎ ‎(二)鲁尔区的治理措施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北京高考·节选)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张家口市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结构调整。‎ 举例说明张家口市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地理条件。‎ ‎[学审题]‎ ‎  1.从文字材料信息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 ‎2.从图示获取信息 ‎[答案] 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如风速较大,开发风能;日照较充足,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开发生物能。‎ ‎  [学方法]‎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分析思路 ‎(1)衰落原因:‎ ‎①经济结构单一;②资源枯竭;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④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2)应对措施:‎ 产业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科技 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交通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 材料二 下图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1)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条件主要从资源、市场、交通运输条件、工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张家口位于京津的西北部,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易对京津的大气产生污染,位于流经京津的河流的上游河段,易产生水污染。第(3)题,发展钢铁工业的“利”主要从钢铁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弊”主要从发展钢铁工业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以参照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进行分析。‎ 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任答三点)‎ ‎(2)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易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位于水源地的上游,易造成京津地区水源污染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任答二点) 加剧水资源短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能源、交通压力(任答二点)‎ ‎(4)调整钢铁工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环境保护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安阳模拟)新疆煤炭预测资源总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6 %,且大多埋藏较浅,甚至可以露天开发。目前,新疆正在致力于我国西部能源基地的建设,不仅加大煤炭开采,还致力于提高外运能力和拓展外运方式。读下图回答问题。‎ ‎(1)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2)目前新疆正在建设一批坑口火电站和路口火电站,致力于推行“疆电东送”,和“疆煤外运”相比,两种能源输出方式各有什么利弊?‎ ‎(3)简析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解析:第(1)题,从题干可总结疆煤开发的储量、难易和成本;结合我国国情可知市场和运输条件。第(2)题,主要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对比。第(3)题,矿区往往存在采空塌陷、土地破坏和固体废弃物问题;措施要结合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国内煤炭市场广阔,但是距离东部市场遥远,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2)输煤(疆煤东运)——成本高,附加值低,效益低,但对新疆生态环境破坏略轻。输电(疆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但加剧新疆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3)生态问题:采空区岩层断裂、塌陷,继而引发地表沉陷;破坏土地资源,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煤矸石等弃置,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煤矸石山还会自燃引发火灾等。措施:回填采空区;保护好表土层,进行复垦;开展煤矸石等废弃物的再利用。‎ 考点(三) 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长江流域图,回忆下列知识。‎ ‎(1)自然环境 地貌 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 气候 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 水量居我国首位,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流域 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广 ‎(2)自然资源 ‎①矿产资源:黑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丰富。‎ ‎②水能资源:流经三大阶梯,落差大,水能丰富,长江水能资源的80%集中在上游地区。‎ ‎③森林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2.读长江流域经济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经济发展快,形成三大经济区:‎ 上游 中游 下游 以A重庆为中心 以武汉为中心 以B南京为中心 ‎(2)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不同河段 优势 开发重点 整治重点 上游地区 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 生态环境建设 中游地区 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 商品农业基地;制造业基地 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下游地区 平原地形;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人口稠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综合性工业基地;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结合下列材料和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被称作金沙江。金沙江景观壮丽多彩,每年都会引来大量游客。游客在金沙江干流南部河谷拍下图中的照片,河谷两岸植被较为稀疏,多枯黄色,这样的河谷在地理学中称为“干热河谷”。‎ ‎(1)简述金沙江流域的地势特征。‎ ‎(2)金沙江以河水含沙多著称,而今越往流域下游河水越清澈,请分别说明原因。‎ ‎(3)评价金沙江水能开发的条件。‎ ‎[解析] 第(1)题,从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等方面分析。第(2)题,金沙江河水含沙多的原因应主要从金沙江流域落差大,地质条件差,降水集中,人类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等方面分析;目前越往下游河水越清澈的原因应主要从水库建设对河流流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3)题,从有利、不利两方面评价。‎ ‎[答案] (1)西北高、东南低;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 ‎(2)金沙江流域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断裂发育,岩层破碎;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加上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建成后,河流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在库区堆积,下游泥沙减少。‎ ‎(3)有利:河流落差大,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位于山区,人口较少,移民较少;位于山区,淹没的农田、城镇较少。‎ 不利: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建设费用高;该区经济落后,用电量少,市场不广阔;距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等。‎ ‎[一站归纳]  ‎ ‎(一)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对流域开发的影响分析如下图所示:‎ ‎2.社会经济条件 影响流域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历史、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人类活动的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协调与否等。社会经济因素往往影响流域开发的方向。‎ ‎(二)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评价 ‎(三)长江流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是流域开发的基础,而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优势差异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流域各河段开发重点及利用现状的不同。以长江流域为例分析如下:‎ 发展的有利条件 上游 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地区 农业 ‎①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②气候温暖湿润;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工业 ‎①矿产资源丰富;②水源充足 下游地区 农业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工业 ‎①地理位置优势;②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北京高考·节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学审题]‎ ‎  1.从文字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1)河源为河流上游。‎ ‎(2)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会增加污水排放、污染河流;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2.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学方法]‎ 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分析思路 由于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 ‎(1)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3)根据优势条件确定流域(或某一河段)发展的方向及其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同时针对制约因素因地制宜探寻治理的对策。‎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1.(2019·浙江高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 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西南山区,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水能蕴藏量大,该地人口稀少,水利工程移民难度较小,这是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但该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对水能资源的开发是不利的。‎ 答案:有利条件: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地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2.(2019·广东高考·节选)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珠江流域示意图。‎ ‎(1)珠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枯水期一般出现在________季。‎ ‎(2)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________开发的分布特征,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可知其主要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珠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第(2)题,由图可知,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梯级开发的分布特征。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该流域位于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落差大;南方地区雨季长,河流流量大。答案:(1)雨水补给 冬 ‎(2)梯级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 ‎(3)珠江干支流众多,入海径流量大,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河汊发育;珠江干流短促;海水顶托作用强。‎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昆明调研)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读咸阳—潼关河段纵坡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所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防洪 ②减少水土流失 ③减缓河床抬高速度 ‎④有利于建设高耗能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渭河平原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潼关水位下降,河流下切深度增加 B.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 C.加快渭河净化速度,提高水质 D.有利于发展航运,促使渭河平原的工农业产品向东输送 解析:1.C 2.B 第1题,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防洪和减缓河床抬高速度。第2题,由图可知,受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的影响,河段落差减小,渭河水流不畅,速度变慢,泥沙沉积,逐步变成地上河,引发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河床水位升高,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严重。‎ ‎3.(2019·武汉模拟)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W国曾是原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201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W国有关方面签署协议,W国向中方提供农田,主要作为粮食与肉类生产地。‎ 材料二 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甲河流量分配比例表。‎ 流量分配 春季 夏秋 冬季 开发前的比例 ‎61%‎ ‎24%‎ ‎15%‎ 开发后的比例 ‎38%‎ ‎32%‎ ‎30%‎ ‎(1)说出甲河流域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 ‎(3)简析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4)与新疆相比,分析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主要分析该地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这一点往往可以由河流的流向判断。第(2)题,判断河流水量来源可以根据支流数量、流域面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纬度的高低等因素来分析。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是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降水较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第(3)题,水电站建设通常的效益有调节径流、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再结合表中所给资料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不同季节流量变化,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第(4)题,比较两个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要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有选择性地列举比较。种植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多从气候(光照、热量、降水)、灌溉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分析。结合种植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比较两区域,得出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干流主要由(西)北流向(东)南。‎ ‎(2)与N市以下河段相比,N市以上河段支流较多,降水较多,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3)提供较稳定的水源,缓解夏秋季农业用水的不足;为农业生产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利于农产品运输;库区适宜发展水产业;调节径流,防御旱涝灾害。‎ ‎(4)与新疆比,甲河流域降水较多;水源丰富;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风沙危害少;工农业基础好;临海,有河流和港口,水运方便,利于农产品运输。‎ 考点(四)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田纳西河流域概况 ‎①位置:位于美国的东南部。‎ ‎②发源地:A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 ‎③地质:是B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要素 特征 地形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 气候 亚热带气候,受来自C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多,温暖湿润,降水季节变化大 水系 水系发达,水量丰富,大多可通航;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 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2.读田纳西河流域水能开发和干流梯级开发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田纳西河流域水能开发示意图 田纳西河干流的梯级开发示意图 ‎(1)开发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2)具体模式:以河流的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3)具体措施:修建水坝等。‎ ‎(4)取得效果:‎ ‎①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②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③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图甲是田纳西河概况,图乙表示田纳西河流域气候特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简述田纳西河上游和下游水文特点的差异。‎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冬春季节多雨的原因。‎ ‎(3)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灌溉作用,说明其原因。‎ ‎[解析] ‎ 第(1)题,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及变化量、含沙量、结冰期及流速等。外流河一般下游水量大于上游;上游流经山地、下游流经平原,则流速上游大于下游。第(2)题,结合图中河流流域位置特征,以及冬季盛行西北风可回答。第(3)题,依题意可知,该地需要大量灌溉,可结合材料从此入手分析。‎ ‎[答案] (1)上游流速大于下游,流量小于下游。‎ ‎(2)位于山脉西侧,冬季盛行西北风,在迎风坡形成降水(地形雨)。‎ ‎(3)夏秋季节降水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不足),流域内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冬春季节水资源丰富,梯级开发能够解决水资源时间上的矛盾,并且提高水位(改善灌溉条件)。‎ ‎[一站归纳]  ‎ ‎(一)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 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利用与治理,利用的是“优势条件”,治理的是“流域问题”,并且治理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保障。田纳西河是流域综合开发的典范,其综合开发模式如下:‎ ‎(二)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的借鉴 田纳西河成功的治理与开发,对我国河流的综合开发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 ‎1.以水力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的核心。‎ ‎2.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3.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4.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 ‎5.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 ‎6.重视环境保护。‎ ‎(三)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与目的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 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 支持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审题]‎ ‎[答案] 支持的理由:获得能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 反对的理由:当地属于地震多发区,若水库遭破坏,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生物资源;导致当地居民迁移)‎ ‎[学方法]‎ 水利工程的评价思路 水利工程的评价包括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和建成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价两大方面。可行性评价主要从水利工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评价则需要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1.可行性评价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具体内容 资源条件(水能丰富程度)‎ 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工程条件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基础好,安全性好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条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工程条件: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带来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小,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下表。‎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解析:第(1)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水文特征。罗讷河上游位于瑞士境内,主要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径流的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冰川消融,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法国境内,其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不大。地中海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汛期为冬季,枯水期为夏季。第(2)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整治措施及其作用。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3)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4)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流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答案:(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西安模拟)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 B.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冬末春初降水较多 ‎2.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 A.9~10月         B.11~12月 C.1~2月 D.4~5月 解析:‎ ‎1.D 2.A 第1题,田纳西河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地区;上游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冬末春初降水较多。第2题,读图可知,9~10月为甲地区降水量最少的时期,可以为雨季蓄洪留出库容。‎ ‎3.(2019·南平模拟)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所示国家为内陆国家,国土面积约2.6万km2。境内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称谓。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600 mm。由于长期粮食不足,2009年开始从中国引进水稻种植技术,并获得成功。该国矿物能源非常短缺,电力资源以水电为主。图2为尼亚瓦龙古河上的Nyabarongo水电站及其多年各月平均发电量变化曲线图。‎ ‎(1)说明材料中水电站多年各月平均发电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2)综合开发可以促进流域发展,据图分析尼亚瓦龙古河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3)图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会对下游的卡盖拉河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影响水电站发电量的主要因素是河流径流量,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不稳定,一年中赤道低压带两次控制该地区,河流会形成两次汛期,故一年中有两个时期发电量较大。第(2)题,河流的综合开发主要围绕水资源展开,开发河流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功能。第(3)题,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破坏了原有植被,降低了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造成下游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沉积;农业污染造成下游水质下降,威胁流域内生态安全等。‎ 答案:(1)发电量不稳定,3~5月和9~12月发电量较大。当地降水不稳定,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故发电量不稳定;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一年中赤道低压带两次经过该地区,河流有两次汛期,故出现两次发电量峰值。‎ ‎(2)境内多山,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水电;流域内河湖广布,可发展淡水养殖业;水旱灾害较多,可通过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灌溉条件,稳定粮食生产;保护流域生态,发展旅游业等。‎ ‎(3)破坏原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增加下游河流含沙量;泥沙沉积造成河湖面积萎缩,加剧洪涝灾害;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造成下游水质下降,威胁流域生态稳定等。‎ 大题规范培养 流域综合治理类题目答题规范 ‎ 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回答某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二是比较两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异同。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解题时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面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一般应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要回答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读区域图和图中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1)甲、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都结合了各自地理环境特点,这说明两区域发展都遵循了________原则;两区域开发治理措施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请提炼、概括出两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中信息,探究甲区域a河下游地区过去经常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填写内容。‎ ‎[审题指导]‎ 从图上可以看出,甲位于亚热带,降水量丰富,上游坡度,下游地势低平;乙位于带,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两区域都结合自身实际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了流域治理的措施,两流域的治理有相同之处,如都注重绿化、美化环境,都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答案] (1)因地制宜 保护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2)①上游坡度大(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支流多) ②年径流量大(河流水量大) ③下游地势低平(下游以平原为主、河口地区有河流交汇)‎ ‎[解题流程]‎ 角度一 直接回答某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其解题流程为:‎ 角度二 比较两流域开发治理措施的异同,其解题流程为:‎ ‎[答题术语]‎ 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上游:调洪 修建水库;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中游:分洪、蓄洪 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泄洪、束水 修筑河堤,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其他 建设水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污染,提高水质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该河流干流总落差仅有256 m,通航期有7~9个月。伏尔加河的大规模开发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通过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实现了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图1)和伏尔加河综合开发示意图(图2)。‎ ‎(1)指出伏尔加河梯级开发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2)分析伏尔加河综合开发为流域内工业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 ‎(3)分析伏尔加河流域的开发对河中鱼类繁殖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伏尔加河干流总落差仅有256‎ ‎ m,落差较小,并且所处纬度高,冬季结冰期长,限制了梯级开发。第(2)题,从发电、航运以及供水方面分析。第(3)题,流域开发对河中鱼类繁殖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流域内工农业发展排放污水,污染河流;修建大量水库,阻碍鱼类洄游;修建水库后,拦截大量河水,流入下游湖泊的水量减小,导致湖泊咸水倒灌,影响鱼类繁殖。‎ 答案:(1)河流落差较小,封冻期较长。‎ ‎(2)发电,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航运,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输条件;供水,水库蓄水提供工业用水。(或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良好的运输条件和工业用水等。)‎ ‎(3)流域内工农业发展排放污水,污染河流;修建大量水库,阻碍鱼类洄游;湖泊咸水倒灌,影响鱼类繁殖。‎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 ②水能资源丰富 ③核能资源丰富 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A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2题,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越高。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源较少。‎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读大庆市地图,回答4~6题。‎ ‎4.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特点是(  )‎ ‎①带状分布 ②分散分布 ③居采油区 ④靠近铁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A.石油储量丰富 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6.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C 5.A 6.A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比较分散,图示城区分布在采油区且都靠近铁路。第5题,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第6题,面临石油枯竭的形势,大庆市应利用技术优势延长工业链,发展相关石油装备等制造业;并且利用其广阔的地理区域,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2019·江西五校联考)下图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B、D两河年径流总量差异大,因为B河(  )‎ A.流域面积大于D河 B.含沙量大于D河 C.流域内降水少于D河 D.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8.下列关于四河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河开发水运,增加通航里程和时间 B.B河上游地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C河在经济发达地区河段建水电站 D.D河上游建设梯级电站并发展旅游业 解析:‎ ‎7.C 8.D 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为松花江、B为黄河、C为长江、D为珠江。黄河流域面积大,但是流域内降水不及珠江流域多,故珠江的年径流总量大于黄河。第8题,松花江流域冬季寒冷而漫长,河流结冰期长,故通航时间较短,所以A错误;黄河中游所在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需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故B错误;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但是此河段水能资源不足,故C错误;珠江上游红水河落差大、水能丰富,可以实施梯级开发并发展旅游业,故D正确。‎ ‎(2019·济宁一模)如图为英国泰晤士河河口区域示意图及伦敦气候资料统计图。泰晤士河河口水闸泄洪孔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读图完成9~11题。‎ ‎9.伦敦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冬季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地处背风坡 B.西风偏弱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寒流流经 ‎10.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拦水发电 B.储存淡水 C.供旅游活动 D.防海水入侵 ‎11.泰晤士河水闸关闭时,会促使水闸以上至伦敦河段(  )‎ A.泥沙沉积量减少 B.泥沙沉积量增加 C.河流水质下降 D.河流含沙量增加 解析:9.B 10.D 11.A 第9题,伦敦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但冬季南北温差大导致气压差也较大,冬季西风势力更强;夏季西风相对冬季偏弱,故夏季降水量小于冬季。第10题,河口水闸一般是为防止海水入侵而建,结合夏季降水量小于冬季,可判断水闸关闭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的原因是夏季河水下泄量少于冬季,则夏季时海水更容易入侵。第11题,因水闸主要功能是防海水入侵,若关闭水闸,会减少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则不利于河流泥沙的沉积,即该段河流泥沙沉积量会减少。注意该段河流水质受海水入侵影响,关闭水闸,海水难以入侵,则河流水质变好。‎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9·太原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丹麦是一个致力于摆脱石油依赖,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生命线的国家,其人均风电装机容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目前风电满足全国电力需求的42%。丹麦风电的主要备用电源在周边国家,与瑞典、挪威、德国之间电脑互联,能根据风电变化,调度电力进出口,“削峰补谷”平衡电力供需。丹麦历届政府对风电都给予大力支持,如为风电设备安装、风电生产提供财政补贴;强制风电上电网与电力公司购买;电力消费者必须购买固定额度的绿色能源等。如图示意丹麦地理位置。‎ 风电弃用主要是指由于电网接纳能力不足、风电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风机停止发电的现象。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风力弃风电量达394.7亿度,全年平均弃风率为19%,尤其是西北风电规模化开发地区弃风现象严重。‎ ‎(1)与水能、太阳能相比,分析丹麦选择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11分)‎ ‎(2)说明丹麦风电要利用备用电源进行“削峰补谷”的原因。(8分)‎ ‎(3)探讨解决我国西北风电规模化开发地区弃风问题的途径。(9分)‎ 解析:第(1)题,可从丹麦风能资源优势,水能、太阳能资源劣势角度分析。第(2)题,注意理解题意:要用备用电源来达到“削峰补谷”的目的,说明风电不稳定(风力较弱或较强)。第(3)题,注意材料“风电弃用主要是指由于电网接纳能力不足、风电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风机停止发电的现象”,可从提高接纳能力、与其他电力结合提升供电稳定性角度分析;同时还可借鉴丹麦支持风电的措施。‎ 答案:(1)丹麦濒临海洋,常年受西风带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流较短、落差小,水能资源匮乏;纬度较高,阴天多,太阳能资源匮乏。‎ ‎(2)风电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风力较弱时,需要备用电源“补谷”,维持电网的稳定运行;当风力较强时,可出口风电到周边国家进行“削峰”。‎ ‎(3)(明确风电作为新能源的战略发展地位;)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输电能力;建设火电、水电等调节电站,或与周边地区火电、水电联网,弥补风电不稳定的缺陷;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与经济补贴,推动风电产业的发展(或利用法律手段强制规定电网收购一定比例的风电)。‎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闽江是我国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的武夷山区,向东注入东海。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水能、土地、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流域内的东南沿海以低山、丘陵、平原为主,中部以盆地、丘陵为主,西北部则以山地为主。‎ 材料二 下图为闽江流域某年6月12日~24日降水量等值线(单位:mm)分布图。‎ ‎(1)据材料二说出闽江流域降水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2分)‎ ‎(2)流域的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流域开发 的主要方向。请根据材料为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出谋 划策。(8分)‎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已经成为该流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试提出解决当地能源 问题的措施。(8分)‎ 解析:第(1)题,降水的分布特点可根据等值线数值的大小判断。成因可从季风环流、海陆分布和地形等方面综合分析。第(2)题,流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是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第(3)题,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开发新能源、跨区域调配)和节流(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 答案: (1)特点: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原因:6月份我国东部受夏季风影响,该流域东南部地处台湾山脉背风坡的雨影区,降水较少;西北部处于武夷山脉的迎风坡,降水丰富;6月份,锋面雨带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闽江流域北部受锋面雨带南侧影响,降水增多。‎ ‎(2)丘陵山区发展立体农业;开发水能;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发展旅游业;植树造林,保护生态。‎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能源跨区域调配。‎ 第四讲区域经济发展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年2考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未作单独命题,随着“生态城市建设”和“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将成为热点命题趋势 考点(一)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东北地区图,回忆下列知识。‎ ‎(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①气候:‎ ‎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 ‎①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②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③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温馨提示]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读东北地区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 ‎①耕作农业区:‎ 名称 主要农作物 A松嫩平原 玉米、大豆、甜菜 B三江平原 春小麦、大豆、甜菜 C辽河平原 水稻、冬小麦 ‎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读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①地位 ‎②特点 ‎(2)存在问题:‎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3)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草原区   ‎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读我国局部地区地形示意图及相关城市气候资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城市①与城市②气候特征的差异。(考查东北地区气候特征)‎ ‎(2)描述城市①至城市②沿线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主要差异,并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将表格中缺少部分补充完整)(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分布及区位条件)‎ 地区 类型 原因 城市①附近地区 沿线山脉地区 城市②附近地区 ‎[解析] 第(1)题,从气温、降水等方面比较气候特征差异。第(2)题,根据图示地形、气候信息判断农业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 (1)城市①气温年较差大于城市②;城市①年均温低于城市②;城市①‎ 年降水量小于城市②;城市①气候大陆性强于城市②。‎ ‎(2)‎ 地区 类型 原因 城市①附近地区 畜牧业 高原地形,降水少,草场资源丰富 沿线山脉地区 林业 山地,森林资源丰富 城市②附近地区 种植业 平原地形,降水较多,河流提供灌溉 ‎[一站归纳] ‎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地形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区 山地、丘陵地区 自然条件 ‎①地广人稀,‎ 耕地面积广;‎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雨热同期 ‎①宜牧面积广;‎ ‎②降水较多,‎ 草类茂盛;‎ ‎③畜种优质 ‎①宜林面积大;‎ ‎②森林物种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①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使本区农业经营的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发展 ‎(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浙江高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B 2.B 图中显示了三江平原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第1题,甲处于河流附近,且土地利用方式由林地逐渐变为湿地,其地势一定较低,故A项错误;丁地一直是林地,应该是地势较高的山地,耕地开发条件比平原要差,故C、D项错误;丙地比乙地地势稍高,排水条件略好,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故B项正确。第2题,三江平原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这是由积温决定的,与农业大规模经营没有关系,故C、D项错误;目前三江平原的湿地和林地很多开发成耕地,应该注意湿地的保护,不能再扩大耕地面积,应该通过土地流转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以获得大规模经营的土地条件和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方能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经营,故B正确。‎ ‎3.(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第(1)题,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的寒冷偏远之地,开发历史短,再加之地广人稀,工业、交通等落后,因而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环境质量好。第(2)题,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第(3)题,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使用的化肥少。第(4)题,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由材料和前面三问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长沙二模)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平原昔日是以“北大荒”闻名的蛮荒之地,现在却成为我国有名的稻米城,大米输出量占全国的15%,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新天府评选中成为明星,最终排名第六位。‎ 材料二 东北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大分布区,如图。‎ 材料三 俗话说“南稻北麦”,我国水稻的传统优势产区都在南方。但三江平原的农田现在有60%为水稻田,粮食总产量达1 500万吨,70%作为商品粮输出,商品率远比南方的水稻生产基地高。‎ ‎(1)读图说出东北地区沼泽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三江平原现在沃野千里,其耕地主要是由沼泽改良而来。分析该区土壤肥沃的自然成因。‎ ‎(3)根据材料三,试分析三江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及商品率高的原因。‎ 解析:第(1)题,据图可看出沼泽北部多、南部少;南北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则可从气温、降水角度分析。第(2)题,土壤肥沃程度是以有机质含量为衡量标准的,要从有机质含量多角度分析,注意耕地“由沼泽改良而来”‎ ‎,则分析沼泽有机质含量多的原因即可。第(3)题,注意本题有两个问题:成为水稻生产基地的原因、商品率高的原因。成为水稻生产基地,要分析满足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成为基地还要分析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商品率高,关键在于人均粮食多。‎ 答案:(1)面积由北向南减少。北部降水丰富,气温偏低,蒸发量小,冻土层深厚,地表水不易渗漏,冷湿的环境使其沼泽广布;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沼泽草甸植被有机质生产量大,气温低,分解微弱,有机质保存多;沼泽地势一般较低,淤积的有机物也较多。‎ ‎(3)沼泽被大量改良成耕地;自然条件优越(地平土肥水足,特别是温带季风气候其夏季高温多雨的特征能很好地满足水稻的生产条件);全球变暖的影响使水稻种植界线北移;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三江平原地广人稀,人均余粮多。‎ ‎考点(二) 美国农业区 ‎ ‎[由图表忆基础]‎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农业专业化 ‎(1)美国农业带(区)的划分:‎ 序号 农业带(区)‎ 序号 农业带(区)‎ ‎①‎ 乳畜带 ‎⑤‎ 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②‎ 小麦带 ‎⑥‎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③‎ 玉米带 ‎⑦‎ 混合农业带 ‎④‎ 棉花带 ‎⑧‎ 亚热带作物带 ‎(2)划分依据:‎ 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3)意义:‎ 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②地形: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③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④水源: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 ‎①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②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③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 ‎(2)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了许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三个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①②③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3)上述地区发展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之相比较明显的劣势是什么?‎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地为玉米带,②地为春小麦区,③地为冬小麦区。第(2)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第(3)题,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也是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区,但相比而言,科技落后是其最大的劣势。‎ ‎[答案]  (1)玉米 春小麦 冬小麦 ‎(2)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 ‎(3)有利条件:①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雨热同期);②交通便利;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发达;⑤科技先进。我国东北地区的劣势:科技落后。‎ ‎[一站归纳]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一)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优势条件 具体体现 自然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交通条件便利 水运便利,公路、铁路发达 地广人稀 农村人口少,利于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 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 科技先进 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庞大 ‎(二)美国主要农业带区位条件评价 农业带 位置 区位条件 乳畜带 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气候湿冷,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年降水量较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北部(春小麦)‎ 棉花带 ‎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西部山区 山地、高原、山间盆地为主,气候干旱 ‎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安徽高考·节选)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学审题]‎ ‎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甘肃有“天然药库”之称,说明药材种类多,数量丰富,则推断其自然环境多样,这与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2)甘肃作为“千年药乡”,说明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3)近年来甘肃药品加工业蓬勃发展,说明其拥有技术、市场和政策等优势。‎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  [学方法]‎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步骤如下:‎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包括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 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地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上海高考)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1~2题。‎ ‎2019年 ‎2019年 ‎2009年 农业人口/万人 ‎25.40‎ ‎12.50‎ ‎11.70‎ 耕地/万公顷 ‎28.59‎ ‎20.50‎ ‎20.23‎ 农业产值/亿元 ‎216.50‎ ‎280.35‎ ‎283.15‎ 种植业/亿元 ‎61.84‎ ‎106.07‎ ‎114.29‎ 牧业/亿元 ‎80.75‎ ‎63.50‎ ‎60.04‎ 渔业/亿元 ‎36.53‎ ‎55.23‎ ‎51.39‎ 农业服务业/亿元 ‎8.20‎ ‎8.49‎ ‎1.2019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 ②渔业产值有增有减 ③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 ④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②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③从业人口有所减少 ④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1.A 2.B 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2019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第2题,表格数据显示,2019年到2009年耕地面积、牧业产值和农业从业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可看出上海农业产值稳定在一个很低的比例。‎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济宁一模)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完成1~2题。‎ ‎1.果农覆草避开2~3月主要是为了(  )‎ A.防止杂草生长 B.促使雪水下渗 C.提高地表温度 D.增大昼夜温差 ‎2.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地表植被 ②减少水分蒸发 ③提高土壤肥力 ‎④调节土壤温度 ⑤防止果树烂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1.C 2.B 第1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第2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则①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因是土壤中水分多,则⑤错误。‎ ‎3.(2019·滨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拉伯胶由胶树分泌形成,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产业上有广泛应用。胶树扎根较深,能大量吸收地下水,最适宜生长在雨季短、旱季长的热带地区。种植胶树5年后方可采胶,每年10月份出胶,一年内仅能收胶3次,主要依靠人工采胶。‎ 苏丹树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下图中甲区域(胶树种植区北部)是该国胶树最适宜的生长区。近年来国际市场供不应求,但该国却遇到了增产难度大的问题。‎ ‎(1)分析甲区域比种植区南部更适合胶树生长的自然原因。‎ ‎(2)分析目前该国树胶产量难以大幅提高的原因。‎ ‎(3)政府决定在乙区域发展胶树种植业,是利大还是弊大,请你作出评价。‎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可从胶树的生长习性和甲处的纬度位置推测出甲处比南部更适合胶树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可从胶树的生长习性导致的生产效率低、单产水平低和当地生产技术落后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可从该区域的位置、气候、水源、生态、劳动力以及交通等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纬度较高,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时间较短,雨季较短;受东北信风控制的时间较长,旱季较长。‎ ‎(2)胶树生长周期长,产量增速慢;胶树出胶时间短,单产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量变化大,产量不稳定;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 ‎(3)弊大。理由:该区域接近沙漠,降水少,胶树成活率低;胶树生长吸取大量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破坏生态环境;采胶需大量劳动力,该区域劳动力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不利于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和商品出口。‎ 考点(三)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和几亿人生活改善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珠三角的城镇化三十年来,尊重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从低成本的发展路径,向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为全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探索和经验借鉴。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地理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优势 ④丰富的矿产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关于城市化对区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生产活动密度减少 B.城市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C.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 D.生态环境容量加大 ‎(3)目前下列产业能更好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是(  )‎ ‎①第一产业 ②第二产业 ③第三产业 ④高新技术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 第(1)题,珠三角地区矿产资源不丰富。第(2)题,该区域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农业应朝着集约化的城郊农业发展,所以生产活动密度会增加。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雾霾等大气污染现象会出现,所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会减少,因此光合作用会减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地表对降水的滞留作用会降低,因此地表径流变化幅度会加大。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环境容量应该减小。第(3)题,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产业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 (1)A (2)B (3)C ‎[一站归纳] ‎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2个阶段 ‎ ‎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三)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4种典型模式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上海高考)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如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2019年到2019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解析:1.A 2.A 第1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19年到2019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第2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 ‎3.(2019·浙江高考·节选)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材料二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长江江苏段___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2)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解析:注意图中信息的挖掘,尤其是引排工程的分布以及一、二、三级岸线资源的数据区别。第(1)题,用图中数据判读岸线资源条件的优劣。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因要从岸线资源的优势方面考虑。第(2)题,安徽与江苏苏州相比,经济落后,工资和土地价格低,生产成本低。但是安徽工业配套体系不如江苏苏州,且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也相应加大。如果不迁移,就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入手分析。‎ 答案:(1)北 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2)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 保定模拟)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完成1~2题。‎ ‎1965年 ‎1990年 ‎2019年 ‎2019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优越 ‎②在1990~2019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外企的迅猛发展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两省城市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解析:1.D 2.D 第1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20世纪末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广东省外资企业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第2题,辽宁省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广东省的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它们的产业结构都有待进一步调整。‎ ‎3.(2019·南昌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迅速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成长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 材料二 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珠三角经济圈作为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产业转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双突破。‎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以____________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促进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外,最重要的国际背景是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后,三大经济圈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在实现由“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新跨越的过程中,不断伴随着产业转移。当前东部地区转移出的产业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这类产业转移对实现“效益东部”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根据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结合当地实际分析。(3)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劳动力导向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2)①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②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③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④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⑤国家政策的扶持;⑥基础设施较完善等。‎ ‎(3)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 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土地、资源、能源压力;缓解环境压力;部分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剧等。‎ 考点(四) 江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探索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图甲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图乙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是受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近年来,黄河三角洲生长速度减慢,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监测和分析两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最有效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 ‎(2)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简评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条件。‎ ‎(4)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目标和方向,试分析其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基本途径。‎ ‎[解析] 第(1)题,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流水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携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三角状,所以称为三角洲。由于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黄河入海泥沙减少,三角洲的形成速度减慢。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用RS监测和GIS进行空间分析。第(2)题,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可从资源、科技、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优势和劣势。第(4)题,从三大产业生态化的措施入手分析即可。‎ ‎[答案] (1)流水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加强 RS和GIS ‎(2)自然原因:地势低,地下水水位高且含盐量大;降水量小,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3)优势条件: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石油、海盐资源丰富。‎ 劣势条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水资源短缺。‎ ‎(4)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发展生态农业。‎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第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 ‎[一站归纳] ‎ ‎(一)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及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对比,其发展特点方面存在异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相同点 ‎①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但城市化已超过工业化;‎ ‎②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不同点 工业化、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时间长,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基本上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过程付出代价较小,城市化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盲目流动,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 ‎(二)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项目 优势条件 地理位置 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开放前沿 自然条件 气候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地形 平原广阔 水文 河湖众多 人力资源 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 交通条件 有公路、铁路、水运(内河、海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交通便捷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好,历史上经济发达 城市化基础 ‎19世纪初,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全世界仅有10个,江苏省就有苏州、扬州、江宁(今南京)3个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9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201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学审题]‎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材料一中可获取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材料二中可获取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等信息。‎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201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2019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明显上升。‎ ‎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任答三点即可)‎ ‎  [学方法]‎ 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如图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如图为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从深圳区位示意图可以看出深圳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是靠近香港。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以上海为依托,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大。第(3)题,对比分析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天津港口都有一定距离,其所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快速交通及信息网络技术。‎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长春七校联考)下面图甲为我国东部沿海某省1990~2019年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图乙为该省1990~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化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从1990年至2019年,该省(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农业产值降低 B.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的产值一直高于第二产业 ‎2.下列关于该省城市化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9~2019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19~2019年 B.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正相关 C.逆城市化现象普遍 D.目前已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解析:1.C 2.B 第1题,图甲反映的是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并不能反映产值的变化,排除A、D项。2019~2019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990~2019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在上升;2019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B项错误,C项正确。第2题,读图乙可知,2019~2019年该省城市化率增长速度慢于2019~2019年。目前,该省仍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并未进入成熟阶段(后期阶段),我国尚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990~2019年,该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正相关。‎ ‎(2019·福州模拟)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占全国(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国际上衡量工业化水平经常采用人均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四项指标。据此完成3~4题。‎ 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率的经验数据 发展阶段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非农增加值比重/%‎ 非农就业比重/%‎ 城市化率/%‎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起步)‎ ‎600‎ ‎65‎ ‎20‎ ‎10‎ 工业化中期(工业化起飞)‎ ‎1 200‎ ‎80‎ ‎50‎ ‎30‎ 工业化后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3 000‎ ‎90‎ ‎70‎ ‎60‎ 后工业化阶段(全面实现工业化)‎ ‎4 500‎ ‎95‎ ‎90‎ ‎80‎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  )‎ ‎①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成正比例关系 ②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到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开始减弱 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松弛到紧密的发展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是(  )‎ A.2019年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变慢 B.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C.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后期应该具有的均值 D.我国的城市化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中部的城市化率依次递减 解析:3.C 4.B 第3题,城市化率与工业化水平呈正相关而非成正比例关系,到工业化后期,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作用开始减弱。第4题,据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化率远低于非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故城市化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嘉峪关期中测试)东北大米生产中很少用农药,堪称“绿色大米”,以其质优而畅销全国。据此回答1~2题。‎ ‎1.与东北大米质优无密切关系的是(  )‎ A.冬季低温      B.夏季白昼长 C.黑土养分丰富 D.年温差大 ‎2.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都是我国产粮“大户”。两区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热条件好 B.生产规模大 C.土壤肥沃 D.交通便利 解析:1.D 2.B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能冻死害虫,故病虫害少;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再加上黑土养分丰富,大米质量好;年温差的大小对稻米生长影响不大。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与农业区位。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生产规模大,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且当地粮食消费量小,故商品率高。‎ 江苏兴化垛田镇位于兴化市东部,地面平均海拔不足两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先民们为了抵御洪水,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垛田。垛田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大的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四面环水。如图为垛田镇垛田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垛田镇垛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洼 B.河网密布 C.气候湿润 D.地狭人稠 ‎4.当地每年都要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来,堆入垛田之中,此举的作用有(  )‎ ‎①清理河道和沟渠,利于排水通航   ②加固垛田,减少水土流失 ③加深拓宽河道和沟渠,增加储水量 ④给垛田增加有机肥,改善土壤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5.以下做法不利于垛田镇生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是(  )‎ A.沟渠变鱼塘,饲养多种鱼类 B.沟渠变藕塘,发展莲藕业 C.垂钓划船,发展观光农业 D.农田变别墅,开发水乡住宅区 解析:3.A 4.B 5.D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地势低洼易形成渍涝灾害,所以挖土垫高,形成垛田,主要是因为地势低。第4题,该地把河道和沟渠的淤泥挖出来有两个作用:一是给垛田增加有机质,保持土壤肥力;二是清理河道与沟渠,利于排水与通航。第5题,可以利用沟渠发展水产养殖业、水生植物种植业,并以此发展观光农业;如果把垛田变成别墅,一是减少了耕地,二是会受到洪水的威胁,为不合理的发展方式。‎ 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6~7题。‎ ‎6.图中阴影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7.与图中阴影地区相比,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区位优势是(  )‎ A.资源 B.交通 C.政策 D.技术 解析:6.B 7.A 第6题,图中阴影地区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又带动城市化发展。第7题,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如石油等,但长三角地区却缺乏能源和资源,因此选A项。‎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示意图,回答8~9题。‎ ‎8.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③该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8.B 9.B 第8题,从图中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先提高再下降(第三阶段下降),城市化水平一直提高,①错误,排除A、C;该国处于第三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属于发达国家,③正确;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提高,因此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④正确。故选B项。第9题,该国为发达国家,阶段Ⅲ城市化主要由第三产业推动,发展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故选B项。‎ ‎(2019·石家庄二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19~2019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10~11题。‎ 时间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时间 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技术密集型 ‎2019~2019‎ ‎-2.35‎ ‎0.87‎ ‎0.52‎ ‎2019~2019‎ ‎1.51‎ ‎0.66‎ ‎-0.08‎ ‎2019~2019‎ ‎-1.10‎ ‎2.13‎ ‎1.35‎ ‎2019~2019‎ ‎0.88‎ ‎0.21‎ ‎1.31‎ ‎10.2019~2019年,“粤东西北”(  )‎ A.第一产业滞后发展趋势减缓 B.第二产业超前发展趋势稳定 C.第三产业超前发展趋势波动 D.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相同 ‎11.2019~2019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  )‎ A.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B.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 C.产业经济效益在持续降低 D.三大产业结构趋于不合理 解析:10.A 11.B 第10题,由材料可知2019~2019年,“粤东西北”‎ ‎,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越来越接近1,说明滞后发展趋势减缓,A正确;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再后来又小于1,说明超前发展趋势不稳定,B错误;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先小于1,后大于1,超前发展趋势较平稳,C错误;地区三大产业发展趋势并不相同,D错误。第11题,由2019~2019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表中可看出,制造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B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江西省的省会南昌,与武汉、长沙、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它们相连正好呈现四边形形状,被形象称为“中四角”。‎ 材料二 南昌市从古至今都是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四角”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8分)‎ ‎(2)分析南昌市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格局的原因。(10分)‎ ‎(3)你认为“中四角”城市群的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10分)‎ 解析:第(1)题,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城市群所处的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商场、市场、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区位要求方面来分析即可。第(3)题,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实现区域人口、物资、信息等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工业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答案:(1)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西接合部;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2)城市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水平高,故集聚了较多的大型商场;城郊以居住用地为主,人口较多,布局较大的市场,便于居民就近购物消费;城外地租水平较低,交通干线附近集聚了占地面积较大、对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物流业。‎ ‎(3)加强区域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形成互联互通格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高山(1 000~2 600 m)气候温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时间短,导致茶树芽叶所含儿茶素类等苦涩成分降低,而茶氨酸及可溶性氨等对甘味有贡献的成分提高,且芽叶柔软,叶肉厚,果胶质含量高,因此“高山出好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某地茶园分布图。‎ ‎(1)请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茶叶品质最好的地点,试说明理由。(8分)‎ ‎(2)图中区域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是我国的高湿区,全年多雾。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0分)‎ ‎(3)当地茶园多为野生茶园,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人提出了开辟“人工茶园”的建议,你是否赞同该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茶叶的品质与环境的关系、全年多雾的原因和区域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第(1)题,先比较四地的海拔可知,丁的海拔最高;再分析原因是气温低,多云雾。第(2)题,首先要指出降水多,再分析地表蒸发量大导致大气水汽含量大,相对湿度多在70%~80%;最后根据等高线得出盆地地形,导致水汽不易扩散,形成多雾现象。第(3)题,该题为开放性设问,如果赞同,主要从当地地形条件可以发展人工茶园,且产量大,经济效益好,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回答。如果反对,主要从植被破坏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方面回答。‎ 答案:(1)丁。该茶园海拔最高(未超出茶园分布的上限),气候更为温凉,多云雾,因而茶叶品质最好。‎ ‎(2)降水多,地表水系发达;纬度较低,蒸发量大;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或风力较弱)。‎ ‎(3)赞同。有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地形条件;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破坏地表野生植被,会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土体结构,加剧水土流失;该区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表植被破坏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五讲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考纲呈现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考情统计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 未单独命题,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仍需重点关注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5年3考 考点(一)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由图表忆基础]‎ ‎1.读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西气东输的线路 ‎①一期工程线路:由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到达上海。‎ ‎②二期工程线路:主干由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 ‎(2)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相对贫乏 ‎,但需求量大;西部地区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构成中煤炭占70%左右,天然气仅占2.7%,大量使用煤炭,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③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3)西气东输的意义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④对环境的影响 ‎2.读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规划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三线方案 西线工程 位于青藏高原上,可自流供水,但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A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中线工程 从长江中游B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东线工程 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2)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地面沉降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占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40.5%,被列为全国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新疆在中国能源梯队中,正逐渐由“后备军”转变成“先锋营”。为促进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国家提出了“疆煤东运”的发展战略,其中“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疆电外送(如下图)成为“疆煤东运”的破题之举。‎ ‎(1)简述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疆煤东运”的地理背景。‎ ‎(2)与“疆煤东运”相比,“疆电外送”对东部地区的好处有哪些?‎ ‎(3)如果你作为规划者,是否支持“疆煤东运”“疆电外送”等项目的实施?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从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看,新疆资源丰富而需求量小,东部地区资源短缺而需求量大。第(2)题,从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第(3)题,若支持,要从资源外运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说明理由;若反对,则要强调这些项目可能带来的资源、环境等问题。‎ ‎[答案]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新疆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储量相对不足。‎ ‎(2)减小交通运输压力;改善环境。‎ ‎(3)支持。理由:有利于新疆能源开发,进一步促进新疆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反对。理由:大幅度开采煤炭会破坏植被和土地资源,加剧水资源短缺;“疆电外送”项目的大范围开展,会引起水、大气的严重污染;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会引发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站归纳]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 ‎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 意义 方面   ‎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江苏高考)如图为华北某城市2019年和2019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与2019年相比,2019年(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解析:1.AC 2.AD 第1题,由图可知,2019~2019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19~2019年供水总量减少;2019~2019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对降低用水成本影响不大;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 ‎(2019·浙江高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3~4题。‎ ‎3.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解析:‎ ‎3.D 4.A 第3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加剧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京杭大运河北段已经淤塞,南段能通航,而丙地位于南段,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由图示海拔可知,丁地海拔高于戊地,丙地海拔低于丁地,所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丁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在丙至丁段无法实现自流引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戊地,所以能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第4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在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所以长江的水质备受社会关注;该工程会造成长江入海水量减少,从而会使长江向海洋输送的泥沙量减少;该工程不会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该工程会提高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广东五校联考)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西气东输管道没有向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补充气源 C.为贫困的山区人民提供天然气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资源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资源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A.欧洲 B.俄罗斯 C.新加坡 D.日本 解析:1.B 2.A 3.B 第1题,本题考查西气东输管道走向原因的分析。图中西气东输管道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主要是因为这里是我国陆上天然气分布区之一,可以为西气东输补充气源,但这会增加管道建设成本,与保护东部生态环境无关。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油气资源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出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征为西多东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油气资源消费量大,我国油气资源的消费特征为西少东多。第3题,从图中可知,①线路来自于我国以北地区,源地应为俄罗斯。‎ ‎(2019·潍坊模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9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中线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河流含沙量大,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B.华北地区供水紧张,长江流域水资源富余 C.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心北移 D.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5.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产生的影响是(  )‎ A.减轻汉江下游泥沙淤积 B.增大华北地区江河的泄洪压力 C.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 D.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解析:4.B 5.D 第4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长江流域水资源富余,为了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第5题,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使汉江上游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导致汉江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减少,因此汉江下游泥沙淤积减轻与丹江口水库的建设有关,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不大;南水北调主要是缓解北方缺水,调水线路与沿线河流不相通,不会增大华北地区江河的泄洪压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沿线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用水紧张问题。‎ 考点(二) 产业转移 ‎ ‎[由图表忆基础]‎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①图A的加工地在我国,而原料地和产品市场在外国,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②图B的原料地在外国,而加工地和产品市场在我国,其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 ‎③图C的产品市场在外国,而原料地和加工地在我国,其原因是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 由此可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 读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位置示意图及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皖江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述该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 ‎(2)简述苏南某工业园区产值构成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重庆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重要的产业承接转移区。简述该市承接产业转移对当地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 第(1)题,注意从地理位置、交通、资源、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回答。第(2)题,读取柱状图信息即可回答。第(3)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 (1)毗邻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便捷;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协作条件好;政策扶持;地价低廉;劳动力丰富等。‎ ‎(2)传统工业(劳动密集型、重污染企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产业转移(产品升级换代)。‎ ‎(3)有利影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不利影响:可能会加剧环境污染。‎ ‎[一站归纳]  ‎ ‎(一)产业转移的两大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 ‎2.产业转移的方向:‎ →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四)产业转移的影响 影响 迁出区 迁入区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要素集中到新兴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阶段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污染产业移出,环境质量改善,区域景观变化 接受污染产业,环境污染加重,区域景观变化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随着产业移出,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大量产业移入,就业机会增加,缓解就业压力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9·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学审题]‎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题干中可获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家电组装工厂向国外迁移,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A (3)D ‎  [学方法]‎ 产业转移的答题思路 产业转移的考查主要涉及产业转移的原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两个方面。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抓住核心进行分析,具体思路如下:‎ ‎1.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1)要注意抓住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转出”,二是“为什么转入”,也就是产业转出去的原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要注意抓住两类地区,一是发达国家转出区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区,二是经济发达的转出区和经济落后的承接区。‎ ‎(3)明确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产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地区转出的产业还有相当部分对环境污染严重。‎ ‎(4)明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转出区是追求最佳区位,获取最大利润;承接区一般是将区域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地缘优势等转化为经济优势。‎ ‎(5)明确分析影响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 ‎2.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一是要从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两个角度回答,二是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抓住核心。‎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9·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19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2题。‎ ‎1.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2.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1.A 2.C 第1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佛山的陶瓷产业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2019年,随着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第2题,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在资金方面远不如佛山充足;与佛山相比,景德镇虽在劳动力、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最大优势还是景德镇作为“瓷都”,拥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陶瓷文化底蕴,即产业基础好。‎ ‎(2019·海南高考)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3~5题。‎ ‎3.在图示模式中(  )‎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4.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  )‎ A.普通服装制造      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 D.甘蔗制糖 ‎5.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价格 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 D.市场 解析:3.D 4.A 5.C 第3题,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A错;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制造外,还有其他工厂,C错;利润随订单流向在逐级递减,D正确。第4题,金属冶炼和甘蔗制糖不需要采取跨国生产模式,C、D错;汽车制造精密零部件跨国分工,技术含量较高,一般在发达国家专门化生产,B错;只有普通服装制造业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A正确。第5题,通过分析,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由发达国家向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C正确。‎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2019·湖州调研)下表示意我国2019~2019年采掘、电力、燃气等产业在四大地区间的转移情况(单位:亿元)。据表完成1~2题。‎ 区域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净转出 东部 ‎0‎ ‎1 962‎ ‎2 477‎ ‎313‎ ‎4 132‎ 中部 ‎421‎ ‎0‎ ‎445‎ ‎24‎ ‎-1 248‎ 西部 ‎176‎ ‎111‎ ‎0‎ ‎26‎ ‎-2 937‎ 东北 ‎23‎ ‎65‎ ‎328‎ ‎0‎ ‎53‎ ‎1.我国该类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方向主要是(  )‎ A.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B.由西部向东部转移 C.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 D.由东北向西部转移 ‎2.影响该类产业在地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劳动力 B.产业政策 C.原料 D.技术 解析:‎ ‎1.A 2.C 第1题,采掘、电力、燃气等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影响其布局和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原料;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丰富,故该类产业主要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选C。‎ ‎(2019·辽宁师大附中模拟)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关闭上海工厂,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3~4题。 ‎ ‎3.“西进运动”(  )‎ A.是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4.“西进运动”的有利影响有(  )‎ 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3.A 4.D 第3题,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土地地价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第4题,“西进运动”属于产业转移的范畴,相关产业转移到我国内地地区,可促进内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我国沿海地区,可加速进行产业升级。‎ 大题规范培养 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类题目答题规范 ‎ 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设问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结合具体区域(输出地或输入地)说出“对输出地的意义”或“对输入地的意义”;二是“对两地协调发展的意义”;三是具体到某方面的意义,诸如“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影响”等。此类问题常见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也经常迁移运用于世界上其他区域的调水、调能、输电工程等。‎ ‎(2019·广东高考·节选)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理环境”→要有因果关系,不能只回答结论。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的(水量、气候、生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第(2)题,“工业发展”“措施”→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2.审材料 ‎“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以重工业为主,废水排放较多。‎ ‎3.审图表 从图上可以看出,有多条河流汇入南四湖,周边中小城镇较多,污水来源广。‎ ‎[答案] (1)增加湖水水量,改善湖区局地小气候,提高地下水水位,稳定湖泊水位,提高航运效益,改善水质。‎ ‎(2)关停重污染企业,加强污水净化排放,广泛宣传、严格执法。‎ ‎[解题流程]‎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解题流程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解题流程为:‎ ‎[答题术语]‎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 ①资源输出区: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 ‎②资源输入区: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对调入区的意义 环境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调出区的意义 环境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019·长春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这个横跨上千千米,被称为“天河”的宏伟工程,历时11年终告完成。工程建设中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 材料二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1)简述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分析中线工程建设技术难度大的原因。‎ ‎(3)多位专家表示,尽管南水北调来水后将提高沿线城市供水保障率,却仍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北方严重缺水的困局。为缓解北方缺水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南水北调对于输入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态角度回答。第(2)题,技术难度大需要从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角度回答。第(3)题,缓解水资源短缺需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可缓解华北地区城市居民缺水状况,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农业用水,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缓解工业用水短缺状况,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恢复沿途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2)穿越黄河等多条河流;穿越多条山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3)修水库;人工增雨;提高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中要倡导人们文明节水的生活方式。‎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成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读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回答1~3题。‎ ‎1.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①运距短 ②相对安全 ③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关于中缅油气管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缓解中国东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 ②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 ③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 ④使我国石油运输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对昆明下列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的是(  )‎ A.粉尘污染 B.地面下沉 C.酸雨 D.煤烟污染 解析:1.A 2.C 3.B 第1题,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要近1 200多千米,而且相对安全得多。第2题, 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是目前中国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减少目前我国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供给,并使能源进口方式多元化;中缅油气管道除了输送来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外,还可以把缅甸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改善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第3题,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所以可以缓解粉尘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地面下沉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 ‎(2019·东北四校联考)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m3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 km,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m3。读陇东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回答4~5题。‎ ‎4.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5.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 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4.A 5.B 第4题,读图可知,白龙江属于长江流域,径流量大,可调水量大,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第5题,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跨流域调水不会解决水土流失问题,②错;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段年径流量减小,③错,故选B。‎ ‎(2019·武威模拟)如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7.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  )‎ A.弥补西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C.减少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D.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 ‎6.A 7.C 第6题,甲位于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丰富;乙位于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都以火电为主;丙、丁两处水能资源丰富,以水电为主。第7题,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西电东送能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同时能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减少环境污染。‎ 下表示意京冀间部分产业转移情况。据此回答8~9题。‎ 转移项目 转入地 首都钢铁 河北迁安 北京内燃机总厂铸造车间 河北泊头 丰台服装加工基地 河北固安 北京白菊公司洗衣机生产基地 河北霸州 北京第一机床厂铸造车间 河北高碑店 ‎8.由北京向河北转移的产业(  )‎ A.以知识型、服务型产业为主 B.多属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C.以污染较重的中小企业为主 D.都属运输量大的重化工企业 ‎9.京冀间产业转移使北京(  )‎ A.环境质量下降 B.能源消耗增加 C.产业升级 D.就业压力增加 解析:8.B 9.C 第8题,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表格中转移的企业多属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污染较重,以大型企业为主。第9题,产业转移将促进京冀的产业升级。‎ ‎(2019·太原一模)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如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10~11题。‎ ‎10.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1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解析:‎ ‎10.D 11.A 第10题,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分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第11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则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9·安庆模拟)下面两图分别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1)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的原因是什么?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10分)‎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10分)‎ 解析:第(1)题,水资源缺乏,主要从自然条件、市场需求两方面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且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第(2)题,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且线路延伸方向与山脉走向一致,难度小,投资少。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所以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更高。第(3)题,东水西调实现后,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区域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累,导致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主要治理措施有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答案:(1)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要开凿隧道,工程量大,投资高。‎ ‎(3)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1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欧美地区的一些跨国公司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跨区域直接投资,率先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转移的现象。‎ 材料二 如图为全球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 ‎(1)简析材料二图中产业转移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分析欧美地区率先进行产业转移的原因。(10分)‎ ‎(3)近年来,我国环渤海地区在中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9分)‎ 解析:第(1)题,图中信息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区域分布上非常不均衡,其中以东亚、东南亚地区为主,尤其是中国。第(2)题,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水平高,现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成本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环境因素等方面;其进行产业转移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第(3)题,环渤海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要有选择地承接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科技创新的产业。‎ 答案:(1)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 ‎(2)欧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土地、劳动力、内部交易等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压力加大,欧美地区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进行产业转移,并且形成向亚洲转移的明显趋势。‎ ‎(3)承接产业转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承接的产业应以资源节约型为主;应该加快承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步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