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专题目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高考复习题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民版必修2专题目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高考复习题目2

‎2014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2 人民版必修2‎ 一 选择题 ‎1 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明朝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甚至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还有一些地方因“为稻利薄,蔗(甘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种状况的出现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松动 B.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 C.促进了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集约经营的必要性 B.精耕细作的可能性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2013·惠州模拟)“千年田土八百翁”的现象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削弱     B.商品经济发达 C.诸侯割据称雄 D.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 ‎4.(能力挑战题)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②人口增长的压力 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史料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数千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  )‎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B.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C.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D.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6.(2013·宁波模拟)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7.(2013·孝感一模)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 (  )‎ A.街市 B.坊市 C.夜市 D.草市 ‎8.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9.(2013·宜春模拟)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都城 (  )‎ ‎①交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保持一致 ③逐渐东移近海 ‎ ‎④明成祖迁都的北京缺点是“远饷近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能力挑战题)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2013·开封模拟)据古碑记载:“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  )‎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12.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夫四民(指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叶适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否定 B.这种观点与朱熹的经济思想比较接近 C.材料中的观点反映出叶适是商人出身 D.叶适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3·海淀模拟)商业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楚汉战争时,“楚汉相距(对峙于)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一石米值万钱)(《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大饥,米斛万钱”(斛:计量单位,与石相似)。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钱。到汉文帝时,谷价至“石数十钱”(桓谭《新论》),甚至有每石“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史记·律书》)的记载。到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1)说明材料中粮食价格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粮价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文献通考》卷14记载,宋太祖即位后,即下诏减宽商税,“榜(张榜公布)商税则例于务门(务,榷货务,掌管专卖的机关),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又下诏:“关市之租(税)……当从宽简……其参酌裁减,以利细利(百姓的点滴收益)”“除商旅货币外,贩夫走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即税)”。‎ ‎——孙健编著《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三 北宋税收比例变化表 时间 两税收入比例(%)‎ 征榷收入比例(%)‎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67.34‎ ‎32.66‎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49.73‎ ‎50.27‎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32.24‎ ‎67.76‎ 注:“两税”主要是土地和财产税。“征榷”是商业税和政府对重要商品的专卖。‎ ‎——据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的商业政策与以前的朝代相比有什么变化。(4分)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四 一百年前,西方用商品、枪炮和思想侵入了中国……中国曾经被伏尔泰和耶稣教的传教士们称赞为世界上最文明和治理得很好的国家。现在这个大清帝国似乎是“可怜亦复可笑”了,它抵挡不住这些新兴的欧洲“王子”,这些西方工业的矛头。‎ ‎——[英]格林堡著《不列颠的贸易和中国的开放》‎ ‎(3)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6分)‎ ‎14.(2013·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种稻利薄,便改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客观上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农村商业的发展,故B为深远影响。A与事实不符,C、D与题意不符。‎ ‎2.【解析】选D。依据材料“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准确认知。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同一块土地上出现了八百多个主人,显示了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 ‎4.【解析】选D。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含①的选项。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④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本题选D。‎ ‎【误区警示】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5.【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尽管西汉时期严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制盐冶铁行业的民营作坊规模仍然较大。A、B都与史实不符,C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6.【解析】选C。水排、三星堆青铜器、钧窑钧红和马王堆素纱衤单衣分别出现于东汉、商朝、宋朝和西汉时期。故C符合题意。‎ ‎7.【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可以看出,D符合题意。A、B、C都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故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8.【解析】选D。由材料中“街市买卖”“联合发行”“临安府印造”等信息,可以看出是纸币发行从信用凭证到官方认可的过程。‎ ‎9.【解析】选B。唐以后出现了“大运河”,可判断①正确;此时期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分离,故②不正确;③④均符合史实,故选B。‎ ‎10.【解题指南】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边疆各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是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④“商帮”指按地域结成的商人团体,活跃于明清时期,与唐民族融合无联系,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特点的准确认知。材料中提到汉代“颁布‘酒榷’”“专设税官”等信息,说明汉代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12.【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理解能力。“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表明叶适反对重农抑商政策。‎ ‎【变式备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从中可以得出 (  )‎ ‎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有各的分工 ‎②商业在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③商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比较低 ‎④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具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出司马迁认为商业地位重要,故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司马迁主张的是农工商都充分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 ‎13.【解析】第(1)题中“变化”依据材料中的数字信息不难概括,“原因”可结合西汉初期的有关历史,从经济发展角度理解;第(2)题可依据材料信息和宋代商业政策的变化回答;第(3)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角度,进而分析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答案:(1)粮食价格下降。(2分)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1分);汉初坚持“无为而治”的思想(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1分);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1分);水利工程的兴修(1分)(答具体史实亦可得分)。‎ ‎(2)变化:减轻商税;城市商业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取消官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4分)‎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或“政府财政收入中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4分)‎ ‎(3)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用廉价商品和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6分)‎ ‎14.【解析】本题围绕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第(1)题,要结合“以绝接济台湾之患”这一信息分析说明;第(2)题,要对比材料一、二,从禁绝及限制的角度分析二者的不同;第(3)题,要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利弊影响。第(4)题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3分)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3分)‎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2分)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4分)‎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3分)消极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的步伐。(3分)‎ ‎(4)维护封建统治。(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