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必考 加试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2)唐朝三省六部制 ‎(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4)元朝行省制度 ‎(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b b b b d c d ‎(2015·10月,33题第二问)考查科举制的评价 ‎4次1考 ‎2.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2)清朝军机处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清朝的边疆政策 b c c c ‎(2015·10月,31题第一问)考查内阁制的确立过程和作用 ‎(2016·4月,33题第一问)清朝的边疆政策 ‎4次1考 ‎4次1考 17‎ 考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梳理·基础知识]‎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设置:西汉汉武帝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 ‎2.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军国大政。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知识拓展】‎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认识: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③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其形成标志着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行政权 军事权 财政权 机构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长官 同平章事(宰相)‎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副相)‎ 宋代二府三司制 四、元朝行省制度(b)‎ 17‎ ‎1.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2.与中央的关系 ‎(1)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行省长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长官,同时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易错易误】‎ 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中央机构)来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辖地。‎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史实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汉朝:①频繁更换宰相;②设中朝(内朝)‎ ‎(3)唐朝:三省六部制 ‎(4)宋朝:二府三司制 ‎(5)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 ‎(6)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明成祖设内阁制 ‎(7)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秦朝:郡县制 ‎(2)汉朝:①郡国并行制;②刺史制度;③汉末郡之上设州 ‎(3)唐朝:道、州、县 ‎(4)宋朝:路、州、县 ‎(5)元朝:行省制 史论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制度废除 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六、(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1.演变 17‎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中央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监察百官;地方实行刺史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宋朝的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朝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七、(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d+)‎ ‎1.世官制:中国早期选官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察举制:汉魏时期的最主要选官制度。‎ ‎(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官。‎ ‎(3)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3.科举制:隋唐以后主要的选官制度。‎ ‎(1)含义: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授官的制度。‎ ‎(2)实施:隋唐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3)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并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4)评价 ‎①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②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学经义,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史论要点] 图表记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是:选官基础群体日益扩大;选拔标准日趋公平;选官途径日益多样化。‎ ‎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 17‎ 史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 ‎[读史用史] 史料一“共议国政”指三省长官都行使宰相职权,结合图示说明该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作用:皇权得以加强。‎ 史料二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识图解史]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示中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各有何特点?‎ 提示:①分封制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服从周天子;诸侯具有一定独立性,可世袭。②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只有管理权。③行省制下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 要点二 (加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认识 史料一 钱穆《国史新论》载:“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读史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科举制的什么特点?‎ 提示:科举考试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提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二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7‎ ‎[读史用史] 阅读史料二,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提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精练·选考题组]‎ ‎【例1】 史料考查中国古代各阶段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特点 ‎(2017·嘉兴3月测试)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政制时写道:宰相机构简化为一省制,虽与最高军事、监察机构三足鼎立,实际上仍居主导地位;地方大行政区形成,出现了比路更大的行政机构,政令贯彻迅速,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这一朝代是(  )‎ A.唐 B.宋 C.元 D.明 解析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故B项错误;元代中央实行一省制,地方设行中书省,政令贯通,故C项正确;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接管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 C 练1 史料考查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2017·台州高三期末质检)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秦朝的郡县制 ②汉代中外朝制 ③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行省制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 史料体现封建社会皇帝惯用的分化事权的手段,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 答案 D 练2 情景考查宋代分割相权的措施 ‎(2017·宁波3月模拟)北宋乾德二年,宋太祖“欲为赵普(时任宰相)置副而难其名称”,翰林学士承旨(官名)陶毅的建议最后被采纳。下列选项中他推荐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 A.刺史 B.三司使 C.枢密使 D.参知政事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为分割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由材料“为赵普置副”可知D符合史实。‎ 答案 D ‎【例2】 (加试)对比考查选官制度的易错点 17‎ ‎(2017·金华十校期末调研)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下列评析,较为合理的是(  )‎ ‎①两种制度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 ②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③两种制度都采用自上而下方式选拔人才 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往往易固化认识为察举制只是推荐“举孝廉”,科举制才有考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和科举制都能选拔下层人士为官,故①正确;察举制相对于世官制是一大进步,故②正确;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官员的制度,故③错误;两种选官制度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性,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练3 (加试)考查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辨析 ‎(2017·衢州质检)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解析 根据“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可知该制度为寒门提供了可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不能反映这种要求,故A项错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则是为寒门上升提供了可能,故B项正确;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使下层社会丧失了上升的机会,故C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则反映了察举制无法选拔真实人才的现状,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点二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梳理·基础知识]‎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政务繁多。‎ 17‎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职权: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二、清朝军机处(c)‎ ‎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2.职能: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4)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明显。‎ ‎4.影响: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1)经济: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四、(加试)清朝的边疆政策(c+)‎ ‎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 17‎ ‎(1)中央设有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2)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元代实行土司制度,明代开始实行流官统治,清代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4.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推动了我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发展。‎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料一 (2015·浙江10月选考T31)(节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的训令,结合所学知识,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制度:内阁制度;作用:强化君主专制。‎ 史料二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史用史] 史料二体现了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国政治决策极具保守和封闭性,这种“超越”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提示:极大地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思想上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压制了民主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要点二 (加试)清朝的边疆政策 史料一 (2017·温州十校高三联考,改编)(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提示:问题:西南各省土司残害百姓,内斗不止,影响边疆稳定。政策:改土归流。‎ 17‎ 史料二 清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大规模改土归流,范围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空前,它废除了土司统治,变由中央直接派流官管理,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读史用史] 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提示: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联系,稳定了西南边疆。‎ ‎[精练·选考题组]‎ ‎【例1】 创设新情景考查明清政治特征 ‎(2015·浙江1月会考)某一时期,朝廷收到某地发生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时期可能是(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解析 材料体现此时皇帝直接控制六部,表明此时应是明清时期。故选D项。‎ 答案 D 练1 创设情景考查内阁制的特征与性质 ‎(2015·浙江9月选考调研)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有一个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该机构是(  )‎ A.元朝中书省 B.明朝司礼监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解析 本题考查明内阁制的特点与性质,结合所学可知C符合题意。‎ 答案 C 练2 综合考查古代中央机构的调整特征 ‎(2017·镇海中学等九校高二联考)为了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权,古代中央机构不断进行调整,下列中枢机构的设置与分散相权无关的是(  )‎ A.中朝 B.三省六部 C.军机处 D.参知政事 解析 古代中央机构调整围绕加强皇权进行,或分化事权或另设新的亲信中枢机构。军机处设置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且属于另设新的中枢机构类别,故选C项。‎ 答案 C 17‎ ‎【例2】 (加试)综合考查古代边疆管理 ‎(2017·杭州七县高二期末)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下列属于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有(  )‎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②中央设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宣政院 ③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及康熙帝的历史功绩(选修四),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的,清朝中央设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不属于民族关系,故②④错误,排除。‎ 答案 C 练3 (加试)综合考查清朝的边疆管理 ‎(加试题)(2017·绍兴3月模拟)据粗略统计,从努尔哈赤天命初年到乾隆末年,满清王朝下嫁蒙古外藩的公主(包括和硕公主)和郡主就有43人。蒙古王公上自亲王、郡王,下至台吉、塔布囊,各个阶层中都有很多人与满洲宗室通婚。这说明(  )‎ A.清政府充分尊重蒙古社会习俗 B.蒙古势力已经威胁北部边疆安全 C.清王朝重视笼络蒙古上层贵族 D.清朝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力量薄弱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满清王朝与蒙古贵族的和亲政策意在笼络蒙古上层贵族,巩固统一。‎ 答案 C 练4 (加试)图示考查“改土归流”及对西藏、新疆等边疆管理 ‎(加试题)(2017·温州九校高三期末联考)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右图为代表的木氏土司府是丽江古城之“大观园”。下列对我国古代土司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宋元时期曾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清朝通过理藩院加强对云南边疆地区土司的管理 C.清代乾隆时期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D.“改土归流”后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治理政策 17‎ 解析 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起初只负责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西藏和新疆事务,故B项错误;A项应是元代;C项应是雍正时期。‎ 答案 D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衢丽湖舟四地联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唐代)凡军国大事,中书舍人得先各陈所见,谓之‘五花判事’,而中书侍郎、中书令审定之。敕旨既下给事中,黄门侍郎复得有所驳正。”据此判断“给事中”和“黄门侍郎”所属的部门是(  )‎ A.门下省 B.尚书省 C.政事堂 D.军机处 解析 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审核,据材料“驳正”等信息可判断。‎ 答案 A ‎2.(2017·杭州七县高二期末)如图是宋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图中空白处的机构应该是(  )‎ A.中朝 B.尚书省 C.御史台 D.三司 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宋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盐铁、度支、户部”组成三司。‎ 答案 D ‎3.(2017·温州十校高二期末)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为此,宋太祖(  )‎ A.“罢相,设五府、六部……等署,分理天下庶务”‎ B.(于)“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C.“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打破士族垄断官场局面 D.(令)“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解析 抓住“罢相,设五府、六部等署”可知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故A项错误;抓住“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故 17‎ B项错误;抓住“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打破士族垄断官场局面可知唐代的科举制,故C项错误;抓住“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可知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体现了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台州高三期末质检)元朝建立了一套以传统中央集权作为蓝本的政治体制,在传统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体现了“承古萌新”的特点。元朝的中央机构体现“承古萌新”特点的有(  )‎ ‎①中书省 ②枢密院 ③宣政院 ④行省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题干要求“中央机构”,行省是地方管理机构,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5.(2017·温州高二期中联考)论及古代某制度,某学者指出,(它)“以皇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巨军政事务”,“达到了机构精简、迅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该制度是(  )‎ A.丞相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 D.军机处 解析 由材料中“独揽……一切”、“机构精简……”等信息可知为D项。‎ 答案 D ‎6.(2017·衢州质检)《元史》记载,元成宗大德七年,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D.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解析 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强调因为任职久容易与当地联合,威胁到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区划的职位问题,故A项错误;宣政院主要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和西藏事务,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大都附近的管辖问题,故C项错误;为解决在一个地方“久任”的问题,经常“互迁”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故D项正确。‎ 答案 D 17‎ ‎7.(2016·8月温州选考模拟)明太祖朱元璋曾对侍从说:“朕自即位以来,尝以勤励自勉,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  )‎ A.军机处的设立 B.宰相制度被废 C.内阁地位不高 D.明朝政治黑暗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 答案 B ‎8.(2016·9月金华十校联考)下图为一部史学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著作是(  )‎ A.《唐代政治史略稿》 B.《蒙元政治制度述略》‎ C.《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D.《雍正时期的中央官制》‎ 解析 材料中第二章出现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而没有出现“军机处”,可以判断是研究明朝的著作,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9.(2017·绍兴3月模拟)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礼仪规范不断完善 B.等级制度趋于森严 C.专制政治走向极端 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 解析 材料实质体现的是汉到元及明清君臣关系的变化。‎ 答案 C ‎10.(2017·东阳中学3月检测)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官僚们永远只能是君主的工具,官僚机构只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对上述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一政权机构”是指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 17‎ B.“这部大机器”是指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著作研究的突破口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D.著作有可能从官僚政治的工具性彻底否定官僚政治的历史作用 解析 D项“彻底否定”材料无从体现。‎ 答案 D ‎11.(加试题)(2017·温州十校高二期末)对地方官的监察是历代王朝实施地方管理的重要制度。下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确规定“对地方官的监察”的是(  )‎ ‎①汉代刺史 ②唐代六部 ③元代行省 ④明代内阁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汉代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故①正确;唐代六部直辖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不具监察职能,故②错误;元朝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代朝廷统摄节制、防范其擅权坐大,故③正确;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决策权和监察权,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2.(加试题)(2017·衢丽湖舟四地高三联考)明代科举考试呈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现象。明仁宗说:“科举取士,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取士,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就有了明朝历史上的会试分南北卷、实行分地而取的现象。这反映了(  )‎ A.性格上的差异导致了科举考试趋于南强北弱 B.明代的科举考试已经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C.政治人才的良莠不齐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D.明朝统治者注重维护统治基础的均衡与稳固 解析 由“须南北兼顾”“非公天下之道”等信息可知答案。‎ 答案 D ‎13.(加试题)(2017·嘉兴3月测试)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施行了1 300多年,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B.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 C.选才“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17‎ D.重视“人门兼美”条件 解析 科举制实行“怀牒自进”,自由报考的原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原则上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拔标准,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14.(加试题)《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官”政策。为实施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  )‎ A.军机处 B.理藩院 C.宣政院 D.内阁 解析 A项为行政机构;C项为元代设立的管理西藏军政事务的机构;D项为皇帝辅助机构。‎ 答案 B ‎15.(加试题)(2017·温州十校高三联考)某皇帝在一道谕旨中说:“……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疆尤复任意残害,草菅人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为此,他(  )‎ A.设置了羁縻府州 B.平定了三藩之乱 C.实行了改土归流 D.建立了密折制度 解析 由材料“所辖苗疆”等信息可知,该谕旨陈述的是西南土司制度的弊端,“他”应是雍正帝,为解决该问题,全面推行“改土归流”。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2017·嘉兴一中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 材料二 这样一来,一旦南方有事,汉中盆地既可作为北方政权南下的集结地,直接威胁四川盆地,也可顺汉水而下进入湖北,还可作为秦岭防线的前沿和缓冲,不至于会在短期内被突破。由于此后的明朝和清朝都在北京建都,都需要由北而南的控制,这一改变就一直延续至今。‎ 类似的例子还不少。例如号称“河南”的河南省并不完全在黄河之南,还有一块在黄河以北。淮河两岸同属一个政区,在东西方向却分属安徽和江苏两省。同样,长江下游的政区也不是以长江为界,而是横跨大江南北,东西间也分属安徽和江苏两省。省以下界线类似的现象更多。‎ ‎——葛剑雄《“山川形便”还是“犬牙交错”》‎ ‎(1)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地图反映的历史时期,并说明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图乙行政区划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为防止地方割据,当时的统治者还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 (1)图甲:唐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为道。‎ 图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为行省。‎ ‎(2)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重大民政事务报中书省,地方不得自行更改赋税征收制度;重大军政报枢密院,地方不得自行调动军队;定期觐见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省官互迁。‎ 1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